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

  • 朱湘与刘霓君:天注定的指腹为婚
    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字子沅。3岁时失去母亲的呵护,朱湘自小寡言而胆怯。但他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5岁时,父亲为他指腹为婚,未婚妻刘采云(日后,朱湘为其取号季霞、霓君、细君,后以刘霓君名世)系父亲在江西共事时的同僚好友刘翰林之女。1915年,父亲离世,死前留下遗嘱,将朱湘交由南京政府供职的大哥朱文焯抚养。这位大哥比朱湘大26岁,脾气暴躁,经常痛打朱湘。童年的痛苦记忆,导致朱湘长大后,极度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只有沉浸在诗的平静的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50期2024-01-09

  • “复古迎外以获今”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为代表的新月派尝试对新诗如何而“立”进行了深度探索。面对中国新诗的尴尬处境,朱湘有意识地在回归传统与走向西方之间寻找相通的契合点。一、“复古而获今”:古典文学的通变朱湘自幼熟读了包括《诗经》《楚辞》“四书”等在内的古代典籍,本身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不同于新诗初期主张抛弃传统而作诗的诗人,朱湘一边以平和淡然的心态接纳古典文化的熏陶,一边汲取着古典文学的营养,在融会贯通中输出其精华的部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古典诗学观的继承和诗词声韵的通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2023-06-20

  • 诗人之死:朱湘自沉的舆论背后※
    1933年,诗人朱湘自沉引发热议。上海知识分子以《申报·自由谈》为平台,责问事件背后隐伏的社会病灶。与之不同,在天津《益世报》集结的作家认定自杀是性格使然。北平的文艺人士则以同人刊物进行文学的闭环讨论。1934年,赵景深在其主编的《青年界》组织纪念号,通过怀人文字塑造诗人形象。因刊物的性质,“诗人之死”演变为“青年之死”,全国各地学生自办刊物中随之出现大量共情习作。同时,官方的《中央日报》《人民周报》等参与其中,讨论更趋分裂。朱湘自杀事件的舆论风潮及其后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2年2期2022-11-16

  • 朱湘诗歌《催妆曲》的音乐美
    [ 摘要 ]朱湘是“新月派四大诗人”之一,《催妆曲》体现了新月诗派“三美”的创造主张。诗歌节奏采用了一句三顿的音步,又以七字、八字的长句居多,语速悠扬;逗号、感叹号等标点的运用使诗歌间歇有序,层次分明,显示了诗歌的外部节奏,诗歌内在情感的流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变换的押韵方式、舌尖前音以及纯净的口语入诗,使诗歌的韵律回环往复。古典的遣词造句,交互出现的平仄、复沓凸显了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关键词 ]朱湘;节奏;韵律;古典中图分类号:I122文献标识码

    南北桥 2022年6期2022-05-30

  • 浅谈朱湘白话诗歌中的传统复归
    赵新毅朱湘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鲁迅赞其为“中国的济慈”,他的新诗作品先后编为《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四部白话诗歌集。朱湘生于一个传统家庭,书香门第。朱湘在小时候接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从小熟读《诗经》、《古文观止》、“四书”等古代典籍,有良好的旧诗与古文功底,还广泛阅读《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古民歌等,还作过专门的研究文章。得益于这样的教育经历,朱湘具有较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之后的求学经历,也从另个方面加深了朱湘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5期2022-05-30

  • 新见朱湘旧体诗一首
    庆246013)朱湘作为安庆籍的著名诗人,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新诗写作的杰出代表,学界对其著译作品的编目和汇总,目前有赵景深《朱湘著译编目》(《新青年》1934年第5卷第2期),梁家林、潘延年《诗人朱湘年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以及钱光培《现代诗人朱湘研究》附录一《朱湘著作年表》(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等,较为全面地搜集了朱湘生前发表的作品。此外还有对朱湘单篇佚诗的零星发现,如潘颂德《有关朱湘佚诗的资料》(《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1-28

  • 月光只映他滞重的面色
    孩以出生地命名为朱湘,女孩取名刘采云。朱湘七岁进私塾改良小学, 少年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十三岁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一只鹦鹉》。1919 年秋,十五岁的他转入清华学堂深造。他远赴北平求学, 不单单是因为北平是全国文化中心。性格固执的他不愿意接受包办婚姻的束缚, 他想离开那个让他没有感觉的女子。在清华校园里,少年朱湘迅速成长。他与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三名学生因在新文化运动中脱颖而出被并称为“清华四子”。而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年仅十八岁的朱湘在《晨报》《小

