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

  • 镜像理论下的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认同
    【摘要】电影《绿皮书》以美国种族问题为切入点,将身为白人的托尼与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两个不同阶层且肤色差异的人联系在一起。两人在旅途中相互弥补,共同得到成长,正是完成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关于主体确认的表达,同时更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双重认同。本文将通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的构建,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绿皮书》中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双重认同机制。【关键词】《绿皮书》;镜像理论;拉康;主体认同【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2023-12-25

  • “二元对立”视角下的电影《绿皮书》分析
    080)电影《绿皮书》改编自《黑人旅游绿皮书》。此书是一本黑人“专用书”,书中标记旅行路线上能够招待黑人的餐厅和旅馆等。本片的剧情设定在1960年代肯尼迪执政期间,是美国种族歧视和积极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在此期间,种族歧视在美国南方尤为严重。《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个黑人音乐家唐·雪利和他的意大利籍管家托尼·维勒欧嘉,从纽约到南方表演,一路上互相帮助,建立温馨友谊的故事。两人从刚开始的肤色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等方面互相质疑与不解,经过相

    西部学刊 2023年20期2023-12-18

  •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研究
    美国公路电影《绿皮书》两个不同字幕翻译所产生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探讨纽马克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对影视字幕翻译的适用性。对比分析后认为,交际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更适合字幕翻译,而语义翻译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发挥字幕的效果。【关键词】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字幕翻译;《绿皮书》【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8-0107-03【DOI】10.20024/j.cnki.CN4

    今古文创 2023年38期2023-10-27

  • 社会认同理论下电影《绿皮书》中的语言与身份认同
    】好莱坞电影《绿皮书》是典型的以种族歧视为素材的公路电影,影片人物追求对包括社会身份、个人身份等不同身份认同的探索。本文则以社会认同理论为框架从社会认同的三个过程来分析影片人物语言使用,系统性地展示语言词汇对社会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影片中词汇表现出随处可见的种族歧视实际上是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当然人们也通过语言内容看到主角的自我身份建构以期改善社会偏见。【关键词】种族歧视;语言;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理论【中图分类号】J905   

    今古文创 2023年34期2023-09-19

  • 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 ——以电影《绿皮书》为例
    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二、关联理论与翻译1986 年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首次提出关联理论,他们认为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两种模式:认知模式和代码模式,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而编码-解码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1]。 换言之,人们进行话语交际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明示到推理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认知活动。 因此,与关联理论密不可分的一点就是语境,关联理论依赖语境。

    现代英语 2023年10期2023-09-07

  • 电影《绿皮书》暴露的种族隔离
    关背景与电影《绿皮书》的内容,阐释因种族隔离激发的社会矛盾日渐凸显,黑人与白人之间政治权利的不平等与人民生活迥异的影响,因黑人民权运动社会矛盾日渐缓和。本文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被殖民种族赢得话语权及获得民族认同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关键词:《绿皮书》 种族隔离 民族认同 社会矛盾 黑人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一位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雪利博士将要一路南下开展巡回音乐会,因美国的种族歧视越接近南方表现越严重,考虑到南下巡演路途的安全性,雇佣了白人托尼·利普作为司机兼保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7期2023-08-08

  • 电影符号学视阈下的《绿皮书》解读
    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以极具矛盾冲突的主角组合,巧妙的情节设置以及丰富的暗喻设计,揭示了美国文化中固有的种族问题,引发观众对于不平等现象的沉思。通过运用克里斯蒂·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对《绿皮书》中出现的人物符号、道具符号、场景符号等进行解码,剖析其符号意义及背后的隐喻,挖掘电影符号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帮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电影意义,凸显审美价值。【关键词】电影符号学;《绿皮书》;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3年18期2023-05-30

  • 绿皮书”的黑与白
    得深度阅读的“绿皮书”,影片《绿皮书》以1962年的美国为背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年代,讲述了白人司机托尼和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突破黑白种族界限成为至交好友的温情故事。由于在社会底层多年摸爬滚打的经历,托尼拥有普通人所缺乏的市井手段和街头智慧,机缘巧合下,他接受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邀请,作为司机兼保镖,陪同他去奉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方各城市巡演。性格不同,肤色有别,文化差异,思想隔阂让两人在巡演过程中不断发生思想碰撞,他们从相互排斥到逐渐被对方影响改变,最终

