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 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再别康桥》;情感基调;主题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备受师生喜爱的名篇,自诞生至今已有几百篇的赏析、评论、研究文章,但综观现有研究会遗憾地发现,我们对于《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在把握上仍有很大的偏离。因此,非常值得作进一步探究。《再别康桥》一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以及两个“悄悄的”来状写抒情主人公“我”的“来”和“走”,研究界普遍以此为据,认为本诗的情感态度是“淡淡的忧伤”,从而将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感基调界定为“潇

    语文建设 2023年6期2023-07-25

  • 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再别康桥》;情感基调;主题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备受师生喜爱的名篇,自诞生至今已有几百篇的赏析、评论、研究文章,但综观现有研究会遗憾地发现,我们对于《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在把握上仍有很大的偏离。因此,非常值得作进一步探究。《再别康桥》一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以及两个“悄悄的”来状写抒情主人公“我”的“来”和“走”,研究界普遍以此为据,认为本诗的情感态度是“淡淡的忧伤”,从而将诗人离别康桥的情感基调界定为“潇

    语文建设·上 2023年6期2023-07-25

  • “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的《再别康桥》教学
    要 本文以《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为例,从言意兼容、走近意境和深度研读等角度,创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主要目标的语文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品读文章语言的深层内涵、领略其审美价值、感受其生命的张力,逐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深度。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再别康桥》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既是基础的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必备的素养,教师应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在建构语言系统、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广泛获取外界信息、精准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6期2023-07-24

  • 新批评视域的《再别康桥》解读
    代诗歌经典《再别康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张力、悖论、反讽、含混、隐喻等手法,利用细读法解读诗歌背后的意蕴,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以期探索《再别康桥》的最佳教学内容。关键词 新批评 《再别康桥》 细读法《再别康桥》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这首经典名篇有很多的解读资源,但是太多的资料反而会干扰到教学,让许多教师教学时不知从何入手。在强调文本细读和教学有效性的今天,笔者试图从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出发,运用细读法寻找解读新诗的突破口,进而创新教学形式。一、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5期2023-07-17

  • 歌剧《再别康桥》唱段《一首桃花》的演唱诠释
    首桃花》是《再别康桥》中女主角的经典唱段,其意境清新淡雅,旋律优美,富有西方浪漫主义气息与东方温文尔雅的气质,是众多女高音音乐会或比赛的必须曲目。基于此,笔者对歌剧《再别康桥》唱段《一首桃花》从歌词与旋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一首桃花》的演唱诠释要点。关键词:《再别康桥》  《一首桃花》  演唱诠释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130-04 《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重要选段,由周雪石

    艺术评鉴 2023年8期2023-05-21

  • 戏剧学:解读《再别康桥》的别样视角
    解读教学;《再别康桥》【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6-0083-03戏剧学理论指在戏剧创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变化、实践而诞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并对进一步的戏剧创作与鉴赏的实践进行指导。戏剧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和艺术形式决定了其理论依据建立在形成画面与动作这一最终目标之上,这与其他文学体裁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读者而言,戏剧的阅读更能激发读者对于文字内容具体画面的想象,而这恰巧是很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3年4期2023-05-21

  • 再别康桥》的艺术美学和思想意蕴
    内容摘要:《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作为诗歌精品具有很大文学价值,是开展文学教育的好素材。全诗以离别康桥的情感起伏为线索,融入个人的真实经历,诗歌意境优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承继古典诗风,吸纳西方精华,在语言、韵律、图景上体现着艺术美,在思想上传递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该诗融艺术美学和思想意蕴为一体。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艺术美学 思想意蕴《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旷世经典之作,它与戴望舒的《雨巷》列入

    文学教育 2022年8期2022-05-30

  • 品鉴“康桥”探技巧,便引诗情到碧霄
    萍【摘要】《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它是当代学子感受现代诗歌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的典型标杆。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诗歌借助意象、巧用修辞、以情动人等诸多特点。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普遍习惯于用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创作技巧、概括主题等传统思路来教授文本。本文试图通过“品鉴《再别康桥》,领悟诗创技巧”,让学生创作诗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词】高中语文;品鉴诗歌;再别康桥;创作技巧《再别康桥》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在以往的教学中,不少教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5期2022-05-16