    散文 2021年3期2021-05-07

  • 新见朱湘佚诗文考辨
    摘  要:《朱湘全集》的出版为朱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学者既往对朱湘佚诗文的发现并未收录其中,且仍有继续发现和增补的可能。《文艺增刊》上刊发的朱湘的第一篇散文《白云深处》、《清华文艺》上刊载的诗歌《放鸽》、《妇女杂志(上海)》上刊发的《儿童故事:捉露珠》,以及朱湘以“朱幼衡”为笔名的译文《花》,均未见于目前两岸发行的各类朱湘作品集与年谱资料,应属佚诗文。《小河》和初刊诗《流啊小河》对校可以打开朱湘早期诗歌变化理解的新空间。关键词:朱湘;佚诗;佚文;朱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1年1期2021-03-24

  • 朱湘对“五四”新文学的接受与评价 —— 从“桌话”七篇谈起
    325035)朱湘(1904 - 1933),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朱湘年少成名,不料天妒英才,青年早夭。尽管如此,他留下的丰富作品仍流传于世,且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值纪念“五四”百年之际,回望朱湘,以其作品“桌话”七篇为切入点,管窥这位成长于“五四”之后的“诗人之诗人”即“五四之子”,对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接受和评价,探索“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塑造和影响。说起朱湘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不可不谈的,就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2-29

  • 朱湘《采莲曲》的建行与节奏
    盎然的动人乐章。朱湘《采莲曲》的建行和韵律,完美地演绎了“采莲”这一“东方狂欢节”的节奏,是一首饱含着中国情调、在建行与节奏探索方面取得标志性成就的新诗。从朱湘的《采莲曲》里,我们应该可以坚定现代汉语诗歌走向经典、走向世界和拥有未来的信心。关键词:朱湘;《采莲曲》;建行;节奏关于朱湘的《采莲曲》,人们在讨论时喜欢引用沈从文的一段话以为参照,原话如此“:以一个东方民族的感情,对自然所感到的音乐与图画意味,由文字结合,成为一首诗,这文字,也是采取自己一个民族文

    名作欣赏 2020年11期2020-11-19

  • 复古的虚构与诗体 ——论朱湘诗歌对古典文学的继承
    200433)朱湘(1904—1933),子子沅,号幼衡,生于湖南沅陵,祖籍安徽太湖,是新月派著名诗人之一。主要诗集有《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朱湘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父亲朱延熙是光绪丙戌年进士,朱湘幼时接受的是传统的旧式教育,1908—1915年度过了七年蒙馆生活。他曾在《读书》一文中回顾自己儿时的阅读经历:六岁启蒙,跟着封建教育体系出来的家庭教师习读古典韵文,背诵《诗经》。“八九岁,读完了《四书》,以及《左传》的一小部分”[

    武陵学刊 2019年3期2019-12-26

  • 朱湘与刘霓君:给了诗意,却失了安稳
    济慈”的天才诗人朱湘出生在湖南沅陵。他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磨难,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后来父亲带着他举家迁往安徽居住,可惜十岁那年,父亲也撒手人寰。年幼的朱湘失去了双亲,这无疑给他心里留下了孤独的烙印。此后,朱湘跟着大哥生活。由于大哥脾气暴躁,又比朱湘年长很多,朱湘一直过着寄人篱下、无人关爱的生活。这个家庭只能保证不让他饿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了。再加上朱湘年少时缺乏玩伴,他只能自己跟自己玩耍,渐渐变得孤僻。都说优秀的人背后往往是孤独的,朱湘正是这样的人。

    百家讲坛 2019年19期2019-11-27

  • 内秀的孤独的饮酒人
    一个自杀的诗人,朱湘的自杀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心理命题。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朱湘的性格中突出的谵狂、自卑、孤寂等特点,并结合他的诗歌,用人诗互证探讨他的性格对其死亡的影响。1933年12月5日凌晨,朱湘在一艘开往南京的船上跃入冰冷的海水中,结束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蹈海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社会逼迫他死的,有人认为他是神经官能症,有人认为婚恋不幸导致他的悲剧等,但是在这些因素中,其矛盾性格恐怕要负起主要责任,一如其挚友罗念生的看法“但

    牡丹 2019年20期2019-08-27

  • 论现代诗人朱湘的文学观与诗学观
    西方是从的强势,朱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冷静的思索。他认为,中国旧诗的形式已经无法容纳白话诗的新内容,而自由体的白话诗实验了许多年,始终没有被广大读者接受。因此,有必要创造出一种既有完美的精神又具完美形式的诗歌来。从《夏天集》以后发表的诗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朱湘并不想创造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新诗体裁,而是实验摸索新诗形式的各种可能性,试图为不同的内容和情调创造不同的诗歌形式。无论作诗与作文,朱湘的态度都是严肃的。他在生活困窘,几为无路可投的困境中,仍然诉求诗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3-17

