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视野批评角度解读“再别康桥”的多重意蕴

2019-12-23 07:19王淑红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解读

王淑红

摘  要:新批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于英美出现的一个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采用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念和细读式的方法论,是文学理论发展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尤以诗歌作为关注焦点。本文以20世纪中国现代经典诗歌作品《再别康桥》作为分析对象,运用新批评视野,以对此诗歌做出更为全面客观的解读。

关键词:新批评视野;再别康桥;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1

“新批评”是一种关注文学文本主体自身的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学的本体即是作品,文学研究应当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中国近现代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形象性、含蓄性和多义性,广泛采用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押韵形式、严谨的句式结构,以及采用双关、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让诗歌整体突出境外之境和言外之意的特点。《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先生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作品,需要从一种更加科学化和客观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从其具体的修辞手法出发,探讨诗歌的根本所在,新批评视野就为此提供了进行意义分析和价值评判的切实有力的分析方法。

一、新批评视野理论特点分析

(一)从语义到词义的分析

语义分析法和词义分析法均是从作品语言入手分析文学作品的手段,新批评理论家尤其注重在诗歌分析中,从诗歌语言着手深入探讨作品。语义分析批评是通过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揭示诗歌语言的丰富内涵,即借由对作品语言意义的分析,帮助读者发现文学作品的丰富含义,从词与词、句与句、文本与语境之中發现作品的不同层次和深层含义;词义分析批评首先确定作品关键词,进而产生对关键词严谨细致的分析,从而深入揭示诗歌中的意象特征和作品主题。

(二)细读法

在新批评视野中,细读是以文学作品本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结构,发现文本中的“朦胧”“反讽”“张力”等各种矛盾冲突,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细读是“新批评”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侧重点。对于近现代诗歌而言,细读重点在帮助读者搭建意象之间的联系和桥梁,使各类意象具体化并易于其理解,有助于读者在对作者或背景理解不足的情况下解读诗歌作品,发掘其中内涵,探析作者意图。

二、新批评视野下解读《再别康桥》

(一)第一、二小节解读

《再别康桥》整体语言简洁明快,在词语选择上,首节共三处使用叠词“轻轻”的双声叠韵,使得开篇具有柔和的音乐感,诗歌情感更加细腻场面,强化了诗歌的表意功能。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云彩”象征了洒脱和飘逸的情怀,以及飘忽无奈、难以把控的离别情怀。诗人在第一小节中写到“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看似满腔洒脱之情,实则与下文共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不舍之情,在开头就奠定了本诗看似潇洒却满怀不舍的抒情基调,即将表面的洒脱和内心的不舍形成鲜明对比,将浓郁的告别之愁寄情于“云彩”的意象之中,侧面增强了诗歌整体的语言表现力,提高了其艺术价值,也更加反衬了诗人告别康桥理想,告别母校文化的不舍与惆怅。

古时诗词中就以“柳”表达难分难离的别离之意,第二小节提到的“金柳”,既是借柳抒发离别之意,也是以柳寄托怜爱怀念之情,具有虚实结合,寄情于景的物化特征,象征了诗人与曾同游康桥而今不在身旁之人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之情。

(二)第三、四、五小节解读

在《再别康桥》的三、四、五小节中,诗人恰到好处地选取了康桥之景中带有丰富色彩的意象,依次描写了青荇、水草、柔波、榆阴、浮藻、青草等柔和景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并采取动静结合的写作方式,将“榆阴下的一潭”的静态美和“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动态美相结合,使画面感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

这三节的意象看似是诗人对自然的审美,实则是诗人对康桥之景拟人化的想象,比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揉碎在浮藻间”等描写,描绘出自然之景摇曳生姿的情态,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则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自身过去情感的美好憧憬与认知,并借由“寻梦 撑一支长篙”试图进一步抒发自己满溢的情感,这也使康桥在诗人笔下变成了拥有灵魂和情感的有机体,变成了其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第六、七小节解读

在诗歌的末尾两小节,诗人用“悄悄”代替了“别离的笙箫”,“笙箫”本意是隐喻音乐和声音,但诗人将声音比作笙箫,反衬离别之际的静谧,同时隐喻了一种求而不得、遥不可及的美好人生理想,将诗歌赋予强大的情感张力,引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情感共鸣,“夏虫也为我沉默”是诗人对满溢感情的理性克制与抑制,离别之景中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而诗歌本身和谐的内部韵律、换韵的参差错落、意境的空灵悠远之感,也曲折地反映出诗人内心饱满却失落的情绪以及依依惜别的惆怅之情。

诗人在结尾与康桥的共同沉默,充斥着太多复杂的情感,诗中富有生命力的康桥与诗尾宁静沉默的康桥形成一组矛盾对比,生动演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更赋予了其极高的文本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批评视野下的一系列重要文本解读概念,对于近现代的文学作品解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现代诗歌,自然且巧妙地化用了我国传统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隐喻,抒写并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赋予别离诗歌惆怅中带有一丝潇洒的特性,为当代诗歌创造出了无穷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一首对自由的赞歌——《高原上的野花》的新批评分析[J].朱雯雯.名作欣赏.2016(29).

[2]徐志摩对“爱、自由、美”独特追求的艺术表现——《再别康桥》[J].刘祖欢.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4).

[3]新批评的反讽理论研究[D].刘源.广西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解读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