    师道(人文) 2023年3期2023-04-15

  • 绿皮书》中身份认同的嬗变
    009)电影《绿皮书》依据音乐家唐·谢礼的一段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在第76届全球奖、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分别荣获最佳影片与最佳原创剧本奖。影片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非裔音乐家唐·谢礼与意裔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维勒郎格在去往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尤为严峻的南方巡演路途中跨种族、跨文化的友情故事。美国公路电影惯以一段既定目的的旅程展开故事,随着旅程进展,剧情逐渐深入描述主角的内心世界,呈现其对自我意识的思索、探究和改变。《绿皮书》是典型的公路片,通过讲述南下巡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电影《绿皮书》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61)电影《绿皮书》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该影片获得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奖。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讲述了托尼为了生计不得不为谢利博士工作,开车护送钢琴家谢利博士一路南下去巡回演出的故事。影片不仅讲述了他们南下途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同时也讲述了两个不同境遇的人之间的友谊。二、翻译目的论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是 Hans J.Vermeer。Vermeer强调,

    现代英语 2022年8期2022-11-20

  • 种族与空间:论《绿皮书》中的歧视与弥合
    。人们能够从《绿皮书》这部改编于现实题材的电影中,看到黑人与白人情感弥合的可能性以及多元化包容的必然性。他者的黑人空间边缘的个体意识。纵观整部电影,雪利博士介乎于异族和同胞之间成为一个游离的个体,无法追寻到个体心灵的真正归宿,如他在影片中质问:“我独自受苦,因为我不被自己的同胞接受,因为我并不像他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我不够白,不够男人,那么告诉我,托尼,我到底是谁。”从雪利博士的出场来看他属于一个掌控者,却是孤独的掌控者,在纽约的“城堡”中独自一人,周围

    声屏世界 2022年10期2022-10-31

  • 从电影《绿皮书》看美国公路叙事中的黑人流动性
    映的美国电影《绿皮书》便是对这种欺骗性“流动自由”的批判。影片改编自一位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背景设定在美国种族隔离问题最为突出的1962年。非裔著名钢琴家唐·谢利博士(Dr. Don Shirley)受过良好教育,举止儒雅,性格隐忍,他雇用了意大利裔白人托尼·利普(Tony Lip Vallelonga)——一位来自纽约社会底层的保镖做司机前往南部巡演。托尼满嘴粗话、喜欢胡扯、随意散漫,虽然自身也是少数族裔,但对黑人仍抱有些许偏见。影片围绕着这两位无论从种

    名家名作 2022年13期2022-10-30

  •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文化身份认知的成长
    204)电影《绿皮书》由彼得·法雷利执导,维果·莫特森和马赫沙拉·阿里主演,该电影不管是在剧本创作、影片内容还是角色诠释上都颇具特色。故事开始于1962 年的纽约,影片中不难看出谢利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著名音乐家,他被人尊称为博士,他居住在高级奢华的公寓里,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价值观都在向主流社会靠拢。在南方巡演的路途中,谢利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迷茫越积越深并最终在影片的高潮处爆发出来。影片末段,谢利最终建构了一种主流文化和自身少数族裔文化协商下的

    戏剧之家 2022年28期2022-10-11

  • “普通人”的追寻之旅
    晓梅关键词:《绿皮书》 创伤理论 隐性叙事 互文 身份建构电影《绿皮书》取自真人真事,是现实与电影之间的互文。20 世纪60 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人们一方面受到种族、阶级歧视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民权解放新思想的冲击。电影《绿皮书》即是对这一时期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叙述了美国和平年代的表面下隐藏着种族歧视的社会现实。目前学界对《绿皮书》的研究主要从种族话语、文化身份建构等角度对主人公谢利的黑人身份进行分析,剖析谢利在种族意识下身份割裂的痛楚,提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2022-07-16

