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敏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河南 南阳 473000)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一部诗三百,起笔就是高潮,接下来的汉赋、乐府、唐诗、宋词更是大放异彩,为读者呈现了令人迷醉的生命意境。先贤早就留下 “不学诗,无以言” 的古训。黄庭坚的 “一日不读诗,尘生其中;两日不读诗,言语乏味;三日不读诗,面目可憎”,更是道尽了读诗对人格、心境的熏陶涵养。尤其是当下我们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强调文化自信,诗歌教学对高中生的语言、文学、审美素养的培养和人格养成及文化认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古人非常重视涵咏玩味的诵读功夫,提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方法。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有言:“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就是“因声求气”的方法。“(读古人书)熟烂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1]这段话形象而精辟地阐明了诵读对形成学生语感的重要价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2]1-3。
但是,当下的高中诗歌教学存在品味少分析多、想象少理性多、诵读少背记多的“三少三多”现象,严重背离了诗歌教学的规律,对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形象和意象。对诗歌作品中的丰富意象充分地加以涵咏玩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感悟能力。
《再别康桥》这首诗可以说一草一木总关情。作者笔下的金柳、青荇、潭水是那样的柔情缱绻,触动了作者的情思,激发了作者的离愁。朗读时,一定要对作品中的形象有生动、细致的心理映像,才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产生 “我就在” 的情感体验,沉浸在作者营造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
应该说,作者目之所及处皆为美好。但是,作者起笔选择了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 “金柳”。杨柳的意象已经足以唤起读者心中的离愁了。沿着作者的视线向下,进而看到 “油油招摇” 的青荇和上天钟爱的潭水。几个意象的叠加和情感的铺陈,使作者描述的场景立体而生动,情感真挚而鲜明。接下来,作者的笔触由实到虚,目光也由近处转为远眺深思的空蒙,由 “彩虹似的梦” 想到自己在康河里争渡,“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快乐往昔,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在对上述形象加以想象感悟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意象的色彩变化,金柳、青荇、榆荫下的潭水,色彩温暖而不热烈,非常贴合作者的心境。而星辉斑斓的康河,又是那么浪漫美妙,令人着迷。色彩由温暖向空幻的切换,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情绪变化。
在听觉感受上,学生会注意到“轻轻”“悄悄”,需要提醒的是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允许学生对于笙箫之声有不同的理解感受,是低沉哀婉或悲伤呜咽,是以动写静或以乐衬哀,鼓励和保护学生对艺术想象的心领神会。
从语言出发,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体味情感、走进意境。其实,读诗就是这样,读者只有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品味,仔细揣摩,才能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走进诗歌的意境。这首诗的意境静美而又流动,诗人的情感深沉而不沉重,感伤而不失洒脱。诗人借助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对母校康桥至深的爱恋。其实,徐志摩抒发的也是人们的一种共同情感:对逝去的美好事物,我们总是充满深情的眷恋。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一些重点句加以品味赏玩。比如,“轻轻的” 与 “悄悄的”,“作别西天的云彩” 与 “不带走一片云彩”。第七节与第一节这两处不同表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以此启发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轻轻” 是动作轻,不愿意惊动康桥,表达的是对康桥的挚爱;“悄悄”是不说话,是无言的沉默,除了挚爱,更多的是深沉的感伤。把握好这个细微的差别,才能想象出那种细腻的哀伤,才能不自觉涵咏玩味,不自觉口颊留香,不自觉深吟浅诵。再如,夕阳中的金柳、榆荫下的清泉,刻画的是岁月的静好,而青荇却用了 “招摇” 一词,表达了生命的热烈。要让学生想象,“青荇” 在水底怎样 “招摇”。把自己想象成青荇,体验一下青荇的心情。青荇轻盈舒展,自由惬意,逍遥自在。诗人多么羡慕青荇呀!如能留在康桥,哪怕做一条水草也心甘情愿。这里的 “招摇” 掀起了一个小的高潮,与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呼应,这种动静起伏的变化,使得这首小诗充满了节奏之美。
