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悟
- 南宋诗悟观的三个维度
迷向悟的转变二、妙悟:以“第一义”为不落之谛三、圆境:自性引导下“诗悟”的超越追求姜氏之论类同严羽,开篇都强调“识”的重要性,诗人无识则如寠人鼠璞,不辨瑚琏周鼎,不同之处在于姜氏受苏轼影响标举随形一说,认为诗歌悟入非人力所能至,圆转之妙在于虽变化万端而又不出一致之外,万端即一致,一致即万端,因而诗之对立两端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说华在枯中,巧藏于拙,险可以不密,平而能有贵,超常定之矩,越俗泛之识,而后开阔组织,波澜经纬,既可得古人之意,又能现自我之情,前后一
长江学术 2022年2期2022-05-23
- 唐代诗歌语言的“无迹可求”与“唯在妙悟”
迹可求”与“唯在妙悟”的创作风格,通过列举具体诗例,结合唐代社会与不同诗人的风格展开具体论述,以期为唐代诗歌语言的进一步探讨提供参考。一、唐代诗歌语言风格概述唐代诗歌更加气韵绵长,其字里行间蕴藉的空灵与俊逸能给读者带来极佳的美学体验;与后世诗歌相比,唐代诗歌更加丰腴秀丽,其篇章结构中流露的雄健与典雅在宋、明诗歌中再难觅踪影。正如清人程志淳在为其《唐诗摘抄》作序时所说:“诗至三唐,高奇、平淡、险怪、绮丽,包涵万象,无所不有。若大海汪洋,茫无畔岸,非得登岸而知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2期2022-05-18
- 论“妙悟”的审美内涵与当代价值
221116)“妙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思想符号,最早见于东晋佛教学者僧肇的作品中。随其发展,后又广泛运用于中国佛家哲学范畴。到了唐代,“妙悟”扩展到艺术理论领域,《续画品录》中曾提及“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①[1]由此看来,“妙悟”是一个具有内在意义多元化的符号,这一符号“所指”的多样性因诠释者的不断阐发而充分地体现。而对“妙悟”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符号的阐释,不仅要立足范畴的字面意思,还需依靠更深层的训诂探索其概念阐释外延,进而更深刻地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2022-02-23
- 诗歌之美的三个维度
想 别材 天才 妙悟 鉴赏严羽和康德分别在中西美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严羽的《沧浪诗话》在总结唐诗和宋诗经验的基础上,对诗歌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给后代诗学带来深远影响,“严羽,就成了在理论上对传统诗学进行总结并深化的重要人物”[1]。康德是近代美学的奠基人,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作为联系《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出现的,系统论述了“美的艺术”的相关问题,认为“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2]168。康德的美学
文学教育 2021年11期2021-12-06
- 诗道亦在妙悟
”——顿悟,或曰妙悟。顿悟与妙悟,本是禅宗的法宝。这是人体验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需要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直观领会。这种感受和领会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经由普通的行为实践,通过个体具有独特性的直觉方式来加以获得。但是由于它们都比较强调个体感性经验在某个瞬间的即时性迸发,所以这种方式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境、任何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不过也正应了中国传统诗歌生成的机理,很多诗人的诗歌都有可能是灵光一闪的冲动。宋人严羽论诗即主张“妙悟”,所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诗意的“微光”
——试论香菱何以梦中得诗
0)一、严羽与“妙悟”说据《广韵》文,妙者,神妙也。《说文》解“悟”,觉也,从心吾声。“妙悟”原指的是对佛法的一种心解和觉悟,是佛学用语,南宋诗论家严羽借用这个禅学概念提出了“妙悟”说的诗论思想。“妙悟”即是一种奇妙而变化莫测的、从内心深处获得的感悟,依靠审美直觉去体悟和玩味,进而去领悟诗道中的奥妙。1“妙悟”从心而生,乃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和生发,微光乍明,变幻难测,是突发的闪现和直觉性的把握,也是潜意识的苏醒和对其的捕捉。论诗即如论禅,敏慧善悟,于无形窥得
大众文艺 2020年4期2020-07-12
- 论书法艺术中的禅境
法;禅境;空静;妙悟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大规模的佛经抄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作为经文的重要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因受到佛教思想的浸染,而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本文拟从“妙悟”“空静”及禅境等方面,谈谈佛教禅宗思想对书法艺术产生的重要影响。一、妙悟:书法家创作的灵感契机“‘妙悟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僧肇的《长阿含经序》:‘司徒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1]从此以后,“妙悟”为佛教普遍使用,亦逐渐渗入文学创作之中。当时