  • 再别康桥》诗意漫溯
    离别 眷戀《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之作。整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借助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把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对眼前无奈的离别,表现得真挚、浓郁,是徐志摩诗作中得绝唱。《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教学也应改由对画面的分析上升到对文字背后蕴藏的情感的理性分析,也就实现了理论层面的学习,这首诗柔美淡雅、飘渺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3期2022-04-18

  • 歌剧《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角色塑造
    剧形式,而《再别康桥》这部歌剧正是小剧场歌剧的代表之作。剧情简洁明快,唱段优美。其中第九幕《脱离泥沼》把全剧情感推向高潮,也是最考验演员演技与唱功的一幕。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演出经历,就《脱离泥沼》的情绪把控和台词展开分析,以进行歌剧《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角色塑造。关键词:小剧场歌剧;人物分析;角色塑造一、大时代下的小剧场歌剧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包含了音乐学、美学、文学和舞蹈学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内容,并且以歌唱为首要的表演方式,显著特征表现为音乐与戏剧的

    大观 2022年1期2022-03-03

  •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
    邓西谋《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中描绘的康桥指的是英国剑桥,作者曾游学于此,并且那段游学时光也是徐志摩醉心文学、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时期。徐志摩曾三次回到剑桥缅怀这段难忘的时光,1928 年,诗人重游此地,随后在回国的路上创作了这首传世之作。不得不说最后的离别之中,诗人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满心的抱负。一、离别康桥美景的意蕴之美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曾大力倡导现代诗歌要崇尚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而《再别康桥

    中学语文 2022年30期2022-01-01

  • 浅析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
    。二、歌剧《再别康桥》国内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名字采用自徐志摩的同名诗,由陈蔚编剧并导演、周雪石作曲,取材、改编于经济文化和思想迅速发展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演绎了发生在几位知识分子之间关于情感和理智、现实和理想的精彩故事。歌剧运用了倒叙的手法,由暮年的哲学家金岳霖在林徽因墓前对她的“灵”表述的绅士之爱拉开剧幕,以徐志摩的意外离世结束。歌剧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感性又理智的林徽因。在面对不同人物时,林徽因是以不同的形象出现的,不同的形象反映出了林

    戏剧之家 2021年18期2021-11-14

  • 新批评视野下的新诗解读
    容摘要:以《再别康桥》为例,借助英美新批评理论中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和艾伦·退特的张力理论解读新诗,以解读新诗寻求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解读文本既要注重传统所赋予的古典意蕴又要感知“客观对应物”暗示的独特感受;诗歌中的张力赋予意象新的语境意义;诗歌的形式美从文本结构处解析其形式美。关键词:新批评 《再别康桥》 意象 “三美”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足体,一部分理论家专注于对诗进行细读的倾向,还有一部分理论家是延续了艾略特宽广的诗学胸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歌剧《再别康桥》选曲《一首桃花》的作品分析及艺术处理
    、创作背景《再别康桥》是一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徽因、徐志摩等文人和学者之间爱情故事的歌剧,由陈蔚编剧,周雪石作曲,这是国内剧场第一部且唯一一部进行公演的小剧场歌剧。整部歌剧以近代知识女性林徽因的感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写其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呈现林徽因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歌剧唱段《一首桃花》是选自剧中第二部分,第五幕“双清重逢”,是最具特色的一首女高音作品,围绕女主人公林徽因而展开。该曲是林徽因在养病期间,与徐志摩重逢时所创作的。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2021-09-24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诗歌课堂教学
    以高中诗歌《再别康桥》为例,具体阐述了在高中诗歌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环节。【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课堂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再别康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教学特点,落实生本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要发挥语文人文性功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什么在教学中会出现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是一线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5期2021-09-15

