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
-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类似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53003)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由镰刀菌产生的生物毒素,目前已知的类似物至少有15种,其中常见的有5种,包括α-玉米赤霉烯醇(α-Zearalenol,α-ZOL)、β-玉米赤霉烯醇(β-Zearalenol,β-ZOL)、α-玉米赤霉醇(α-Zeranol,α-ZAL)、β-玉米赤霉醇(β-Zearalenol,β-ZAL)和玉米赤霉酮(Zearalanone,ZAN),这些毒素主要污染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导致农产品的可用性下降。食用了高剂量的玉米赤霉烯酮谷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13期2023-08-01
- 3%赤霉酸+mgm防治柑桔裂果的研究初报
育[9-10]。赤霉素(GA),又称“九二〇”,是常用的调节剂之一,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和真菌、细菌中的内源激素[11-12]。赤霉素能促使柑桔树体的营养向花果运输,在柑桔的生产上常用外源赤霉素来保花保果,减少生理落果,提高柑桔的坐果率[12];赤霉素还可刺激柑桔的营养生长,抑制柑桔的花芽分化,诱导单性结实,不经过受精而结成无核果实[13];加速细胞的伸长,增加果皮厚度与强韧性,延缓果皮衰老[14-15]。如果能利用赤霉酸,则可增加柑桔果皮厚度与强韧
江西农业学报 2023年5期2023-07-31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
毒素的污染,玉米赤霉烯酮则是世界上污染粮食最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名F2 毒素,1962 年由Stob 等从发霉玉米中分离得到,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粉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1],具有分布广、繁殖快、耐热、代谢产物多、毒性大和残留时间长等特性。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会引起雌性综合征,有着强烈的致畸作用,会破坏生殖系统,影响内脏器官发育[2],对人和动物的
现代食品 2023年5期2023-05-20
- 玉米赤霉烯酮液相色谱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分析
课题研究背景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能造成动物急慢性中毒,引起动物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可给畜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国家将其列入食品卫生安全监测的必检项目。目前,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一般采用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其含量。其中液相色谱法为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液相色谱法虽然测定结果准确,但其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对仪器要求高,成本大,耗时长,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酶联免疫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显著节约成本的特点。本研究旨在对以上两种方
新农民 2022年35期2023-01-13
- 玉米赤霉烯酮荧光定量快速检测试纸卡及仪器技术性能优化的研究报告
01400)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得到,1980年李季伦教授发现其它植物体内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如小麦、大豆等植物。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μsariμm)菌株,如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黄色菌孢、木贼菌孢、半裸菌孢及茄病镰孢等菌种[1-2]。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新版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粮食谷物及其制品中,小麦、小麦粉中玉米赤霉烯酮最高限量不得
粮食加工 2022年6期2022-12-02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饲用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不确定度评定
50000)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属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霉变玉米等谷物作物中,会导致畜禽出现生殖、免疫疾病,造成畜牧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通过被污染的谷类作物和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诱发肿瘤和产生免疫疾病,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1-2]。目前世界上70%~75%玉米的用途是制作饲料,确定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是评估饲用玉米优劣的重要依据。我国GB 13078—2017[3]规定,饲用玉米玉米赤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29期2022-10-27
- HPLC测定薏苡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不确定度评定
10665)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雌性发情毒素,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谷类作物,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1-2]。薏苡仁是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使用范围广、用量大,但薏苡仁容易被真菌毒素污染,其检出玉米赤霉烯酮的频率非常高[3]。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明确规定了薏苡仁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要求。因此,准确测定薏苡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具有重
广州化工 2022年8期2022-05-20
- 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 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37100)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为F-2毒素,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雪腐镰刀菌等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易受真菌污染的玉米、小麦、高粱和大米等谷物中[1]。目前,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 用 法(High Perfo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7期2022-05-18