学语文 2020年1期2020-05-30
- 论严羽的“妙悟”说
曾萍摘要:“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中的一个重要诗学概念和美学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诗学价值。严羽将其与“吟咏情性”、“兴趣”、“识”、“熟参”、“入神”等诗学概念相联系,形成了极具系统性的妙悟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妙悟”严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论家,其《沧浪诗话》是宋代诸多诗话中最为著名的一部,也是中国诗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
北方文学 2020年3期2020-05-25
- 论《沧浪诗话》中“兴趣”与“妙悟”的美学内涵
强调“兴趣”和“妙悟”。通过诗辨,严羽全面阐释新的诗歌理论和自己的美学观点。诗体、诗法、诗评、考证部分“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补充”[1];诗体以时间为序, 描述不同时代诗歌的不同面貌和流派;诗法总结诗歌的写作方法;诗评对各时代诗人的诗歌进行评论; 考证则对各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中有错误或争议之处进行考辨。严羽批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不良文风[2],认为写诗“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的方法是“对诗歌本质的背离”[3],造成诗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12-30
- 严羽的诗歌审美理论“兴趣”说
审美内涵、兴趣与妙悟等多方面展开思考。写诗作对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情感的流露并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要讲究兴趣,兴趣也是诗之法的其中之一。另外,在《诗辨》和《诗评》中,有“兴致”“意兴”“别趣”等说法,它们的含义均与“兴趣”相似。以“兴”和以“趣”论诗的在我国传统诗论中有很多,但将“兴”和“趣”二字连用,严羽可谓第一人。“兴”与“趣”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历史悠久,其演变过程相对繁杂。一、兴和趣的演化轨迹“兴”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兴,起也”,孔子也说“诗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2019-12-26
- 《沧浪诗话》“不假悟”义辨*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1]27在这段话中,“不假悟”是什么意思?严羽说“诗道在妙悟”,又说“汉魏不假悟”,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这些问题从明代就开始讨论,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明人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严氏云:“汉魏尚矣,不假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12-03
- 真情妙悟铸文章
涵,可以促进学生妙悟的形成。学生若能在自主阅读、合作互动、深度探究过程中,顺利激活学习思维,不仅能够自然形成学习体验和感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关键词]《囚绿记》;文本解读;妙悟[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14-02妙悟,本是禅宗的专用术语,其意思是说,人通过参禅来获得体悟。在语文文本教学中引入妙悟是指向语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0期2019-11-20
- 浅析“妙悟”与“意境”说的关系
10041说到“妙悟”,人们大多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和“以诗喻禅”谈起。宋代的严羽建立了以“妙悟”为核心的系统的美学思想,但禅宗的“妙悟”和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妙悟”本来属于不同的领域,其中它们之间有内在的基本区别。尤其是前者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最终对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就“意境”而言,中国文化孕育的“意境”理论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感性、直观的审美体验。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相吻合。它在佛教中国
新生代 2019年19期2019-11-13
- 中国传统绘画审美思想中的禅宗意味
——从“以禅喻诗”到“以禅喻画”
文献记录中看,“妙悟”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僧肇的《肇论》之中:“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已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④而早在南宋严羽提出“妙悟”说之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已经提出了“妙悟”这个美学命题。在此书中,张彦远评论顾恺之画作时说:“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⑤这是“妙悟