  • 新见佚文佚信与朱湘生平考述
    450044)朱湘生前给亲朋好友写下大量书信,有写给妻子霓君的《海外寄霓君》,有写给友人彭基相、赵景深、罗念生等而编成的《朱湘书信集》,更有致周作人、顾一樵、施蛰存、曹葆华、戴望舒、罗皑岚、闻一多、梁实秋等文坛故交的《孤高的真情:朱湘书信集》,其中收佚信11封,但这仍不是朱湘信件的全部。有学者陆续发现了他致《洪水》编者的信、致罗皑岚的3封信,致罗香林、夏鼐、茅盾的信和致中医高思潜的信[注]周红《诗人的自负:朱湘的一封佚信》,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1-30

  • 朱湘的折腾
    朱湘作为诗人,有真正的孤僻。他最怕自己的哥哥,常挨其老拳而不敢还手,对自己的妻子却十分暴戾,亦常拳脚相加。他在安庆大学任教时,他的夫人因挑水夫太辛苦,多给了赏钱,他就大吵不休,说她这样优待挑水夫,必定是同他有什么关系。更有甚者,有一次他夫人归宁,儿女由他照顾,他就每日強迫小儿子吃香蕉一枚,孩子吃不下,也要填鸭式地喂下去,不到几天这个断乳未久的婴儿就得了消化不良的病,终至天亡。又,他在安庆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本是极优裕的,却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与校方反目,

    北广人物 2018年19期2018-07-30

  • 好多话,专等一个人
    旅程……在开始读朱湘的诗之前,便约略知道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不把世俗规条放在眼里:因不满清华点名校规,屡屡迟到,故意让清华开除自己,脾气坏到几乎没朋友,“从前我多次想着回国到底不曾回成,是因为仇人太多,怕谋不了生,”他曾在信中对妻子这样坦言。但读过他的诗之后,我惊诧了:一个性格那么焦躁的人,为什么写出的诗句会如此清静平和?!“使诗的风度,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皱,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看来真如沈从文先生所说:“平静的诗”和“焦

    新青年 2018年3期2018-03-16

  • 朱湘清华时期行状及集外佚诗文钩沉
    陈 越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翻译家,1916 年入清华学校,1927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校攻读西洋文学。1929年回国,任教于安徽大学,其间于1929年9月至1930年1月曾在河南大学短期任教①参见秦贤次:《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钩沉》,《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932年辞职后以写作为生,直至去世。出版作品有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散文与评论集《中书集》《文学闲谈》和书信集《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4期2017-12-10

  • 朱湘与新诗的东方情调
    周笛朱湘与新诗的东方情调周笛一白话诗诞生后,许多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诗行自由、散乱无序;过多地说理与议论;平白直叙、单调无味……这与白话散文的简单分行又有何区别?新诗若想真正昂首阔步地走下去,既能拥有像旧诗一样源远流长的记忆,又能焕发出崭新的艺术品格,必定要追求经验、语言与形式的协调与统一。探索新诗的艺术法则势在必行。在这个背景上,有人将眼光瞄向了西方,引入法国的象征主义来丰富新诗诗意与艺术的生成,如李金发;有人则回首望向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厚资源,先破后立,

    诗潮 2017年5期2017-12-01

  • 朱湘与徐志摩诗歌翻译比较研究
    月派的代表人物,朱湘和徐志摩在其短暂的人生中都有着丰富的诗歌翻译活动。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气质使他们在诗歌翻译目的、选材、译诗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他们的译介活动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朱湘;徐志摩;诗歌翻译;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24-03五四时期的中国诗坛上涌现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兼诗歌翻译家。他们在进行白话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7期2017-08-30

  • 朱湘的书评创作
    :“新月派”诗人朱湘写过很多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1934年出版的散文、评论集《中书集》除却第一辑为散文随笔,第二、三、四辑基本都是古今中外书评文章。第二辑是古代文学书评,第三辑是现代诗歌、现代作家评论,第四辑是外国文学书评。《中书集》中的书评体现了朱湘态度严谨、风格犀利、情感充沛等创作特点,在中国现代书评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关键词:新月派 书评 朱湘 《中书集》朱湘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闻一多、徐志摩比肩的大诗人,也是新月派代表人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5期2017-06-15

