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爱君
(开封博物馆,河南 开封 475004)
《如梦录》是一部记述明代开封城池形胜、周藩故基、文武衙署、市井贸易、祠庙古迹、花园景色、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著作。此书由开封名儒常茂徕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 年)访得后进行“节删”“补增”,但并未刻印成书。民国初年,宋保蕃从常氏后人处得到书稿,始将书稿用铅字排出,即为 “写梦庵” 铅字本。1921 年,河南图书馆据此本又刻印,成为河南图书馆刻本。这些旧版书,既无注释,又流传不广。1984 年8 月,研究开封地方史的权威——孔宪易校注的《如梦录》,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使读者通过这部书清晰地看到了明代的开封城。明代的河南开封,居全国13 个省会城市的前列,是 “八省通衢”“势若两京” 的城市。本文试以明人《如梦录》所述为依据,对明代开封经济作认真剖析。
明代开封的工商业主要分为坐住(店铺)和流动(摊贩)两类。坐住亦称坐商,主要在街巷开设店铺,地点固定,风雨无阻,大多资金雄厚(与同类摊贩相较而言),规模大者也有学徒或雇工;流动摊贩亦称行商,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或流动售货,或在某处设点(指摊贩在市场上长期据一固定位置),大抵属于小本生意,也有长途贩运,来开封批零销售者。当时,开封城内的工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条重要的大街上:
1. 周王府向南至南薰门大街(今御街南口至大南门)东、西两侧;2. 北门桥南至宋门大街西口,大街东、西两侧;3. 镟匠胡同至马道街南口大街(今北书店街、南书店街、马道街)东、西两侧:4. 今旗纛街向南至纸坊街西口大街东、西两侧;5. 曹门至大梁门大街南、北两侧;6. 今学院门向西至半截街口大街南、北两侧;7. 今河道街、徐府街南、北两侧;8. 今自由路、纸坊街南、北两侧;9. 山货店街等街巷。在这些工商业繁华的大街上,店铺林立,行业较为齐全。如周王府至南门一线,由北向南,路东有染房、磨房、接骨李家、油房、写真方家画馆、饭店、刷字、刻字、成衣、造玉牒册、刊竺板、竹货、漆店、饭店、皮舴、素面店、鸡、鸭、鹅、乾菜、糖果、药铺、羊油、蜡烛、成衣、染房、茜红毡店、纸店、鲜果、干果、菜蔬、酒肆、油房、面店、钱铺、竹货、箍桶、打锡、切面、染房、药铺、烧黄二酒、火烧、烧饼、饭店、大米行、六陈杂粮、柴市、干鱼店、糟物、海菜、饭铺、酒店、铁匠、木匠、绳匠、磨坊、纸马等货各铺;路西,由北往南是纱帽铺、代书铺、医兽、瓜子坊子、铜匠铺、绒线铺、梨店、干菜店、丝店、杂皮匠、翻刻经书、竹匠、橘子匠、竹货铺、机房、名医罗家、南北(鲜)果、干菜、钱桌、酒饭店、箍桶、鞔鼓、眼药铺、皂靴铺、染房、杂粮大坊子、酒饭等铺。又如今寺后街路北,由西往东 “有打银铺、缎店、估衣铺、羊肉、响糖……估衣店、南酒店、各样美酒店。再东有估衣、大缎店三座、当店、轴丈铺、孝帽、倾销、杂货……磁器、当店、纸马铺、各品名香、五项神马奉神等物俱全,当店、南果、海菜店”[1]30“又鼓楼往西路南,有铁货、江米店、西羢货……再西有熏鸡、鹅、鸭、豆腐鸡子、纸店、书柬、毛边等货。”“再西有轴丈、毡货、缎店、广福店、糖店、缎店、南酒店、清唱局、各色海菜、六安芽茶、余芳缎店、南酒店、诸样美酒、干菜、糖果、鲜鱼、鳅鳝、团鱼、鲜虾、螃蟹、细片粉、油子粉,直抵大隅首。”[1]31这种布局,一直延续到1949 年前后。直到今日,有几条干线仍是开封的商业中心街区。