  • 新月派新格律诗的艺术继承与借鉴研究
    新格律诗;《再别康桥》;近体诗;十四行诗【中图分类号】I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22-02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再别康桥》也被认为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里,新格律诗对于中国古代近体诗以及西方十四行诗的吸收表现得淋漓尽致,下面将分别论述中国旧格律诗以及西方十四行诗对其的影响。一、《再别康桥》中对于旧格律诗的继承《再别康桥》虽然是一首现代诗,但是读起来

    今古文创 2021年7期2021-05-05

  • 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戏剧形象的塑造
    剧场歌剧中《再别康桥》的地位尤为特殊,它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影响至今犹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首先对其进行概述,进而分析剧中角色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林徽因,通过典型唱段表现出来,展现出她的音乐形象,为塑造女主角,形象刻画出林徽因的高雅形象。关键词:小剧场歌剧 《再别康桥》 林徽因音乐形象周雪石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再别康桥》的创作者,他以剧本为依托,选择适合的体裁,确定最佳形式,准确定位题材,使得作品舞台效果达到最佳,获得了巨大成功。林徽因

    艺术研究 2020年5期2020-12-14

  • 浅析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舞台形象塑造与唱段分析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由我国著名导演陈蔚所导演的一部经典之作。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通过一系列的事情,向观众展示了那个时期中国的读书人在面临感情和现实问题之间的挣扎和绝望。本文通过对该剧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林徽因重要唱段的分析以及结合自己的一些表演体会来论述林徽因舞台的形象塑造。关键词:林徽因;形象塑造;唱段分析一、历史背景该剧的创作源泉来自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全剧主要围绕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几个主要人物的爱恨情

    黄河之声 2020年7期2020-10-21

  •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应“朗读先行”
    ,本文便以《再别康桥》为例,陈述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朗读先行的具体措施,以此来供相关人士参考与交流。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朗读先行;《再别康桥》引言: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朗读,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作品的意境以及形象,从而与诗歌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此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当中需要做到朗读先行。《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著名作品,该诗歌明显的表现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同时也包含淡淡的忧愁。在诗歌教学中需要重视朗读作用,不仅可以让

    神州·下旬刊 2020年8期2020-09-02

  •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语文课堂
    老师执教的《再别康桥》一课进行研讨。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郑逸农;《再别康桥》;课例分析鄭逸农老师执教《再别康桥》的主要环节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初读诗歌说感受——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并研讨——学生小组选择典型难题并研讨——教师介绍自我、他人阅读体验——学生反省自我优缺点——学生总结课堂。下面笔者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分析。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语文课堂中的“教”罗杰斯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习,而是“促进学习”,所以他批评传统课堂中那种直接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8期2020-06-29

  • 新月派“三美”主张指导下鉴赏《再别康桥》三个英译本
    美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三个英译本即Mr. Ediard Connynkam译本、丁祖馨和拉斐尔合译本以及中国文学出版社的译本进行鑒赏,旨在将中国独特的诗歌艺术“三美”主张用于对现代诗歌翻译实践的指导。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英译本一、引言徐志摩是新月派领军人物,其代表诗作《再别康桥》为后人传颂,同时也是对新月派“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伟大实践。既然《再别康桥》以“三美”主张为指导,而“三美”又是建立在中外诗歌的规律上,那么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5期2020-06-15

  • 中职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运用例谈 ——以《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为例
    广。二、以《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为例笔者曾经多次在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将以《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情分析:本次课授课对象是美术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本专业男生较多,他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他们喜欢尝试、乐于表现;他们热情阳光、创意无限。本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诗歌品读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去品悟诗歌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2020-06-11

  •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再别康桥》英译本
    摘  要:《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语言轻盈有柔和,以离别康桥为基调,把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 感情表现得真挚、隽永。《再别康桥》也被译为不同语言和版本,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基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探讨《再别康桥》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作品翻译中的彰显与隐退。关键词:《再别康桥》;译者主体性;翻译四步骤一、概述被称作“诗圣”、“新月诗派的诗魂”的徐志摩出生在中国最跌宕起伏之一的历史时期--民国,他的文学作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1期2020-06-08