文艺评论 2019年4期2019-09-28
- 妙笔妙悟出自慧根
同之认为,妙笔与妙悟,固然来于勃勃兴致,但从器具上考察,还要看诗人有没有慧根。有了慧根,就能『超出象外』,妙笔与妙悟才有可能产生。没有慧根,即使处处有来历,还是会失之穿凿。这里把天分作为先决条件,『彼钝根人,乌足语此。』说得大家灰溜溜的,但事实就是如此。禅宗五祖弘忍将终,欲传衣钵,令弟子各作一个偈子,以观其悟性。大弟子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说:『尚未见道。』火头僧惠能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岷峨诗稿 2019年3期2019-09-12
- 舞台艺术创作中“妙悟”的获得与运用
蓝忠恒摘要:“妙悟”对于舞台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一个绝对重要的概念,舞台艺术工作通过对于艺术对象的“妙悟”过程可以使得艺术工作者表现出更加超脱的领悟以及高端的表现,对于舞台艺术工作者来说,如何获得对一项艺术目标的“妙悟”以及对其进行正确的运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基于此浅析舞台艺术创作中“妙悟”的获得与运用。关键词:舞台艺术;艺术创作;妙悟中图分娄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1-0091-01一、引言妙悟是指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4期2019-08-09
- 试说严羽的妙悟
中提出了如兴趣、妙悟、以禅喻诗、以识为主等著名的诗学观点,这些观点在古代诗坛的创作与批评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更常常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熱点,其中最受众人关注的应该是“妙悟说”。一、禅悟与妙悟的比较如果说对妙悟理论进行追根溯源的话,就不难发现严羽并不是最早提出妙悟理论的人。在他之前,妙悟说被多次运用于书论、画论。妙悟本是佛家的禅学用语,严羽以禅喻诗,借用佛家“妙悟”论诗,妙悟说是沧浪以禅喻诗的主旨。后世学者一般认为“沧浪以禅喻诗,其思想接近禅宗”,实际上,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2019-05-15
- 人生有大美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我们往往欲求得到“妙悟”,而常常轻忽了奠基立本的匠人功夫;我们往往以为匠人“比诗人身份低”,却不知此“亦绝不可少”。匠人的手腕乃是厚重的基础,而妙悟则堪称玲珑精美、炫人耳目的七宝楼台。我们无法造出凌空直上的空中楼阁。我们惟有做到“诗书艺事百炼功,挥写推敲不辞工”,才能求得“冥思忽而灵犀至,茅塞啟现顿悟来”,如此,也方有人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9年4期2019-04-20
- 浅析严羽“妙悟”说与王夫之“现量”说的异同
,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与王夫之所提出的“现量”说都是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典型例子。在本文中笔者将二者相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他们在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手法运用上的异同。关键词:严羽;妙悟;王夫之;现量一、引言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意为将佛学语言、趣味、意境等纳入诗歌鉴赏领域之中。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诗歌鉴赏与研究的过程中广泛的使用了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方法,以严羽和王夫之为例,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与王夫之所提出的“现量”说都是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2019-04-17
- 艺术感言
沧浪论诗特拈出“妙悟”二字,及其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又“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皆为发前人之未发,明眼人自当识之,即云“妙悟与灵动”之理也。盖文艺作家皆须有灵性,亦当有先天之妙悟天分,再加之后天苦修,或可得“冲淡”之上乘境界。如司空表圣言“遇之匪深,即之愈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之上品境也。性之灵言其体,悟之妙谓其用,二者本异名而同体。悟妙必源于性灵,而性灵所致,不必尽为妙悟;妙悟者,灵性所发而中节,穷
书画世界 2018年11期2018-12-22
- 回归“吟咏情性”
识”(前提)、“妙悟”(方法)、“兴趣”(理想)三者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诗方略,严羽希望以此来扭转江西诗派的不良诗风。关键词:识;妙悟;兴趣;沧浪诗话;诗辩;严羽作者简介:张晟源(1994-),女,甘肃兰州人,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的学诗“以识为主”、“诗道亦在妙悟”和“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说法,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7期2018-12-17