有长年固定的如位于开封南北 “中轴线”[1]34上的大隅首(今行宫角)、县角,就是 “三街六市”[1]51,有羊肉车、牛、驴肉车、火烧、烧饼及卖布故衣,老妇人替人缝补衣裳等;西华门外也是贸易不断,热闹非凡,贸易不亚于大隅首。寺庙内外也有,如相国寺 “每日有说书、算卦、相面、百艺逞能,亦有卖吃食等项”,“大门东有老妇人与人洗浆衣服,缝链补绽,热闹无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地段的大、小“市”,如“荣恩三世”[1]34,牌坊下,卖胭脂、宫粉、香袋等物;钟楼下洞内有南京杂货、广东人事、房中技术;布政司署照壁后,卖酱菜百样、酱油、盐、醋;“卿相世家” 牌坊下,卖灌香刷牙篦子、垂头、舌抿、耳勺、耳燃、帽靴、鬃刷、皮箱、描金卷胎漆盒,等等。
属于定期的如城隍庙朔、望日的定期大会。“照壁前,卖牛马尾、网巾、唐巾等货;牌坊下,卖描金彩漆、卷胎、拔丝等盒,帽匠、盔洗旧帽,安鞭爪,兼补破坏;东角门外,卖桌、椅、床、凳、衣盆等架、大箱、衣箱、头面小箱,壁柜、书橱,一切木器;西角门外,卖轩辕镜、菱花、穿衣、锦背、各色大镜(古镜)、青铜时镜、粗细芽茶、玉容宫皂。鹿角外,卖锡器,各样走铜山水器皿等货,两边尽是嫁妆之物,大小竹货、莲桶、莲缸、珍宝古玩、杂货摊子。大门下,卖油箄、油糕、煎饼、蒜面、扁食、油粉、酥糖等食物;甬道上,卖绒线、翠花、珍珠、珊瑚,各样银器杯盘,零剪绸缎,诸样头条、汗巾。东角门内,卖时鲜干果之类;西角门内,卖梳栊竹篦、假银生活等物。二门东角门内,摆设名琴、古画、犀、玉、玛瑙杯器,炉瓯器皿,貂鼠、海獭、虎、豹、鹿、麂、狐、貉等皮;甬道上,卖灌香刷牙笢子、舌抿、眉掠、修补门牙、香袋、香筩、扇囊、盛香等物。(二门)西角门下,卖旗,皆是彩帛制的,南丝带,各处汗巾。西丹墀,卖绒、羯毡毯葛夏布匹,各样鞋铺;庙台上油靴、油鞋、泥屐、雨伞铺:台儿上,俱是男女缎靴;月台上,卖各色梭布、小机等布。东丹墀,油缎、故衣、首帕等铺。甬路北头,卖笔、墨、砚石、南京草履;周围廊下,俱是小书、时画、圣像、故衣竿子、卖药、算卦、僧道化缘大门外,南抵按察司墙,尽是卖果木、茉莉、建兰、栀子、砂瓿、砂盆、磁绣墩、花罇、小轿、骨花、抽挪大轿,十景花盆。”[1]54又如东岳庙(今回民中学校址)“每年三月廿八日,圣诞之辰,五日前,会起,进香,做醮,拥塞满门。所卖各样货物,遍地皆是。棚搭满院,酒饭耍货,诸般都备;香火燎天,人烟盖地”[1]47。还有内乡王府门前的 “厨役市” 和土市子的 “短工市” 等,这种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说明了明代社会的进步,明代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发育、成长。此外,还有推车、挑担的小贩,在城内的大街小巷叫卖。
明代开封工商业除了前面指出市场大、便利市民生活需求外,还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其一,从业人数多,其中外来人员所占比重较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消费量的加大,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数也在大大增加。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开封城中从业人员的确切数字,但从前述市内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四条大街两侧 “挨门逐户,生意不断”[1]49和 “满城街市,不可计数”[1]57及日夜营业,热闹无比的情况,可以想见工商业户的繁多。在众多的工商业者中,除了本地人外,来自本省各地和全国的工商业者也为数不少,有的开设铺面,常年营业;有的长途贩运,来到开封批零销售。大隅首(今行宫角),“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1]31。大山货店街(今徐府街东段)路南,“北门店内,俱是楼房,有百余间,大祖师庙、大王庙内,有京、杭、青、杨(扬)等处运来粗细暑扇、僧帽、头篦、葛巾、白蜡等货”[1]29。而塌房、货店、旅店、客店、过客店、客舍等遍布街巷。当时,不仅老百姓经营工商业,而且皇亲、官府、官员家庭也纷纷“下海”,如此 “华亭王府大门改为大杂货铺”[1]29;周王府开设有潞油店、碗店;大店街(今书店街)有“都司官店,内有官机乾布,建宁热水中长红黄夏布”[1]36;“部郎李世德建,人呼为纱帽李家”[1]35,是与其家制作纱帽有关。