  • 电影《绿皮书》中爵士、摇滚、古典的三重音乐表达
    [摘 要]《绿皮书》是一部优秀的公路片,2018年上映至今已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唐·雪利作为一名极具争议性的电影人物,其自我内心的迷惘与变化全部融入了电影音乐进行表达。导演彼得·法拉利和配乐作曲人克里斯·鲍尔斯选取了爵士、摇滚和古典三种主要音乐类型,分别以独特的乐曲风格外化了唐·雪利对现实环境、外部身份和自我内心的三层内在表达,也为观众展现了一出淋漓尽致的音乐华彩。[关键词]绿皮书;电影音乐;古典乐;爵士乐;摇滚乐[中图分类号] J905(712)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07-09

  •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以公路电影《绿皮书》为例,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四个维度综合考察其字幕翻译的信度和效度,探究此影片的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是否做到完美契合,帮助中国观众理解影片的故事情节与主旨内涵。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绿皮书》作者簡介:李铭慧(1998.10-),女,山东东平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影视作品被引入,作为影视翻译中的分支,字幕翻译也随之应运而

    校园英语·下旬 2022年8期2022-05-30

  • 性别、种族与阶级:一个关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的问题 ——以电影《绿皮书》为例
    斗力,在电影《绿皮书》中得到呈现。一般来说,对电影《绿皮书》的探讨集中在种族与阶级问题层面,而不是性别层面,这与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也相符合。不管拍摄黑人还是白人、上流社会还是下层社会,电影镜头总在提醒我们:它在避免性别问题,比如托利·瓦纳朗格和妻子的友爱互动,家庭聚会中男女两性的均等,南方黑人劳作场面中男女老幼的普遍性。但女性主义的方法和视野却给我们带来奇妙的观影体验,帮我们穿透飘浮于《绿皮书》表面的迷雾,直抵影片内核,发现一片新的天地。这片天地既是影片《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7

  • 身份认同的找寻与建构:从霍米·巴巴的文化位置观看《绿皮书
    127)电影《绿皮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62年,非裔钢琴家唐·谢利博士准备从纽约出发,向南开展全国范围的巡回音乐会。在种族隔离制度尚未终结的年代,唐·谢利雇了意裔托尼·维勒欧嘉作为司机兼私人助理在旅程中保护他的安全。一路上,两人互相了解、扶持,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关,建立了跨越种族和阶级的友情,并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20世纪,美国的殖民统治给非洲裔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到如今,横亘在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鸿沟依旧没有弥合。白人至上的社会秩序下,黑人在信贷、教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7期2022-02-18

  • 书 写 黑 白 ——电影《绿皮书》与托尼·莫里森作品之共声
    导演的公路片《绿皮书》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没有宏大的背景,只是讲述一位白人和一位黑人在旅途中的经历。白人名叫托尼,是厌恶及鄙视黑人的意大利裔美国人,为了生计勉强服务于黑人老板谢利博士。谢利博士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钢琴家,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此次南下是为了完成他的巡回演出。实际上影片也暗含着他衣锦还乡的目的。毕竟,南方是孕育黑人的沃土。托尼因为社会能力强,能处理旅途中各种问题而名声在外,谢利博士也是冲着这一点高薪聘请托尼为其开车以便处理各种旅途中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8期2021-12-07

  • 从艺术符号角度探究《绿皮书》电影的视听语言
    的美国电影,《绿皮书》,它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正确”叙事,而是一部关于人物之间的长期故事。公路旅行的类型与歧视的主流社会话题相融合,给观看着留下了不同的感覺。基层白人司机护送著名黑人钢琴家在美国南部巡回演出的故事。两位角色的社会阶级和教育程度的差异,让电影笑料百出,肤色的对比却又十分的讽刺,让电影充满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两位演员默契火花十足,是一个十分温暖人心的故事。本文通过对影片的情节、人物和视听的解读,分析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人文情怀和实用价值,探讨影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2021-12-02