  • 对国际学生“中国新诗”混合翻转式教学的实验报告 ——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
    评测。现以《再别康桥》为例,对“一二三多”教学模式进行具体阐述。一、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看“一二三多”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教学主体要清楚汉语是母语和非母语学生带来的教学差异。教学内容《再别康桥》流传面广,诗歌艺术价值高,语言通俗易懂,能产生较大吸引力。教学对象大多由三类学生组成,一是交流生,交流时间多为一年,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自控力较强,是非常容易达成目标的教学对象,汉语水平大多是HSK五级或六级,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国籍多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年3期2020-06-01

  •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再别康桥》英译本
    摘  要:《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语言轻盈有柔和,以离别康桥为基调,把对康桥的恋恋不舍的 感情表现得真挚、隽永。《再别康桥》也被译为不同语言和版本,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基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探讨《再别康桥》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作品翻译中的彰显与隐退。关键词:《再别康桥》;译者主体性;翻译四步骤一、概述被称作“诗圣”、“新月诗派的诗魂”的徐志摩出生在中国最跌宕起伏之一的历史时期--民国,他的文学作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5期2020-05-13

  • 再别康桥》小解
    。关键词:《再别康桥》;徐志摩;依依惜别作者简介:周佳乐(1999.3-),女,汉,浙江金华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1《再别康桥》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多情子亦多才,《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众多代表作品当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是浙江嘉兴人,原名章垿,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2020-05-06

  •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双清重聚”一幕的艺术特征解析
    要】歌剧《再别康桥》以小剧场制作方式,重温了民国才女林徽因与才子徐志摩之间的情感故事,其中的“双清重聚”一幕惟妙惟肖,并留下了《一首桃花》的美好乐章。这一幕的创作具有丰富的艺术逻辑创意。剧本以史为凭,充分显示出现实主义色彩。舞台表演渗透着演员扎实的功力,令观众感受到尽善尽美。【關键词】歌剧《再别康桥》;“双清重聚”;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030-01歌剧艺术可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2020-04-15

  • “三美”论观照下《再别康桥》英译对比
    【摘 要】《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七节,每节诗两两对照,逐节换韵,兼具“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指导,选取许芥昱、丁祖馨和拉菲尔、陈国华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本,分别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解读,比较三个译本各自的成功之处和不足,进一步论证“三美”论在指导中国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三美论;再别康桥;英译对比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戏剧之家 2020年6期2020-03-23

  • 品味·想象·诵读 ——以《再别康桥》《将进酒》为例谈高中诗歌教学
    感悟能力。《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一草一木总关情。作者笔下的金柳、青荇、潭水是那样的柔情缱绻,触动了作者的情思,激发了作者的离愁。朗读时,一定要对作品中的形象有生动、细致的心理映像,才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产生 “我就在” 的情感体验,沉浸在作者营造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应该说,作者目之所及处皆为美好。但是,作者起笔选择了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 “金柳”。杨柳的意象已经足以唤起读者心中的离愁了。沿着作者的视线向下,进而看到 “油油招摇” 的青荇和上天钟爱的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2020-01-09

  • 从新视野批评角度解读“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
    典诗歌作品《再别康桥》作为分析对象,运用新批评视野,以对此诗歌做出更为全面客观的解读。关键词:新批评视野;再别康桥;解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1“新批评”是一种关注文学文本主体自身的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学的本体即是作品,文学研究应当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中国近现代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形象性、含蓄性和多义性,广泛采用整齐的节奏、和谐的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2019-12-23

  •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双清重聚”一幕的审美意蕴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新世纪伊始由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歌剧着眼于民国时期文化名人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的感情故事进行编创,形成了9个章回的戏剧构架。作品在艺术构创中以小剧场之名进行创作,用简洁的舞台构架表现出精湛的内容功力。其中,“双清重聚”一幕依据史实,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段落架构。围绕徐志摩与林徽因多年之后的重逢展开创作,演绎了具有革新精神的戏剧内容,并忠于史实,夹叙夹议。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咏叹调《一首桃花》成为亮点,这首艺术歌曲兼具中国诗词魅力和

