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戏剧形象的塑造

2020-12-14 04:07王香玉
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

王香玉

摘 要:小剧场歌剧经过多年发展,艺术结构出现较大改变,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审美情趣有了新的变迁,带动了我国歌剧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在小剧场歌剧中《再别康桥》的地位尤为特殊,它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影响至今犹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首先对其进行概述,进而分析剧中角色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尤其关注林徽因,通过典型唱段表现出来,展现出她的音乐形象,为塑造女主角,形象刻画出林徽因的高雅形象。

关键词:小剧场歌剧 《再别康桥》 林徽因音乐形象

周雪石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再别康桥》的创作者,他以剧本为依托,选择适合的体裁,确定最佳形式,准确定位题材,使得作品舞台效果达到最佳,获得了巨大成功。林徽因是歌剧的女主角,创作者通过独特的手法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剧中的林徽因学识渊博,修养极佳,富有魅力,头脑中充满着新思想,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女性。徐志摩也是剧中重要人物,作为诗人有着充沛的情感,才华横溢,是真性情中人。梁思成是另一位关键人物,有着开阔的胸襟,爽朗的性格,极富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哲学系教授金岳霖,他一生深爱着林徽因,但却毫无私心,甘于奉献,以颂者的身份被人称道。

林徽因是歌剧的女主角,也是作者最关注的角色,在其身上着力尤多。他采取独特手法刻画出这一名门闺秀的形象,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呼之即出。歌剧开场时采用了林徽因的主题音乐,将女主人的形象通过小调展示出来,听众仿佛看到了一位高贵、纯洁的女子,周身透着雅致与轻柔,性格羞涩而含蓄。作曲家依据剧情进行创作,音乐与背景高度契合,在传统中透出了五四时期音乐风格,同时又融入了西洋的创作思维,采取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和声复调等。歌剧采用美声唱法完成,但却融入了中国式音乐风格,彰显出不同气质。剧本主线为林徽因的感情发展,所有故事围绕其展开,通过女高音进行演唱,其中代表唱段为《一首桃花》,充分展现出女主人公的形象,创作者通过温柔细腻的曲调表现出她的高雅脱俗,可人以一尘不染之感。受众听到这一歌曲后,随之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朦胧而恬静,曲调优雅,令人陶醉。

一、歌剧《再别康桥》的背景和故事简介

歌剧《再别康桥》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其编剧为陈蔚,至今仍有着较大影响,成为 “经典中的经典”。 歌剧主要讲述的是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主线为“一首桃花”。背景发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处于动荡时期,新式热潮兴起,对许多青年产生影响,故事讲述的是一群爱国文学家之间的爱情与友情。林徽因是歌剧的女主角,也是那一时代家喻户晓的才女,受过良好教育,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建筑家。她美丽高贵,集智慧与优雅于一身,一生成就卓越,在建筑上有着极高造诣,文学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歌剧《再别康桥》所描述的是一段文学史实,发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故事要从1920年徐志摩与林徽因相遇开始。当时徐志摩来到了英国伦敦,在这里遇到了林徽因,后者独有的气质吸引了他,使之为其倾倒,于是开始了疯狂的追求。徐志摩是富有才情的诗人,故被林徽因所赏识,加之其不懈努力,最终获得后者的芳心,二人互生情愫。第二年10月,林徽因离开伦敦回到北京,一年后徐志摩也要回国,在此前夕创作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他在诗中描绘出发生在剑桥的这一段故事,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难舍难分之情。徐志摩深爱着林徽因,但他已然成婚,后者不愿意破坏其家庭,因而拒绝了他的感情。徐志摩为此不惜背负着抛妻弃子的名声,但最终仍与佳人失之交臂。林徽因离开徐志摩后,经家人介绍与梁思成相识,二人在交往中感情不断加深,认为对方才是志同道合之人。他们相识后共同赴美攻读建筑学,并且于四年后顺利结为夫妻。徐志摩与林徽因分手后,结识了民国才女陆小曼,随后与其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在他的心里一直有着林徽因,作为神圣之地不可侵犯。1931年,林徽因开演讲会,徐志摩得到消息后立即去参加,但所乘坐的飞机遇到事故,发生了坠机事件,他因此遇难。金岳霖也是一位重要人物,经常参加梁家沙龙,与林徽因相熟识,欣赏并爱恋着对方。他将这种爱默默的藏在心里,时刻关注她的动向,终身未娶。剧中的人物皆才华横溢,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至今被人们所传诵和研习,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爱情故事同样被人们津津乐道,一直流传下去。