  • 绿皮书》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离情与身份建构
    学)一、引言《绿皮书》这部电影因为温暖细腻的情节受到大众的喜爱。在语言学领域内,已有学者从幽默话语等方面对它展开了分析,但是很少有研究从语用移情和离情的角度分析影片中人称指示语对于人物语用身份的建构。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是人物在语境中做出的,它与视点站位尤其是移情或离情型站位有很大关系,对建构人物的身份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①电影《绿皮书》中哪些人称指示语起到了语用移情/离情的作用?②这些移情/离情的语用功能分别建构了言者怎样的语用身

    品牌研究 2021年9期2021-11-30

  • 影视语言的“五特性”视角下探析电影《绿皮书》字幕翻译
    的挑战。二、《绿皮书》字幕汉译(一)瞬时性影视语言具有强烈的瞬时性,与小说等纸质文本类型不同,根据这一特性,译者翻译的影视字幕必须通俗流畅,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例 1.Tony:“Eat it.Come on.Take it.I gotta drive.Ten and two on the wheel.”译文:托尼:“吃了它,快点,拿着。我还得开车啊。不是叫我扶好方向盘吗。”在这个例子中,许多中国观众可能不知道“ten and two on t

    山西青年 2021年11期2021-11-27

  • 拉康镜像理论下观众视角的解读 ——以电影《绿皮书》为例
    确认。以电影《绿皮书》为例,谢利正是在与托尼以及他人的“他者”视角中逐步认清自己的“主体”身份,完成了自我认识的最终目的。在观众视角中,他们看到了这部影片中力图摆脱黑人与白人留给人们固有的传统而又刻板的印象,从白人司机托尼的叙事角度出发生动诠释了两人的蜕变之路。一、主体想象中不完整的分裂状态:谢利的矛盾认知(一)对自我的最初认知所建立的“一次同化”过程在婴儿在镜前初步认识自我形象的阶段中,他的生理与心理都处于不甚完善的状态,仍不具备建立完整而清晰的认知能力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2021-11-14

  • 绿皮书》中的人物符号和叙事主题
    的符号系统。《绿皮书》中运用了很多具象符号,这些具象符号又具有了抽象意义,例如黑人用过的水杯,经过镜头的组合成为了表征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种族歧视语境的图像符号;影片多处利用标识牌、字幕、旁白等等指索符号来传达信息;以“your food,your people,more black,not white not black”等话语符号引发种族歧视之意指;人物符号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为种族歧视架构起一种超越对抗、走向和解的反常规模式。可以说,符号建构起《绿皮

    戏剧之家 2021年36期2021-11-13

  • 电影《绿皮书》:“种族歧视”的影像呈现
    点对象。影片《绿皮书》的片名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在美国旅行的指南手册:《黑人自驾旅行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主要讲述了民权运功高潮前期的1962年的背景下著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雇佣无所事事的意大利裔白人托尼·利普·瓦莱拉纳为司机和助理,并在托尼护航下美国南下进行钢琴巡演,因沿途遭受种族歧视,二人彼此协助,最后建立了一段跨越种族和阶层的友谊的故事。电影《绿皮书》虽然沿用的是关于“种族歧视”的议题,但是电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2021-11-12

  • 绿皮书》影视片段分析
    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通过对电影《绿皮书》节选片段的解析,对影片中镜头运用和主人公的肢体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更深层次的阐释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关键词:电影;绿皮书;种族隔离一、引言电影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很少被人们运用,我们看电视时常不辩明影像,以被动的姿态接受,却不会去分析它们是怎么运作,怎么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同时也无法看见电影在社会运动中扮演的角色,电影背后的政治意味,以及社会影响力。通过对电影的镜头建构、台词等影响组织结构进行解析,从不同的视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2021-11-10

  • 绿皮书》:车轮上的成长之旅
    霞内容摘要:《绿皮书》兼具“旅行文学”与“成长主题”的基本特征。黑人钢琴家谢利与白人司机托尼在南下巡演旅程中亲历黑人遭受的歧视与压迫,在种族隔离的困境中互相了解、建立友谊,最终实现彼此精神上的成长,凸显了创作者追求种族平等与融合的理想情怀。关键词:《绿皮书》 旅行文学 成长主题 种族平等电影《绿皮书》(2018)讲述了白人保镖托尼被黑人钢琴家谢利雇佣,驱车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的故事,通过一白一黑两位主人公性格、地位、文化修养的倒置与错位,以轻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0期2021-10-29