  • 诗人之死——朱湘
    旧诗范围的文字,朱湘的诗的特点在此。他那成就,也因此只像是在“修正”旧诗,用一个新时代所有的感情,使中国的诗在他手里,成为现在的诗。——沈从文《论朱湘的诗》《草莽集》虽没有徐志摩那样横恣的天才,也没有闻一多那样深沉的风格,但技巧之熟练,表现之细腻,丰神之秀丽,气韵之娴雅,也曾使它成为一本不平常的诗集。——苏雪林《论朱湘的诗》《采莲曲》……全曲音节宛转抑扬,极尽潺湲之美。诵之恍如置身莲渚之间:菡萏如火,绿波荡漾,无数妙龄女郎,划小艇于花间,白衣与翠盖红裳相映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27期2017-05-31

  • 朱湘其人与诗
    缪丽芳朱湘,字子沅,安徽省太湖县人,其父朱延熙,为晚清翰林,仕宦湖南,故朱湘生于湘地沅陵。朱湘母亲张氏为张之洞的侄女,可以说,朱湘生在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然而朱湘不幸3岁丧母,11岁丧父,没有得到多少父母的慈爱养护。父丧之后他被托养在比他大28岁的大哥家中,这位大哥脾气暴躁,经常痛打年幼的朱湘,这些遭遇让未来诗人的发展道路在人生之初就蒙上了阴影。好在朱湘天资聪颖,6岁读书,7岁作文,15岁人南京工业学校预科,时值五四运动蓬勃发展,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

    江淮文史 2017年2期2017-04-21

  • 大才子的小气量
    胡同。民国大才子朱湘学业、事业、友情、爱情样样不如意,最后落得个自杀的悲惨结局,就是被小气量绑架了。大凡读过朱湘作品的人,无不惊叹他的才情,他的诗秀丽清雅,风格特异,让人过目难忘。可令人遗憾的是,他虽天赋异禀,但性格孤傲偏执,气量极小。朱湘在清华大学做学生的时候,气量小就已见端倪。当时,由于一些学生睡懒觉翘课,不按时吃早饭,有的拖到九十点钟,这样就势必影响到食堂准备午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学校作出早餐时要点名的规定。对于这条规定,学生们颇有微词,质疑学校把

    做人与处世 2017年5期2017-04-19

  • 人生,得一知心爱人足矣
    《海外寄霓君》 朱湘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8.0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朱湘,在留美时期给妻子刘霓君的情书,后来结集为《海外寄霓君》。整本情书中,几乎感觉不到朱湘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远行难归而念念不忘家中琐事的游子。从居处的选择、妻子的健康、孩子的奶妈,直到水果的洗法,絮絮叨叨,不厌其烦。信中流露出迫于贫穷的困窘,急于挣钱的无奈,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夫妻间的柔情蜜意。今天已经无法读到刘霓君给朱湘的信,只能从朱湘的回信以及信

    现代妇女 2017年1期2017-04-17

  • 朱湘诗歌中的死亡书写*
    10003 )论朱湘诗歌中的死亡书写*杨旭辉a,朱光立b(南京政治学院 a.马克思主义理论系;b.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朱湘诗歌中的死亡书写体现了诗人关于“死亡”的思考,可见 “诗人之死”的文化意义。朱湘注重“狂欢化”和“自白式”书写,擅长以长篇叙事体来书写死亡。朱湘诗歌中多样化的死亡书写反映其矛盾的心理,展现了朱湘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关键词:朱湘;死亡书写;狂欢化;自白式;美学追求现代著名诗人朱湘的英年早逝令人嗟叹不已,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4-05

  • 熊熊的岂止是火
    意识往楼上张望。朱湘隔着窗帘看了看他,转身走到梳妆台前,从抽屉里拿出一只玉镯子戴在腕上,翠绿剔透,煞是好看。朱湘最后梳理了一下及腰长发,下楼打开店门,男人收了手机,弯腰将地上的货物搬起来。男人长得很英俊,但不怎么机灵,因为他开口就管朱湘叫姐。他说,姐,货放哪儿?声音清朗有力。朱湘说,你可以叫我朱湘。男人仿佛没听见她的话,环顾四周,自作主张将货堆在墙角。然后从牛仔裤兜里,抽出货单,递给朱湘,姐,你验一下。朱湘肆无忌惮地盯着他,像个妖精一样笑了。朱湘向男人借笔

