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玲
【摘要】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的经典,它沿袭了中国古诗的精髓,它的音乐美在整个美妙的艺术形式中显得尤为突出。学习鉴赏该诗的音乐美,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形式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和鉴赏方法。
【关键词】 音乐美 《再别康桥》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244-01
鉴赏与分析文学作品,是每位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中,将从诗歌《再别康桥》的节奏、音效、韵律、表现手法等等方面来进行音乐美的教学策略设计。
一、情景导入,进入诗歌意象音乐美
诗歌音乐美鉴赏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学习板块。因此,课程开始前,教师要进行课堂的预热,带领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诗歌的情景氛围当中。例如:教师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进行课堂的开始,并说:这节课让我们以新的方式——音乐的方式学习语文吧!通过这一导入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与向往:“诗歌也可以音乐演唱的方式表达?”在这种充满悬念的课堂引导之后,教师要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理解诗句,并找出诗句中作者用于表现音乐美及情感的景物意象。例如:《再别康桥》中,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都是我们常见的自然景物,为什么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的字眼中极其富有意境美?让学生思考并进行解释: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意象往往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课堂中,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景音乐美有初步的了解。
二、了解作者,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与情感
《再别康桥》音乐美鉴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对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有充分的认识,更要对作者有全面的了解,查阅资料,整理作者的创作背景与情感意图,才能更深层次的对诗歌音乐美进行挖掘与研究。在课程之前,教师就要安排学生进行课文的预习与导读,安排学生进行作者徐志摩的个人资料查阅,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逐句朗讀,感受诗歌韵律与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分明严谨,和谐自然;韵式上每小节严守二四诗行押韵,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徐铺展开来,形成涟漪般优美的节奏。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很好地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快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准备,让这种诗歌优美的韵律感通过学生的诵读进行感知和体会。
四、单句解读,分解字词之韵脚
《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魅力,不仅在意境上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更在用词上给人提供了极强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感恰恰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因此,教师教学,在统领学生阅读全文、感知意境后,还可以从字面上给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感知其韵味和魅力。首先,最明显的韵律感在于押韵,这点从韵脚中得以体现。如在《再别康桥》中,韵脚为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对于这种韵脚的押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体验,并且带领着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诵读,让学生从口腔吐字中用感官进行感知,通过眼观、耳听、口说,让学生体验再别康桥的魅力。此外,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教学中,音乐感身份和谐,并且节奏感强,恰恰满足了学生对诗歌韵律感的需求,其音乐美在学生的阅读、朗诵中得以感知,无尽的魅力在学生的诵读间回味无穷。此外,从整体来看,《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教学,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从音乐感上如有余音绕梁之感,在情感上更给人以柔情万丈、荡气回肠的体验。
五、总结分析,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渗透本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体验诗人的浪漫情怀、感知这优美的意境,体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乐感美、意境美。
总结
《再别康桥》是集情感、乐感、美感于一身的文学巨作,教师教学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感知魅力,体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从情境导入、了解作者,逐句朗读、单句解读、总结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体验乐感、体验美感。
[ 参 考 文 献 ]
[1]林文斌.新诗经典篇章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陈妍.《再别康桥》的解读角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31):31-33.
[3]韦丽.离歌一曲笙箫意情牵三美荡涟漪——浅谈《再别康桥》新“三美”教学[J].语文建设,2012(08):27-28.
[4]林丽桃.《再别康桥》文本接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5]林祥财.论诗歌朗读的节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