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
孙绍振先生在谈到文本解读时,强调文本解读的关键是要进入到文本的“意脉层”:“这个层次是隐性的,在显性感知过程以下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1]换言之,就是要深入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演变的脉络。通过文本细读,笔者发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存在这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来时轻快—沉醉眷恋—淡淡的忧伤—激昂—悄悄的沉醉—去也潇洒。诗歌首节体现的是作者来时轻快的心情,二、三节抒发了诗人对母校康桥浓浓的眷恋之情,第四节却转为淡淡的忧伤,第五节又达到情感的高潮,第六节再转为悄悄的激昂,回归沉醉,最后一节是离开时的潇洒。总的来说,诗人并无太多离别的愁苦,更多的是一种轻快潇洒的、沉醉痴迷的、个人独享的离别。
一、来也轻快,去也潇洒
诗歌的首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歌的尾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首尾两节不仅在结构上回环往复,在情感上也是回环呼应的。首节“招手”一词点明“来”,来时轻轻招手,心情轻快;尾节“挥一挥衣袖”点明“去”,去时悄悄挥手,什么都不带走,心情洒脱。
先看这两节的韵脚,二、四句末字“来”、和“彩”押的是“ai”韵,“ai”是响亮昂扬、迅捷明快的韵,说明诗人来和去都是比较轻快潇洒的。在这两节中,“轻轻的”和“悄悄的”多次重复出现,说明诗人极力强调自己来得轻快,去得潇洒,并不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回来的,也不是带着别离的愁苦离开的。而且,首尾两节的开头都是状语倒装,诗人分别将“轻轻的”、“悄悄的”置于开头最显眼的位置,显然是在强调来得轻盈,去得悄悄。“轻轻的”和“悄悄的”都有“静”的意思,所不同的是“悄悄的”更有“偷偷的”、“私自的”、“不想打扰他人”的意思。因此,诗人来时轻快,在偷偷地重温完旧梦后就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不要打扰、破坏此时康桥的氛围,什么也不带走,潇洒地离开。
诗歌的这两节都有个意象:云彩。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2]诗人将主观情意投射、寄托到客观物象中。解读诗歌的关键,就是要透过物象,解开诗人寄于其中的情思。笔者认为,云彩这个意象可能指康桥,也可能指诗人在康桥的回忆。一是指康桥。从首节“西天的云彩”来看,“西天”是佛教用语,代表神圣的精神家园。“西天的云彩”可能象征康桥,诗人也把康桥当成自己的精神圣地。正是因为作者把康桥当作精神圣地,所以才要轻轻地带着虔诚敬畏之心回到康桥。二是指诗人在康桥的回忆,首节说是“西天的云彩”而不说“东边的云彩”,可知“西天的云彩”即晚霞。结合下文来看,诗人的确是黄昏时分来到康桥的。黄昏时分是适合抒情的。黄昏的美景引人无限回忆,生发无限遐想,产生无限感慨,轻轻的方式和心情比较适合回忆、遐想和感慨。尾节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想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不带走过去的回忆,就让过去的回忆都完好无缺地留于此地,走得潇洒一点,不要有太多离别的愁苦。
二、沉醉眷恋
诗人步履轻盈地回到康桥,旋即沉醉于黄昏美景之下的康桥,回想过去,产生无限的眷恋之情。诗歌的二、三节抒发的正是诗人对母校康桥的沉醉眷恋的深情。
诗歌的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金柳”是徐志摩独创的意象,以“金”的暖色消解“柳”的离愁,使离别染上一层温暖的色彩,令人沉醉眷恋。这也体现了徐志摩融合古典与现代、中国与外国诗歌特色,奠定了这首现代新诗的独特意义与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柳”这个意象,以“柳”谐音“留”,折柳送别,多是抒发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之情。从先秦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以“柳”这一意象来抒发离别的忧伤愁苦。正常我们见到的柳树都是绿色的,然而这里徐志摩却说柳树是金色的。我们可以想象,夕阳余晖照耀下柳树被染金的画面,这是一幅温暖的画面。金色是暖色调,以“金”说“柳”,消解了传统意象“柳”的离忧,增添了离别的暖意,让人沉醉眷恋。
