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湘《徒步旅行者》有感

2015-04-29 09:09孙畅
文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感悟

孙畅

内容摘要:朱湘的《徒步旅行者》所要讲的,是人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各人理想不同,因此沿途风景也迥然各异。但无论是为艺术还是为生活,只要最终坚持了下来,便可称得上是一种悲壮的胜利。徒步旅行者的路注定是孤独而又艰辛的,朱湘不畏孤独和艰辛而前行,朱湘属于为艺术而漂泊不定的人。

关键词:朱湘 《徒步旅行者》 感悟

初看徒步旅行者一词,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似乎与朱湘所说的辽远之感相近。仔细想想,是因为自己习惯了长久居于一处,进而以己度人,对那些浪游在外的旅行者们升起了同情。另外一层,大概源于徒步旅行一词,中文原没有,乃是从英文的walking tour翻译而来,因此有一种陌生感横亘在中间。中国人自古也有称呼徒步旅行者的词汇,如游子、迁客等,但终究不如徒步旅行者听来艰难、孤独。

现今,也有许多在假期出游的徒步旅行者,但一趟下来,囊中之物颇丰,往往是去追求能够聊以消遣的纪念去的。这是朱湘笔下的第一类人,即为了艺术感而亦步亦趋的虚荣的人。

徒步旅行的第二类人,则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家。路途的艰辛化为艺术的文字,作家本身经受了无数磨难,展现给他人的文字却始终充满美与希望,因为他们心中一直存有任何外物都无法加以影响的崇高的信念。如孟代的歌词所写到的行吟诗人,在他看来,白面包与铜钱都比不上心坎中的朋友重要,精神是别人无法更改的唯一属于自我的东西。但是这类旅行者的悲剧性即在于往往因为“六便士”而困顿不已,前行之路上饱尝人间冷暖,原本在心中视如珍宝的理念无数次遭到冲击。

第三类人,比较不幸,纯是为生活而徒步旅行。其实对于这类人来讲,漂泊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旅行了,而是一种痛苦的挣扎。他们瑟缩在主流社会之外,为了生存,甚至不得不做卑贱如偷窃的事情。道德也不得不让位于生存。

由上观之,《徒步旅行者》所要讲的,是人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只不过各人理想不同,因此沿途风景也迥然各异。但无论是为艺术还是为生活,只要最终坚持了下来,便可称得上是一种悲壮的胜利。

文中着墨颇多的杜甫,我个人认为是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之间的徒步旅行者。最初,他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上的成功,即君王的垂青、门楣的兴旺,但却在一路求索不得的情况下生出了对相同境遇的民众的怜悯,作成了许多旷世诗句。而后人更多感喟的是他那种“庇天下寒士”的胸襟抱负,非艺术性的“为生活”的成分,已被隐去了不少。

国人对于杜甫的态度,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我们对整个徒步旅行者群体的态度,即事不关己式的围观。只有事后才会去追捧那些伟大的作品,而对于诗人当时所受的种种令人齿冷的藐视,一句“国家不幸诗家幸”便一笔带过。其实真正决定诗人命运的并不是国家的明与暗,而是由我们所组成的社会的冷漠。这种冷漠被朱湘所总结成“人类囿于自我的根性”,还算是人之常情。然而另一种持敌视态度的人则算得上十分卑劣了,如那个将徒步旅行者的生活推到无以复加地步的主教。遇到这种不能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反而力图同化别人的“权威人物”,徒步旅行者的旅途也只能遗憾终结了。

《徒步旅行者》一文中表现力最强的莫过于描写雨的那段文字。朱湘形容它是“宇宙中的实体,濡湿的,寒冷的,泥泞的。”被这样的雨没遮拦地侵洒,徒步旅行者的光景之凄凉已无需再言”。在传统诗词的象征形式中,“雨的冷暖常常不是温度意义上的外在的感觉,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往往预示着内心的抑郁与悲凉、矛盾与痛苦”。诗人强调雨的实体性,也是在告诫那些即将踏上旅途的新人们,前方路途的辛苦远不止古诗中的一句话那么轻描淡写,一眼便可以掠过。值得注意的是,朱湘在描述雨水的特点时,很自然地就以南方的梅雨作了代表,可以想见大半生都旅居在南方的朱湘,此时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那被雨侵袭的对象,从那个安坐车上的看客变为一个悲壮的徒步旅行者了。而“路旁那两扇门向了你紧闭着,好像一张方口哑笑的向了你在张大”,想必也是诗人的亲身感触——雨在催迫,门却已经紧闭了。诗人对于“门”意象非常痴迷,他将诗集也取名《石门集》,给人一种归家不成的萧索凄凉之感。“门”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园的象征,经过长时间的异化后(功利的门径),又转变为精神家园的寄托,许多诗句都以“掩柴扉”来作结。而对于大多数徒步旅行者来说,门已经被无情紧闭,这两个家园最终都是无法到达的,因此只能倍感自然界中冷雨所带来的寒冷与孤独。

那么,朱湘属于哪一类徒步旅行者呢?个人认为他是属于第二类,即为艺术而漂泊不定的人。回望朱湘的漂泊史,从学生时代的清华,到之后的安徽大学,以诗人的才气,都是满可以驻足享受的地方,然而在他眼中,前者只是“隔靴搔痒”,后者则是“出卖自己”,于是便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一生辗转于追求艺术之理想的道路上。期间诗人也与其他徒步旅行者一样,经历了冷雨与石门,遭到了令人齿冷的蔑视。虽然在窘境时总不乏友人的资助,但终究没有人能在事业上对他有所襄助,也就只得循着那一轮皎月,与理想共沉了。

由上述许许多多悲壮的徒步旅行者的例子,我们也许会升起一个疑问——为什么徒步旅行者的路注定是孤独而又艰辛的呢?除了世人的鄙薄,还有什么内驱性的原因呢?也许答案就在于徒步旅行者的理想与其所在时代的脱节。“没有中古时代,便容不了这些行吟诗人”,这是朱湘为他们下的结语。一个人的思想太过超前或返古,对于活在当下的大众们都是十分怪异且无力理解的,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只能留待后人去发现。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2]]张邦卫.朱湘研究述评——纪念朱湘逝世70周年、诞辰100周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07-113.

[3]鲁苓.追寻自我的旅程──读《月亮和六便士》[J].外国文学研究,1999,01:75-78.

[4]傅道彬.晚唐钟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2

[5]程国君.论朱湘《石门集》的诗体实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05:236-260.

[6]程国君.论朱湘《石门集》的诗体实验[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05:236-260.

[7]刘继业.论朱湘的诗歌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05:62-66.

[8]蓝棣之.论朱湘的诗歌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02:154-175.

[9]管冠生.朱湘致友人信四通[J].鲁迅研究月刊,2009,12:74-79.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悟
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
做教育的聆听者
在班级细节管理中绽放智慧之花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