- 中日古典美范畴比较
李 丽“妙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甚远,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1]严羽在诗学理论层面对“妙悟”说极致推崇,“妙悟”也就是“审美主体关照外物从内体验到某种审美兴味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领悟审美意味的心理活动”[2]。“妙悟”作为一种评诗论道,领悟作诗之道的方法,非常强调超功利性、直觉感悟、内在无意识的理性心理状态的审美心理,追求情理
文学教育 2018年29期2018-11-28
- 中日古典美范畴比较
通之处。严羽的“妙悟说”是中国传统审美概念,而“幽玄”既是日本传统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又是日本古典文化的关键词之一。妙悟与幽玄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与精神源头——禅宗,并都爱选取和描绘朦胧、幽静的景色,借景抒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是它们在审美趣味上又是有差异的,“妙悟”追求的是情理交融、意象圆满、浑融无迹的境界。而“幽玄”则重视“心”的表现,追求“无”的境界,表现出空寂恬淡的审美风格。关键词:妙悟 幽玄 审美范畴 比较“妙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0期2018-11-27
- 论严羽“妙悟说”的审美佳境
摘 要:“妙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艺术思维论,与佛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艺术思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讲解“妙悟”是如何达到最佳审美境界的,即“兴趣”。一是根据“妙悟说”的哲学基础“虚静”来分析其艺术思维的内涵,二是在吸收运用“活法说”的过程中所要有的“变”与创新。关键词:严羽;妙悟;兴趣“妙悟”在魏晋南北朝的佛学中盛行,也称“禅悟”。《坛经》曰:“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经过参禅达到静谧的境界。“禅悟”也成为了一种美学理论,被文人墨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6期2018-10-21
- 诗的妙悟
曹胜高摘要:妙悟源于佛教认知,强调的是个人内心对自然万物的体悟。妙悟作为观照自然的方式,在被引入诗歌的创作和品评后,就成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法则。唐人、宋人皆以妙悟为体物入诗的法门,创作时讲究心与物合,鉴赏时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关键词:妙悟 禅悟 悟对神通妙悟是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和品评时用的一个术语,它揭示了诗歌创作、诗歌欣赏过程中独特的心理作用方式,既可以看出中国诗歌的艺术追求,也可以理解为中国艺术的审美要求。禅悟“妙悟”也称“禅悟”,最初见于东汉僧
名作欣赏 2018年8期2018-09-10
- 诗的妙悟
陕西 | 曹胜高妙悟是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作和品评时用的一个术语,它揭示了诗歌创作、诗歌欣赏过程中独特的心理作用方式,既可以看出中国诗歌的艺术追求,也可以理解为中国艺术的审美要求。禅悟“妙悟”也称“禅悟”,最初见于东汉僧肇的《长阿含经·序》:“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①“质直清柔”是形容姚爽的性格;“玄心超诣”是形容能够体悟自然之道。而“妙悟自然”的“悟”是能感悟到,“妙”则是描述其能体会到常人不能理解的独特意味。佛教追求的是去除
名作欣赏 2018年22期2018-07-14
- 悟妙与性灵
灵所致,不必尽为妙悟;妙悟者,灵性所发而中节,穷以见机,所异于浮光掠影之流。正所谓“味在酸成之外,远而不尽,韵外之致”是也,此亦即严沧浪之“神韵”耳。《宗镜录》卷九有檀越问安国:“和尚是南宗北宗7”答云:“我非南宗北宗,心为宗。”又问:“和尚曾看教否?”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识心,一切教看竟。”此禅宗不立阶梯,直指心源之说,亦正堪当此理。观顾炫之画作,亦是“心为宗”也。其作品中无论是残荷水禽,还是奇石游鱼,抑或国色红艳、野逸冷凝,皆可见其惨淡经营用心处。或
书画世界 2018年2期2018-05-14
- 论《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
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悟”;“妙悟”;“兴趣”;“诗而入神”;审美意义一、关于“妙悟”的概念(一)一般之“悟”“悟”的一般含义是指理解、明白、觉醒,相关词语有醒悟、领悟、参悟、觉悟、大彻大悟等。“悟”是一个动词,其主体是人,概括来说,悟是思维瞬间整合反映的过程,是主体在既有经验知识积累下,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刺激,突然大
大观 2018年12期2018-02-24
- 论“妙悟”视域下《沧浪诗话》的运思逻辑
