希氏

  • 希氏束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者生理性相符合的希氏束起搏的研究热度增加。此种治疗形式经证实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并且还可提高其运动耐力,有助于促进其生活质量水平提升[2-3]。本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析希氏束起搏对其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黔东南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20期2023-11-16

  • 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首次在临床开展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起搏器输出的电刺激通过夺获希氏束或希氏束旁心室组织,经生理性传导途径下传,保证心室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机械同步性,是最符合生理性的心脏起搏模式。1 希浦系统起搏解剖基础希氏束是生理性起搏的最理想部位[5],其主干纤维纵向分离[6],是希氏束远端起搏可以恢复正常传导的解剖学基础。希氏束分支分出左束支,向下直接延续为右束支,左束支向下分叉成前束和后束,它们在整个心室腔内形成一个复杂的心内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9期2022-11-28

  • 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能的恶化[3]。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通过直接刺激希氏束使心脏电活动主要通过希浦系统传导来同步激动心室,是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方式,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心脏电-机械同步性,2004年以后Select SecureTM系统应用于临床,实心的主动固定导线(3830导线,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与专用递送鞘(C304/C315)的配合使用,促进了HBP的临床应用。近年来HBP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就此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2年3期2022-06-24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动物实验研究的现况与展望
    京100034)希氏-浦肯野(希浦)系统起搏能夺获心脏固有的传导系统,保证正常的心室肌电激动顺序,是目前公认最为生理性的起搏方式[1]。最新指南明确了希浦起搏主要包括希氏束起搏(His-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这两种起搏方式,相比于传统右心室起搏方式,能获得更优的心室电学和机械同步性[2]。近年来公布的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希浦起搏能改善有起搏适应证患者的临床预后[3-4]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2年3期2022-04-13

  • 心脏生理性起搏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性及不足[2]。希氏束远端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等创新的心脏生理性起搏方式,手术流程和标准逐渐成熟,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室收缩不同步的临床治疗中,某些方面弥补了CRT 的不足,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引起重视,并得到认可及应用。现将生理性起搏的定义、发展和在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现综述如下。1.心脏生理性起搏心脏生理性起搏是指心脏起搏器在保证患者基本心率、心律的同时通过心脏起搏器不同的起搏模式、不同的电极植入位置等获得各心腔之间最好的电与机械生理性、最佳的心输出量

    医药前沿 2021年33期2022-01-07

  • 不同情况下希氏束起搏心室阈值管理功能的心电图表现
    陈妍 陈顾江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利用希氏束本身的电生理特性,使电激动沿着心脏正常传导系统顺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房室传导间期、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备受青睐的生理性起搏选择位点[1]。随着美敦力公司的3830 电极导线和C315 HIS/C304输送鞘的开发应用,HBP 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心室阈值管理功能(ventricular capture management,VCM

    心电与循环 2021年6期2021-12-14

  • 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状态下,心脏通过希氏束-浦肯野纤维传导系统将窦房结发放的冲动依次传导到达心室肌,引发心室收缩,此过程可保证房室间、双心室间和心室内顺序、同步的收缩与舒张,其中保证左心室内的同步性最为重要[1]。起搏治疗的临床应用已有60多年的历史,传统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起搏时右室心尖部、间隔部首先激动,再向上逆行激动左、右心室,导致心室同步性下降[2-3]。双室起搏(Biventricular pacing,BiVP)已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5期2021-12-06

  • 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束远端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介导的心肌病1 例
    患者的室率控制,希氏束起搏是通过传导束起搏,是真正意义上生理性起搏,多项研究显示[2-5]希氏束起搏可维持和恢复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尤其希氏束远端起搏能够获得理想的起搏参数。故我院对患者进行了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束远端起搏治疗后,术后随访心力衰竭明显改善。本文就该项治疗技术在无法行导管消融治疗的AMC 中的应用体会进行报道分析及文献复习。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3 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0 年,加重半月”于2019 年4 月就诊于我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4期2021-09-26