-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6000)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赤霉病的代谢产物,又称为F-2霉素,广泛存在于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中,是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非常不利。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对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破坏性大,可引起动物出现流产、死胎等现象。同时,其具有潜在致癌性,可导致免疫系统及肝肾损伤[1]。玉米赤霉烯酮分子式为C18H22O5,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不溶于水、四氧化碳和二硫化碳,但能溶于醇类、乙酸乙酯、乙醚和碱性水溶液,微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8期2022-04-28
- 臭氧熏蒸对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效果研究*
素之一。其中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属的菌株在粮食上寄生后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毒素[1],当环境湿度达到较高时该毒素容易产生[2]。该毒素广泛存在于各种谷物中,造成谷物形态变小和蛋白质的减少,同时,对人类和牲畜引起巨大的危害,可导致疾病和死亡[3]。有研究表明,玉米容易被真菌定殖并产生真菌污染[4],玉米赤霉烯酮(ZEN)虽然主要是在收获前期产生,但如果玉米收获后储存在简易的储藏环境下,或者通风干燥风速过慢导致环境潮湿,玉米赤霉烯酮(ZEN)
粮食储藏 2022年1期2022-04-19
- 优化的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食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25000)玉米赤霉烯酮是镰刀属真菌污染玉米、小麦等谷物后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效应的真菌毒素,我国对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要求有着严格的规定[1-3]。目前,常用的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较多[4],与液相色谱-质谱法相比,液相色谱法的操作更为简便,且设备价格适中,与荧光分光光度法相比,液相色谱法可实现大批量样品的连续检测,检测效率更高,是检验检测机构用于毒素检测的首选方法。免疫亲和层析是毒素分析中最常用的净化方法之一,通过将抗体包埋在凝胶中制备的免疫亲和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33期2022-03-23
- 粮油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及建议
32000)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非甾体类真菌毒素,起初发现于玉米赤霉病之中,后经突变衍生出多种毒素种类。玉米赤霉烯酮主要通过被污染的谷物、肉及奶制品等进入人体,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的发育,会对动植物造成生殖毒害与致畸突变。为了人们的健康,对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必须严格控制。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玉米、大米、小麦、豆类等粮油作物中,其污染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为了控制玉米赤霉烯酮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2年1期2022-03-07
- 免疫磁珠高通量自动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
50003)玉米赤霉烯酮为首次从患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的镰刀菌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及其制品中,严重危害人类及动物的健康。玉米赤霉烯酮有强烈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影响家畜的繁殖,给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4]。我国和欧盟对谷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制定了相关限量标准[5-6]。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中食品(谷物及其制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限量为60 μg/kg[5]。李丹迪等[7]对山东省济南市区4 个不
食品科学 2021年22期2021-12-03
-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概况
前关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的检测方法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定性判断饲料中是否存在玉米赤霉烯酮,还可以对其进行精准定量,为饲料安全提供技术保障。1 薄层层析法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较早用于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试验方法,也是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之一。TLC 的工作原理为待检样品通过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薄层分离后,在紫外光下(波长为365nm)会出现黄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6期2021-12-01
- 免疫亲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
当前在玉米赤霉烯酮类的真菌毒素检测中,使用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的方法较多,本文则构建了一种针对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包括玉米赤霉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酮。本检测方法的前处理工序非常简便,利用免疫亲和柱进行净化及液标法进行定量,能够同时测定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除了谷物以外,本检测方法还能应用于肉、蛋、乳等食品的检测。一、材料和仪器
中国食品 2021年21期2021-11-07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麦粉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不确定度评定
确性[2]。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3-4]。玉米赤霉烯酮易污染玉米、小麦等谷物,尤其是当这些谷物储存不当时更易被污染[5]。它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等有毒害作用。因此本文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GB 5009.209—2016)[6]操作,对其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为实验室出具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与试剂Agilent 1260 Infin