4000)虽然“妙悟”说不是由严羽第一次提出,对于“妙悟”的重视也不始于严羽,但是在美学和艺术理论史上,却是由他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妙悟”,并使“妙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对于严羽而言,何谓“妙悟”?他又妙悟了什么?妙悟又如何成为可能?妙悟又是如何在艺术中实现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形成了《沧浪诗话》的内在逻辑,并使它成为宋元诗话著作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著作。王运熙、顾易生认为,《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不多见”的“具有系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1-23
- 严羽“妙悟”说的双重意蕴
○王海龙严羽“妙悟”说的双重意蕴○王海龙严羽《沧浪诗话》针对当时诗歌批评的各种偏颇,创造性地以禅喻诗,引起了极大影响,戴复古在《祝二严》中称赞其“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严羽诗论的价值意义已为学界所共知,相关研究车载斗量,成果颇丰。但对于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说的解读,因为其复杂的禅学背景和具体诗歌情境的运用,疑义相与析,相对来说缺乏共识。一般认为,严羽对“妙悟”的禅学资源并无准确的把握,更多的是灵活变通地运用“妙悟”说,来阐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文艺评论 2017年2期2017-09-28
- 探析禅宗“顿悟”与审美“妙悟”之异同
重要地位。审美“妙悟”类属中国艺术鉴赏中审美方式的一种,极具特色。因两者都属于思维形式,所以在发生上或是形成上不可否认都有认识与实践的相通性,但同时也存在不同视角下两者的混淆。该题将试从审美对象和审美方式两个维度着力对两者的异同进行论述。关键词:顿悟 妙悟 异同一、禅宗之“顿悟”禅悟,是禅宗用语。从词义来讲,禅的本义是静虑、冥想,悟是指醒觉、憬悟,含有解脱的意义。两者在发生上和形式上的不同在于:禅是修持方式而悟则是修持结果,相同点在于都是为寻求到从了解到开
魅力中国 2016年48期2017-07-29
- 涵泳得新知 巧点出妙悟
教学设计;涵泳;妙悟[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5-01小学阅读教学中引入涵泳的阅读形式,是阅读教学的新尝试。教师发动学生静下心来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比对、归结,能够使学生形成独到的阅读认知,实现阅读品质的自然升级。一、发动自主阅读,构建学生的主动认知阅读是个体的学习行为。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以多种教学手段为基础,对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性进行激发,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5期2017-05-31
-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一、本体论:“兴趣说”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叶嘉莹将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2017-04-13
- 神理與妙悟
思維方式,即是“妙悟”。王夫之論詩以“神理”作爲最爲重要的標準,這在他的《薑齋詩話》及《古詩評選》等詩學著作中是頗爲值得關注的。如其評論謝靈運《登上戍石鼓山詩》時説:謝詩有極易入目者,而引之益無盡;有極不易尋取者,而徑遂正自顯然;顧非其人,弗與察爾。言情則於往來動止、縹渺有無之中,得靈蠁而執之有象;取景則於擊目經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神理流於兩間,天地供其一目,大無外而細無垠。*王夫之《古詩評選》卷
岭南学报 2017年2期2017-03-12
- 从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论诗人主体性
羽《沧浪诗话》“妙悟”说论诗人主体性孟凡萧,殷学明(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旨,是其“以禅喻诗”的关键,历来被研究者所重视,但在对《沧浪诗话》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妙悟”说所体现的诗人主体性着墨较少。文章主要从“妙悟”说所包含的鉴赏和创作两个维度来论证诗人的主体性,通过鉴赏方面诗人“参而入识”,“识而悟入”的动态过程和在创作方面诗人“悟而入神”的动态过程来论证诗人的主体性。妙悟;诗人;主体性;《沧浪诗话》;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7期2017-03-11
- 《沧浪诗话》的审美思想研究
浪诗话》提出了“妙悟”“、兴趣”、“入神”等一系列美学范畴。严羽将禅宗的顿悟与中国传统意境说相结合,创立“妙悟”说,并将其引入诗歌理论之中,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严羽将禅宗的“见性成佛”心体论与中国传统的比兴说相结合,创立“兴趣”说,并将其引入诗歌理论之中,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在对韵、味、神、趣的追求中走向成熟。严羽将禅宗的“真如佛性”精神本体说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易三玄之神妙说相结合,创立“入神”说,以“妙悟”为径,以“兴趣”为法,
兰台世界 2017年6期2017-03-11
- 150年前泉州两种中西闽南方言文献音系比较研究