二、歌剧《再别康桥》林徽因的角色性格特征

1.少女時代的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自幼耳濡目染。她的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官任翰林院编修。父亲为民初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也是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人物。林徽因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和父亲的才情,生得落落大方,聪颖灵秀。

此类家庭的孩子必然从小接受旧式传统教育,林徽因同样不会例外,她5岁开始学习,通读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学习诗词歌赋,14岁就有小成,独自编成了一册家藏字画目录,可见其过人之处。纵观她的知识体系,其初步构建与其早期教育密不可分,同时也影响着精神人格的形成。随着社会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她所受的教育发生改变,父亲对此不遗余力,先将其送至教会学校读书,后又供其求学于欧美。远渡重洋的经历改变了她的一生,而中国文化底蕴及儒家思想文化的滋养始终存在,为其取得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奠定基础。传统文化已深深扎入其思想当中,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诗人卞之琳对林徽因有着较高的评价。她眼中的林徽因从小教养优越,接受了良好的东西方教育,可以自由来去于中西文化之间,即使在西洋也不可多得,完全具备出人头地的资本。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条件,也多年求学于国外,但却并无崇洋媚外之心,而是难离故土,一心报效国家,希望能够在国土上生根发芽。

2.成年后的林徽因

林徽因出生于传统士人家庭,一方面继承了祖父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也受到父亲敢为天下先气质的影响,性格上自有过人之处,与其他新式知识分子有所不同。后者身上往往缺乏传统文人的人格风范,没有悲天悯人、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林徽因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平民百姓充满人性关怀,这些都可以在其文学作品中得以印证。费正清认为她既是作家又是诗人,极富创作才华,有着极高的审美能力,充满了智慧与魅力。她曾高度评价林徽因,认为其身上充满吸引力,总是可以让见到她的人总是围着她转。林徽因是一个新文化女性,既接受了正统的传统教育,又求学于西方,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加之其思维敏捷,热情健谈,永远是人们瞩目的对象。在她的客厅里,经常接待各界的精英杰士,他们汇聚一堂,谈论各种话题,而她永远是核心所在,所有东西都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爱慕者常常为之倾倒,欣赏她的才气,折服于她的美丽健谈,从来不缺优秀的追求者。

她是感性的,周身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她也是理性的,永远不会跨越那个边缘线。她能清醒的看待感性与理性,冷静的把握距离分寸,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男人。她拒绝了徐志摩,但仍能让他对她一往情深。她与金岳霖保持着适当距离,后者却会为她终生未娶。这二人无疑都是优秀的,但并非她心目中完美的男人。她需要一个有着博大胸怀,能给予其完美婚姻的人,而梁思成无疑是合格的。他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性格温文尔雅,俊朗而富有幽默感,与林徽因是完美的一对。她是美与智慧的化身,有着独特的性格,这些都是其魅力的来源。