    艺术科技 2019年16期2019-11-23

  • 文本层次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文本层次理论展开策略分析,以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层次理论;《再别康桥》[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05-02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的课改也愈加注重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和阅读经验的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2019-09-06

  • 再别康桥》中伤感情调的审美价值
    刘娟摘要:《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诗歌以离别康桥的悲伤作为感情线索,将流动的美景贯穿于诗歌的始终,无处不体现出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作者通过亦虚亦实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所有读过该作品的人们不禁产生连连的赞叹与感叹,同时也被诗歌深深的伤感情调所感染。本文针对《再别康桥》中伤感情调的审美价值进行具体的阐述,以期将其审美价值继承并发扬。关键词:《再别康桥》;伤感情调;审美价值《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在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2019-06-28

  • 饰演《再别康桥》诵者的心得体会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于2001年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也是我国现代民族歌剧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笔者有幸饰演了诵者这一角色,剧中的诵者既是金岳霖,又是诗圣泰戈尔和胡适,这三个不同角色贯穿于整个歌剧之中,所以角色的语言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特征分析、处理及情感表达方式、咬字技巧的运用,笔者较好的饰演了这一角色,并在舞台实践方面获得了提高。【关键词】《再别康桥》;诵者;歌剧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戏剧之家 2019年2期2019-03-29

  • 寄情于天地 ——体味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
    ◎许华丽诗人徐志摩多次往返自己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他不愿打扰别人,却愿将自己融入天界。他宁意轻轻地招手,与西边的云彩作别!他不愿被别人打扰,却甘愿悄悄告别天边的云彩并不带走一片云彩。迎来送往之寄于天空中的云彩!大地上最让他留恋的是康河。河边夕阳西下是金色的杨柳、河波里艳丽的倒影,河岸软泥上油油的青荇,河边榆树下的潭水,河里撑舟漫溯、夜晚满载星辉,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些埋在诗人心里的景物足以丰富了他天地人合一的超然精神世界,足以让他永久留念和深深回味,更足以让他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6期2019-01-12

  • 歌剧《再别康桥》的主题分析
    要:歌剧《再别康桥》是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它是一部小成本、剧情新颖且精致的歌剧,和以前那些耗费大成本歌剧不同,它有着吸引观众的剧情、新颖清新的舞台呈现,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它独特的创作手法给中国歌剧打下了基础。关键词:歌剧;再别康桥;主题一、“再别康桥”主题在歌剧中的应用歌剧《再别康桥》是以诗歌《再别康桥》为主要发展线路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故事串连起来的,整部歌剧主要是围绕着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还有陆小曼还有徐志摩之间而展开的,在剧中很少提到金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0期2018-11-12

  • 吟诵《再别康桥》 感悟母校情怀之美
    体验过程,《再别康桥》很好地展现了现当代诗歌艺术的美,是吟诵的上乘佳作。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应能反复吟诵《再别康桥》,领悟诗文中韵味之音乐美、色彩之绘画美、形式之建筑美,并能感悟离开母校深沉的离别之情、眷恋之情,体悟母校情怀之美。关键词:吟诵;感悟;母校情怀;美吟诵是我国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承载与继承方式,是独具特色的中国读书法。古代私塾教学方法就是吟诵。吟诵是通过“先吟后录”,在吟唱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领悟,以求产生心灵的共鸣。古人往往在吟

    速读·中旬 2018年11期2018-11-08

  • 试析《再别康桥》的情感变化
    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存在这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来时轻快—沉醉眷恋—淡淡的忧伤—激昂—悄悄的沉醉—去也潇洒。诗歌首节体现的是作者来时轻快的心情,二、三节抒发了诗人对母校康桥浓浓的眷恋之情,第四节却转为淡淡的忧伤,第五节又达到情感的高潮,第六节再转为悄悄的激昂,回归沉醉,最后一节是离开时的潇洒。总的来说,诗人并无太多离别的愁苦,更多的是一种轻快潇洒的、沉醉痴迷的、个人独享的离别。一、来也轻快,去也潇洒诗歌的首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0期2018-10-27