  • 电生理标测下的希浦系统分布特点研究
    的起搏部位,包含希氏束起搏[1]与左束支区域起搏[2](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P)。对患有不可逆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这可能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的起搏模式。荟萃文献[3]报道希氏束起搏的成功率为35.4%~100%,在不同的中心成功率差别很大,这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希氏束起搏还有阈值高、远期阈值增高和感知低等不足[4],目前国内学者更热衷于左束支起搏。不管是希氏束起搏还是左束支起搏,绝大多数都是借助X射线加电生理多导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21年7期2021-08-19

  • 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成功率,但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心律失常并不多见,且因解剖位置特殊,消融易导致房室阻滞等风险,目前相关资料较少。 鉴于此,我们回顾了本中心4年的相关资料,总结了起源于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类型、消融靶点的分布,以及消融的方法、成功率和安全性。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 2016年 1 月 1 日至 2019年 12 月 31 日本中心因心律失常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治疗的3 933例患者,电生理检查提示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的患者有71例(1.8%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1年3期2021-07-02

  • 希氏束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次临床应用永久性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HBP不仅更符合生理性,还能纠正束支传导阻滞、恢复心室内及心室间的电机械同步性,实现心脏的再同步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我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将HBP用于CRT[11]。现对HBP在CRT中的应用予以综述。1 希氏束的解剖希氏束长1~2 cm、宽2~3 mm,位于Koch三角顶点,自房室结发出,向前上方走行,穿过中央纤维体

    医学综述 2021年11期2021-06-29

  • 希浦系统起搏操作和临床分析:单中心经验
    展以来,从最初的希氏束起搏(his-bundle pacing,HBP)到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技术逐渐成熟。参照已有的专家共识和指导建议,遵循操作规范,希浦系统起搏正逐步在国内外普及推广[1-2]。但各中心在具体操作流程和结果上仍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同术者团队的前50例患者,进行单中心的经验总结,为初步或即将开展此项技术的中心提供一定的借鉴。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4期2021-05-06

  • 希氏束起搏心电图特征性改变3 例
    尹若谷 兰华仙希氏束起搏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可避免右心室起搏导致左右心腔不同步除极,有效减少起搏器相关的心力衰竭、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等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1]。近年来随着起搏器植入技术的发展,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越来越高,希氏束区域起搏心电图会出现特有的图形改变和起搏模式,本文收集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 例较典型的希氏束区域起搏心电图,分析其图形特征性改变,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例1患者男性,68 岁,因“晕厥待查”于2017年6 月

    心电与循环 2021年2期2021-04-09

  • 希氏束起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重构改善作用的Meta分析
    生理性起搏方式的希氏束起搏成为近年来电生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希氏束起搏后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评价希氏束起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重构的改善作用,探讨CRT替代治疗的新途径。本文价值:希氏束起搏能够模拟心脏传导顺序,是实现生理性起搏的最佳方式,可减少传统起搏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本文主要通过荟萃分析国内外主要的研究,综合分析以下指标: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左心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2期2021-03-03

  • 运用希浦传导系统解剖指导传导束起搏定位
    首次报告了永久性希氏束起搏,2017年黄伟剑等[2]首次提出了左束支起搏的概念,不同部位的精确起搏对术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熟知房室结区、希氏束和左束支解剖分布特点及其变异。本文从既往研究中总结、分析希浦传导系统的解剖特点以及与传导系统病变发生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希浦传导系统起搏,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1 房室结区人房室结位于由冠状窦、Todaro肌腱和三尖瓣围成的Koch三角内[3],长5~7 mm、宽2~5 mm,是心脏激动从心房传导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1年1期2021-02-04

  • 希氏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
    往被定义为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早搏。 这种分类方法没有包含希氏束及其附近起源的早搏,而将其归为交界性早搏。 随着腔内电生理及标测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希氏束起源的早搏具有室性早搏的特性,与交界性早搏不同。 在离子通道水平上,希氏束及其以下部位具有快反应钠通道自律细胞的特点,与房室结慢反应钙通道自律细胞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目前将起源于希氏束及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单个或成对、无保护机制的心搏,称为室性早搏。 希氏束电图示V 波前无H 波者,为肌性室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年6期2021-01-13