高中诗歌教学,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化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诗歌决不能只是躺在书卷上或是试卷上。真正优秀的诗歌一定是朗朗上口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对诗人和诗作的最高褒奖。高中诗歌教学同样要强调诵读,甚至比小学、初中阶段更要强调诵读。这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诵读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带有读者独特的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二是诵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水平;三是诵读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积极、明朗、大气的个人气质。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品味诗歌的意境,并把握诗歌朗读的音韵之美;要能使学生在对诗作的艺术形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和基调,并从声音的高低、快慢、虚实、强弱、轻重、疏密以及停连、重音、语气语调等外部技巧着手,准确得体地演绎诗歌。
《再别康桥》吹奏了一曲别离的笙箫,整体基调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所以,对这首诗应该用平缓的语气和节奏,用较低较暗的音色来演绎,多停少连,多轻少重。在一些关键词句上,可以多用虚声。如“轻轻地”“悄悄地”“作别”以及“彩虹似的梦”,用停顿、虚声和重音轻读来表现,效果会很好。在读“金柳”“新娘” 和 “招摇” 时,充分发挥音调上行的特征,发音明亮,音程充分,表现秀美婀娜的柳树,身披霞光,明艳妩媚,恰如倚门回首的新娘,让诗人眷恋迷醉;“招摇” 也要用较明亮的实声,表现青荇的生机活力。“艳影”“荡漾”和“水草”“彩虹似的梦” 作为胸臆的抒发,可以用虚声,表达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寻梦?撑一支长篙” 一节,是全诗的高潮,可以采用上山语势,连接稍紧,密度较大,用较高较亮的实声读出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二字,前面可以给出一个顿挫,鼓励学生尝试用上行的实声和下行的虚声作不同的演绎处理。
《再别康桥》这首诗情感的流动性非常明显,如果能够在声音的虚实、疏密、停连和语调的升降上作大致规范,而在具体细节上鼓励学生作大胆的个性化尝试,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诗作的艺术形象和感情意蕴。
相比《再别康桥》,李白《将进酒》的朗诵则要更加汪洋恣肆,富于变化。
李白是个极具生命感染力的人,身上洋溢着醉态狂欢的气质。他总是向往情感的巅峰状态,情绪总是在两极间震荡:要么大得意大快乐,要么大失意大悲愤。《将进酒》中,李白对光阴的悲叹、为理想的歌哭、他高度的自信、对权贵的傲岸,穿越千年时光,回响在读者耳畔心间,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读者热爱生命、珍惜光阴,涤荡着读者胸中的不平和愁闷,张扬着读者的自我人格,使之更加伟岸阳刚。朗读时,要深入品味诗人情感的变化,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愤激和敢于鄙弃权贵的傲岸精神。揣摩重音和语气,并能解释处理重音和语气的理由。
首句横空而来,极有气势。但是关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句的理解和处理,却有着一定的争议。这个争议是关于本句的内在语“虽然……但是”,以及本句和下句 “朝如青丝暮成雪” 的句群关系。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考量和基于这种考量的不同处理,并把演绎和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们,只要抓住 “悲白发” 加重夸张,咬实,“朝” 与 “暮” 和 “清” 与 “雪” 要读出对比,“朝”“清”高平调,声音高实有力,“暮”“雪” 声调下行晦暗,要读出沉痛感。
李白原本很希望得到当权者赏识重用,但当他认清当权者的卑劣本质,丢掉对他们的幻想之后,反而说权势地位不足重,宁愿醉眠酒乡,表现他内心对权贵的气愤和鄙弃,李白敢于反抗权贵的傲岸人格得以充分显现。“钟鼓馔玉不足贵” 的主语轻轻带过,而 “不” 字加重、果断,“不复醒” 的 “醒” 字加重语气,用力回挑,表达愤激和鄙弃。“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圣贤”“皆” 轻读,声音加长拖住,“寂寞”低沉,表达叹惋之意;“惟有”上扬,“饮者”重读,两个上声上行拖长,“留其名”可以用下行的曲折调表示内心的反讽和不甘。
在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句中,诗人以客命主,当马典裘,以换美酒,从愤激走向狂放。以“万古”修饰“愁”,表现出诗人自己愁愤的深广,并且又超越诗人一己之愁,抒发了历代所有怀才不遇者的愁愤,更为深刻。读时喉部用力,用粗音,“呼儿将出” 果断有力,“美酒” 的 “美” 字夸张,音调充分,“酒” 字上挑,“万古愁” 用粗音,“愁” 字拖长。
朗读时,想象李白当时的状态、神态和心态,由《再别康桥》的 “我就在” 转化为 “我就是”,反复朗诵,细致推敲,仿佛《将进酒》就是你所作的,在表达你的悲壮而又豪迈的人生壮歌。类似的歌咏诵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艺术感受,而且能够培养他们高尚的胸襟、情怀。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求 “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2]6-7。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涵咏玩味,通过艺术的想象,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之美、意象之美、音声之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培养富于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反复的吟诵可以使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