再者,把“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有一种新婚的甜蜜。“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就是金柳的影子,就是“我”的新娘,新娘是谁呢?联系全诗来看,笔者认为“新娘”当指康桥。“新娘”在“我”的心头荡漾,泛起层层涟漪,可见“我”对康桥的沉醉与着迷。此外,从第二节的韵脚来看,二、四句末字“娘”和“漾”押的是“ang”韵,昂扬又悠长,而且“荡漾”和“艳影”本身是双声叠韵词,读来让人觉得诗人久久沉醉于康桥之美,无法自拔。
诗歌的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宁愿化身一条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摇,对康桥痴迷到了何种地步!诗的二三节联系起来看,诗人在康桥的“艳影”和“柔波”中“荡漾”和“招摇”。“荡漾”和“招摇”都是极深情大胆的动词,又有双声叠韵词的绵长,体现的是诗人的深情和眷恋。加之,诗人喜用色彩艳丽名词,如“金柳”“艳影”和“青荇”,以色彩之浓来表达情感之浓,即诗人对康桥的浓情蜜意。
三、淡淡的忧伤与悄悄的激昂
诗歌的二、三节体现了诗人对母校康桥浓浓的眷恋之情,诗歌的第四节却转为淡淡的忧伤,第五节又达到情感的高潮,第六节再转为悄悄的激昂,回归沉醉,最后一节又走出这份沉醉,潇洒地离开。
诗歌的第四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把“清泉”比作“彩虹似的梦”,然而“彩虹似的梦”被“揉碎”了。“揉碎”一词让人忧伤。为什么说“彩虹似的梦”被“揉碎”了?笔者认为,有两层指意。第一层是诗人想到又要和自己深深眷恋的康桥离别了,不禁感到离别的憂伤。第二层是回想起过去曾和林徽因一起漫步于康桥的美好回忆,而现在在林徽因嫁与他人的现实对比之下,造成心灵的落差,感到忧伤。此诗作于1928年,1920年徐志摩在康桥求学期间曾和林徽因结伴于此散步,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同年11月徐志摩做此诗,可能是出于此而感到忧伤。但作者又马上说这个“彩虹似的梦”是沉淀着的,“揉碎”意指失去,“沉淀”意指积累,这不是矛盾吗?根据前面的分析可得,所谓失去指的是诗人离别的忧愁和心上人嫁与他人的哀伤。沉淀意指积累,但指的是过去的积累,过去积累的回忆就让它沉淀在过去,诗人似乎在释怀,所以说这种忧伤并不沉重,而是淡淡的。
诗歌第五节又从淡淡的忧伤转为激昂。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开启了寻梦之旅,“漫溯”过去在康桥的种种回忆。“溯”是逆流而上,说明诗人是从现在开始回忆过去的种种,回忆本身就是一个“逆”的过程。“漫”是没有约束、随心所欲的,可见诗人已经走出淡淡的离别和回忆之伤。“漫溯”的结果是什么呢?“满载一船星辉”,这是诗人的回忆之船,过去在康桥读书和生活的点点回忆如一船星辉,点亮诗人内心的激情。“星辉”一词与上文的“金柳”“艳影”“青荇”一样都是色彩明亮的词,这些词语正如散布在诗歌中的星丛,让我们发现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是浓烈的、激昂的、深情的。诗人的情感在此达到一个高潮:“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内心的激昂使得他忍不住要引吭高歌。
但是诗歌第六节马上来了一个转折,把这种激昂化为静悄悄的,回归沉醉。“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意味着轻声,笙箫是有声的管乐器,这不是矛盾吗?“悄悄”不仅意味着轻声,更有一个人偷偷地做事的意思,这是诗人一个人偷偷地回忆,是诗人独享的回忆,所以说是悄悄。同时,想让自己沉醉于过去的回忆和美好的康桥之中,这种沉醉的状态是静悄悄的,所以就从内心的激昂回归到悄悄的沉醉状态。这点笔者也有同感。笔者喜欢看黄昏时的天空,时而因黄昏的千变万化而心潮澎湃,时而又静静地沉醉于黄昏的感染力中。激昂和沉醉是可以并存的,悄悄和笙箫是可以并存的,二者的张力来源于诗人内心的无比痴迷和眷恋。所以说诗人的情感是悄悄的激昂,既激昂又悄悄沉醉,二者并不矛盾。到了诗歌的尾节,这种沉醉之情又转为洒脱之情。正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述,在诗歌的尾节,诗人走得潇洒,让这份沉醉留于此,自己则洒脱地离开。
如上文所述,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来时轻快—沉醉眷恋—淡淡的忧伤—激昂—悄悄的沉醉—去也潇洒”这样的变化过程,这是本诗潜在的、流动的意脉层次。一脉贯通其间的是作者对康桥的沉醉眷恋的深情,对自己独享的回忆的悄悄回溯和释怀,没有太多离别的愁苦。
参考文献:
[1]錢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6.
[2]魏天无.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