  • 希氏束起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获益[2,3]。希氏束起搏可以保持心室的生理性收缩顺序,使得双心室同步收缩,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成为了目前心脏起搏治疗的研究热点。1 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性起搏器治疗在房颤患者中的价值AFFIRM试验的亚组分析显示,射血分数异常的患者进行药物复律后房颤复发率高达84%[4],且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5,6]。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降低患者心衰再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7,8],但其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2021-01-12

  • 左束支起搏的现状
    心肌病患者进行了希氏束起搏,并通过随访发现患者心功能较前改善[6]。现认为希氏束起搏通过激动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使左右心室同步激动,进而改善远期预后,2012 年我国首次由吴高俊等报道了对17 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或长期依赖右心室起搏伴收缩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希氏束起搏[7],可见希氏束起搏是一种较为生理的起搏模式[8]。但希氏束起搏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发现了几个缺点,包括起搏阈值高,导线脱位率高,起搏器植入方法成功率低,特别是在希氏束处有传导阻滞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7期2020-12-29

  • 希氏束及其束支起搏的临床应用进展
    无法获益[1]。希氏束起搏的理念是在1970年由Narula等首次提出,其在室间隔膜部上(高于三尖瓣环)放置多极导管,从而完成了人工永久性希氏束起搏[2]。近些年,随着手术器械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已越发重视希氏束起搏。另有学者发现对于阻滞部位位于希氏束以下的患者,在希氏束分支左束支上设置起搏点,可以越过阻滞部位起搏,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且相较于希氏束,其起搏阈值更低[3]。因此,本文就此对希氏束及其束支起搏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报道,如下。2 希氏束及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35期2020-12-10

  • 心室起搏生理性电学传导的探索 ——浅谈希氏束起搏与左束支起搏
    有起搏激动点位于希氏束或希浦系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于是曾一度停滞的HBP研究再度进入临床视野。1 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历程及理论依据1839年,Johann Evangelist Purkinje描述了浦肯野纤维的存在,心脏传导系统的研究自此拉开了序幕。1893年,Wilhelm His Jr.第一次描述了希氏束的存在,认为希氏束是心耳到室间隔传导的重要管道,并提出“心脏传导阻滞”这一概念。1971年,James等[13]详细描述了光镜和电镜下希氏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11-12

  • 三尖瓣环造影下植入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的稳定性和对三尖瓣功能影响的一年随访结果
    永恒追求的方向。希氏束起搏(HBP)因其起搏直接夺获心脏传导系统,保证正常的心脏激动顺序而备受关注[1]。近些年来公布的多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HBP 不仅能保证心室电激动和收缩同步性,还能够改善患者预后[2-3]。尽管如此,临床应用HBP 的缺点也逐渐凸显:植入成功率较低、手术难度大、希氏束夺获阈值高甚至远期进一步升高等[1,4]。从解剖上看,希氏束位于室间隔膜部上方,起始端连接于房室结远端,穿中心纤维体,走行在三尖瓣膈瓣室间隔膜部后缘及下缘[5]。起搏心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10期2020-11-04

  • 起搏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右侧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远期观察
    好疗效,但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早),与心脏流出道起源的室早比较,其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较低,原因在于射频消融过程中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的潜在风险[1-3]。既往研究显示,使用起搏技术能区分近场和远场的希氏束电位,进一步指导射频消融能量的应用,可以提高希氏束旁旁道患者的射频消融成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此后,本中心采用该起搏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旁室早。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采用起搏技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5期2020-11-02

  • 心电散点图联合心电瀑布图快速分析窦性心律合并希氏束旁起搏心律的动态心电图
    理性起搏的定义。希氏束起搏在临床实践中已被证明不仅安全可行,而且可逆转心室重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1-4]。动态心电图是评价起搏器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快速分析有起搏器的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医师面临巨大挑战。心电散点图提取了动态心电图的时间信息与节律信息,为快速识别有起搏器的动态心电图提供了捷径[5],而心电瀑布图以独特的方式同时表达了动态心电图的形态信息、时间信息及节律信息,显露了房室关系及ST-T改变,弥补了心电散点图忽略形态信息的缺点[6]。将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年2期2020-05-11