其二,行业门类齐全,有些行业内的分工较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行业门类逐渐齐全,行业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旧时社会上到底有多少行业,就工商业而言,它们又分多少行,历代典籍均无具体记载,时间、地域不同,分类也不尽相同。但从《如梦录》的记述中,已见当时开封工商业门类是较为全面的,适应了城市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印染、纺织、绸缎、机布、成衣、鞋帽、巾带、皮毛、酒业、饮食、粮食、蔬菜、水产、糖果、茶业、酱醋、竹木、铜铁、伞业、弓箭、漆业、车轿、陶瓷、草粮、杂货、旅店、纸张、文具、刻印、古玩、书籍及医药、典当、租赁、娱乐,等等。而行业内分工之细更为明显,尤以饮食服务行业为最。如酒业就有酒店、酒馆、酒肆、酒园、酒饭店、过客酒店、酒铺、酒楼、酒坊等十多种,其中酒店与较为经济、普通的酒馆相比规模较大,不但能容纳众多人开怀畅饮,还可 “清唱取乐”[1]31;酒园则更加不同,“各样美酒,各色美味、佳肴,高朋满座,又有清唱妓女伺候”[1]35。张应奉酒饭店还供应各色奇馔。就是一般的酒店、酒铺也有不同,有的卖烧酒、冷酒;有的卖烧、黄二酒;有的卖秋露白酒;有的专卖南酒……不同品种的酒,不同档次的酒店,适应了明代开封城内不同社会阶层顾客的需求,而自身也得以发展。
其三,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出现。工商业经济的繁荣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有一个发展良好的市场。明代开封的工商业市场是较为完善的。首先,从整体上看,开封城就是一个 “万物俱全” 的综合性大市场,不但市民可以在这里购买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物品,而且也吸引本省乃至全国的客商购买所需的商品,是一个商品集散地;其次,城内重要大街干线两侧的店铺,行业较为齐全,形成了条块状的工商业区,就特定的地段而言,也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市场,十分便利。如以今东司门十字街口为中心500 米范围内就有杂货铺、铺户、酒店、切面、当铺、结帽匠、寿木铺、柬贴铺、成衣铺、烧饼合檐,出售瓷器、家火、酒烙、缎盒、鸡鹅笼、娶亲披红、银花等物;有眼药艾家、宏济药室、艾文所药局、漂匠、医兽等;还有酒饭铺、饭铺、油房、染作、碾布、响糖铺、磨房、驴肉铺、织竹帘、打铁箍等;再次是以寺庙等特定场所形成定期的固定市场,如西华门、城隍庙等。除此之外,开封城内还出现了许多专业市场,如 “关帝庙前菜市,肉菜俱全”[1]56。“张仙庙广生殿内,俱是卖金鱼、银鱼、火眼三尾鱼秧等项,鱼瓿、鱼盆、铁篦、虫兜等物,飞禽、鸣鸟、百灵、阜花、画眉、黄雀、角蓝、鹌鹑、猫犬之类,诸样丝网、鹌鹑哨子、明笼、竹笼、滚笼、串袋等物”[1]54。西门内 “八腊庙两旁俱是篦子铺,做毛竹篦子驰名,进香者多在此买篦子”[1]56。州桥南柴市,专 “卖薪杂木等物”[1]32。同时也出现了专业街巷,如都司署西有“梳子店三巷,每巷有三二十家,俱卖四川黄杨、福建荔枝、松根净齿精致梳栊,偶戏飞线”[1]34。钟楼西 “帽巾铺三二十家,定做百样巾帽”[1]38。鹁鸽市街卖鹅、鸭、鸡、猫,等等。而在综合市场内,还出现了专卖区,如城隍庙市场,大门外,南抵按察司墙,就是专营果木、茉莉、建兰、栀子、砂瓿、砂盆、瓷绣墩、花鳟、十景花盆的花卉果木区。
