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

  • 公安院校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公安院校通识课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缺乏思政目标导向、教师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思政融入方式生硬、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公安院校通识课要实现内涵式改革发展,必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高度提炼育人功能,扎实推进思政育人内容建设;在“课程知识+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加快思政育人师资力量建设;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发挥通识课的思想引领和品格教育作用,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党和人民期望的公安人才奠定坚固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2023-06-15

  • 通识类课程创新性教学实践探索
    展与技术变革”通识课程教学为基础,探索通识类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手段,分别从课程背景、教学问题、方案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经验总结等几方面开展教学研究。以“太阳能电池种类与光伏发电原理”的课堂教学为实例,围绕课程教学的“教”和“学”的契合统一;课程内容的通识性、高阶性、挑战度的统一;复合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统一进行课程创新性教学实践。课程教学获得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创新性教学成果对通识类课程的教学推广及辐射效应意义重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0期2023-05-30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式,它的实施对通识课程大学语文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活动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强化,其深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学评价体系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业给予科学合理的评定。[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语文;通识课[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163-03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化,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可

    大学教育 2022年11期2022-05-30

  • 生态环境类通识课程建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通识课;生态环境类课程;互动式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4-0100-03一、引言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最基本的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知识的整合性和贯通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1]天津大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4期2022-04-28

  • 区域高校混合式通识课程联盟建设研究
    苏省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为例,对联盟的合作理念、课程资源库、教学机制开展探索,结合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提出构建联盟课程体系新范式、开展多种形式教研活动、提升在线教学智慧化水平、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导向的教务管理机制优化策略。关键词:联盟;混合式;通识课;江苏案例;优化策略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线课程”“混合式学习”等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热词,越来越多的高校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2期2022-03-07

  • “通识教育+思政育人”协同目标下的通识必修课创新
    词]外语专业;通识课;现代汉语;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1-0073-0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使全国各高校各专业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本研究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型、复合型外语外交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开展研究。以通识必修课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将“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目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1期2022-02-21

  • 高职信息技术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析高职信息技术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云物大智基础课程科学传授与思政引领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线上自学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并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两方面介绍云物大智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识课 课程思政 云物大智基础【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083-03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在所有高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2021-12-22

  • 材料类通识课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引入材料类通识课中,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同时渗透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的理念,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讨论等方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该探究对通识课甚至专业课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通识课; 导向式教学; 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1-0045-03一、引言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

    大学教育 2021年11期2021-11-03

  • 以“乐”化人,让音乐通识课程在工科大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说,如何使音乐通识课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学校提出的建立交通特色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保驾护航,构建具有“交通”特色的音乐通识课程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关键词:音乐;通识课;交通特色;体系关于大学,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而有大师之谓也”。我觉得这句话至今还应该令人敬仰。因此,对于交通大学来说,我所理解的“交通”一词是广义的“交通”,也就是:“交融古今、通达天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交融古今,通达天下”理念和“博古通今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2期2021-11-01

  •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相关教学研究
    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和建设人工智能专业提供参考。关键词:“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改革0 引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经被党中央、国务院上升到国家战略,说明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尤其重视。201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1]。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500万以上,供需比例严重失衡,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补齐人工智能人才的短板。方兵等[2]研究了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指出高校

    无线互联科技 2021年11期2021-09-13

  • 信息化背景下“人与环境”拓展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素养,是环境类通识课面临的挑战。以“人与环境”通识课为对象,利用信息资源支撑环境领域经典知识与前沿热点渗透融合的教学体系,围绕核心教学目标,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线索连接知识体系,以拓展强化通识思维,以信息资源支撑教学拓展,形成信息化背景下“目标—线索—问题—信息”拓展式教学模式,激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关键词] 人与环境;通识课;信息资源;拓展式教学模式[课题项目] 2017年度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项目(2017-一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8期2021-09-12

  • “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健康社会学通识课设置的新样态
    开设健康社会学通识课程,使他们能够具备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认识医疗卫生的全面内涵,应对急遽变革下的中国公共卫生安全新形势。[关键词] 通识课;健康社会学;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基金人文社科类重点培育项目“医学院校健康社会学通识课程设置的模式研究”(2XK18015)[作者简介] 常海燕(1978—),女,山西临汾人,法学博士,广东医科大学健康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健康社会学研究。[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2021-06-21