  • 新的希浦氏系统起搏进展:永久左束支起搏
    解剖及电生理特征希氏束从房室结前端发出并向前穿koch三角,在室间隔肌部上缘分为左束支和右束支[6]。左束支先抵达室间隔,是心室最早激动的部位。左束支呈扁带状,下行一段后分出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再分出细小分支形成浦肯野氏纤维网,分布于乳头肌及室壁等处的心内膜下并于一般心肌纤维连接[7]。LBBP手术操作者需控制起搏导线通过右侧室间隔心内膜深面穿行至左侧室间隔区域,可选择起搏左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或浦肯野纤维及束支周围心肌,成功案例的起搏导线多位于室间隔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6期2020-03-05

  • 希氏束起搏和右心室起搏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荟萃分析
    尚无定论[5]。希氏束起搏(HBP)保护了生理性的心脏电传导,从希氏束,再到左、右束支,这就保证了左右心室收缩的同步性。2000年,Deshmuch等[6]首先将希氏束起搏尝试应用于18例房颤合并扩张性心肌病的窄QRS的患者,其中12例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SHBP),2例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NSHBP),成功率66.7%(14/18)。随访一年,希氏束起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减少了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心胸比例。该研究证明了在人体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1期2020-03-04

  • 希氏束起搏进展
    生理性起搏方式: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其电激动沿生理传导系统下传,改善了电-机械活动延迟、房室不同步性、心肌性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血流动力学[1]。本文就希氏束的组织结构、发展历史、定义、临床应用及面临挑战等方面做一综述。1 希氏束组织结构1893年,Wilhelm His,瑞士的解剖学家和心脏学家首次描述了希氏束结构和在传导系统中的生理特性;1903年,Sunao Tawara,日本的病理学家发现房室结结构的存在并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年1期2020-01-11

  •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间的利与弊来阐述希氏束起搏的优越性。同时,对希氏束面临的新问题,也做进一步的分析。1 右室起搏与希氏束起搏1.1 右室心尖部起搏造成室间收缩的不同步心脏正常的传导顺序中,由希氏束下传后沿着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快速扩步到左右心室,正常左右心室激动地时间相差不会太大,而右室心尖部起搏人为造成了双室收缩的不同步,左心室的激动及收缩时间比右室晚了20-40 ms[3]。产生类左束之传导阻滞的效应,使左室整体收缩变为局限性收缩,室内分流,使左室的射血分数明显的降低。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2期2020-01-09

  • 窄QRS波希氏束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电生理检查提示:希氏束旁(右束支处)室性心动过速(图2)。射频消融后体表心电图见图3,可明确看到P波下传与QRS波呈1 ∶1关系,QRS波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形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2 心内电生理图图3 术后心电图讨论临床上宽QRS波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大部分患者可经药物复律或电复律[3-5]。宽QRS波的心动过速有很多鉴别方法,如Brugada四步法、Vereckei四步法、aVR四步法以及室速积分法。这些鉴别方法中都有一个重要的诊断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5期2019-11-02

  •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争议[6-9]。希氏束起搏通过夺获希氏-浦肯野系统的传导束,实现双心室的同步收缩,是目前最具生理性的起搏模式。1 希氏束起搏的定义根据2018年希氏束起搏国际协作工作组发表的专家共识[10],希氏束起搏从广义上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选择性希氏束起搏(SHBP)指输出电压只夺获希氏束,又称为直接希氏束起搏或纯希氏束起搏。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NSHBP)指起搏点局部的心肌及希氏束同时被夺获,又称间接希氏束起搏或希氏束旁起搏。此外,希氏束起搏的诊断标准还需根据患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5期2019-10-24

  • 希浦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高俊等[7]报道希氏束起搏(His-bundle pacing,HBP)及2017年黄伟剑等[8]报道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以来,希浦系统起搏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起搏领域的重大突破。目前,希浦系统起搏已成为心脏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1 希浦系统起搏1.1 希浦系统解剖希氏束,又称房室束,由具有特殊电传导作用的心肌细胞构成,是心房激动传导至心室的主要通道。希氏束包裹在纤维管鞘内,从房室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3期2019-07-06