现代食品 2021年14期2021-09-01
- 玉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等,玉米、花生、稻谷、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3]。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玉米赤霉烯酮有雌激素作用,会造成神经系统亢奋,危害母畜的生殖系统。呕吐毒素会引起猪拒食、生长能力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下降[4-5]。真菌毒素的污染会给动物带来严重危害,人体也会通过食品的食物链传播间接遭受真菌毒素的危害。通过对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的严格检测,监管与防治粮食及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22期2021-08-24
- 小麦中呕吐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相关性探讨*
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1-碳烯基)β-雷琐酸-μ-内酯,是由玉米赤霉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及串珠镰刀菌等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有研究显示,DON和ZEN广泛污染农作物、食品及饲料等植物性产品,这些毒素可以引起人类及动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并同时损害两个以上的器官和组织[1-2],每年因
粮食储藏 2021年3期2021-08-13
- 鸡饲料及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检测及分布研究
0)0 引言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真菌毒素,会在适应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它又被称为F-2毒素,可以由多种菌种转变而成,常见的菌种有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具有与雌激素相似的作用,可以造成生殖毒性和致畸。通过检测鸡饲料及原料是否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的方式来监控饲料的污染情况。1 检测材料及方法1.1 材料与试剂制作本次研究使用免疫亲和柱、色谱纯、甲醇、乙腈等材料,亲和柱选用的是helix玉米赤霉烯酮免疫亲和柱,并选用10 mg的玉米
畜禽业 2021年6期2021-06-23
- LC-MS/MS法测定肉豆蔻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2-3]。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非甾体雌激素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人体产生免疫系统受损、内分泌紊乱和肝肾功能不全[4]。因此,检测肉豆蔻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测量误差不可避免,不确定度则表示了对测量结果不能肯定的程度,也可表明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5-6]。本文参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5]与《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6]对标准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35期2021-02-10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产物
10041)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木贼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等几种田间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1],广泛存在于许多重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高粱、燕麦中。长期食用感染镰刀菌属病原菌的粮食和饲料,会导致玉米赤霉烯酮在动物组织中的残留。玉米赤霉烯酮可以通过I 相和II 相代谢方式在植物、真菌和动物体内转化产生还原性代谢物α-和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α-和β-玉米赤霉醇以及它们的葡萄糖苷、硫酸盐和葡萄糖醛酸化产物[2]。玉米
化学分析计量 2021年1期2021-01-25
- 合理运用各种检测方法 准确测定饲料及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
硕 莫贞峰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以及雪腐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物,会从赤霉病玉米中分离并且影响到食品的质量。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目前建立的针对粮食、食品、饲料中玉米赤
中国食品 2020年19期2020-10-27
-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及防治措施
655000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名F-2毒素,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产生的高毒性、低分子质量的次级代谢产物,它广泛存在于玉米、大麦、小麦、燕麦、高粱和其他谷物中,其化学结构性质较稳定,在高温下不易分解,在食品或饲料的加工过程中均不易被破坏,且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玉米赤霉烯酮对人类健康有巨大威胁,主要表现在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影响生殖系统[1]、损害肝脏系统[1]、引起氧化损伤[2]和破坏免疫系统[3]。朱风华等[4]对山东省201
养殖与饲料 2020年9期2020-10-09
- 免疫亲和柱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油中玉米赤霉烯酮
质量安全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一类真菌毒素[1],广泛存在于玉米、小麦、高粱等粮谷类作物中。误食玉米赤霉烯酮会产生急慢性中毒,如动物雌激素水平提高,动物流产、死胎、畸形等生殖异常,还具有肝毒性、免疫毒性及细胞毒性等[2-4]。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GB/T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5]规定了玉米、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最高限量为60 μg/kg。目前,国内外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主
中国粮油学报 2020年3期2020-05-29
-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奶粉中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物