  • 画面构图对电影隐喻性的建构
    编自导的影片《绿皮书》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配、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影片成功离不开导演的精巧构思、演员的精湛演技和高超的叙事技巧,也同样与电影中精美画面构图的运用以及构图中所蕴含着的隐喻性密切相关。许多导演在表现社会现实问题时都喜欢通过隐喻去表达影片的深层内涵。本文以《绿皮书》为例,从构图美学切入,分析构图对于影片视觉呈现、内涵表达、突出主旨几大功能的建构。【关键词】电影构图;隐喻性;构图法则;《绿皮书》中图分类号:J91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8期2021-08-06

  • 从存在主义视角看《绿皮书
    行动的哲学。《绿皮书》塑造了雪利与托尼两个行动者,在一路向南的巡回演出中,二人用自由选择和行动找寻“自为的存在”,同时影片也以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的存在来探讨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存在处境。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来看《绿皮书》,在阐释文本基础之上说明“解放只能是集体的解放”,只有集体的解放才真正符合萨特说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关键词:《绿皮书》  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  集体解放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艺术评鉴 2021年8期2021-06-28

  • 救赎与反抗 ——论《绿皮书》中的他者
    伟华 吴 珊《绿皮书》以独特的视角及叙述方式关注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电影改编自天才黑人音乐家谢利博士的故事,内容讲述了谢利博士想要打破生存现状必须做的个人斗争。“他者”(other)这一概念,基于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是指“主导性主体之外的一个不熟悉的对立面或否定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主体的权威才得以界定”[1]。谢利博士在美国社会中是作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他者而存在,其遭遇展示了作为他者所面临的整个以白人为主导的美国社会施加的压

    文化学刊 2021年1期2021-03-07

  • 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电影《绿皮书》的字幕翻译
    析了美国电影《绿皮书》在英译中时的字幕翻译,以丰富字幕翻译实践,促进文化交流。关键词:字幕翻译;归化;异化;绿皮书一、简介西方国家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是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影视翻译研究的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成果。本文以《绿皮书》为例探讨归化异化策略在其中的应用。二、归化策略在电影《绿皮书》的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例1: “You need someone to get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6期2021-01-10

  • 赏析电影《绿皮书
    吴明芍摘要:《绿皮书》是一部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戈·莫滕森、马赫什·阿里等主演的传记片。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的时在南巡演出期间钢琴家雇佣保镖托尼,两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并建立了种族间的友谊。关键词:勇气;尊严;种族歧视;公平法律1. 初步介绍这部电影中的托尼不仅是一个夜总会的保镖,而且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由于夜总会停业装修,他需要另一份工作来养家。一个朋友建议他去看医生。当他到达采访现场时,他发现这位医生是一位名叫唐的黑人古典钢琴家。南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1期2020-12-24

  • 绿皮书》中文化身份的错置
    10022)《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钢琴家黑人谢利准备到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回演奏,为了演出得以顺利,谢利雇用了有强烈种族歧视观的白人司机托尼,路上发生了不少摩擦与趣事,但最后,两人在八周的相处中产生了跨越种族、阶级的伟大友谊。片名《绿皮书》又名《黑人驾驶者绿皮书》由纽约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于1936年出版,这本书作贯穿整个影片,并且展现了当时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在这样的背

    电影文学 2020年2期2020-11-14

  • 合作原则视角下电影《绿皮书》中的会话含义分析
    娅摘要:电影《绿皮书》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时期美国非裔钢琴家唐纳德·谢利博士及其雇佣的意裔司机兼保镖托尼·利普一起南下的巡演之旅。本文结合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理论对该电影中主人公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从会话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背情况来探究人物会话的言外之意,以深入了解会话如何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会话交际如何传递幽默。关键词:合作原则;《绿皮书》;会话含义1 引言电影《绿皮书》的片名是由纽约黑人维克多·雨果·格林出版的第一本黑人旅行指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8期2020-11-03