  • 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语文课堂中的意境教学
    一样适用。《再别康桥》是语文意境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该诗歌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借物忆人,都是为了抒发感情,抒情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再别康桥》的意境教学应理解诗歌的意象,通过意象体会诗歌所蕴含的眷恋、伤感落寞、洒脱之情[1]。關键词:语文教学 意境教学 《再别康桥》目前,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现代诗歌已有接触和积累,对诗歌的阅读、鉴赏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意象和创作动机缺乏了解,因此学生对《再别康桥》中蕴含情感的理解还存在困难[2],在教学中应挖掘作者在诗歌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9-10

  •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初探
    婷摘 要:《再别康桥》作为新月派格律诗的代表,完美体现了新格律理论,具有音樂美、建筑美、绘画美。本文从这三美出发,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诗人的抒情脉络。关键词: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再别康桥》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它犹如一首华美的小夜曲,充满了自由、潇洒与飘逸的气息,离愁与美景相结合,从而营造了其特有的诗境。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提出了诗歌“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要求诗歌要有平仄,要有韵脚;建筑美强调诗句的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1期2018-06-29

  • 再别康桥》意象教学研究
    玥【摘要】《再别康桥》的教学往往重视“三美”,而忽视意象的分析。分析这首诗融贯中西的意象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在意象教学中,传记研究法、母题分析法和接受美学法等文本解读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意象的同时,还能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重要的解读方法,提高鉴赏诗歌和其他文本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关键词】《再别康桥》;意象教学;文本解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1928年,徐志摩再次访问英国,故地重游之时诗

    课外语文·下 2018年4期2018-06-27

  • 浅谈经典唱段《一首桃花》的作品处理
    》,是歌剧《再别康桥》中的经典唱段。徽因在雙清养病,志摩来看她,她的内心感受,和回忆起往事的起伏波澜,及她在歌唱与表演上的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是作为歌剧演员们应该学习的重要一课,也是为我们在舞台上“唱与表”的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词】歌剧;再别康桥;一首桃花;林徽因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034-01提起经典唱段《一首桃花》,就会想起林徽因,跟着头脑中就会浮现志摩边走边说“桃花,桃花,

    戏剧之家 2018年5期2018-06-08

  • 再别康桥》意象的魅力
    内容摘要:《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徐志摩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具有美、英留学的经历,其作品呈现融贯中西的特色。《再别康桥》中意象的魅力在于既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又浸润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从世界文学的视域研读这首诗,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可以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关键词:《再别康桥》 意象 中西文化《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初载于1928年的《新月》刊上。1928年,徐志摩再次访问英国,将自己对剑桥的惜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2018-05-24

  • 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的演唱分析及情感处理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著名选段,《一首桃花》深受大众所喜爱。本文从该作品原创分析、演唱分析和情感处理三方面进行阐述,呈现其深厚艺术魅力。【关键词】《一首桃花》;演唱分析;情感处理【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一首桃花》出自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由林徽因作词,周雪石谱曲,于林徽因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前来看望,忆康桥旧事所作。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等。该作品以较高的艺术性在声乐教学中被众高校学生和教师广泛使

    北方音乐 2018年6期2018-05-14

  •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现代诗歌与音乐的融合之美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我国音乐创作者对歌剧体裁的一次全新的探索,从音乐的角度把诗人的诗作、生活、情感故事完美地呈现出来,使音乐与诗歌高度融合。【关键词】现代诗歌;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中国的诗歌发展至今,“音律的绘画等文字”这一有音律的形式是不变的。中国现代诗歌幸运地融合了中西资源,相比较古诗词而言,诗人更加注重从人的本体出发去表现内心情感,抒情达意。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作中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北方音乐 2018年1期2018-05-14

  • “引”而不发 训练思维 ——以《再别康桥》为例
    极。以下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引而不发”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一、情境生疑,对话导疑《再别康桥》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内容,单元教学重点是“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真情”。教参对这课的解说是“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2]教参设定这课的教学重点为“诗歌的形式美”,属于品味语言类。但这样的目标定位往往不能解决学生的很多疑问,如选择的意象有“金柳”“青荇”“云彩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4-03