    幸福·婚姻版 2016年1期2016-03-07

  • 熊熊的岂止是火
    他透,煞是好看人朱湘隔着在腕上,翠绿剔打开店门,男出一只玉镯子戴及腰长发,下楼很英俊,里拿后梳理了一下起来。男人长得货朱湘最地上的货物搬姐。他说,姐,了手机,弯腰将口就管朱湘朱湘。男人收机灵,因为他开,你可以叫我角。但不怎么朗有力。朱湘说张将货堆在墙哪儿?声音清顾四周,自作主姐,你验一放见她的话,环,递给朱湘,仿佛没听里,抽出货单精一样笑了。后从牛仔裤兜着他,像个妖净秀气的一串然肆无忌惮地盯落款处写了干色指甲下。朱湘人借笔打欠条,,她的手被红朱湘向男在盯

    幸福 2016年1期2016-02-04

  • 朱湘情爱世界的背离与统一
    摘  要:朱湘,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在外界看来他是孤僻和冷傲的,他的生活是曲折的,但在他的诗中找不到丝毫烦躁焦虑的痕迹,正如沈从文对他“平静的诗”和“焦躁的人”的评价,两者矛盾而又和谐地统一在他的生活和诗作中。他内心情爱世界的纯真,是通过构建诗的世界来实现的,他用恰当的意象作标签,寄托着对诗、对生活、对爱最纯粹最真实的感情。关键词:朱湘  情爱题材  背离  统一1933年12月5日清晨6时许,在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船上,一位清瘦的男子一边喝酒,一边捧读德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2016-01-05

  • 朱湘的“纯诗”世界——基于中西纯诗诗学的观照视野
    费专项资金资助。朱湘在1924年《文学旬刊》上以“天用”为笔名,发表了一篇名为《桌话Table-Talk》的文章,里面较早提出“纯诗”的理念:我相信用纯诗——的眼光来看济慈这首诗的人看到此处,不仅是不觉得不满,并且极为愉快的。考古学者虽然在这里发现了一点时代错误anachronism,我们并不得因了这层绝对的真理的原故而减低我们对于诗的真理——即是美——的鉴赏。 ①朱湘的“纯诗”理念指涉“诗的真理”与“美”。一方面,“诗的真理”指向包涵某种绝对意味的权威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12-08

  • 朱湘:诗人之死与诗人之病
    姚家育朱湘:诗人之死与诗人之病姚家育朱湘是以他的新诗和他的为人在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站稳脚跟的。就新诗而言,他的诗集《草莽集》、《石门集》是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他没有闻一多的雕琢而有闻一多的严谨,他没有徐志摩的飘浮而有徐志摩的空灵,他在新诗形式建设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就为人而言,朱湘不苟时俗,特立独行,性情孤傲,待人诚恳,尤其是一生执着为诗的精神为后人称道。谈起朱湘,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诗人之死,尽管探讨朱湘之死的文章已有不少成果,但语焉不详者多,或

    星星·散文诗 2015年11期2015-10-27

  • 诗人地标
    人地标主持人语:朱湘(1904—1933),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出版的诗集有《夏天》(1925)、《草莽集》(1927)、《石门集》(1934)、《永言集》(1936)等。译作有《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英国近代小说集》(1929)、《番石榴集》(1936)。在新月派中,朱湘是引人注目的一位,他《草莽集》、《石门集》是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没有闻一多的雕琢而有闻一多的严谨,没有徐志摩的飘浮而有徐志摩的空灵,在新诗形式建设方面,朱湘是做出了实实在

    星星·散文诗 2015年11期2015-10-27

  • 人物素描
    史研究工作者提到朱湘,总会说鲁迅曾喻他是中国的济慈,以示显赫。对此颇有疑问,鲁迅和朱湘基本没有交集。再说了,中国的济慈也不是多高的评价,好上天了,也不过第二,别人的影子而已。奇怪的是朱湘研究者们如此津津乐道,大概研究现代文学的人,不攀上鲁迅的衣角,总觉得气短。“中国的济慈”一语出自鲁迅一九二五年写给向培良的一封信,结尾说:《莽原》第一期上,发了《槟榔集》两篇。第三篇斥朱湘的,我想可以删去,而移第四为第三。因为朱湘似乎也已经掉下去,没人提他了——虽然是中国的

    安徽文学 2015年9期2015-09-10

  • 朱湘《徒步旅行者》有感
    孙畅内容摘要:朱湘的《徒步旅行者》所要讲的,是人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各人理想不同,因此沿途风景也迥然各异。但无论是为艺术还是为生活,只要最终坚持了下来,便可称得上是一种悲壮的胜利。徒步旅行者的路注定是孤独而又艰辛的,朱湘不畏孤独和艰辛而前行,朱湘属于为艺术而漂泊不定的人。关键词:朱湘 《徒步旅行者》 感悟初看徒步旅行者一词,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似乎与朱湘所说的辽远之感相近。仔细想想,是因为自己习惯了长久居于一处,进而以己度人,对那些浪游在外的旅