9世纪中文《汇音妙悟》(1800)和西文《厦英大辞典》(1873)中的泉州音系。全文4部分:一、19世纪泉州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简介;二、中西两种方言文献声母系统比较研究;三、中西两种方言文献韵母系统比较研究;四、中西两种方言文献声调系统比较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泉州两种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的音系比较对古泉州方言音系的构拟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两百年来;泉州闽南文献;中西比较;历史比较一、19世纪泉州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简介反映闽南泉州方言的韵书有两种:泉州黄谦著《汇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2期2016-08-03
- 唯本色而为真,入空灵而有悟——运用“妙悟”说鉴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而有悟——运用“妙悟”说鉴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李迎春[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摘要:“妙悟”说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在其理论批评著作《沧浪诗话·诗辨》中所提出的诗歌理论。一般认为,严羽的“妙悟”说只是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妙悟”也可以成为鉴赏诗歌的理论,本文运用严羽的“妙悟”说,鉴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王维的诗歌艺术,鉴赏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关键词:妙悟王维山水田园诗空灵“妙悟”说是南宋后期著名的诗
名作欣赏 2016年6期2016-07-12
- “妙悟”与“迷狂”:中西灵感说比较
韵聪【摘要】:“妙悟说”是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提出的一个著名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同时提出“兴趣”,“兴”是形象,“趣”是精神趣味,“兴趣”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妙悟”看以看做一种直觉思维,一种欣赏、鉴赏的能力。柏拉图的“迷狂说”是指诗人创作是靠神灵凭附,是神附体,不是代表自己在说话而是代表神在说话,认为是一种灵感。同样是文学创作理论,中西两种观点有精神的相似也有些许的不同,此篇文章将尝试从宗教渊源、创作机制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妙悟;迷狂;宗
西江文艺 2016年9期2016-05-30
- 严羽《沧浪诗话》兴趣说和妙悟说的话语权
“兴趣”和 “妙悟”说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还将兴趣说和妙悟说引入宋元诗歌美学中,宋元诗歌美学比较注意审美意象本身的分析。“话语权”简单说就是影响力。在文坛里话语权影响着文学的走向。话语权不仅是文学的专属,也是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常用词。有葛兰西的 “领导权”、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 “泛符号化”等话语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随着文学的发展,渗透力越来越强。话语权也指其他的话语,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诗歌
剑南文学 2015年2期2015-11-22
- 浅析“直觉”与“妙悟”的理性面貌
浅析“直觉”与“妙悟”的理性面貌徐梦琳 广西大学文学院摘要:“intuition”与“妙悟”分别是中西文论中的两个为人所熟知的审美范畴,“intuition”因其概念上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妙悟”一词具有极强的可比性而引起众多学者们的强烈兴趣。本文将从妙悟与直觉两个范畴形成的理论特征和内在规定性入手,重新论述比较妙悟与直觉之中的理性成分。关键词:直觉妙悟克罗齐严羽理性一“intuition”即“直觉”,从柏拉图到普罗提诺,再从康德到克罗齐,直觉的概念经历了缓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2015-10-27
- 论唐宋时期中国文论元范畴“象”的发展演进与文学创作
“象外之象”、“妙悟”、“兴趣”说的提出,极大地促进“象”范畴的深入发展,而唐宋文学实践活动亦为“象”的拓展与弥漫、渗透与跨越提供了创作基础。关键词: 唐宋;境象;象外之象;兴趣;妙悟;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4-0080-07“象”和“气”、“味”等构成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的元范畴,具有极其广泛的涵盖性和生命力。它从萌芽、产生到发展、演进,历时千年之久,并最终从哲学转入美学、文学领域,成为核心母
理论与现代化 2015年4期2015-07-12
- 《沧浪诗话》“分限之悟”辨
“分限之悟”、“妙悟”、“不假悟”、“一知半解之悟”、“透彻之悟”等几个概念。对于后四者之悟,学术界或者已有明确的解释,或者已经默认为确定无疑的意义,几乎不存在争论,而在“分限之悟”这个概念的阐释上,学界则出现了诸多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分限之悟”是天分受限的悟,有的学者认为分限之悟是天才之悟。由于学者们对分限之悟作出不同的解读,继而对严羽诗话的创作理论产生不同的理解,对《沧浪诗话》审美旨趣的认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很有必要对分限之悟的含义做一个考定。要厘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7期2015-03-22