  • 新农科背景下“茶叶营养与功能”通识课建设初探
    增强身心健康等通识课,如“茶叶营养与功能”。通过开设该通识课,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茶及茶文化,领悟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科学地利用茶来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农科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关键词] 新农科;高等农林院校;茶叶营养与功能;通识课新农科,是指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促进其他专业与涉农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新农村发展需求的交叉复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0期2021-06-08

  • 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体系构建
    中从人才培养、通识课程建设、专业群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的必要性,基于“两大方面”(设计基于工作流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四个环节”(选择典型应用场景明确工作任务、归纳工作任务明确行动领域、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打造“课程思政”)详细阐述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思路,以此提高学生专业拓展能力和市场适用能力,为社会发展、区域经济调整提供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  通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2021-04-13

  •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课程的网络教学研究
    利用多平台网络通识课教学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提供了思考批判的机会。根据两年的跟踪反馈信息,该方法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不仅培养了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高雅情趣,塑造了人格。[关键词]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通识课;网络教学;深度阅读[作者简介] 汤盛文(1985—),男,广东清远人,工学博士,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图分类号]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6期2021-04-12

  • 通识课生物力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文章以同济大学通识课程生物力学课程为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两条课程思政主线,将课程分为四个课程思政模块:爱国、爱校、爱人、爱己。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该课程思政设计教育达到了基本效果,尤其是对学生自身健身意识和学科素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显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并建立了普遍的同情心。关键词:通识课;生物力学;课程思政;爱国主义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1-0081-02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1年1期2021-02-04

  • 基于新工科的通识课学生参与度定量分析
    了基于新工科的通识课环境与健康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课堂成绩与期末论文成绩总体呈显著正相关,理工科学生的课堂成绩优于文科学生,而文科学生的论文成绩优于理工科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生里,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最佳,而中年级学生的论文写作提高明显;相比于低、中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论文成绩均有所下降。文章认为,如何提升文科学生课堂成绩、理工科学生论文成绩以及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基于新工科的通识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关键词:新工科;通识课;

    高教学刊 2021年37期2021-01-10

  • 基于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通识课程建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建设与环境协调通识课程培养了学生在土木、交通、建筑、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中分析解决与环境交互问题的能力。文章论述了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方法等,探索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为培养卓越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关键词]工程建设;环境协调;通识课;教学实践[基金项目]2017年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大通识3.0”(一般通识课—72)[作者简介]邹 勇(1972—),男,河南信阳人,博士,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7期2020-12-23

  • 高校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教学创新与研究
    开设语言应用类通识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识课程语言交际艺术通过引入国外口语传播学的新思路、创新传统的语言交际课程教学模式和教法、建构动态评价体系等多种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使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动态对接。[关键词]通识课;语言交际;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123-03高校开设通识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弥补目前越来越细分化的专才教育所带来的

    大学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18

  • 高校通识课“中国哲学智慧”教学模式初探
    要 作为全校通识课,“中国哲学智慧”课程不能照抄照搬专业课“中国哲学史”,它在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就教学理念而言,该课程教授的是中国哲学的大智大慧,不是小聪明、厚黑学,故应以中国哲学基础知识传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培养作为两大教学目标;就教学方式而言,既要有哲学教育的共性,也即重视批判性思维、论证和说理等能力的培育,又要体现中国智慧的一些基本特质,而且还要符合通识课的基本要求。关键词 中国哲学 教学模式 通识课中图分

    科教导刊 2020年27期2020-11-09

  • 浅谈光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领域内的第一批通识课,旨在为全校非光学专业的学生普及光科技知识,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同时,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关键词] 光科技;通识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作者简介] 周 辉(1979—),男,江西抚州人,博士,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激光遥感与空间探测。[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2期2020-10-30

  • 通识课教学:常识与通识
    方管理思想史”通识课教育的特点、内容设定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关键词] 通识课;常识与通识;教学经验[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95-03本科生的通识课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专业设置界限,“使学生同时兼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在学校鼓励开设通识课的背景下,“西方管理思想史”已开设了8个学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9期2020-09-26

  • 基于“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与茶科学漫谈”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必要性以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探讨出发,研究河南大学“中国茶文化与茶科学漫谈”课程教学改革开展的重要性,提出用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法来促进这门课程授课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拓宽学生文学、历史、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茶文化与茶科学本质的认知,理解文学、历史与化学及其他自然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实现该校相关学科本科生茶文化与茶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化教育。[关键词]茶科学;茶文化;通识课;教学改革;通专融合[中图分类