  • Lesson Eighty-eight How to perform permanentHis bundle pacing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床实践中如何实施希氏束起搏2000年首次提出希氏束起搏,自那以后,国际上多位研究者发表了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的报道。希氏束起搏的优点在于通过自身的希氏束系统达到生理性起搏,避免电不同步,从而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另外,有限的临床观察证实电极不跨过三尖瓣,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较低。设备要求1.美敦力(Minneapolis,M)383069-cm 希氏束电极,突出的螺旋1.8-mm,电极外径(OD)4.2F(图1A)是一无实心起搏电极,无内腔供定型钢丝通

    心电与循环 2019年2期2019-04-10

  •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探讨
    增加[1-2]。希氏束区起搏使左右心室收缩保持同步,是真正理想意义上的心室生理性起搏,其益处已得到证实[3-6]。我们应用三维标测系统(EnSite)指导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探讨该治疗策略的可行性。1 资料与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符合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的66例患者,在EnSite指导下行希氏束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其中男性31例,女性35例,年龄27~88岁,平均年龄(66.66±11.83)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9例,

    中国循环杂志 2019年2期2019-03-05

  • 希氏束起搏挑战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地位
    的疗效。近年来,希氏束起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实现心脏再同步收缩的选择。人们最先在非经典CRT适应证的患者中开展希氏束起搏,而对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这类传统CRT的经典适应证,研究相对较少。最近一个英国研究组在《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1],即在同一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上对比希氏束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即刻电生理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提示经希氏束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能有更佳的血流动力学与电生理效应。

    心电与循环 2019年1期2019-02-20

  • 希浦氏起搏临床应用最新进展
    已提出了通过起搏希氏束达到生理性心室同步激动的可行性。直到2000年,Deshmukh等[9]在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心房颤动患者中行房室结消融,首次尝试希氏束起搏并取得了成功。随后,随着特制的鞘管和电极导线等植入工具的不断发展,希氏束起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其适应证亦得到逐步扩充,其安全性、有效性及优越性也在越来越多的试验中得到证实。1 希氏束起搏的临床应用与现有的其他起搏方式相比,目前已有的临床试验证明希氏束起搏可能在以下几种临床情况下提供更好的起搏效

    心电与循环 2019年4期2019-02-19

  • Lesson Eighty-six Slow/fast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using the inferolateral left atrial slow pathway-role of the resetting response to select the ablation target
    短联律间期,只要希氏束电图上的逆传房波时间与形态不变,表明未侵入逆传快径(图2)。下一希氏束电位的可重复性提前至少5 ms,随后是心动过速周长的重整,表明房性期外刺激侵入顺传的慢径(图2)。从希氏束起始开始测定期外刺激的延后时间用于不同部位的比较(图2)。对接近下外侧二尖瓣环的多个部位进行测试,能使希氏束电位前移并且重整心动过速的最晚心房期外刺激部位,认为是参与心动过速的顺传慢径心房端并确定为消融靶点。对既往有过消融失败的患者,我们通常于AVNRT期间利用

    心电与循环 2018年6期2018-12-12

  • 心脏起搏术新进展
    家属商定最后做了希氏束起搏术。虽然我院此前没有实施过希氏束起搏,而且希氏柬起搏术难度大,希氏柬部位难以找到并精准定位,电极导线固定等都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但针对患者心脏功能较差,传统心脏起搏时间长了会加重患者心衰的问题,经过充分讨论后,在病人和家属的理解支持下,决定由学科带头人杨沙宁博士“主刀”,心内科、心功能室医师全力配合,为患者实行希氏束起搏技术,并且是纯希氏柬起搏。术中虽然希氏柬标记、测试、定位,最后旋出螺旋固定起搏电极,固定导线等相对较难,但在心内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8年8期2018-10-17

  • 右侧希氏束旁隐匿性旁道合并马海姆纤维消融1例
    院成功对1例右侧希氏束旁隐匿性旁道合并马海姆纤维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13岁。2年前因反复心悸在我院儿童心内科住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右侧希氏束旁隐匿性旁道,诱发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此次因再发心悸1d入院,心悸呈突发突止状态,持续约2h后自行缓解,无黑矇及晕厥。入院体检无异常。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X线胸片等检查均正常。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