- 寂寞是一种清福
须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凡我有一刻寂寞时,我要好好地享受它。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树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咝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
文苑 2015年20期2015-01-03
- 论诗中的理致
于理解之外加上“妙悟”。何以故?看诗和看文不同,作诗和作文不同,文可以专凭理解(当然也有例外),诗却非兼重妙悟不成。吕居仁云:“作文必要悟人。”(《童蒙训》,这文兼诗而言)韩驹赠赵伯鱼诗云:“……学诗当如夜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参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陆阳集》)严羽承吕、韩之说并加发挥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处韩退之之上,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沧浪诗话》)专以妙悟为诗道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3期2014-11-14
- “因声求气”:桐城派对声韵美的不懈追求
读、精诵、涵咏、妙悟的推动下,异常重视文字声音带给读者的听觉冲击,这在中国散文诸多流派中别树一帜。它极大地提升了桐城派散文的文体品格,尽显其汉语之美。关键词:桐城派;因声求气;声韵;音节;精诵;涵咏;妙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3-0092-07“因声求气”自梅曾亮总结提出后,代表了桐城派对声韵美的艺术追求。桐城派古文创作在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和姚鼐及其弟子对熟读、朗诵的推动下,异常重视文字声音
理论与现代化 2014年3期2014-06-28
- 美·罗啻(Elihu Doty)《翻译英华厦腔语汇》(1853)音系研究
,并与黄谦《汇音妙悟》(1800,泉州音)、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漳州音)和叶开温《八音定诀》(1894,兼漳泉二腔)比较如下:1.元音韵母(16个,单元音6个,复元音10个)上表可见,《翻译英华厦腔语汇》与《八音定诀》、《汇音妙悟》、《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共有的韵母:[a]、[o]、[e]、[i]、[u]、[ia]、[ua]、[io]、[ue]、[ui]、[iu]、[ai]、[au]、[iau]、[uai]。 不同之处:(1)《翻译英华厦腔
闽台文化研究 2014年4期2014-04-17
-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
话·诗辨》中的“妙悟”朱俐俐(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严羽为获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门径、研习作品、并进行“悟”等路径,也提出了妙悟的审美标准等。本文拟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范畴作一简要述评。沧浪诗话 严羽 妙悟 以禅喻诗一、内涵之辨《沧浪诗话》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提出了诸
文教资料 2014年30期2014-02-05
- 《畅所欲言》与晚清时期的泉州音
山黄氏所辑《汇音妙悟》[2]叶韵而求之,阅者但取谐声不取会意也。”因为泉州话白读音来源复杂,存在许多“有音无字”难以用确切的汉字来记录的词语,而《汇音妙悟》是泉州方言的代表韵书,因此他借用《汇音妙悟》中的字来记录这些词语,并建议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只取汇音中所记录的音,而不取这个字的意思。借同音字记录方言词汇,这实际上就是“假借”。参照《汇音妙悟》,将这些同音字进行归类,就可以了解当时泉州音的一些情况。参照杨氏的话,笔者对赋文和五言古体诗的韵脚、散文中的韵文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4期2013-08-25
- 与生活相连的艺术方式——“妙悟”的解读
学问上也往往讲求妙悟,在绘画上也是这样的。所谓“妙悟”就是说通过某一事情得到启发的恰当的理解,其实也就是迁想妙得的意思。其实艺术的学习的过程,经常是一个竹节式的。我们解决了一个阶段的问题,从而就进了一步;遇到新的问题再进行解决,就这样一步步深入下去,到了一个不能理解的阶段时,学问就停顿了。其实有坚强毅力的人,就会经常考虑这个阻碍其进步的问题,有甚至废寝忘食地加以求突破。在《红楼梦》描写香菱学诗中,专心致志的梦中诵吟,别人叫她休息闲闲吧,她却说“闲”字错了韵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2013-07-15
- 诗歌创作的灵光——也论妙悟