5602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ON)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属产生一种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和农产品等基质中,尤其在潮湿地区,玉米赤霉烯酮更易存在于农产品等基质中[1-2]。该毒素具有弱的雌激素作用,人和动物摄入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后会造成生殖系统机能紊乱,且经胃肠道消化后可代谢产生毒性更强的代谢物(代谢途径见图1),严重时可能造成死亡[2-4]。排出体外的玉米赤霉烯酮通过水和食物会造成第二次污染,人食用后会抑制促性腺激素结
食品工业科技 2020年7期2020-05-04
- 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对母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症缓解效果的研究
00193)玉米赤霉烯酮是镰刀菌属的次生真菌代谢物,是一种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属于非类固醇,能够与体内的雌激素受体发生结合,对动物造成类雌激素样影响。它广泛存在于许多谷类作物中,如玉米、小麦、大麦和高粱[1]。青年母猪和后备母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极为敏感,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标可引起母猪外阴道炎、卵巢萎缩、假孕、持续发情、窝产仔数减少、流产、死胎和无乳症[2-3]。怀孕母猪采食高浓度玉米赤霉烯酮日粮可导致胚胎早期死亡或胎儿畸形,引起流产、死胎
中国畜牧杂志 2019年12期2019-12-26
- 我国玉米赤霉烯酮在饲料产品中的污染分布规律
10041)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 毒素,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是一种白色的结晶,对热稳定[1]。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类雌激素样真菌毒素,产生玉米赤霉烯酮最常见的是禾谷镰刀菌[2]。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3-4]。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小麦等谷类作物中。王若军等和敖志刚等报道
饲料博览 2019年11期2019-12-16
-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牛奶中6 种玉米赤霉 烯酮类毒素
00176)玉米赤霉烯酮类毒素是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属于非甾体类同化激素,具有弱雌激素功能[1],包括α-玉米赤霉醇(α-zearalanol,α-ZAL)、β-玉米赤霉醇(β-zearalanol,β-ZAL)、α-玉米赤霉烯醇(α-zearalenol,α-ZOL)、β-玉米赤霉烯醇(β-zearalenol,β-ZOL)、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ON)和玉米赤霉酮(zearalenone,ZAN)6 种。其中,ZON主要存在于饲
食品科学 2019年10期2019-06-11
-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情况及酯化葡甘露聚糖对其吸附效果的研究
06001 玉米赤霉烯酮1.1 玉米赤霉烯酮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的真菌,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都可以产生类雌激素的真菌毒素,即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又称F-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亲脂性的分子,可以高效地被小肠被动吸收和发生葡萄糖醛酸结合或磺化反应。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的类雌激素的作用包括降低血清孕酮、过早分娩和降低繁殖成功率。然而,玉米赤霉烯酮的有害作用不仅局限于对繁
养殖与饲料 2019年3期2019-04-02
- 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酶ZENC降解麸皮毒素的条件优化
66111)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雌激素类霉菌毒素,又称F-2毒素,其从发霉玉米上的赤霉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并于1966年由Urry等确定了其分子结构(Urry等,1966)。玉米、小麦、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均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动物摄入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后,会出现一系列生殖异常现象,如死胎、流产、幼崽体重下降等,降低了动物的生殖能力(Zinedine等,2007)。利用改性蒙脱石等矿物质的物理吸附作用,是目前饲料加工中降低霉菌毒素毒副作用的主要
中国饲料 2019年5期2019-03-20
- 一种玉米赤霉烯酮免疫磁珠分离富集试剂盒的研制
颖 何方洋*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为一种白色结晶,又称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ZEN主要污染玉米、高粱、小麦、大麦等粮谷类作物及其制品。受到ZEN污染的乳制品、肉制品等动物源性食品,会对动物及人类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和破坏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方面,人畜误食含有该毒素的食物后,会引起雌性激素中毒症,造成生殖系统的严重损伤。此外,ZEN及其衍生物对肝脏系统,免疫系统均有很大的危害,并且有引发肿瘤的可能性[1
山东畜牧兽医 2019年2期2019-02-23
- 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
品药品检验所玉米赤霉烯酮又称ZEA毒素、F-2毒素,主要会污染谷物及谷物制品。ZEA酮具有雌激素作用,其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能够让动物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ZEA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ZEA麦面粉制作的食物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等。我国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的ZEA GB2761-2017 限量指标为≤ 60μg/kg,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光度法、液相色谱-质谱法和试剂盒等方法检测。本文
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18期2018-07-26
- 臭氧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降解产物细胞毒性
30062)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十一碳烯基)β-雷锁酸内酯[1-2]。玉米赤霉烯酮是污染粮食谷物最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其在大麦、燕麦、黑麦、高粱和小麦中的污染都有报道。由于玉米赤霉烯酮与17β-雌二醇(E2)在化学结构上存在相似性,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在哺乳动物中会产生强类雌激素效应,从而导致体内内分泌紊乱[3-7]。真菌毒素的脱毒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8年4期2018-06-05