    心电与循环 2018年5期2018-10-11

  • 我与《希氏内科学》结缘四十年
    的世界医学名著《希氏内科学》。为译这部书,磕磕碰碰,走了很长一段坎坷的路,直到改革开放,才最终做成这件事。我于上世纪50年代,在山东大学医学院读书时萌生翻译此书的意念。《希氏》是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撰写的一部医学巨著。自1927年问世以来,就以论述严谨、系统,尤其是侧重病理、生理等科学原理的深刻阐述而深受国内外读者的欢迎,世界上许多医学院校皆以此为教材,它被誉为“标准内科学参考书”,享有盛誉。那时年轻,不知天高地厚,但也知道这会是个很长的过程。我的设想是

    世纪 2018年5期2018-09-29

  • 下壁呈R型,V1呈qrS型的室性期前收缩消融1例
    无效,最终经右侧希氏束旁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6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4年,加重半月,多次心电图检查示频发PVC,24h动态心电图示PVCs 28 762次,服倍他乐克、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无效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图1)可见频发PVCs,其 QRS 波群在Ⅰ、Ⅱ、Ⅲ、aVF 及 V2~V6均呈R 型,RⅡ>RaVF>RⅢ,aVR 呈 QS型,aVL 呈 rs型,V1呈qrS型,胸导联移行指数为0(与窦性心律同步),考虑L-RCC起源的PVC[1]。

    心电与循环 2018年4期2018-08-13

  • 双侧希氏束下方联合消融室性期前收缩1例
    本文报道1例邻近希氏束旁PVC经双侧希氏束下方联合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68岁。因“反复心悸、胸闷3年,加重半年”入院,多次心电图检查示频发PVCs,动态心电图示PVCs 21 788次/24h。服用倍他乐克、普罗帕酮等药物治疗无效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图1A)可见频发PVCs,其QRS波群在Ⅰ、aVL及 V4~V6均呈R型,Ⅱ、Ⅲ、aVF呈rs或QS型,SⅢ>SaVF>RⅡ,aVR 及V1呈QS型,V2及V3分别呈 rS型及RS型,其胸导联移行区

    心电与循环 2018年3期2018-06-06

  • 心律失常与希氏束起搏
    心脏起搏器VS希氏束起搏 ★心脏起搏器的弊端起搏器的司令部是脉冲发生器,发出的命令由电极执行,因为心脏结构原因,右室的电极常规放置在心肌丰满、凹凸不平的心尖部。优点是不容易脱位、电极工作参数好,但它改变了心脏激动传导顺序,改变了心脏正常收缩顺序,进而影响心脏整体的舒张和收缩功能。这可能出现房颤和心功能障碍的隐患,少数患者可出现不适和心功能减退。希氏束起搏应运而生希氏束起搏针对这样的问题应运而生。希氏束起搏原理是激动由心房传导至心室的必经之路,起搏时心脏激

    科学生活 2018年5期2018-05-31

  • 希氏束起搏研究进展
    能的效果[5]。希氏束起搏(HBP)能够使电激动通过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室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且能纠正传统右室起搏所致的不利影响[6],避免心室内激动不同步,是较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7],成为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1 希氏束的解剖1839年瑞士心脏及解剖学家Wilhelm His首先描述希氏束[8],其是心房传导至心室的主要通道。希氏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长度约为2.0 cm,直径约为0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8年4期2018-02-12

  • 三维标测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
    可于右心房前间隔希氏束旁标测到激动相对提前的区域,但在此区域消融常不易成功,且有导致完全性房室阻滞的风险。本文报道11例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无冠窦起源房速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回顾2013-01至2016-12期间在我院经射频消融治疗的无冠窦起源局灶性房速患者共11例,其中男1例,女10例,年龄(54.0±11.5)岁。患者平均病程(8.5±5.2)年,心悸反复、频繁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所有患者术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见频

