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坚守中国学术本位、娴熟运用中国诗学话语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这种学术价值追求对当下学界倡导之中国气派、中国学术、中国话语无疑是一份积极的响应。对诗话的校注过程,也是校注者和经典对话、和传统交流的过程,既能够引领读者感受到经典的温情,也能够引领读者体会到传统的亲切。
关键词:经典 传统 校注
江守义、李成玉历时四年多,对赵翼的《瓯北诗话》进行校注,成《瓯北诗话校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皇皇巨著,五十万言,满含了校注者对学术经典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彰显了校注者的文学传统思想和学术理念。从前言到整理凡例直至附录都能够感受到浓郁的经典意识和深厚的传统底蕴,读来令人叹羡。
在前言中校注者概括出《瓯北诗话》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创新,爱古不薄今,史与诗的结合。在对这三个方面的论述中,恰当地融合了经典和传统。从对刘勰“文变染乎世情,废兴系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南朝范晔“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宋书》)到宋代葛立方“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韵语阳秋》)的引述过程中既有力地论证了创新思想,也能够让读者明晰地感受到经典的温度和传统的亲切。赵翼《论诗》之“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其脍炙人口、影响深远,而引起了多角度的阐释和解读。以致有极时尚的说法: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各领风骚数十天,等等,以昌明当下社会诸结构变化之迅疾。校注者穿行于经典与传统之中,别具慧眼地提炼出其“爱古不薄今”的诗学思想。在对“史与诗的结合”这一方面内容论述过程中,最为充分地体现了经典与传统的融合,既亲密接触了经典,又和传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具体表现在五点上,一是因为赵翼选择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这六位经典诗人,而称赏其史家眼光;二是提炼出赵翼论诗思想的儒家正统观念;三是从赵翼赞赏苏轼熟悉诸史的论述中,推崇其“史识”意识;第四、第五点分别是以诗考史和以史证诗,在史与诗的互动中,将我们引领进入生动的传统语境,重温了数部经典,诸如:《职官》、《食货》、《舆服志》、《海角遗编》、《明史·流贼传》等。
在整理凡例中,编辑、校勘、注释及按语这三个部分蕴含有丰富的传统和经典信息,校注者自述其校注“底本据《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湛贻堂刻本《瓯北诗话》,参照其他版本,对其粗疏、错讹、缺漏等处予以匡补,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说明,力求整理出一部可靠的善本”。在校注者的君子自道中,明白无误地体现了其对古代文献经典的理想追求与完美期待。“古籍善本”是每一个从事中国古典文献、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最可靠的盟友,无“古籍善本”为基础,中国古典文献、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阅读校注本,我们可以说校注者的《瓯北诗话校注》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源头活水增添了一线清新的溪流。在注释中,引用了众多中华经典书目,诸如:《史记》、《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剑南诗稿》、《历代名画记》《新唐书》、《旧唐书》、《鲁春秋》、《诗经》等等,不胜枚举;在引用的过程中既展现了校注者广博的学术视野,也有力地呈现了中华传统经典文献的丰厚底蕴。在按语中,既可见校注者之才力、思力、识力,也可知晓他们坚守中国学术本位、娴熟运用中国诗学话语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这种学术价值追求对当下学界倡导之中国气派、中国学术、中国话语无疑是一份积极的响应。在此不妨摘引“蕴藉吞吐,言短意长”按语,以显示校注者之厚爱经典、倡扬传统的学术祈向,“中国古代诗论传统重含蓄蕴藉,言短意长。皎然《诗式》所谓‘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诗品·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所引梅尧臣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都强调诗歌的含蓄蕴藉。诗歌要含蓄,作诗就有讲究。它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一、选词用字时注重字词之外的意蕴。如钟嵘《诗品序》所谓‘文已尽而意有余、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常建诗所谓‘其旨远,其兴僻、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都强调文字背后的意蕴。二、得意忘言,注重塑造诗歌的字词背后的‘意境。如皎然《诗式》所谓‘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刘禹锡《董武陵集序》所谓‘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象外,故精而寡和、司空图《与极浦书》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提供了具体的塑造意境的方法”。此按语中放逐了相关西方诗论话语,传播了中华经典诗学话语“意境”,传递了满满的传统意蕴信息,凸显了中国学术的本体地位。
我们认为对诗话的校注过程,也是校注者和经典对话、和传统交流的过程,既能够引领读者感受到经典的温情,也能够引领读者体会到传统的亲切。整个的校注工作,既是富有意义的学术工程,也是行走在经典和传统的密林中,能不时享受到经典与传统赠与的清新气息。
(作者介绍:张迪平,扬州大学文艺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中西文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