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通识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4-0046-03
引言
通识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1],通识课是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形式,目前很多高校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构建了通识课程体系。为提高通识课教学质量,众多学者对通识课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德胜(2010)论证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内容、机制、目标和方法[2];刘薇、唐铁军(2008)[3],刘理(2003)[4]等分别论述了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方法。李瑞福、万昆(2015)研究了翻转课堂教学技术在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5],刘敏楼(2014)以《金融市场学》为例,提出了提高通识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6]。研究方面集中于通识教育的作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某一类别或某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反思等等。通识课程体系一般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伦理、经济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等模块。文章根据《中国旅游史》教学的现状,提出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通识课教学的重要性
19世纪,由于发现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业,导致知识的割裂,欧美学者提出以通识教育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设置通识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类知识缘起、流变、积累、深化、未来与创新的呈现构建具体的知识体系,全面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情操、能力和行为。通识课教学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第二,通过人文、历史、哲学、自然知识的熏陶实现对学生的人性教育;第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中国旅游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具有一般通识课教学的作用,并且具有文史类通识课以古鉴今的重要意义。
《中国旅游史》是旅游学与历史学的整合,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都有密切联系。就教学内容而言,《中国旅游史》以中国历史进程为轴,以旅游者、旅游形式、旅游制度、旅游观念、旅游设施等为核心内容,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代表人物和旅游事件,通过纵向比较使学生在对中国旅游发展历程了解的基础上,分析旅游演变的原因和趋势。具体包括:社会制约旅游的历史、旅游主体进化的历史、旅游客体变迁的历史、生态环境制约旅游的历史、旅游物质设施演变的历史、旅游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历史、旅游精神和文化的历史、游记著作产生积淀的历史等[7]。《中国旅游史》教学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史为线,扩充学生的旅游与历史知识
《中国旅游史》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的远古神话到明清近现代之交的旅游发展历程,时间跨越数千年,以时间为序,将中国每个阶段旅游发展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观念、设施全部包括,涵盖知识非常广泛。无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其他专业学生都能在《中国旅游史》课堂中汲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的丰富度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等都极为重要。
(二)以史熏陶,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怀
《中国旅游史》是一门有情感的课程,其中的旅游人物、旅游事件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榜样情怀、成就情怀、荣誉情怀等等。例如司马迁遍访名山大川,收集历史资料,体验民风民俗,洞悉山川形势写出了不朽之作——《史记》;郑和七次下西洋;法显、玄奘、鉴真传播佛法等都能激发学生的榜样情怀。《中国旅游史》中记录了中国先进的科技、文化、设施,学习中学生可以知道中国在历史中的旅游成就,例如,秦直道、秦驰道、丝绸之路、大运河、造船技术、建造技术等等,都能展示中华民族的勤奋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情怀。《中国旅游史》发展中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秦汉时期、隋唐时期的大繁荣和清末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旅游人物、旅游形式也随历史发展展示着不同。
(三)以史为鉴,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中国旅游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以史为鉴,通过授课引发学生对历史中的旅游相关人物和事件的思考,提高学生对事物联系的认識,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中国旅游史的旅游人物、旅游形式、旅游观念、旅游设施等都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莫大的联系。要分析秦汉时期秦始皇的巡游,必须考虑当时大一统的局面,秦始皇的身份、需求等;要分析唐朝的女性旅游者,也要还原到经济繁荣、思想进步的历史背景中。
二、通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料准备难度大
一方面,目前《中国旅游史》的书籍不多,教材形式的书籍更少,能够参考的其他专门教学材料也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能够参考的教学资料内容多以“古文”“古诗词”的形式体现,使教学准备工作增加了难度,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将“古文”类资料进行翻译,力求教学内容更为通俗易懂,达到通识效果。
(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通识课程一般要求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时期选修不同模块的不同课程,学生选课时可能由于课程时间设置与其他专业课程、社团活动等相冲突,导致想学的课程选不到,为了修够学分而选课的情况。同时考虑到全校学生的选课需求,通识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晚上学生和教师的状态都因一天的学习、工作疲惫受到影响,授课与听课均达不到最佳效果。
(三)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通识课堂中学生对老师提问的回应性不强,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执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没有认识到通识课的意义,仅仅将通识课当成“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上课时间是晚上,再加上专业课程的压力,部分学生在通识课堂上有写作业、玩手机的行为,对老师的授课反应不积极;第二,教师教学效果不好,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设计的讨论、提问等参与环节让学生没有兴趣参与。
(四)考核效果不佳
在《中国旅游史》的课程考核上,将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方面。期末考核采用论文形式,占50%;平时考核成绩开始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后拓展,因为学生课后拓展效果欠佳,调整为课堂考勤和课堂讨论两个部分,分别占比15%、35%。考核设置目的即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证课堂效果,在实际执行中,学生认为“课堂考勤保证了就能拿到学分”,课堂讨论效果不好;期末论文受到“考勤=学分”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论文出现了应付现象。
三、提高通识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材料
第一,鉴于目前教学资料搜集和准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下阶段计划在现有教学文件的基础上多方面充实内容,完成自编教材。第二,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材料仍以“中国旅游史”为主题进行搜集,以后的搜集主题可以进一步扩大,例如中国建筑史、中国交通史、中国民俗等等都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将其中与“旅游”相关的因素进行提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充实教学材料。第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旅游史相关论文、视频资料的运用。相关论文不仅有现象的描述,还有对现象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例如,中国旅游史中对“旅游”概念的辨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中的旅游定义和当今旅游定义的区别,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区别产生的原因可以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标。视频资料因丰富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吸引力较大,并且具有大量的学习信息,例如,“玄奘西游”“郑和下西洋”等纪录片能够对中国历史中的宗教、航海方面的教学进行补充。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原因,首先是对通识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在首堂课上要重点强调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转变“通识课=选修课”的观念。转变观念后,加上教师的课堂严格管理,可以首先杜绝上课做其他作业、玩手机的行为,随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引导,使沉默的学生不再沉默。学生课堂沉默,参与性差的原因还有知识储备不足,没法回应教师提问。因为《中国旅游史》通识课中学生专业包括了旅游管理、英语、财务管理、网络与新媒体、休闲体育等众多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造成他们的中国旅游史类相关知识的储备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区别,老师提问后,相关专业的学生往往能够较好参与,专业跨度较大的学生参与效果不佳。课堂效果是全部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效果,在后续《中国旅游史》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布置相应的阅读作业,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提问和讨论当中。
教师在提高学生参与度上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还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组织。《中国旅游史》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建构主义教学和情景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即建构必须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8]。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建构主义教学和情景教学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能够转变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实现翻转课堂。翻转课堂能够对学生课堂参与性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课堂沉默的现象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王德勝.简论通识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
[3]刘薇,唐铁军.加强通识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刘理.综合性大学通识课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5]李瑞福,万昆.大学通识课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5(7).
[6]刘敏楼.基于提高通识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4(12).
[7]沈祖祥.旅游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J].社会科学,1990(7).
[8]杨春玲.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3(22).
[作者简介]闫静(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旅游目的地管理。
[责任编辑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