3.剧中的人物性格分析

整部歌剧的主线为林徽因的感情,她一生有三位爱慕者。第一位是徐志摩,著名的近代诗人。二人相识于英国伦敦,但由于徐志摩已结婚生子,她不愿破坏其家庭,于是离开了他。他们虽然是有缘的,但却最终分道扬镳。第二位是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学成回国后,经家人介绍认识了梁思成,二者相知相伴,共同出国学习,最终结为夫妻。第三位为金岳霖,是近代一位哲学家。他一直默默的爱恋着林徽因,时刻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最后终身未娶。《再别康桥》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写作完成,女主角依据现实中的林徽因原型设计,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人物气质。故事描绘的主要是林徽因的第一段感情,写的是她与徐志摩的相知、相爱及分手,而与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戏同样重要。

第一幕“墓地游吟”中,女主人公与金岳霖在交谈,平淡的动作中透露出不一样的情感,显示出二者之间的特殊友谊。而她与梁思成的爱情却与之不同,单纯而富有浪漫,创作者通过俏皮的台词与唱段表现出来。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为主要部分,在剧中呈现出不断变化。二人相识于英国伦敦,林徽因身上的独特气质让徐志摩为之倾倒,随之苦苦追求,而后者的才华也使她倾心,彼此互生情愫。此时的徐已结婚生子,她需要的是一份纯粹的感情,因此拒绝了他的真心告白,不辞而别,回到中国。徐志摩不愿意失去心爱的人,也想追随其脚步回国,但却永远失去了机会。林徽因回国后,经家人介绍认识了梁思成,二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互相欣赏,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第二幕“再别康桥” 是一段感情戏,主人公为林徽因与徐志摩,剧情不断发展,最终到达第一次高潮。此时的林徽因与梁思成相知相爱,有着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于是决定共赴美国学习建筑学,这一段背景是在留学前夕。此时的林徽因已经选择了梁思成,二人决定共同发展下去,徐志摩失去了所有机会,他们虽然有着深厚的情感,但彼此的爱情已走到尽头。对于徐志摩来说,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已难以挽回。这一幕描绘的是复杂的情感,浪漫而充满忧愁,林徽因的心中仍然有着徐志摩,此时的感情深沉而哀伤。第四幕“双清重逢”, 徐志摩又来到了林徽因身边。当时林徽因身患重病,于双清养病,徐志摩听闻后时常探望,与之交流文学。在此期间二人时常来往,感情随之加深,并且升华到更高境地,不再是原来的爱情,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友谊,心灵相通,互相欣赏。此时徐志摩已与陆小曼结婚,婚后生活不理想,林徽因对此十分了解,心中充满惋惜,但也却无可奈何。第七幕“白日飞升”, 徐志摩为参加林徽因演讲会,乘坐飞机时失事身亡,她获知其死讯后无法接受,不断回想着二人的过往,心中充满悲伤。她怀着无比痛苦悼念徐志摩,唱段中将此心境充分显示出来,包含着无限的怀念与忧伤。林徽因是剧中的女主人公,创作者将此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丰满而富有个性,使人印象深刻。

三、《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形象塑造特点

1.林徽因的音乐主题

开篇序曲首次陈述林徽因的音乐主题,见谱例。主旋律有小提琴演奏,大提琴和钢琴伴奏。主题为弱起强收(抑扬格)八度音关系的音乐动机,四拍长音后回落至下行三度音上,重复一遍动机后连续的下行三连音,是的,音乐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曲调婉转,传达温柔深情的信息,与人物形象相契合。作为新时代女性,林徽因及优雅与知性于一身,富有柔情又饱含忧郁,音乐则很好的突出这一性格特点。该主题音乐抒情淡雅,体现出人物的独特气质,彰显柔美而大气之感。

2.林徽因的唱段分析

全剧共八幕,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为感情戏,主人公为林徽因与徐志摩;第二个主题也为感情戏,主人公则为陆小曼与徐志摩;第三个主题为悼念徐志摩。整部歌剧有20个唱段,9个涉及林徽因,除去上文所涉及部分,本次主要分析《灵感》和《天坛同台》两段。这两段描述的也是林徽因的情感故事,主人公为梁思成和金岳霖,其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代表性。