其四,商品来自全国各地,商品花色品种多样。商品来源的广泛、货源的充足和品种的齐全多样,是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牢固基础。明代开封的商品可以说来自全国各地,有北京、杭州、青州、扬州等处的粗细暑扇、僧帽、头篦、葛巾、白蜡;也有南方各地的南酒、瓷器、海菜和吉阳夏布、建宁热水中长红黄夏布、雨伞、梳子;也有西北地区的西绒货、俺答香、毡货、毛皮;也有周围省份,如山西的潞油,山东临清的手帕等;更有本省 “郑州、辉县、光州、固始等处来各色大米”[1]32等。今鼓楼街就有南京大轿、各色京货、珍珠、南果、西药材、六安芽茶等诸多专营外地产品的店铺。同类商品的花色品种也名目繁多,花样奇巧,如伞就有黄黑雨伞、销金曲柄绣伞、方伞、黄青蓝提影雨绢闹龙伞、光花雨旱伞,等等。袜也有布袜、线袜、暑袜等。面食更是多种多样,有切面、蒜面、羊肉面、肉内寻面、火烧、烧饼、烙馍、烧饼合檐、煎饼、夺魁、扁食、油糕等,而酱菜亦有 “百样” 之多。
其五,工商业者打出字号牌,名店出名品。工商业店铺在刚出现时是不可能打出字号牌的,只有到了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商品种类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资金较为雄厚之时,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为了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才打出字号牌,经营具有一定质量、为消费者欢迎且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品”。明代开封的字号商店已非个例,而是随处可见。如余芳缎店、余大缎店、余济缎店、余鸿缎店、余深缎店、陈汉章鞋店、关家倾销铺、合森字号、文泉百样烟火、孙家篦子、琵琶赵家及张宏济药堂、外科陈野庵、张云黄痘疹科、艾文所药局,等等。小山货店街(今山货店街)“俱是字号店”。店铺打出字号牌既是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了自己压力。经营者的对策除了 “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诸经营之道外,更应在 “名”“特” 二字上下功夫。“接骨庞家,安牙骨,上胯骨,跌打损伤,药到病痊,只此一家”[1]55;名医罗家,奖匾无算;“(相国)寺桥糖果驰名第一;高牌纸店光花雨旱纸伞,铸造生铁器,各省驰名”;半截街有名鞋铺,“经营三镶卓履、折鞋、方舄、万卷程子刻丝云头,双刺细鞘各样檀鞋、儒履”[1]39。饭馆也出现远近闻名的名吃,如按察司署西羊肉面店 “日宰羊数只,面如银丝,扁食、夺魁,各府驰名”[1]38。钟楼南街一大馆 “卖猪肉汤、蒜面、肉内寻面诸食美味,阖郡驰名”[1]39。
其六,城关(关厢)经济发达。高高的城墙和宽广的护城河,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与乡村分得清清楚楚。城市的先进,乡村的后进,就在这一墙一水之间,而城关正是两者的结合点、乡村步入城市的桥梁,因此,城关经济的发展与否,也是反映社会进步与否的一个方面。明代开封城关的市场是繁荣的,有的区域不亚于城内。丽景门(即小东门、俗名宋门)外吊桥下,有过客店、竹竿市、羊毛行、皮店等。关南一带俱是烧砖瓦窑,做砖头、兽头、鸱尾、勾檐、滴水、狮子、巴砖、琉璃等货。仁和门(即东门、俗名曹门)外,有棉花市、鲜果行等。南薰门(即南门)外吊桥下迤南,有酒饭店、杂货、纸张等铺,有周府碗店,过客店,“排门挨户生意,不亚城内”[1]73。安远门(即北门)外有旅店、碱店。大梁门(即西门)外,较别处更为热闹。除香烛、纸马、杂货、粮食、酒肉店店铺、杂粮坊子、木炭厂、大盐店数座及挨门俱是生意外,“五更时鲜菜成堆,拥挤不动,俱是贩者来买,灯下交易,城门开时塞门而进,分街货卖”“马市街早晨牛驴上市,午间骡马上市,有过客买卖骡马大店,顾买脚力,此处是八省通衢之地,故大店有三五十座”[1]75。西门外的陕西街,是否因西北商人住此而名?“五所进柴草、灰煤、石炭、木炭,诸色菜蔬,小米、绿豆等担,大小水车、土车、胶泥”[1]80等,开封市民的生活必需品皆由此运进。城关是某些商品的集散地、某些商品入城的中转站。乡村的新鲜菜蔬若不能在五更前到达城关,那么到城门开时就无货入城,市民餐桌上的菜蔬就不可能有了。明代开封的门禁较严,城门启闭有定时,赶不上时间,就错过了商机。由此观之,也见关厢经济的重要性。