    中国循环杂志 2018年5期2018-01-22

  • 饮酒与心脑血管风险新解读
    文第70课心房、希氏束和心室关系多变的宽QRS心动过速的机制患者男性,57岁,心脏结构和基础心电图均正常,因心房颤动而接受肺静脉隔离手术。电生理检查中八极电极置于希氏束,消融电极置于中位右心房。基础状态下,窦性心律周长890ms,A-H间期48ms,H-V间期80ms,QRS时间80ms。期外心房起搏刺激时,H-V间期缩短而QRS波群增宽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图1)。以周长330ms心房猝发刺激证实进行性H-V间期缩短和QRS波群增宽,并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

    心电与循环 2016年2期2016-12-21

  • 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起搏器,术中记录希氏束电图:H波呈4向波时间35ms(H波只能在小A时记录到),示希氏束内一度传导阻滞。图1 患者入院时的心电图(12月7日14:52时)。屈医师(副主任医师)这是1例平时房室1:1传导,QRS波群正常,随心率加快而出现2:1→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引起黑矇的特殊房室传导阻滞病例,现就诊治过程中同学们提出的有关临床心电图问题讨论如下。1.本例图1呈2:1房室传导阻滞,顺传的P-R间期固定,是否就可诊断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明确

    心电与循环 2016年2期2016-12-21

  • 分析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疗效
    41000)分析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疗效刘 芳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目的 探索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X线下心电生理检查治疗,观察组采用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6年8期2016-09-18

  • 希氏束起搏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晓庆 审校综述希氏束起搏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李超 综述 任晓庆 审校生理性起搏是当前起搏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长期随访发现右室心尖起搏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的不同步,导致心功能损伤。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在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方面比传统的右室心尖起搏更有优势。本文就HBP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希氏束起搏;生理性起搏;心脏同步化治疗1 希氏束起搏的靶点和标准1.1 希氏束的解剖希氏束(His bundle)又称房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年6期2016-04-04

  • 改良电极定位技术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②心动过速发作时希氏束电图呈现为希氏束-心室-心房激动顺序;③希氏束电图A波最早;④AH间期>HA间期。2 研究方法2.1 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所有操作均在局麻下进行。经右侧颈内静脉放置冠状窦电极,经右侧股静脉放置右心室电极,心房和心室分别进行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然后将心室电极撤至希氏束区域作为希氏束电极,在窦性心律下行房室结慢径改良消融。经右侧股静脉途径将消融电极送至房室结慢径区域。右前斜30度X线投照下以希氏束电位记录最清晰处和冠状窦电极之间

    陕西医学杂志 2016年12期2016-04-04

  • 注释
    以上。本文病例经希氏束区起搏,夺获希氏束同时激动左右心室并经左外侧旁道逆传心房的V-A间期明显短于只夺获右心室(未能夺获希氏束),再经左外侧旁道逆传心房的VA间期,差值达52ms,也符合该征。2.His-synchronous PVC与His-refractory PVC同义,均指在希氏束不应期时的室性期前搏动。3.句子"Although the presence of a septal AP,which is close to the AVN,may b

    心电与循环 2016年6期2016-02-18

  • 希氏束起搏引发两种起搏QRS波形1例
    晨 何方 田吕坦希氏束起搏引发两种起搏QRS波形1例李晨 何方 田吕坦患者男性,56岁,因“胸闷气促5年,心慌数日”就诊。体检:血压89/72mmhg,心率60次/min,律不齐,呼吸19次/min,心界扩大。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全心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弥漫性减低,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6%。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52次/min)、不定型心室内阻滞,24h动态心电图示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频发

    心电与循环 2015年3期2015-05-16

  • 房室交界区对房性期前刺激的反应方式
    界区包括房室结及希氏束,并且两者的电生理特征大相径庭,使得房室交界区比心脏其它部位对房性期前刺激的反应方式更为复杂。由于常规心电图以及食管导联均不能记录到HIS电位,无法分别测量A-H及H-V间期,因此食管心脏电生理只能通过观察S-R间期来研究房室交界区整体对房性期前刺激的反应,但可根据不同的电生理特征大致推测阻滞部位。1 房室结不应期>希氏束不应期正常情况下,房室结的不应期多长于希氏束,因此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房室交界区对房性期前刺激的反应方式多数是房