- 猪赤霉烯酮中毒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防治
李昊摘要:猪赤霉烯酮中毒是由于食入过多霉变玉米而引起,是一种对动物和人具有较大危害的霉菌毒素中毒,主要是引起繁殖障碍、免疫抑制,诱发肿瘤,影响生长发育等,尽管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依旧会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现介绍玉米赤霉烯酮的理化性质,以及猪中毒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防治措施。关键词:猪;赤霉烯酮中毒;理化性质;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药物治疗;饲料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 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5-00
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5期2018-05-14
-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治措施
乳等。3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及临床表现一种影响繁殖性能的重要毒素是玉米赤霉烯酮或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有雌激素作用的毒素,收割前的高湿度玉米可产生此毒素。注意酒糟(生产酒精的副产物)可能会富集玉米赤霉烯酮和其他的霉菌毒素,它们在饲料中的浓度约为原料中浓度的3倍。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未成熟的后备母猪阴户红肿。其他症状会依毒素浓度与孕期不同而有所不同。3.1 公 猪 当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浓度超过30mg/kg时,公猪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7期2018-02-14
- 廊坊地区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检测
局)廊坊地区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检测文│崔继良(河北省廊坊市农业局)霉菌毒素是动物及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是饲料质量管理的着重关注点。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不完备的仓储条件,加剧了霉菌毒素的污染程度。霉菌毒素的污染对养猪业的危害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较为常见。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等污染玉米、大麦、豆类、高粱及青贮饲料等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对猪的繁殖性能危害甚大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8期2017-10-09
- 免疫亲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
法测定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邵瑞婷,张丽华*,史 娜,姜 洁(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北京 100041)建立食品中6 种玉米赤霉烯酮类(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酮、玉米赤霉烯酮)真菌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的实验方法。样品经80%乙腈溶液提取,通过免疫亲和柱净化富集,用2 mL乙腈洗脱,氮吹至近干,0.5 mL 50%乙腈溶液复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
食品科学 2017年16期2017-09-03
- 2016年秋季玉米青贮霉菌毒素普查报告
(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其中黄曲霉毒素用AFB1+AFB2进行计算;霉菌毒素超过检测限即判定为阳性样品,阳性样品设定限值如下:黄曲霉毒素为1μg/kg;玉米赤霉烯酮为32μg/kg;呕吐毒素为50μg/kg。表1 检测样品区域及数量1 霉菌毒素阳性检出率黄曲霉毒素具有很高的毒性,会对动物肝脏造成损伤。黄曲霉毒素这种主要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在数次饲料毒素普查中呈现下降趋势,加之国内青贮制作水平越来越高,收割、装填、封窖、取用等各环节都有效地防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7年6期2017-08-07
-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50030)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姜子鹏1,姜 琳2(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哈尔滨 150030)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很强,在谷物和配合饲料中经常会出现,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畜禽往往会出现食欲降低、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等症状,长时间持续中毒就会对母畜的繁殖机能产生较大危害,公畜也会表现出“雌性化”的一些特征。文章简单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繁殖机能、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玉米赤霉烯酮;雌
饲料博览 2017年7期2017-04-06
- 一起育成牛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中毒病例分析
)一起育成牛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中毒病例分析郎咸增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兽医站 262600)近期接诊一例东营某牛场以育成牛以假发情、且发情紊乱、阴部红肿为主要特征病例,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确定为采食发霉玉米致玉米赤霉烯酮慢性中毒病例,本文对此做一总结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株,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6期2017-04-04
- 一例矮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
00一例矮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王燕玲 福建省邵武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邵武354000邵武市和平镇某养殖户从云南购进6头矮马供旅游观光拍照用,饲喂一年多后,马匹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有的亢奋、有的沉郁,用抗生素治疗无果后,到邵武市农业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咨询。经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实验室诊断,发现是玉米赤霉烯酮中毒。采取针对性措施后,诊治效果良好。矮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诊治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是因玉米被霉菌(主要是镰刀菌属)或霉菌代谢产物(霉菌毒
