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教学设计初探

2019-09-10 07:22:44黄胜海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通识课探索教学设计

摘要:本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论文以作者在高校学习、工作三十多年的基层教学科研经历经验为依据。本文是作者开设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教学设计的探索,内容包括三方面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进度表授课内容的设计;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学习要求的设计。本课程从自然生态文明的视角,寻求多学科交叉学科间的对话和学术基础,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即客观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学习本课程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目的在“通识教育”,有助于深化对人和自然界、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战略眼光。领会《自然辩证法》精髓,进而喜爱、传承弘扬文化经典。

关键词: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探索

本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论文以作者在高校学习、工作三十多年的基层教学科研经历经验为依据。作者1987年高考进入高校学习,1991年大学毕业进入高校从教,工作后在职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起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经典《孙子兵法》、《老子道德经》、《论语》、《易经》、《黄帝内经》、《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至今,主要从事高校经典《孙子兵法》、《老子道德经》、《论语》、《易经》、《黄帝内经》、《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经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文是作者開设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教学设计的探索。

一、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

课程类别:通识课程(选修 社会科学 2学分)

教学时数:周学时2,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从自然生态文明的视角,寻求多学科交叉学科间的对话和学术基础,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即客观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许多囿于专业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研究和思维方法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等等。“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运行为基础,借鉴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学术新成果,力图以作出自己的回答。因此,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学习本课程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目的在“通识教育”,经典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理论性的统一,重在启发思考,面向专业的同时,注意视野的开阔,寻求多学科交叉学科间的对话和学术基础,社会人对于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伦理与规范的认识和反思。有助于深化对人和自然界、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战略眼光。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从自然生态文明的视角,寻求多学科交叉学科间的对话和学术基础,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即客观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学习本课程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目的在“通识教育”,有助于深化对人和自然界、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战略眼光。领会《自然辩证法》精髓,进而喜爱、传承弘扬文化经典。

二、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课程教学进度表授课内容的设计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讲义16讲

第一讲 导读课导论;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第十六讲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讲义16讲

第一讲 导读课导论; 第二讲; 第三讲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生态文明。从经典《自然辩证法》到通识课程“自然辩证法”导读。中心线索----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和谐共生。人(主体)--自然(客体)--科学技术(介体)。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导论)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自然界是怎样的(自然观)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科学技术本质与规律,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社会运行的考察-----怎样认识世界(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观)

第十讲; 第十一讲;第十二讲

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考察 ---怎样改造世界

(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社会论)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创新型国家、新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与中国现代化

(生态文明论创新论 结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周历教学进度表: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生态文明。从经典《自然辩证法》到通识课程“自然辩证法”导读。中心线索----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和谐共生。人(主体)--自然(客体)--科学技术(介体)。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导论)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自然界是怎样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本质与规律,对科学技术发展及其社会运行的考察-----怎样认识世界。(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观)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考察 ---怎样改造世界。(科学技术研究方法论社会论)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创新型国家、新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与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论创新论 结论)

《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社科通选课,专题化教学内容设计方案:2学分,周2学时,32学时,共16周,12個专题

专题一:导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专题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专题三: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

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专题五: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专题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专题七: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技术观

专题八:科学研究方法论

专题九:技术创新方法论

专题十:科学技术社会论

专题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专题十二:新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与中国现代化

三、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学习要求的设计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和期末相结合。

成绩分布:

平时成绩占60%(其中书面作业占40%,课堂展示占30%,课堂考勤占30%);

期末成绩占40%。

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社会科学 2学分)教材方式:学校图书馆借阅:自然辩证法 在A;《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期刊  班微信群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规则”是学生们在1921年订立的,延用至今,一共有三条:

第一,荣誉规则是学生个人和集体的承诺:

1.在考试时不帮助别人,也不接受别人帮助……完成教师打分的作业时,不接受不允许的帮助。

2.自己遵守规则,并积极参与保证别人也遵守规则。

第二,教师也必须信任学生的荣誉心,做到考试时不监考,也不采取特别的、不合理的预防作弊措施,还要避免使学生有作弊动机的教学方法。

第三,教师有权利和义务设定学业要求,但必须由师生共同创造能保证学业荣誉的条件。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60%)

期末作业:论述题作业作文/论文1篇(成绩占总评40%) 第16周

通识课《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小组课堂展示微视频:主题参考选题

小组课堂展示主题:

小组课堂展示方式:微视频

上课时间:          上课校区:       开展时间:   年   月

姓名   展示分工 角色        学号  学院专业年级班级

小组课堂展示安排:

1、时间:11、12、13、14周

2、小组:务必按选课名单序号自然生成;序号1—10为第一小组,10人一个小组,以此类推;班90人可以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有2个组长,自愿申请担任组长(1-4周)

3、开展前:第10周小组组长务必提交打印小组名单给老师评分用;

开展时u盘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先交给老师存到讲台电脑桌面上;小组名单注明:组长;组员;姓名-学号-班别;分工;主题;方式。小组名单(1-4周)由组长先发班微信群-第10周小组组长务必提交打印名单。

开展顺序:选课名单序号自然生成的小组顺序

11周:1、2小组

12周:3、4小组

13周:5、6小组

14周:7、8、9小组

4、小组课堂展示统一方式: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方式展示:5—10分钟一个小组;选择如下某一方式来开展:情景剧小品;Ppt.;访谈;模拟课堂主题教学;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讨论;经典主题小组朗诵、歌咏、歌舞;故事会;案例分析材料分析。

小组课堂展示:主题参考选题:请运用所学课程《自然辩证法与生态文明》的相关思想,结合现实生态文明建设来开展: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有什么理论意义?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有什么实践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与当代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8-09-12(2).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R],人民网.

[4]黄胜海:《专题化教学在《孙子兵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卷宗,2018(10).

猜你喜欢
通识课探索教学设计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9期)2017-02-23 03:29:43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青春岁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9:15:02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06:18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0:23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3:4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8:01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 1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