    文学教育 2015年5期2015-04-29

  • 朱湘情爱世界的背离与统一
    ○邢冰雁朱湘情爱世界的背离与统一○邢冰雁摘要:朱湘,一位特立独行的诗人,在外界看来他是孤僻和冷傲的,他的生活是曲折的,但在他的诗中找不到丝毫烦躁焦虑的痕迹,正如沈从文对他“平静的诗”和“焦躁的人”的评价,两者矛盾而又和谐地统一在他的生活和诗作中。他内心情爱世界的纯真,是通过构建诗的世界来实现的,他用恰当的意象作标签,寄托着对诗、对生活、对爱最纯粹最真实的感情。关键词:朱湘情爱题材背离统一1933年12月5日清晨6时许,在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轮船上,一位清瘦的

    现代语文 2015年28期2015-03-01

  • 摇篮歌
    朱湘春chūn天tiān的de花huā香xiānɡ真zhēn正zhènɡ醉zuì人rén,一yí阵zhèn阵zhèn温wēn风fēnɡ拂fú上shànɡ人rén身shēn,你nǐ瞧qiáo日rì光ɡuānɡ它tā移yí的de多duō慢màn,你nǐ听tīnɡ蜜mì蜂fēnɡ在zài窗chuānɡ子zi外wài哼hēnɡ:睡shuì呀yɑ,宝bǎo宝bɑo,蜜mì蜂fēnɡ飞fēi的de真zhēn轻qīnɡ。天tiān上shànɡ瞧qiáo不bu见jiàn一

    快乐作文·低年级 2014年6期2014-09-04

  • 朱湘早期生活两事探析
    246133)朱湘早期生活两事探析雷素娟(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现代诗人朱湘在20岁左右时,经历了人生两次大的波动,就是被清华学校开除和在新婚之夜与大哥反目。这两个事件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意味着悲苦的身世对朱湘的人生投下了阴影,但同时也促成了他的成人独立和走入文坛,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朱湘;《夏天》;成长朱湘在1924年9月16日为自己的诗集《夏天》写了篇短短的自序,文章称:“朱湘优游的生活既终,奋斗的生活开始,乃检两年半来所作诗,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4-08

  • 朱湘对中国新诗理论的贡献
    )安徽太湖籍诗人朱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杰出的诗人之一。他虽然历经坎坷,在人世只活了二十九个春秋,但却以强烈的诗歌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维护着新诗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品位,以自己独立的个性、特异的才华和执著的追求,在新诗创作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在新诗初创时期,新诗究竟如何发展,面临着种种困惑和迷茫,朱湘的出现及其无所畏惧地奋力开拓,为纠正种种偏颇的新诗观、拓展新诗的艺术空间、开创中国新诗的艺术形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鲁迅先生称他为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07

  • 朱湘书信集《海外寄霓君》的多重内涵
    246133)朱湘书信集《海外寄霓君》的多重内涵雷 素 娟(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现代诗人朱湘书信的结集《海外寄霓君》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他在海外求学生活的心路历程,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既是热情亲昵的情书,也是亲切琐细的家书,还是悲怆感伤的世情书。这些书信中灌注了作家个人极为浓烈而复杂的情感,出语异常坦率真诚。这使这部书信集成为现代作家书信史上极为独特的“那一个”。朱湘;情书;家书;世情书《海外寄霓君》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朱湘在海外求学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21

  • 朱湘对白话新诗的贡献
    246133)朱湘对白话新诗的贡献王永兵,司 念(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朱湘善于用诗歌来叙事状物、抒情表意,充分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真切感受,从而为新诗注入了现代内容;他还注重对我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新诗的民族化以及新诗诗体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在致力于新诗民族化的同时,还努力让新诗同西方现代诗接轨,为白话新诗的世界化与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湘;新诗;创作;理论建设;贡献从1922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21

  • 胡适与朱湘诗歌翻译对比探究
    籍名家——胡适和朱湘,他们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标志着白话新诗翻译与创作由草创走向成熟过程中两个领军人物。本文拟对比研究胡适与朱湘的诗歌翻译特点,探讨他们的诗歌翻译对白话新诗创作的影响,以期对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一、文明再造与诗学革新——译诗目的不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17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发表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8-15