  • 基于合作原则的电影《绿皮书》幽默台词的语用分析
    [摘  要:《绿皮书》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幽默台词来呈现一个严肃的主题----种族歧视。笔者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对这部电影中的幽默台词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推断出幽默台词的反讽效果鲜明地刻画了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情感变化,加深对电影意义的理解。关键词:《绿皮书》;幽默台词;合作原则]美国电影《绿皮书》是根据美国非裔钢琴家唐·谢利博士及其雇佣的意裔司机兼保镖托尼·维勒欧嘉的一段旅途经历改编而成,此背景被设置在20世纪60年代地黑人民群运动时期,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3期2020-11-03

  • 跨越种族的文化交流——《绿皮书》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要:《绿皮书》作为一部黑人平权电影,它将观众的视线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那个充斥种族歧视与隔离的灰暗社会,借助工整流畅的叙事结构以及诙谐轻松的喜剧风格来讲述严峻的历史事实,引导观众对当下依旧潜藏在社会中的种族纷争进行反思,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也为中国电影如何进行海外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关键词:跨文化《绿皮书》;意义矩阵;传播策略近年来,好莱坞关于黑人平权运动的电影层出不穷,从《为奴十二年》到《月光男孩》,从《底特律》到《绿皮书》,无一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10-14

  • 跨文化交际研究
    这篇文章将以《绿皮书》为例进行分析。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绿皮书;能力培养一、新时代下的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起源。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息息相关。当时美国派遣大量职工去国外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人是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际,因此产生了文化不适或者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就应时而生。1959年霍尔《无声的语言》的出版,就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随着各种理论的提出,跨文化交际学在80年代逐渐成熟。[1]我国也是于8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7期2020-10-12

  • “误识”的想象:《绿皮书》影像的意识形态批评分析
    :好莱坞电影《绿皮书》通过其技术手段与创作导向分别在影片的隐性信息、标题、身份、历史记忆四个层面达成拉康意义上的“误识”模式。观众通过“误识”建立起对电影文本的创作的目的性呈现、“绿皮书”的影像意义、精英黑人与平民白人、种族冲突的刻意粉饰的想象性认同,由此揭示出《绿皮书》影像中阿尔都塞所述的意识形态性。关键词:误识;想象性认同;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3一、引言第91届奥斯卡电影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2020-09-02

  • 你不知道的《绿皮书》 ——影片细节超详解读
    之一的电影。《绿皮书》,有人又将其翻译为《绿簿旅友》,译名和海报都多少反映出了这部公路电影的大致内容,两个从肤色、背景、职业、环境到为人处世、性格三观都截然不同的人,因为偶然的因素开启了一段令双方都非常难忘的长途旅行,在这趟旅行中,他们彼此互相了解、改变和成长,从电影的立意而言,这类叙事结构和内容并不是首创,然而这部电影让人折服之处并不在于标新立异或惊世骇俗,这部节奏平稳、色调明快的小成本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奥斯卡脱颖而出赢得世人的认可,令人叫绝的是人物刻画和

    南风 2020年7期2020-08-07

  • 隐藏在黑白琴键中的呐喊
    习曲》和电影《绿皮书》的视听交融展开叙述,探讨了《a小调练习曲》和电影《绿皮书》如何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影片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发更多的影视和音乐制作人去思考钢琴音乐和电影如何能更好地融合。【关键词】肖邦;练习曲;电影《绿皮书》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38-05有一类经典电影应当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它们反映了某些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2020-07-30

  • 基于合作原则的电影《绿皮书》会话含义分析
    斯卡获奖影片《绿皮书》从对合作原则的四个準则入手,分析所蕴含的会话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该影片主人公所传达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该电影的魅力。关键词:合作原则;电影《绿皮书》;会话含义合作原则是Grice(1975年)提出的语用学理论,其基本目的是推动会话顺利进行。交谈者遵守该原则以成功达到所期望的交际目的,或者出于礼貌选择违反该原则。[1]会话含义常常是交际目的核心,分析对话的会话含义是对文本进行语言学分析的重要手段。[2]电影《绿皮书》获得了第91届