福建畜牧兽医 2017年1期2017-04-04
-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脱毒与降解的研究进展
30068)玉米赤霉烯酮生物脱毒与降解的研究进展刘盼,蔡俊*(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8)玉米赤霉烯酮(ZEN)是由镰刀菌属(Fusarium.sp)产生的污染范围比较广的一种毒素,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物理、化学脱毒法成本高且对人类、动植物有一定的损害,生物法因其具有高效性、无污染且降解率高而被科学界关注。该文概述了玉米赤霉烯酮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方法,并对脱毒后的产物进行了简
中国酿造 2017年2期2017-03-16
- 拮抗酵母菌控制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进展
抗酵母菌控制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进展董曼佳1,杨其亚1,孙 伟2,张红印1,*,李超兰1(1.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2.镇江市粮油质量检测所,江苏 镇江 212013)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有毒的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是世界上污染粮食范围最广泛的真菌毒素之一,它不仅具有生殖毒性,还具有细胞毒性、免疫毒性以及致癌作用。传统控制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但上述两种方法都具有局限性,近年来,采用拮抗酵母菌控制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
食品科学 2016年1期2016-04-10
- 乳制品中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测所乳制品中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陈小芳 广州市增城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通过此次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测乳制品中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的高效、准确的方法。乳制品中的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经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过MAX柱净化浓缩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在0~10 μg/L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0 μg/L,定量限为2.0 μg/L,6种玉米赤霉醇类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99.5%~105.14%,相
食品安全导刊 2016年24期2016-03-27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
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 林有裕(福建省粮油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异常突出,在谷物中常常会检测出玉米赤霉烯酮,此类物质会对人、动物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概率,应加强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控制好各项指标,进而达到检测要求。本文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予以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当前最为常用的物质检测与分离技
现代食品 2016年10期2016-02-24
- 奶牛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
006)奶牛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康影(辽宁省抚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抚顺 113006)奶牛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是指奶牛由于采食了被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后引起的以小母牛乳腺增大、阴户肿大、不孕,母牛受胎率低下、胚胎早期死亡、流产等繁殖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毒性疾病。本病各种动物均可发生,但敏感性有差异,是一种人兽共患性中毒病。1 病因分析玉米赤霉烯酮(ZEA)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研究发现,玉米赤霉烯酮是由镰刀菌属的若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年3期2016-02-21
- 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防治
牧兽医站)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防治冯丽波 (云南省泸西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652499)陈安书 (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畜牧兽医站)2013年泸西县中枢镇、永宁乡、旧城镇等乡镇先后出现公猪以乳腺突起,包皮肿大,母猪以外阴红肿变大、里急后重、直肠、阴道、子宫脱出为主要临诊症状的3~5月龄去势后的仔猪98头,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现将诊断和防治情况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经调查生永宁生猪养殖户10户、旧城15户共计25户,存栏210头,其
山东畜牧兽医 2015年5期2015-04-04
- 一例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
00)一例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赖瑾瑜(福建省永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66000)2015年4月7日,永安市某养殖户的60头母猪发病,邀请笔者去猪场诊断,病猪表现发情症状,可见阴户红肿,阴道黏膜充血肿胀,阴道黏膜外翻、乳房肿胀等症状,怀孕母猪开始出现不食或减食现象,怀孕母猪流产增多,体温变化不明显。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地区未发生类似流行性传染病,其他养殖户也未见有相关类似明显症状。调查该猪群的疫苗和用药情况,均未见有其他异常。该60头母猪均按照正规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10期2015-01-23
-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残留
