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娟
【摘 要】在本篇文章中将具体以肖邦《a小调钢琴练习曲》和电影《绿皮书》的视听交融展开叙述,探讨了《a小调练习曲》和电影《绿皮书》如何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影片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发更多的影视和音乐制作人去思考钢琴音乐和电影如何能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肖邦;练习曲;电影《绿皮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38-05
有一类经典电影应当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它们反映了某些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深刻地启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给我们以无限的反思。同时,在这类电影中音乐的配合与使用,也从听觉方面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使观影人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获取影片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发更深层面的感触。这些电影作品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并深深地影响着以后的电影制作人和影视音乐制作人,成为一个影视艺术时代的楷模。
《绿皮书》①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影视作品,上映于2018年,是根据真人真事②改编的故事,导演是彼得·法拉利③(Peter Farrelly),主演是维果·莫腾森④(Viggo Mortensen)和马赫沙拉·阿里⑤(Mahershala Ali)。本部影片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人民选择奖,好莱坞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等等。作为一部公路型喜剧片⑥,它不仅反映出了更加深刻的种族、阶级、人性的特征,而且将“黑人的爵士乐”和“白人的古典乐”巧妙融合,从而获得大众的追捧喜爱,并在欢声笑语和黯然神伤中引发人们对于影片背后故事的思考。影片创作的时间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此时南非脱离英联邦成为独立的共和国,这一脱离的主要原因是南非同英联邦的亚非新成员国如尼日利亚和印度在种族隔离⑦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导致黑人受白人的歧视,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故事主要讲述了对黑人反感的意裔美国人托尼由于自己工作的夜总会停业整修,急需一份工作,经朋友介绍他参加了一个黑人钢琴音乐博士司机职位的面试。在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极其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两人的相处和生活必然会牵绊着很多麻烦。但托尼因生活所迫,他无法拒绝这么高的薪资,而雪利博士又急需一个能帮他处理很多事情的专业司机。所以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就此展开,他们从纽约开始在《绿皮书》的指引下,一路向南举办巡回演奏会,在一路向南开的过程中,种族歧视也不断地加深,两人所面对的困难也逐步增多。在这段充满艰辛的旅途上,两人跨越阶级、种族,在不断磨合中产生了一段“温馨”的友谊故事。
《a小调钢琴练习曲》出现在《绿皮书》快要结束的场景中,此时已是雪利博士和托尼向南演出的最后一场,按原本设定只要博士弹完这一场音乐会,就可以完成演出任务以及内心对自己的肯定和证明。可当他们来到场地准备用餐时却被拒之门外,他们是不同肤色的人,但都无法忍受这么强烈的种族歧视,最终选择罢演来维护他们最后的尊严。然后托尼和雪利博士一同来到一家著名的黑人餐厅,雪利慢慢卸下身心的包袱,在老板的起哄下走上舞台,不慌不忙地将钢琴上的酒杯放在地上,收拾好所有情绪,在琴键上弹起了令人振奋的《a小调钢琴练习曲》,在演奏时,黑人将自己长久以来受到歧视的愤懑以及心中的自豪,永不低头的倔强,淋漓尽致地演奏出来。《a小调钢琴练习曲》中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就像博士狂躁不安、忐忑自卑的内心,其中p、pp、f、ff等力度表现符号则像博士在回忆这一路旅程中或与托尼慢慢释放自己的坦然,或与各个表演場地负责人打交道的愤怒,还有左手低音持续的旋律,也更进一步使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展现在这个黑人餐厅中,以及来回地转调,更为明显地显示出博士已经逐渐放下内心的固执,开始为自己而活。曲毕,博士腼腆地露出以往演奏完所没有出现过的开心大笑,之后又跟餐厅里的其他乐手一起演奏爵士乐,在演奏时不仅十分享受与开心,甚至演奏的时长也要多于刚刚的练习曲,在这之前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并非是他不喜欢爵士乐,而是在当时爵士乐就意味着黑人,而黑人则意味着低下,博士一心想脱离别人的鄙视,因而发奋练琴,以显示自己的高雅,他还曾对托尼怒吼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我住在城堡里孤身一人,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演奏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当我一走下舞台,在他们眼中,我立马就变成了一个卑微的黑人,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忍受歧视,因为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种种事情的发生,使博士活得既不像黑人,又不像白人,倒像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种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电影《绿皮书》运用了一曲经典的古典钢琴音乐,肖邦的《a小调钢琴练习曲》。