其七,为皇族、官僚服务的行业较为突出。明代的开封是朱氏皇族最多的城市,是河南省官员最多的城市。为了适应这一特权、富有阶层的需求,工商业者也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如大街干线上的造玉牒册、刊竺板、官帽铺(制官帽、幞头之类)古董铺等。西湾桥上 “沙帽铺,专做王侯、大小文武官员冠巾、金、玉、犀角、玛瑙、乌角等带,并女冠之类”[1]33。县角西 “有皂靴铺,定做选材通衬文武官样、四缝掐金,男女朝靴”[1]35。今西大街路南,“走京孛家(按:疑为李家)专办请封、报名、干王册封之事”[1]41;今北道门北也有一 “走京李家,上京干王录、册封等事”[1]46。今东大街路北“结帽匠-俱是工正所人,专结牛马尾,各样巾帽。周府时常发出破网巾一二十顶洗补,上定金圈及羊脂玉、碧玉、玛瑙、紫金等圈,其宝无比”[1]41。大店街 “有扎彩匠,做显道神,其头模有五尺高,六尺围圆。王府出殡,皆用此物”[1]36。此外,绸缎、毛皮、山珍海味等高档商品,也是针对他们而来的。后宰门东 “西贴萧墙居民,多业熬盐,俱无租课,遇周府有丧葬事,供应执幡之役”[1]44。供王孙公子“买俏追欢” 的还有富乐院等。
其八,时令商品品种多样,节日经济繁荣。如端阳节家家 “门悬艾虎,插彩艾、菖蒲,供雄黄酒、茱萸蒲酒,用硃砂、雄黄点小儿耳及口鼻,以避五毒,吃角黍与油馓、腊肉、鸡、鱼、开坛豆头、备瓮菜馨。送礼用角黍、油馓、南北果品、糟鱼、时鱼、麻姑瓶酒。追望女家纱罗,小户用红黄夏布、纱扇、汗巾,做各样戴器:皮金小符、小儿百锁绚、线绒缠背牌、五色彩线捆手及膝、戴五毒花、饮雄黄酒”。中秋节 “家家虔设请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类,请客饮酒名曰‘西瓜会’。……节礼用月饼、西瓜、鲜果、鹅、鸭、肉肘。追望闺女家,纱罗,贫富不一”[1]44。又如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天齐仁圣帝诞辰,汴中极为重视,“送礼用酥饼、馒头、南北果品、五色糖罐、薄荷扇儿、欢喜团儿、北到板糖、甘蔗、荸荠、金扇、香囊、排草、零陵各品合香、堆纱人物、纸做粉盒,上坐粉猫、仙女,纱罗,贫富任用”[1]89。由于这些节日的全民性,全城人民不分贫富均可参与,诸节日商品也大为畅销,节日前市场的繁荣可想而知。
其九,手工业和商业仍紧密联系,农、工、商在特定的人群中三位一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但在明代的某些特定地区,个别行业部门,农、工、商的界限还较难划分。如有的农民在农闲时间从事竹木铁器等生产及家庭纺织,使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相连;有的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又使农、商不分。在城镇长期存在的前店后作,更使工、商结合得天衣无缝。《如梦录》所列举的前店后作,或生产、销售一体化店铺,比比皆是,从而凸显了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长期存在的这一特点。
其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自由劳动力市场出现,雇佣关系在生产领域产生,当时比较突出的是手工业部门。首先,官、私机房出现。《如梦录》书中记述周府南路西的 “机房、织包头、首帕、素缣、裱绫、画绢、罗底等货”[1]34。周府西华门外 “第二道街内,是机房,所织花素生缣、乌绫包头、秋罗、长绢、护领等货”[1]57。小机布店卖的小机布,可能就是小型织机机房的产品。一座机房生产多种商品,说明其织机不是少数,机器多,雇工亦会多。显然机工、机户之间的雇佣关系是存在的,按日、按月、按年取酬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次,劳动力市场出现。厨役市,为有钱人家的眼前所需提供了计日受值的厨师;短工市,则为社会上各行业的需要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再次,前店后作的家庭手工业者,因为产品销路畅,品种多,家庭中几个成员的劳动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扩大生产,招收学徒、雇佣工匠已不可避免,与雇工的关系应为雇佣关系。