作的灵光——也论妙悟林艾菲(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福建 漳州 363000)妙悟是佛学术语,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新解和觉悟。而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他借用禅法来讲述诗歌创作的原理,他认为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灵感。妙悟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诗歌创作的萌芽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妙悟;灵感;诗歌创作;理性妙悟是佛学术语,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新解和觉悟。而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他借用禅法来讲述诗歌创作的原理。他认为所谓“妙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2013-01-31
- 严羽《沧浪诗话》“断千百年公案”的真相和意义
的区别。 他用“妙悟”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发现的形象思维。 郭绍虞先生指出:“大抵沧浪于诗,约略体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分别,但没有适当的名词指出这种分别,于是只能归之为妙悟,而创为别才、别趣说。”[7]429毫无疑问,郭绍虞先生的看法是很有眼光的。严羽用非常斩钉截铁的语气说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6]23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当然,在当时,人们还不可能对形象思维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4-12
- 严羽“妙悟”说的内涵
14122严羽“妙悟”说的内涵商真真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严羽的“妙悟”说是我国古代诗论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其内涵极为丰富深刻。“妙悟”说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妙悟”二字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第二是创作时所需的“妙悟”;第三是鉴赏时所需的“妙悟”;第四是应如何“妙悟”。严羽; 妙悟; 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为我国古代诗话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其中以“妙悟”论诗是其诗论的核心。“妙悟”说的内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已有些阐发,妙悟”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2011-08-15
- 虚静妙悟,为画之道——浅析张彦远对“虚静”“、妙悟”说的发展
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①张彦远所谈的是鉴赏顾画时的感受,他认为“妙理”是品画的标准,即“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只有达于“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虚静状态,才能“臻于妙理、妙悟自然”,并进而指出,“虚静”、“妙悟”是“所谓画之道也”。也有人认为张彦远论述的是创作心理,“虚静”、“妙悟”才能画出“臻于妙理”的好画,但创作心理
名作欣赏 2011年23期2011-08-15
- 浅论《沧浪诗话》中的“识”与“悟”
提出了“识”、“妙悟”等重要诗论命题。我就“识”与“悟”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关于“识”严羽开篇即言:“学诗者以识为主。”并针对为什么和如何做做了较具体的阐发。“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否则就会“路头一差,愈骛愈远”,“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还因为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所以“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识”在严羽之前早已出现。《论语·阳货》说:“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2011-08-15
- 严羽“妙悟”说与许筠“天机”论之比较
孙德彪严羽“妙悟”说与许筠“天机”论之比较孙德彪“妙悟”与“天机”是东方古代诗论的两个范畴,中国古代“妙悟”说的代表人物是严羽,韩国古代“天机”论的代表人物是许筠。这两个范畴在他们的论说中,除了肯定诗歌“别趣”、“别材”与灵感问题外,也在批评对象、批评基点、批评方法、批评作用等方面有所不同,另外,许筠的诗论观点还从传统儒家诗论观中解脱了出来,拓宽了诗歌表现的领域。妙悟;天机;诗论“妙悟 ”与“天机”虽然是两个不同范畴,但从语义所包含的道理层次看,“天机”是
东疆学刊 2011年2期2011-04-03
- 回归“诗性”
美判断力。2、“妙悟”:审美认知活动和艺术直感能力,审美体验。3、“别材”、“别趣”:对何谓好诗的定义,指诗歌的“诗性”、本质特性,亦即诗歌的审美属性。这三个方面互为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过程:学习和鉴赏诗歌应首先培养“诗识”,再由“识”入“悟”,通过“妙悟”领会诗中的“兴趣”(别材、别趣),体味到诗歌内含的情趣韵味。由于严羽是针对宋代诗歌的流弊而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别材”、“别趣”的中心口号,将之作为自己论诗的基本宗旨,同时“别材”、“
当代文坛 2005年4期200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