《灵感》为第一首唱段,林徽因是其中的主人公,也是其首次亮相。开幕出现的人物为金岳霖,此时他已年迈,手捧着鲜花来到了墓地,为的是凭吊去世多年的故人林徽因。创作者在此处安排了“车铃风舞”徽因的主题音乐。林徽因的墓地仍在,但墓碑上的名字已被红卫兵铲掉,仅留下了她设计的花纹。金岳霖找到了带着花纹的墓碑,此时音乐响起,他看到了少女时期的林徽因,仍然那么美丽而活泼。老金心中满怀思念,充满着感伤,林徽因听到后唱出《灵感》一曲,描述着如花如梦的一生,回应着金岳霖的多年情意,对此表达感谢。

《天高地迥》为二重唱歌曲,主人公为林徽因和梁思成,采用明朗的F大调,速度为快板,曲调欢快,风格积极。开始部分为梁思成独唱,他向女主人公描绘出美好的憧憬,展示出大好蓝图。第二部分为重唱。梁思成的人物定位为成熟、稳重,因此作曲家选择男中音来表现,形象丰满生动。歌词中充分显示出他对建筑事业的向往和期许,憧憬着未来的事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第二部分林徽因的唱段顯示出其彷徨犹豫的心境,梁思成随之给予回应,踏实稳重的性格特征充分表现出来,使她抛却犹豫,坚定了自己的感情。这段唱段旋律活泼,由平缓向前流动,与人的心理变化相适应,显示出活跃与碰撞,极富朝气。

3.其音乐唱段对林徽因形象塑造的作用

《灵感》表现的是女主人公一生的感悟,既有复杂的情感,又有对梦想的憧憬和对现实的认知。此时身在墓地当中,随着金岳霖的呼唤林徽因随之亮相,女主角形象气质完成定位,因此歌曲应流畅平稳,旋律富有美感,同时做好情感处理,适度渐强渐弱,避免肢体动作过于夸张,表情平稳,不可过悲过喜,彰显出女主人独特的形象气质,集优雅与知性于一身,为其整体形象的表现做好铺垫。

《天高地迥》中的林徽因处于少年时期,性格活泼又不失矜持,彰显新知识女性的文化人格,与其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此时梁思成对未来充满幻想,邀请女主人公与之一同赴美学习建筑。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充满羞涩,但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她与梁思成相知相爱,未来将共同实现理想。《天高地迥》中二人的感情不断升华,最终凝聚在一起,成为了女主人公情感和事业发展的转折点,未来必然会发展下去。此处作曲家用二重唱表现,使得人物形象深刻生动,充满着对爱情和事业的向往。二重唱中男声结实浑厚,女声温柔甜润,相互交织,共同憧憬,显示出未来的美好。通过这种方式刻画出女主人公果敢、矜持的性格。

结语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也是经典曲目之一,充满着浪漫与委婉。剧中人物刻画生动,徐志摩情感丰富,梁思成踏实勤奋,金岳霖忠贞诚恳,各具形象,极富魅力。女主人公在他们的包围中脱颖而出,高贵而不失温柔,集理智与感性于一身。她既是现实的写照,又融入了作者的幻想,使听众如痴如醉,也带给了歌剧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田平平.浅谈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人物形象塑造[J].黄河之声,2019(14).

[2]张传敏.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几种名物[J].名作欣赏,2019(23).

[3]黄坚,王子龙.接受美学视域下《再别康桥》四个英译本对比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6).

[4]王跃.歌剧《再别康桥》中陆小曼的艺术形象与演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逄冰清.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的艺术风格和演唱分析[D].山东艺术学院,2019.

[6]武柳燕.对于歌剧《再别康桥》中“双清重聚”一幕的分析与思考[D].河南大学,2019.

[7]刘翠莹.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再别康桥》的认知阐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5).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重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认知诗学理论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解读
《再别康桥》中抒情美感的品读探究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