    大学教育 2020年10期2020-09-26

  • 电子信息类高校《走近石油》通识课的教学新探索
    学《走近石油》通识课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电子信息特各类问题。最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重点阐述了《走近石油》通识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建议,以期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开设对石油类高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电子信息高校;走近石油;通识课;教学设计一、电子信息类高校开设石油类通识课的必要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办学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当前新时代形势下,社

    速读·上旬 2020年4期2020-09-13

  • 高校音乐鉴赏通识课教学模式刍议
    重任。音乐鉴赏通识课是向非音乐专业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课程具备入门低、趣味高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由于学生受基础音乐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又面临人数较多课堂,教学方式与内容过于平面化与形式化,学生在结课后并不能达到音乐审美的基本要求。基于此,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实践环节的音乐鉴赏通识课更能激发同学们课堂的参与性,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的反馈效果良好。本文旨在探究音乐鉴赏通识课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及相应教学策略,从而形成一套集创新性与实践性将结合的艺术

    教学博览 2020年27期2020-09-10

  • 以国考为导向的师专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改革刍论
    校还没有统一的通识课课程标准,通识课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势。文章结合实际,对通识课现状、改革的必要性、调整与改革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课程改革;综合素质中圖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4-0036-02随着教师资格证统考的推进,全国各省市的师范学校都在积极调整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方案,但各院校还没有统一的通识课课程标准,通识课的调

    成才之路 2020年24期2020-08-25

  • “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通识课教学质量若干建议
    [摘 要] 通识课是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部分。“互联网+”时代提高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核心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最后针对高校通选课的问题提出新时代下提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关键词] 通识课;教学改革;主动学习;互联网+[基金项目] 2018年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CNU18TS023)[作者简介] 蒋金辉(1979—),男,江苏宜兴人,生态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污染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0期2020-08-11

  • 管理学通识课程的思政培养
    以将管理学作为通识课程学习。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管理学通识课程有不同的特点,相应地,在融入思政要素上也会有所不同。非管理类专业管理学通识课程中思政要素的融入主要从个人的目标管理、终生学习的思想创新、辩证思维和加强团队合作几方面进行培养。关键词:管理学;通识课;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170-04Abstract: Management is the core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2020-07-28

  • 《生态学》的学科理念浅析
    学科应该设置为通识课,根据实际情况在高校中大力推广,增强民族的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思想准备。【关键词】生态学;学科理念;传统文化;通识课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在近代飞速发展,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目标,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引入,生态学学科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凸显,人类积极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我国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国家战略,

    商情 2020年33期2020-07-23

  •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科学素养的重要通识课程。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课程组教师思考并探索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本科生通识课程《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动物学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培育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职业素养.关键词 课程思政 生命科学 通识课0引言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注重对学生的价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0期2020-07-14

  • 医学院校计算机通识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实践
    基于计算机教育通识课的特点,作者尝试将思政教育引入课堂,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关键词:课堂思政;通识课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10-0102-02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理论教师的任务,也是其他课程教师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以将立德树人的意识转化成课堂思政融入到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教育目标。作为医学院校,更要积极探索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同行并重,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护人才而努力。● 通识课中课程思政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0期2020-06-22

  • 政治哲学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通识课课程已开设26门,内容涵盖艺术、政治、哲学、心理学、国际关系、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懂知识、勤思考、善思辨、有情怀的具有正义感的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新时代人才。关键词 政治哲学;通识课;教学模式;正义论;思维导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4-0090-031 多领域教学思维基于通识教育“全人”理念,山西农业大学开设的“正义论”是通识教育针对全校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4期2020-06-08

  • 《走进博弈》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对《走进博弈》通识课的教学特点、课程开设的重 要性、存在问题及其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案例教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使学生通过《走进博弈》这一通识课程 的学习,掌握博弈分析方法,建立博弈思维方式,不单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关键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关键词:走进博弈;通识课;案例教学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33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5-09

  • 工科高校美学通识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开设美学通识课是实施大学生美育工程的途径之一,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内课外融合式、专业知识和常识互补式教学改革,也就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关键词:美学;通识课;教学改革在2018年9月10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了美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路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强调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刻阐释了如何培

    科技风 2020年9期2020-03-24

  • 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
    越来越多地作为通识课程出现在大学课堂。美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性、深度思维力,具有鉴赏力和人生高尚境界追求能力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建立个人化的审美课堂,教师以个人化的审美情趣和理论融汇能力引导学生建构一个整体性的审美性课堂,学生以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接受教师的引导,并投入自己的思维,形成个人化理解与感知,最终完成个人化审美课堂的建构。[关键词]审美课堂;思维拓展;审美能力;通识课;美学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大学教育 2019年12期2019-12-19