    北方文学 2020年9期2020-07-14

  • 目的论视角下《绿皮书》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
    方式。[1]《绿皮书》是2018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获得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电影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美国,种族歧视、阶级文化根深蒂固,而这部电影就围绕着“歧视”这个主题展开,讲述的是白人保镖托尼·利普和黑人爵士钢琴家唐·谢利的故事。本部电影主要描述和表现种族歧视文化和阶级文化,它使用的语言也带有一定的特有文化。因此,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研究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分析翻译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合理性以

    大众文艺 2020年22期2020-07-14

  • “第三空间”中的身份构建与认同
    摘 要】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困惑、模拟到协商的建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后殖民主义视角,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对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身份建构过程进行探讨,得出寻求身份认同的可靠途径和方法。经分析得出,种族主义与文化霸权下的二元对立导致其双重身份与意识的割裂,是其身份迷惘,找不到归属感的根本原因。因此,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第三空间”理论,通过种族协商与身份杂糅为消解身份危机、建构身份认同提供了有效途径。【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2020-06-03

  • 基于霍米·巴巴理论分析《绿皮书》唐·谢利的身份认同
    【摘要】电影《绿皮书》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从小接受白人教育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与意大利裔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利普去南方进行音乐巡演。谢利的自我认知与当时社会对他的定义产生极大冲突,导致他身份认知的混乱。但最终谢利与自己和解,并收获友谊。本文基于霍米·巴巴的“混杂性”和“第三空间”理论,分析主人公唐·谢利的身份认同历程,以此来探究在特殊背景下,具有白人身份的黑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情况,同时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霍米·巴巴的理论。【关键词】身份认同;第三空间;混杂性;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3期2020-05-19

  • 浅谈美国黑人身份的自我救赎
    摘 要:电影《绿皮书》讲述了著名黑人钢琴家谢利为顺利完成自己南方钢琴巡演雇佣了白人司机托尼并与之一起经历了一段既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文章将围绕影片中三个经典镜头来展开讨论,进一步探究谢利的心路历程。分析他是如何从最初对自己黑人身份的逃避到中间的怀疑直至最后坦然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并进一步分析黑人在歧视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这两种态度所造成的结果。关键词:身份建构;第三空间;绿皮书;黑人一、黑人的历史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黑人在白人所统治的国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2020-05-09

  • 超越意识形态的黑白反转
    杰摘要:电影《绿皮书》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黑人唐·雪利和白人托尼从纽约出发一路南下巡演音乐会的故事。影片中有意无意宣扬着美国文化精神,种族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等现象充斥其中,已然是美国社会的缩影。文章将从叙事角度、人物关系、故事发展等角度分析影片,深度挖掘影片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叙事艺术。关键词:意识形态 叙事 《绿皮书》1970年,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词,大众传媒作为其重要的组成

    声屏世界 2020年4期2020-05-06

  • 从《绿皮书》看好莱坞电影“神奇黑鬼”形象的演化
    谢天海《绿皮书》由梦工厂2018年出品,彼得 · 法雷里导演,维果·莫腾森,马赫沙拉·阿里等主演。本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1960年代黑人钢琴家谢利雇佣纽约意大利白人后裔托尼担任司机,赴美国南部诸州进行巡回演出。由于种族偏见和身份地位的差距,两人刚开始时矛盾多多,但随着不断交流,两人最终跨越矛盾,成为朋友。本片以真实的历史场面、幽默的对白和真挚的情感获得了2018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也获得了舆论界的充分肯定。但与此同时,该片也受到了来自一些媒体的批评

    世界文化 2020年3期2020-04-16

  • 绿皮书
    张晗《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白人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开车。在这一段旅程中,二人展开了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本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大奖。片断介绍:唐和托尼的汽车在路上抛锚,托尼把汽车停在路上修理,唐下车,却见到了令他万分感触的一幕——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和田里劳作的黑人们互相望着。车修好了,同胞们惊讶地看着托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9期2020-03-31