其十一,遍布全市的倾销店,从一个侧面说明开封每日用银数量巨大,白银的大量流通,是经济繁荣的一个表现。
明代开封工商业繁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开封位居中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河南省最高行政署衙的所在地,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各地有钱阶层集聚、向往的地方。
第二,市民中有钱者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定秤胡同南口,迤东是高、张、刘乡宦住宅。路南往东,兵科给事中高家住宅。”[1]37游梁祠左近有 “名医郑继元家,其子封,崇祯甲戌进士,曾作广西巡按。”[1]40“第五巷南口,张尚书宅。”[1]50“沈邱府东牌坊南,俱是乡宦、王亲居住。”[1]46城内随处可见这类人的宽敞、豪华住宅。
第三,明代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河南及开封周围的农、林、牧、副、渔业都比较发达,米、面、肉、鱼、蔬菜等的丰富,为开封的饮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皮张、蚕丝、木材等,更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第四,开封王府甲天下,皇族成员多,禄米多,他们的消费对开封工商业的刺激、促进最大。嘉靖《河南通志》载,嘉靖时期,开封一城有亲王1人,郡王66人,镇国将军180 人,辅国将军464 人,奉国将军690 人,镇国中尉725人,辅国中尉185人,郡主、仪宾11人,县主、仪宾297 人,郡君、仪宾519 人,县君、仪宾710 人,乡君、仪宾758 人。他们每年得到的禄米应为:
亲王 10 000 石 10 000×1=10 000 石
郡王 2 000 石 2 000×66=132 000 石
镇国将军 1 000 石 1 000×180=180 000 石
辅国将军 800 石 800×464=371 200 石
奉国将军 600 石 600×690=414 000 石
镇国中尉400 石 400×725=290 000 石
辅国中尉 300 石 300×185=55 000 石
郡主、仪宾 800 石 800×11=8 800 石
县主、仪宾600 石 600×297=178 200 石
郡君、仪宾 400 石 400×519=207 600 石
县君、仪宾 300 石 300×710=213 000 石
乡君、仪宾 200 石 200×758=151 600 石
共计2 211 400 石。[2]533-541
明朝规定一府子孙同居一城(特殊情况例外), 可见这些禄米绝大部分要在开封消费,这还不包括朝廷给的赏赐和某些王的双粮等。正是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被工商业者看中,因此,开封还出现了专门为皇族服务的行业、店铺。
《如梦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明代开封的各个方面,但此书记述中还有少许的缺憾:第一,未能多着笔墨记述明代社会新出现雇佣关系的因素;第二,在记述明代开封工商业时,只注意了是买卖什么物品的店铺,对工商业内部的管理、组织、服务方式、竞争手段等方面用墨极少或缺佚;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手工作坊,特别是官、私机房雇工及其机户的状况未录;第三,对明代开封经济的叙述不够全面和详尽,对当时开封的人口、水陆交通、商帮情况、城郊农业等诸多方面有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