  • 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写作》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写作》通识课一、现状与背景美国著名的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说,下个世纪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从社会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学生未来的从业素质和就业趋势来说,加强《写作》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日益受到国内高校教育者的重视。近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开始建设写作学专业、增设写作类课程,充分利用其文科优势逐步打造并完善《写作》课程群。与此相对,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2019-10-21

  • 新时代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内地高职西藏班通识课混合式学习 模式分析
    一种现象,高效通识课人数较多,学时较少,传统的课堂授课加上机练习的教学模式,显现出很多的弊端,例如“低头族”,“沉默组”现象非常的普遍,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移动学习需求。而混合式学习恰巧把传统课堂下讲授的学习模式的优势和线上网络学习的优势相结合起来,从而发挥了老师把控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又可以充分的展示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将混合式学习和移动学习的优势相结合起来,构造

    信息技术时代·中旬刊 2019年1期2019-10-21

  • 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区别教学
    ,设立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日益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在对国内外通识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笔者任职多年的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就如何在通识课教学中实践通识教育理念,体现与相关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编排、教学手段乃至课程考核上的区别,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关键词:通识课;培养模式;区别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改变以往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理念日渐成为国内很多高校的共识。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目前国内通识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期2019-10-21

  • 基于慕课的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探究
    章以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为例,探究了慕课环境下的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未来走向。关键词:慕课;MOOC;艺术;通识课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简称MOOC),是一种以促进大规模互动参与为目的,借助互联网获取开放课程资源的在线教育平台,慕课既向学习者提供课程视频、教材、教辅、习题集等传统教学基础资料,也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式论坛,同时也为教师和学习者创建共同的学习社区,让数量庞大的学员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先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9期2019-10-18

  • 本科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究
    王晓梅摘 要:通识课是本科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在于开设面广,讲解内容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如何在通识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开展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选择了一门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通识课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表明,通识课可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和好评。关键词:通识课; 思政教育;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2期2019-10-08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思政教育浅议
    财富,可以融入通识课程思政教育中,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通识课    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要场所和机构,对其人才培养机制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与通识课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2019-10-08

  •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通识课建设探析
    有重要意义。而通识课作为高校实现通识教育的关键因素,理应顺应全球化趋势,建设民族特色和国际特色并存的课程体系。【关键词】:全球化 高等教育 通识课21世纪以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社会学家将全球化定义为是强化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赖性的过程。从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各方面来看,全球化对于我国的影响是双重的。而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该如何平衡民族化和国际化之间关系,如何建设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7期2019-09-10

  • 高校“尔雅”通识课实施现状个案研究
    平台。“尔雅”通识课是2011年由超星公司推出的,2013年作为改革校级公共选修课的一项举措被大规模的引入高校中。近几年它的实施效果如何我们只能从寥寥无几的论文中看到,而且这些论文多采用量化的方法,本文则采用访谈的方法,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实施现状。关键词:“尔雅”通识课 现状 个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尔雅”通识课是指课程供应商提供的供各个高校的学习者注册学习(不限制注册人数),有固定的课程周期,有专门的课程主讲人进行授课并主持讨论,学习者可凭借社交媒体在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3期2019-09-10

  • 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路径探寻
    从整体上来说,通识课教学在实践层面以及教育理念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不断探寻与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提出系统化、专业化的建议,从而推动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高校通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策略,为广大高校教师提供教学帮助。关键词:高校;通识课;教学改革;改革方法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在于人才培养方面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高校教育中较为重视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2019-09-10

  • 提高通识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通识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4-0046-03 引言 通识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1],通识课是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形式,目前很多高校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构建了通识课程体系。为提高通识课教学质量,众多学者对通识课建设问题进行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2019-09-10

  • 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教学设计初探
    本文是作者开设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教学设计的探索,内容包括三方面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进度表授课内容的设计;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学习要求的设计。本课程从自然生态文明的视角,寻求多学科交叉学科间的对话和学术基础,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即客观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2019-09-10

  •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视音频制作》课程中的教学研究
    用于高职院校的通识课改革中,受到师生们的普遍好评,MOOCs集中了优秀的课程资源,保证了学习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视音频制作》课程也积极采用MOOCs教学模式,带来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其教学成果总结供大家参考。关键词:MOOCs;互动;通识课大型开放在线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它可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别教育的学习