  • 绿皮书》:钢琴键上的“黑白配”
    家睿摘 要:《绿皮书》作为凭借5项提名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殊荣的公路电影,展现了一段令人心酸却又温馨有趣的公路旅程。以喜剧的元素表现人性的关怀,两位主人公从最初的矛盾重重到最后的相互救赎,展现了世间纯真的友谊。关键词:《绿皮书》;种族歧视;矛盾;救赎1 《绿皮书》的历史背景《绿皮书》这部电影的背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仍盛行的美国。当时美国存在一种法律称为“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俗称‘种族隔离法)”,认为白人和黑人虽然

    艺术科技 2020年1期2020-03-26

  • 论《绿皮书》的创伤书写
    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从主人公谢利博士的种族创伤、家庭创伤和性别创伤三个角度出发,窥探黑人精英谢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的生存困境。影片试图从黑人音乐家和白人司机的“最佳损友”搭配消融美国种族歧视的桎梏,打破美国的肤色偏见,呼唤人性平等。关键词:创伤书写;种族创伤;家庭创伤;性别创伤作者简介:施新苏(1997-),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樊婷婷(1997-),女,江苏启东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2020-03-17

  • 浅谈美国黑人身份的自我救赎
      要:电影《绿皮书》讲述了著名黑人钢琴家谢利为顺利完成自己南方钢琴巡演雇佣了白人司机托尼并与之一起经历了一段既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本文将围绕影片中三个经典镜头来展开讨论,进一步探究谢利的心路历程。分析他是如何从最初对自己黑人身份的逃避到中间的怀疑直至最后坦然接受自己的黑人身份。并进一步分析黑人在歧视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这两种态度所造成的结果。关键词:身份建构;第三空间;绿皮书;黑人[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2020-03-02

  •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刻板印象
    产生。以电影《绿皮书》为例,从两名主角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身看法的角度,分析不同种族之间所产生的刻板印象及其原因,讨论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等。关键词:种族歧视 刻板印象 《绿皮书》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094-0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有出国实习的经历,由于世界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差异,我们无论到哪个国家从事教学工作,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刻板印象。本文以电影《绿皮书》中的故事情节为例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2020-03-02

  • 从音乐设计视角看电影《绿皮书
    □王婧电影《绿皮书》故事发生于1962年圣诞节前夕,剧中非裔美国黑人音乐家唐·谢利和他雇佣的意裔美国白人司机托尼·利普共同展开了一段困难重重而又饱含温情的南方巡演之旅。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甚至对彼此都抱有成见的人,在旅程中逐渐建立了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也各自完成了一次自我成长。作为一部将主人公设定为音乐家身份的影片,《绿皮书》在音乐设计方面下足功夫。影片由美国青年音乐家Kris Bowers担任音乐总监,音乐设计充满种族斗争的隐喻,诠释着唐·谢利和托尼

    视听 2020年12期2020-02-24

  • 绿皮书》:身份的混杂与“模拟人”的反抗
    一把解读电影《绿皮书》的钥匙。电影主人公谢利身份是黑人与白人的混杂,游离于两个稳定主体之外,霍米·巴巴称持有这一身份的群体为“模拟人”。“模拟人”的游离身份中具有殖民者的身份特征,因此动摇甚至颠覆了殖民者对自己稳固身份的认知。从霍米·巴巴这一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电影主人公谢利在美国南方城镇的巡演,实际上构成了“模拟人”对殖民者的“模拟”,也因此达成了“模拟人”的反抗目的。关键词:《绿皮书》 霍米·巴巴 身份混杂 “模拟人” 反抗201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2014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
    下午,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多位绿皮书作者、专家学者、民间环保人士出席发布会并做交流互动,回顾、思考中国环境状况。2014环境绿皮书指出,实行环境生态公平,不能各算小账,需要协调利益,需要政党、政府、企业、非政府的和非营利的组织、社区、国际社会和世界公民社会的合作。中国环境绿皮书自2005年起由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逐年出版。环境绿皮书强调实证性、真实性,从而建立权威性。同时,环境绿皮书英文

    环境与生活 2014年6期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