    心电与循环 2015年3期2015-05-16

  • 人工心脏起搏部位及其研究进展
    心肌重构。近年来希氏束和希氏束旁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用于临床。本文就人工心脏起搏部位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人工心脏起搏;起搏部位人工心脏起搏的部位与临床治疗效果关系密切,心脏起搏治疗已不仅局限在维持患者的基本心率及患者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这与起搏器激动心肌的顺序、心肌细胞重构程度、心脏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心脏起搏方式及起搏参数一定时,起搏部位是决定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将常用起搏部位的特点及相关研究进

    山东医药 2015年6期2015-04-04

  • 希氏束旁起源房性心动过速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疗效
    率。本研究分析了希氏束旁房速的临床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入选自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其起源点位于希氏束旁的房速,简称希氏束旁房速18例,其中男2例,女16例,年龄31~68(40±9)岁,病史1~10年。其中1例患者于外院电生理检查提示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行慢径消融,消融后仍能诱发心动过速,考虑为房速;4例患者于外院行电生理检查示房速,2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年6期2014-12-02

  • 希氏束旁旁道CARTO3在常规X光指导下标测及射频消融
    状静脉窦口上方到希氏束之间旁道称为右中间隔旁道,国内则命名为中间隔右侧旁道。有学者将位于中间隔右侧前上部邻近希氏束的旁道称为右前间隔旁道,因这一区域位置特殊,十分邻近希氏束因此也称为希氏束旁旁道或邻希氏束旁道[2]。消融过程中易于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规标测时X光曝光时间长,房室传导阻滞风险高,部分病例消融不成功,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希氏束旁旁道标测X光曝光时间,减少并发症风险,本研究对12例希氏束旁道常规X光及CARTO3指导下的标测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年3期2014-10-23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
    部、右室间隔部、希氏束旁及希氏束等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形态、电压高低及电轴等的不同情况,分析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心电图的特点,并结合影像学方法,为起搏器植入过程中电极的定位及术后电极位置的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间隔部位起搏;希氏束旁起搏;希氏束起搏;起搏心电图;QRS波群;心电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有数以万计的心动过缓患者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中获益。起搏器的工作原理为置于心腔不同部位(无论是心内膜还是心外膜)的起搏电极发放电脉冲,脉冲刺激引发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4年4期2014-06-05

  • 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食管心脏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特点分析
    ●经验交流隐匿性希氏束旁道的食管心脏电生理及心内电生理特点分析黄 玥 胡立群 孙小平 钱玉英希氏束旁道是间隔部房室旁道的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解剖部位邻近希氏束,给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易发生传导系统并发症。我院对8例希氏束旁道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患者进行了消融治疗。现将其食管心脏电生理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因希氏束旁

    心电与循环 2014年2期2014-05-16

  • 经右心房射频消融希氏束:一种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的新方法
    测定位并射频消融希氏束。我们在实验中采用非X线下右心房荷包途径心内电图成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犬模型。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健康家犬10只,1~1.5岁龄,雌雄不限,体质量10~15kg。多道电生理记录仪及射频消融仪由河南华南医电公司提供。1.2 方法1.2.1 安置临时心外膜起搏导线:术前12h禁食水。将实验犬给予肌注速眠新Ⅱ合剂 (0.06ml/kg)、3%戊巴比妥钠(0.5ml/kg)麻醉后行气管插管,麻醉机辅助呼吸,经第4肋间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年2期2010-08-15

  • 中间隔旁道左侧消融成功1例
    分别放置冠状窦、希氏束、右心室标测电极。希氏束与冠状静脉窦口心室激动同时领先,冠状窦中远端最后,后将消融电极置于三尖瓣的心房侧进行精确标测,标测消融电极(ABL)在希氏束与冠状静脉窦口中点记录的心室激动最早较б波提前25 ms,但是AV融合不够好,未找到理想靶点,诊断为中间隔心外膜显性旁道。用15 W~40 W先后消融4 591 s只能暂时阻断旁道,б波消失,但停止放电观察,б又出现,手术耗时3 h,X线曝光时间63 min未能消融成功。考虑继续消融有房室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10期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