  • 诗人朱湘的翻译历史考察
    238000)以朱湘为代表的新格律派诗人曾对我国新格律体诗的建设做出了种种大胆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富有建树的诗学主张,然而他的种种新诗理念很大程度上“反哺”于外国诗歌翻译的经验。朱湘在进行外国诗歌翻译工作时,目的是很明确的——“别求新声于异邦”,求得我国传统诗学的“别立新宗”。朱氏的新诗创作和诗歌翻译为我国新格律体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朱湘的诗歌翻译活动及其译论进行观照,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朱湘诗歌翻译历程的认识,并提高朱湘在我国译界的历史地位。一 朱湘

    长沙大学学报 2013年1期2013-04-02

  • 现代音喉里唱出的古典哀歌 ——论朱湘的《王娇》及叙事诗
    古典哀歌 ——论朱湘的《王娇》及叙事诗彭正生(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巢湖 238000)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中,叙事诗处于文学的边缘化地位。朱湘是新诗史早期自觉创作叙事诗的诗人之一,徐志摩称他“宜于作叙事诗和史诗”。《王娇》是朱湘叙事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压卷之作。本文以《王娇》为代表,在对朱湘叙事诗的叙事主旨(诗意)和艺术形式(诗艺)分析基础上,指出了朱湘对现代叙事诗文体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在现代叙事诗歌史上的地位。朱湘;叙事诗;诗意;诗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朱湘的散文创作 ——以《中书集》第一辑为研究对象
    230601)论朱湘的散文创作 ——以《中书集》第一辑为研究对象黄艳芬(合肥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 230601)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以诗歌蜚声于现代文坛,但是他以《中书集》第一辑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远离启蒙和革命文学语境,侧重个体经历书写和个性描述,风格宁静平和,笔调从容随意,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便只是一种高声的自语”的文艺观。朱湘;《中书集》;“纯文”;新月派作为一名杰出的现代诗人,皖籍作家朱湘对于新诗的贡献很大,他的诗歌也因此为评论者关注较多。然而,除了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2011-08-15

  • 与落花一同漂去
    呱坠地。男孩取名朱湘,女孩取名刘采云。一对不谙世事的小人儿,还没来得及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一眼这个世界,爱情的命运已被双方的父母框定。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清华校园里,朱湘读书,写诗,诗人的浪漫天性与遮不住的才情渐渐显露。他的视线也越过家乡小镇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努力读书,取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然后远渡重洋,永远脱离那桩婚姻的羁绊,找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携手度过一生……那年冬天,大哥来到

    读者 2011年6期2011-07-04

  • 与落花一同漂去
    呱坠地。男孩取名朱湘,女孩取名刘采云。一对不谙世事的小人儿,还没来得及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一眼这个世界,爱情的命运已被双方的父母框定。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清华校园里,朱湘读书,写诗,诗人的浪漫天性与遮不住的才情渐渐显露。他的视线也越过家乡小镇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努力读书,取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然后远渡重洋,永远脱离那桩婚姻的羁绊,找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携手度过一生……那年冬天,大哥来到

    读者·校园版 2011年6期2011-05-14

  • “桃梨之争”:翻译观差异与意气之争
    及”中顺带提及了朱湘翻译的《异域乡思》:“假如我书架上的那本白朗宁的诗集没有多大的错误,那么,朱湘的翻译就大错特错了。”[1]并具体指出了其中的第11行至14行的几处错误,最典型的是将原诗第11行的Pear-tree(梨树)译成了“夭桃”。王剑三在复信中谈及这个问题,语调要客气些,说译诗“的确没有把当前的情景及句子的构造分清,想是他一时的大意。”[2]“清华四子”之一的饶孟侃一见“通讯”,便出马为朋友辩护,写了《“春风吹又生”》,刊在3月8日的《晨报副刊》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4-13

  • 朱湘译诗选本的诗学倾向
    运用这一理论探讨朱湘译诗选本的特点。朱湘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诗人兼译家,终其一生共译诗歌一百二十多首。30年代曾有人评论过朱湘的译诗,但此后朱湘的译诗研究一度沉寂。近年来,朱湘的译诗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对此做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如张旭博士的《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就是其中的力作,但研究力度还有待深入,值得进一步关注。作为新月派的“大将兼先行”[2]541,朱湘与闻一多、徐志摩等其他新月诗人有着相同的诗学诉求。他主张新诗创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3期2011-04-02

  • 向死而在的无望 ——论朱湘诗歌创作的审美心理机制
    在的无望 ——论朱湘诗歌创作的审美心理机制□易东生(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淮安223001)朱湘 矛盾 无望 死亡诗人人格矛盾和思想信念的无所依托,诗人自我身份的难以认同和确立,在诗人的诗歌中呈现出审美理想与审美意境的极为矛盾,生与死的徘徊就成为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痛苦情节,最终诗人因存在的绝望走向生命的彼岸,完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一朱湘作为新诗史上格律诗派的重要人物,在现代文学史上为诗歌的纯美追求带来了新的探索,在文学史上与其他格律派诗人开创了诗歌形