术有限公司)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为一种白色结晶,又称F-2毒素,是由禾谷镰刀菌等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ZEN主要污染玉米、高粱、小麦、大麦等粮谷类作物及其制品。受到ZEN污染的乳制品、肉制品等动物源性食品,会对动物及人类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和破坏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方面,人畜误食含有该毒素的食物后,会引起雌性激素中毒症,造成生殖系统的严重损伤。此外,ZEN及其衍生物对肝脏系统,免疫系统均有很大的危害,并且有引发肿瘤的可能性[1
山东畜牧兽医 2014年4期2014-08-16
- 免疫亲和柱同时净化 HPLC 法测定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经常同时存在于农作物如花生、玉米、棉籽、芝麻、核桃之中[1],它们会发生致毒协同作用,植物油中有同时受到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风险。中国标准[2]规定花生油、玉米油中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20μg/kg,其它植物油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10μg/kg。欧盟[3]规定毛油和精炼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不得超过2μ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不得超过4μg/kg,精炼玉米油中玉米赤霉烯酮不得超过200μg/kg
食品工业科技 2013年9期2013-08-07
-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损失[2]。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世界上污染范围最广的一种镰刀菌毒素,在欧洲、非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的谷物以及农副产品中都检测到ZEN的存在[3]。目前降解真菌毒素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虽然能部分清除真菌毒素,但是这些方法具有破坏营养、去毒不彻底及成本高等缺陷,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而生物学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化学试剂残留等优点,日益被科
中国粮油学报 2013年6期2013-03-20
- IAC-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饲料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方法研究
0008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是一种具强烈致畸作用的生殖系统霉菌毒素,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配合饲料和玉米的允许量≤0.5 mg/kg,但我国现有的ZEN检测标准中使用的薄层色谱法为半定量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为筛选法,两种方法都不是准确定量法,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检测方法对于检测和控制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免疫亲和柱(IAC)由于其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净化效果好、易操作的特点而被普遍用于霉菌毒素的检测。国际标准IS
饲料工业 2012年11期2012-09-22
- 中药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残留测定
01203)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是由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等镰刀菌属产生,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等谷物.玉米赤霉烯酮具有生殖毒性、血液毒性、细胞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可导致生殖障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1].玉米赤霉烯酮广泛存在于霉变的玉米、高粱、小麦等谷类作物和奶制品中,A.K.ROY等人从蒺藜等六种草药中检测到
药学研究 2012年7期2012-02-02
- HPLC测定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不确定度评定
C测定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不确定度评定陆美斌 李为喜 武 力 王步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81)依据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和JJF 1135—2005《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评定》原理及方法,通过分析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过程,确定各个不确定度来源,建立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对单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和扩展,最终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物中玉米赤霉烯酮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结果
中国粮油学报 2011年3期2011-11-14
- 浅谈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及防控
危害1.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现况玉米是养猪业中使用最大宗原料之一,在收割、运送中保温不当、种植期间、久旱不雨或阴雨连绵期间,这样的环境提供玉米中霉菌滋长最佳时机。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引起假发情现象之霉菌毒素,由镰刀霉菌属(Fusarium)产生,其分子构造类似动情激素物质又称雌激素性代谢物。对动物危害较大的有二种,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族毒素。1.2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玉米赤霉烯酮为类动情激素,直接影响繁殖系统,当猪只食入受
湖南畜牧兽医 2011年4期2011-04-09
- 几例疑似鸡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引发的思考
)几例疑似鸡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引发的思考李春蕾 田召芳 时述考 吕晓艳 彭芸芸 (烟台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64003)2009年下半年,本中心陆续接到几个养鸡场(户)委托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饲料样品,通过了解情况得知,其各场病鸡临床症状非常相似:整个鸡群7~8d出现鸡冠发红肿大的现象,17~18d小鸡出现打鸣,性征明显,采食量逐渐下降,肉鸡长势明显不足,35d体重均重不足1.5kg,30d鸡群异常兴奋,打架,有的鸡冠甚至变成紫红色,网上养殖的死亡率不
山东畜牧兽医 2010年6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