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诗中的快乐
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字子沅。3岁时失去母亲的呵护,朱湘自小寡言而胆怯。但他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5岁时,父亲为他指腹为婚,未婚妻刘采云(日后,朱湘为其取号季霞、霓君、细君,后以刘霓君名世)系父亲在江西共事时的同僚好友刘翰林之女。
1915年,父亲离世,死前留下遗嘱,将朱湘交由南京政府供职的大哥朱文焯抚养。这位大哥比朱湘大26岁,脾气暴躁,经常痛打朱湘。童年的痛苦记忆,导致朱湘长大后,极度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只有沉浸在诗的平静的世界里,他才感到快乐。
1919年秋,朱湘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插入中等科四年级学习。期间,朱湘沉浸在书的海洋,自由翱翔。朱湘和他的三位同学饶孟侃(字子离)、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以诗作闻名于清华园,被称为“清华四子”。
1923年冬,因旷课较多,朱湘被学校开除学籍。后来滞留在上海期间,朱湘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新诗的创作和外国名诗的翻译上。
新婚带来的创作丰收期
大哥为了完成父亲的临终之托,开始筹划朱湘的婚事。少不更事时,朱湘对与霓君指腹为婚是懵懂的。待他稍解风情后,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这桩包办婚姻。考上清华预科班后,大哥怕他反悔,带着霓君追到了北京。在清华附近的小旅馆里,朱湘第一次见到了未婚妻,两人虽有了肌肤之亲,但真正产生感情,还是他被清华开除,到上海谋生,与同在上海做工的霓君重逢后。共同的处境,使朱湘产生了恻隐之心,两人渐生情愫。朱湘以写稿赚取稿费,霓君在一家工厂做工。新婚初期,朱湘看书写作,刘霓君洗衣煮饭,日子虽拮据,但夫妻关系融洽。或许是新婚的甜蜜和家的温暖,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创作进入丰收期。
1925年初,朱湘被聘到上海大学英文系任教。有了較为稳定的生活来源,与妻子又新婚燕尔,浓情蜜意,朱湘对生活和未来一度充满了天真的幻想。然而“相信诗人应当靠诗吃饭”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五卅运动后,学校停课,朱湘失去经济来源,霓君又身怀六甲,本来拮据的日子更加窘迫。1925年,长子朱小沅在上海出生。
痴迷的严小姐失望而去
1925年夏天,朱湘将霓君和儿子送回湖南亲戚家自己独自前往北京谋发展。朱湘与刘霓君的结合,虽不是基于爱情,然而结婚后,朱湘总是尽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特别是他看到妻子寄来母子合照背后的文字“你的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他的亲娘”时,他更是增添了一份责任。
此时,在清华文学社中,有位严小姐,家境殷实,素雅文静,酷爱文学。严小姐读了朱湘的诗后,对其诗才,钦佩之至。由诗及人,心弦已被诗人拨动。当诗友们为办刊筹措经费时,朱湘无能为力,颇感窘迫。严小姐见状,伸出援手相助,为此,朱湘对她感激不尽。此后的交往中,严小姐总是表现出对诗人的崇拜、体贴和温情。
一次,朱湘嘱托好友罗念生将他的信转到湖南家里去,这些信中有一封是严小姐写给诗人的情书。霓君看后,又气又恼,在三伏天历经艰辛直奔北京。夫妻重逢,疑惑解除,小别胜新婚。朱湘没有移情严小姐,这使痴迷于他的严小姐失望而去。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 王鸣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