    名作欣赏 2010年36期2010-08-15

  • “中国的济慈”与现代诗歌之塔
    摘 要:朱湘是一位对诗艺深有研究的诗人,他试制的“新格律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就朱湘诗歌音节、格律、内在节奏、情绪、形式等方面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征,指出朱湘诗歌的形式特色:音节与格律创新的高度和谐、内在情绪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十四行诗早期的成功实践者。关键词:朱湘 诗歌 形式创新 格律诗 特征朱湘,安徽太湖人,1904年生,字子沅。1919年秋考入清华学校,被称之为“清华四子”之一。朱湘诗歌的艺术价值及其对中国新诗的正面建树是功不可没的。谢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2009-06-13

  • 寒江冷月葬诗魂
    的早期开创者之一朱湘却好像是一颗被世人遗忘在天边的星星,没有人注意,如同他生前一样的寂寞,死后也是寂寞的。在学贯中西的诗人朱湘身上,体现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既有东方孤独的名士风情,又有西方酒神精神的迷醉。狂与狷是中国古代的名士风情,在朱湘的身上也能找得到影子,如倪婷婷在《“名士气”:传统文人气度在“ 五四”的投影》中所提到的“中国千百年名士风流的佳话, 就行为方式而论, 不出乎放达和隐逸两种, 名士们也大致分为两类:‘狂与‘狷。‘五四作家的‘名士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2006-01-18

  • 此非朱湘的《中书集》
    长久藏存价值。而朱湘的《中书集》,其编法委实令人不敢恭维。凡谙熟现代散文出版史的朋友都知道,朱湘的《中书集》在作者生前未获出版机会,直到他死后十个月才由友人们主事收入傅东华主编的“创作文库”,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原书共分四辑,收散文、随笔、杂感(另有独幕剧一个),凡四十三篇。而“名士雅品小集书系”本《中书集》仅存二辑。原书第一辑中的《木兰从军》(独幕剧)、《文艺作者联合会》二篇。第二辑中的《三百篇中的私情诗》、《古代的民歌》、《五绝中的女子》、《吟风阁》、

    山西文学 2005年7期2005-04-29

  • 寂寞朱湘
    阿 声诗人朱湘的名字取意既有水的灵秀流利,又有水的气魄的力量。三湘大地的秀美山川,文 化道统与现实精神抚育了诗人,塑造了他刚柔并济的性格。而安徽太湖弥陀寺的诗人祖居地 ,位于皖鄂边境的大别山腹地,在明清时却有“五里一进士,十里一状元”的美誉。弥陀河 从山间蜿蜒流过,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葱茏,水流似锦,人流如织。朱家是太湖三大旺族之 一,明初由徽州婺源迁移至此。由朱湘上溯三十五代,即是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父是清代光 绪丙戌(1886)年的翰林。朱湘1921年考入

    当代人 2005年3期2005-04-29

  • 诗人朱湘的复活
    的时候,我们看见朱湘在我们的文艺的百花园中复活了!让我们为这位曾经是那样苦命的诗人庆幸吧!愿他能警醒我们新一代的诗人与文人;不要忘记了我国的诗人与文人曾有过那般的苦命!钱光培:《现代诗人朱湘研究》倘使一个人,不论男女,不论农夫、工人,或知识分子,不幸在有为之年逝世了,大家都会为他的早死而惋惜。更何况他是一位爱国家、民族、爱妻子、儿女的正直、纯洁的读书人;更何况他是一个为学生所欢迎的大学教授,在文坛上有地位、有成绩的诗人;更何况这位英年死去的诗人,不是因得病

    读书 1988年12期1988-07-15

  • “桃花潭水深千尺”
    陈涵胜朱湘和济慈一样,在本国诗歌史上应是一位有生命力有文名的诗人。他们在诗艺上的造诣能够并驾齐驱么?鲁迅的称誉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么?我不知道。朱湘终其一生,主要从事诗的事业。他写新诗,翻译诗,评论诗,乃至他短暂而美丽的一生,也被诗化了。不知为什么,我就是爱读这样的诗,——人格和文章没有可悲地分裂的诗!朱湘的为人与为文,正合了那句老话:“文如其人”。我自己对朱湘的短诗有偏好,爱屋及乌,也对“关于朱湘”的书抱有兴趣。可惜太孤零了。放下这一册薄薄的《二罗一柳忆朱湘

    读书 1987年2期198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