    卷宗 2019年21期2019-08-22

  • 外国文化与语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模式。关键词:通识课;教学改革;语言;文化;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163-02通识课是为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为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的当今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非通用语种的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开设了法语通识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法语选修课一直以来都是比较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5期2019-08-21

  • Web前端通识课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设的Web前端通识课教学,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文科生、艺术生尽快掌握Web前端知识,通过分析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和学生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案例驱动教学,并论述了具体实施方案和整体效果。关键词:通识课;Web前端;案例驱动;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8-0154-02大学本科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通识教育,其中计算机通识教育是面向高校中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18期2019-08-08

  • 基于MOOCs的高校通识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高校通识课程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将MOOCs和翻转课堂相辅相成地融合到通识课程教学中,给高校通识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将促进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师生新型的“授”与“学”的沟通关系,将“学”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构建合理的考核方案,促进整个通识课程教学环节的水平提升。关键词:MOOCs;“翻转课堂”;通识课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093-03高校通识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1期2019-07-31

  • 对《宇宙新概念》课程教学改革的体会
    大学第一批核心通识课。本文就《宇宙新概念》这门课程所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其特点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改革,来吸引更多学生选课,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关键词:《宇宙新概念》;天文学;通识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5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091-03武汉大学《宇宙新概念》课程组从1995年成立至今已二十多年,通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1期2019-06-17

  • 音乐欣赏通识课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在概述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音乐欣赏通识课中审美教育的策略,旨在说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期为音乐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关键词】音乐欣赏;通识课;审美教育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85-02音乐欣赏的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有较高的艺术性。音乐欣赏通识课对音乐作品的鉴别和欣赏,可以系统性培育音乐领悟能力,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综合素养。在音乐欣赏通识课中融入审美教育的意义深远,一般

    戏剧之家 2019年13期2019-05-24

  •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乐鉴赏在高校的通识课行列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可见,美育教育对大学生在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音乐鉴赏通识课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如何构建优质的音乐鉴赏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提出具体建议。关键词:美育  音乐鉴赏  通识课  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评鉴 2019年5期2019-04-26

  • 环境生物学作为通识课教学的实践尝试
    环境生物学作为通识课开设而在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考核方法设定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并讨论了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改进的方面。关键词 通识课 教学方法 环境生物学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49The Practical Attempt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as th

    科教导刊 2019年36期2019-02-04

  • 《工程项目管理》通识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工程项目管理》通识课十余年的经验,针对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低,专业深度和通识广度难以平衡等问题。践行武汉大学通识课3.0的指导思想,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通识课的教学体系。引入小组演讲和研讨的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使学生融贯课程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小组演讲由学生自主选题和师生点评组成,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达到课程内容专业深度和通识广度的自然平衡,课后反馈进一步说明了学生对于教学效果、教学体系、授课的内容和风格的肯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2期2019-01-14

  • 非生态类本科专业生态学课程设置分析
    学;生态环境;通识课;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210-0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学不再局限于生物学范畴内开展研究,其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目前已经与地理学、环境学、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形成了具有广泛应用的交叉学科,研究全球变化、城镇化、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循环经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新出现的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52期2018-12-12

  • 高校开设《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探究
    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步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问题。本研究对高校《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关键词: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通识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181-02通识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社会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苏州大学于2016年秋季开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了《食品安全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9期2018-12-11

  • 《汽车文化》通识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汽车文化》通识课内容多,选修学生专业多样化,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理论上对《汽车文化》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课程的教学改革从多方面出发,才能使学生科学学习,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呈现新的面貌与变化。关键词:汽车文化》 通识课 教学改革《汽车文化》作为一门通识课,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其面临的讲授对象来自于不同学科,知识背景不同,素质差异也较大,因此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进行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2018-11-28

  • 本科《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必要性以及教学任务和目标探讨出发,研究我校“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用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法来促进《生命科学导论》授课的体系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拓宽学生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知,理解生命科學与其他自然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联系,进而真正实现对我校非生物学本科生生命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化教育。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0期2018-10-13

  • 浅谈开好“大学外语选修课
    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设置和建设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通识课”的涵义认识差异较大问题,通过对“通识课”涵义的梳理、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加强俄语国家通识课程教材建设和鼓励学生选修俄语国家通识课程等角度,探讨了开设好“大学外语选修课——俄语国家通识课”的策略问题,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学界同行进一步全面深化地设置和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 大学外语 选修 俄语国家 通识课 策略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

    现代交际 2018年10期2018-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