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霞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形式,它的实施对通识课程大学语文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结合,教学活动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强化,其深度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学评价体系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业给予科学合理的评定。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大学语文;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163-0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化,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可见的广度与深度辐射进传统课堂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历经了技术应用和技术整合阶段的发展,自2013年以后进入了“互联网+”阶段[1] 。在这个阶段,混合式教学(B-learning)模式主要指的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2]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技术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工具价值,逐步转化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进而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面貌。当然,这种改变不单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整个高等教育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赋予了历史性的高度。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秉承了“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技术革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促进学生高参与度、个性化地学习,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是综合性院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类课程,主要对进入大学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中外文学经典的教学。目前,在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指引下,大学语文课程基本上以中国传统语言文学为教学重心,对高校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具有爱国情怀、民族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所以,大学语文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有研究者就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类课程的到课率与教师性别、点名频率及课堂活跃度有关[3]。该研究充分说明了高校通识课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
混合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主体”理念,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也须贯彻这一理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目标分为六类: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4] 。在目前的通识教育中,识记、理解环节是主要教学目标,而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则未获得足够的重视。2019—2021年,教育部有计划地实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全面提升[5] 。所以,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成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新目标。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各类通识课再也不能简單地将识记和理解作为其目标,而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升其中外语言文学素养,获得高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造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过程——课前、课堂和课后的体系化设计
与传统面授式的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就是打通了学生学习过程的通道,真正实现了课前、课堂、课后相连贯的不受时空局限的系统性教学。目前,最重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来自于卡瑞森(Carrison)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情感临场感是决定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6]。 因此,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积极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基于这个理论框架,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本文尝试将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基本阶段。
1.教师课前准备及学生线上学习
有研究表明,学习活动对在线学习力具有显著影响,学习动力和自体支持通过学习活动的中介作用对在线学习力产生间接影响[7] 。因此,教师课前的教学活动设计对线上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需要进行学习资源发布和学习任务发布。学习资源包括指导性资源和内容性资源,前者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等文件,后者包括课程PPT、教学微视频、教学录像及相关课程资料。学习任务包括总体性任务,主要指在第一个教学周,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公布本学期要求学生展示和讨论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和准备。根据教学进度,教师需要定期提前向全班学生发布次周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题目。这类讨论一般针对阅读内容的细节部分提出,主要用于督促学生阅读、检验学习效果。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在课前了解课程的总体框架,构建学习系统,需要对教师发布的课程资源进行了解和熟悉,这是学生前期学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框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精细的阅读和学习,这是第二步。比如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如果学生喜欢中国古代戏曲,就可在教师任务发布后选取该板块的学习,并在相应的课堂教学时段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任务的认领,学生在一个信任和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了个体在场感和社会临场感,二者将持续地作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第三步,除去自己选择的板块外,学生需要结合教师每周发布的讨论题目提前预习,完成该部分内容的交互讨论,带着问题进入次周的学习。讨论任务的完成也是学生进入认知构建的开始,因此前期的准备是学生建立课程兴趣和学习期待的重要阶段。
2.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课堂教学环节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下部分,这是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讨论,教师答疑、解惑、总结、提升的教学活动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由传统课堂的讲授者转变为整个课堂的策划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要承担点评、总结和提升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业学习成果展示和讨论,逐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磨炼思维,锻炼表达能力,真正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主体性会因为个人成果展示和课堂讨论而得到强化,个人的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情感临场感将综合发挥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极大提升。
首先,教师进行课堂导入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一堂好的课程始于教师的导入。问题式的导入往往能够在课程开始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思考。比如讲授戏剧时,可以将中国古典戏曲、现代话剧及西方戏剧并置,引发学生对戏剧本体问题的思考,紧接着进入关于戏剧概念和分类等内容的介绍。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课程重点,并对戏剧的概念和分类有较深的认知。导入之后,教师需要适度地对课堂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其有较为直观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讲授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为宜[8]。