  • 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再别康桥》是高中课文中的一篇,这也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诗歌所反映出对剑桥的眷恋、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风光的爱慕都从文字中得以展现,透过《再别康桥》,仿佛能够看到剑桥如画一般的魅力,能够看到徐志摩意气风发的模样,也能够看到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我们在学习《再别康桥》一文时,对于徐志摩诗歌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对于徐志摩剑桥诗整体风格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经典,对《再别康桥》的美学思想、艺术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3期2018-03-26

  • 浅谈《再别康桥》的三个意向层面
    摘  要:《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徐志摩三次回到英剑桥大学又离开的路上,学术界对这首诗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该诗有机组合了古典诗词的意象,因此具有古典美学的意境。《再别康桥》自从问世以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而本文根据诗歌的整体内容,选择诗歌背后隐含的三个意向:母校、爱人和理想,来进行分析解读。关键词:《再别康桥》;母校;爱情;理想[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2018-03-14

  • 再别康桥》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滴地渗透。《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诗歌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那么,如何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体现美育渗透呢?一、诵读,聆听,感知诗歌的情感体验常常是在独特的教学方式——诵读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个人大声朗读,小组齐读,组内互读,全班齐读,自愿者可展示朗读。也可配上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调子唱出来——凡是能想到的形式都可以用上。旨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诗歌情感的初步感知,充分诵读后写下自己的体会,内容不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12期2018-03-03

  •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势在必行。《再别康桥》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紀中国最为出色的别离诗之一,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篇课文被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典范之作,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案例描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二是让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播放歌曲<再别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9期2018-02-26

  • 离歌的面影 至真的情歌 ——《再别康桥》重读
    余树财《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对于这首诗的解读,人们习惯把它当成一首别离诗,认为诗人再次重游康桥,对康桥充满了眷恋和离别的不舍。人教版教师用书也沿用了这种主流解读,“《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①可问题是,徐志摩重游康桥不只一次,他曾三次别离康桥,每次离别也都写下过文字抒怀。第一次是1922年

    中学语文 2018年31期2018-02-09

  • 四味读法赏诗歌
    要:论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深入探讨了四味读法在鉴赏诗歌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语文教师和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四味读法;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2. 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形式入手赏析诗歌。能力目标:1. 指导学生诵读,提高朗诵水平;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表达、交流能力和鉴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把握诗

    考试周刊 2017年77期2018-01-30

  • 浅谈《再别康桥》的音乐美教学
    【摘要】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的经典,它沿袭了中国古诗的精髓,它的音乐美在整个美妙的艺术形式中显得尤为突出。学习鉴赏该诗的音乐美,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形式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和鉴赏方法。【关键词】 音乐美 《再别康桥》 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244-01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是每位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必须要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 2018年11期2018-01-28

  • 试析徐志摩《再别康桥》思想情感的变化
    论述徐志摩《再别康桥》思想情感的变化,提出《再别康桥》的开头和结尾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节奏上、意思上非常接近,都是表达出一种对母校的离别之情,然而二者之间有些细微的区别,开头写“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表现的是一种对母校的不舍之情,而结尾“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则是离别之中更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自如。【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思想情感 洒脱 变化【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9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1期2018-01-23

  • 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中国传统写意美
    本文以歌剧《再别康桥》为研究对象,从这部中国歌剧的体裁形式、台本与戏剧冲突以及音乐进行分析,阐释了歌剧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意美。【关键词】《再别康桥》;歌剧;美学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1-0025-02诗歌是中国自古至今的重要精神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中最蕴于内心世界的力量。而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上,诗歌与戏剧总是在融合与斗争中发展。余秋雨认为生活的“泛戏剧化”是戏剧美的流散,造成了戏剧本身的姗姗

    戏剧之家 2017年21期2017-11-23

  • 浅谈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本文结合《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展现了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另外,就支架式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问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再别康桥》;高中语文一、支架式教学模式介绍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近几年,支架式教学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

    未来英才 2017年19期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