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 黄玉静 牟新利 刘昱宏
【摘要】生态学教学包含知识点和学科理念两方面的教学。高校教学通常仅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本文分析了生态学学科理念的内容,认为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二是人与生物和谐相处。该学科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推广性。鉴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笔者认为生态学学科应该设置为通识课,根据实际情况在高校中大力推广,增强民族的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思想准备。
【关键词】生态学;学科理念;传统文化;通识课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在近代飞速发展,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目标,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引入,生态学学科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凸显,人类积极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我国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国家战略,表明生态学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培养合格的生态学专业素养的人才将是高校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
高校生态学教学通常包含知识点传授和学科理念树立两方面的任务。但是,高校教学通常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生态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科理念方面的树立对学生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基于思想层面的,是潜移默化的。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专业知识的运用有限。而学生所树立的生态学思想观念将指导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可见生态学理念的重要性。
一、生态学学科理念的内容
如前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根据其定义,以人类为生物主体,生态学学科蕴含这两大方面的理念,分别为:(1)人与非生物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2)人与生物环境:种内(间)关系的和谐相处,包括人际关系、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等等。首先,对于人与非生物环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学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笔者认为,这种理念的树立比生态学知识点的传授更为重要,因为它能从思想上引领学生积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类遵循物质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改造世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层面的理念属于高级的意识形态,相对于专业素养具有更广泛的践行意义。其次,对于人与生物环境倡导的是种内(间)关系和谐相处。生态学上,常见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竞争、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他行为等;常见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这些生态学上的生物关系可以升华到人际关系处理,他们在哲学层面是同质的。例如,种内竞争与大学生毕业后竞聘工作本质一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竞争力强的一方才能生存。又如,领域行为与当前美国阻碍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是同质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这种基于种内(间)关系升华而感悟的人生道理,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等软实力。
综上所述,生态学学科的核心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之道。这些核心理念的树立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践行意义。
二、生态学学科理念与传统文化
生态学的学科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思想精华也融入到了现代生态学中。两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人三者有机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发展。《礼记·郊特性》提出“阴阳合而万物得”。《中庸》认为“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中庸章句·题解》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些儒家典籍推崇的是中庸之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中,物种的生态分布就反映了中庸之道,过高或者过低的环境变量都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只有在最适条件下物种才能最好地生存。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一切有形都是“道”化生而来的,都是“道”的生命体现。因此,道家认为众生平等,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关系亦是平等的。《庄子·秋水》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老子》有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些道家典籍与生态学中生态系统自平衡的思想观是一致的。道家文化中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体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总而言之,生态学的学科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而后者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是根深蒂固的。如果生态学的学科理念能结合这些基本观念,将提升生态学学科理念的推广。
三、生态学课程与通识课
生态学课程理念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可推广性。对于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已无争议,而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是否需要学习生态学还值得讨论。笔者认为这是必要的,但要有侧重点。对于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生态学的专业知识点和生态学理念需要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而对于非生态环境类的学生,仅需掌握生态学的学科理念,即通过通识课完成生态学学科理念的推广,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时和教学方式。所谓的“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的实践。
四、结语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伟业的过程必定充满艰难险阻,必定曲折多变,需要全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才能完成。而高校生态学学科理念的推广有助于从思想层面上达成共识,增强民族环保意识,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做好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马明,杜红霞.生态学教学改革方式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219-224.
[2]陈明海.儒家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8:162-166.
[3]张政权.论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哲学思想[J].四川环境,2016,35:162-166.
基金项目:
重庆三峡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YB1817)。
作者简介:
兰波(1984-),男,四川遂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生态学和微生物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