其次,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课堂讨论。在教师的导入和讲解结束后,学生依据教学计划以“PPT+讲述”的方式将其前期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同学。课堂典型案例的讲解,意味着主讲学生对所选知识点已经在课前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再结合课堂的展示,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就得到了磨炼和提升,同时形成自己对相应问题的知识积累和思考。自我学习及课堂案例展示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价值,有效地调动起其社会临场感、认知临场感和情感临场感,多方位地促进了学习。中文系的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进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创新项目的写作与设计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曾经在课堂展示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这就说明,课堂学习成果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课的教学。
与此同时,主讲学生、其他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形成多层面的讨论场景和氛围。通过主讲学生的展示,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就其讲述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多样化的推进,或者强化和点评,或者就重要知识点抛出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形成主讲学生和其他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同层面的讨论。主讲学生可以回应其他学生的问题,不同观点的同学之间可能产生“微辩论”的场景和思想交锋,使得一个话题具有了多元价值和开放的面貌。这样的多层面讨论,一方面可以加深主讲学生对所讲问题的认识,磨炼其思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他学生的深度参与,从而多方位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讨论环节中,教师需要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及整个课堂讨论的均衡性。
最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要点总结和认知提升。在学生展示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就课程重点和难点及易错点进行总结、提升,最终完成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要点总结主要是帮助学生就重要知识点进行厘清和强化,而对学生讨论的点评则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肯定,并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开放性的点评值得提倡,这对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知识生产、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课后作业及师生互动
完成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发布相应的课程作业,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题目类型应丰富多样,可以是对课程内容的直接检测,也可以是对知识点的延伸讨论。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或讨论后,教师批阅、反馈,以交互的方式完成课后线上教学活动。
二、教学评价的同步进行
教学评价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動的评价及反馈,对二次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判依据,这种单一的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学习投入不足、期末突击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相结合,最终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过程性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倡导对学习的动机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强调对过程的关注,使用多种展示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包括质性的、描述性的、展示性的评价手段[9] 。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活动的扩容和深入,而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与之实现无缝对接。过程性评价需要将学生课前学习、课堂、课后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评价,具体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
第一,线上的学习进度控制和记录。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时提供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包括任务完成进度、测试结果等。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此类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案;另一方面,此类数据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据此同步进行学生过程性评价。除了线上学习情况检测外,线上数据可精准监测到课率,高效完成日常考勤。教师可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在教学平台发放趣味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可延续其精力投入又可获得到课数据。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典型案例学习成果展示和参与讨论情况评价。线下部分的测评几乎要由教师独自完成,这种测评的主要指标是学生的案例展示、问答、讨论情况等,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形成公平公正、积极正面的评价。线下学情评价指标内容和范围相对宽泛,评价的主观性也较强,教师需要持续多方位地关注学生,动态地监测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结合其表现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
当然,过程性评价有其优势,但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交际和口头表达,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比较活跃,其过程性评价得分会相对高,但离开了具体学习语境,是否真的能够获得良好的思维和阅读能力,这就有待更多样的考核来证实。由此可知,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并不意味着全部采用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学情的最终评定方案,教师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卷面考试等形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更科学、合理地给予学生学情评价。
三、结语
大学语文这类通识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将教学活动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扩容和认知的提升。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资源和任务,学生于课前和课后完成线上教学内容预习及作业等,及时与教师沟通和互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重要内容的学习和展示,适时总结、点评和提升。教师需要同步做好过程性评价,并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业给予评定。混合式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升,以助力于通识类“金课”建设和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与深度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
[2] WASOH F. Exploring the Roles of Blended Learning as an Approach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EB/OL]. (2016-11-17)[2021-01-20].http://web.a.ebscohost.com/ehost/pdfviewer/pdfviewer?sid =27144a 22 - f991 - 47c4 - a39e - 94160e6ce0a9 % 40sessionmgr4007&vid = 0&hid=4214.
[3] 周建新,杨桦,华吟.研究性大学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探究:基于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通识课调研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6(1):41-44.
[4] 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教育部发力本科建设 打造“金专”“金课”[EB/OL].(2019-05-06)[2020-12-1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0601/mtbd/201904/t20190430_380194.html.
[6] GARRISON D R,Anderson T,Archer W. Critical Thinking,Cognitive Presence,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7-23.
[7] 石雪,楊晓娟.混合式学习中大学生在线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4):95-100.
[8] 袁祖望.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79-83.
[9] 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2-106,113-16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