这首作品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富有悲愤气息的钢琴练习曲⑧(etude),常被称作“冬风练习曲”或“枯木练习曲”⑨。在此曲中肖邦突破了练习曲形式的束缚,赋予其更深刻的情感内涵,他充分利用钢琴音乐宽广的特点,不仅突出低音深沉暗淡的音色,还获得了快速跑动带来的色彩效果,并用自由节奏和丰富的和声调性转换,以及鲜明的旋律线条使这首练习曲获得了不可小觑的地位。在此曲中右手连续变化的十六分音符描绘出一幅飞沙走石、寒风凛冽的冬日画卷,而左手的低音旋律仿佛冬日傲然挺拔的梅花,给人以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信念。在《a小调钢琴练习曲》中,以a小调奠定了全曲凄凉落寞的感情基调,且以缓慢自由p和pp的弱奏引子主题展开此曲,后面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巩固主题,并在f的力度强调下,一步步地将情感掀起,宛如暴风雨前宁静的夜晚。后在曲子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调性(通常大调色彩较为积极向上、鼓舞人心,小调色彩较为阴郁悲伤、暗淡无光)也在不断变换,先后换到了澎湃激昂,令人振奋的E大调和C大调上,后又转入凄凉的c小调,最后以a小调结束全曲。而肖邦音乐创作的一生也与国家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一生都时刻追求与国家共进退共存亡,可迫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远离家乡,踏上前往异国的旅途,在这一路他总自称是“一个不能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的波兰人”⑩肖邦虽然身处异乡,但对祖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都铭记在心,对那些为争取祖国独立而战斗过的流亡者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他还经常倾囊帮助流落他乡的同胞。肖邦坚信“波兰没有灭亡”“波兰一定会崛起”,他将内心对战争的不满、愤怒、抗议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全部表现在音乐中,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压迫的愤怒,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a小调钢琴练习曲》通过其音乐内部的结构和发展与影片的戏剧性相融合,并不断在《绿皮书》中烘托故事气氛,反映影片背后的深刻内涵。该曲的矛盾主要在于主题在高低音区极端性的转变,以及炫技性快速的音阶下行跑动,这样的变换可以更充分表现出作曲家坚定而又悲愤的内心世界,坚定稳重的左手旋律和炫技性的右手音阶、和声色彩丰富的左手音阶和明亮宣泄的右手主题,以及双手似暴风雨般驰骋在黑白琴键之中的音阶和惊雷般的和弦式主题再现,都为整首练习曲创造出丰富的情感变化以及多彩的音响效果。同时,影片中托尼和雪利博士在阶级与种族上的差别更显示了整部电影的最大戏剧性,托尼的放荡不羁、随机应变,博士的温文儒雅、坚守原则,他们不断碰撞相互磨合,一起经历了各种刁难事件。其音乐和影片相互契合,将该电影深刻的故事内涵呈现出来,带给人们以无限反思。
《a小调钢琴练习曲》在电影《绿皮书》中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视听结合。首先,在旋律上先以小字一组的e音单音级进开始,音区集中在中声部且极为平稳,在Lento的慢速和p的弱奏上弹出全曲的主要旋律,同时反映出肖邦此时的无可奈何与博士不仅想让现场安静下来,也想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静。第三小节将单音旋律发展成和弦进行,音区由中音区向下扩充加入小字组的c音、大字组的F音、C音以及大字一组的B音使音响更丰富,而肖邦在创作时,也逐渐将内心的民族性、革命性融入其中,不断推动音乐发展,博士也想让内心得到解放,即使他清楚地知道此时种族隔离的严重性,知道自己也无可奈何,可他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演出,向白人证明黑人不仅会演奏爵士音乐,也可以将白人引以为傲的古典音乐演奏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还想让黑人知道我们不必低声下气,我们也拥有自己的骄傲与尊严,更想通过音乐来改变他人对肤色的看法。随后此旋律转移至左手,音区进一步扩充到大字一组的A音,与右手扩充到小字四组的f音及炫技性的音阶形成了更加有冲击力的对比。它不断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曲子之中,速度和强弱也在逐步发展,一步步地反映出肖邦对占领者的愤恨,以及身处异国只能用音乐鼓舞国人的无奈与悲愤,也进一步突出了博士对种族隔离的痛恨与气愤。(如谱例1)
谱例1:肖邦《a小调钢琴练习曲》op25.No11第1-6小节
《a小调钢琴练习曲》中旋律的不断重复变化,也更像是回忆这一路走来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从开始的平静到旋律音层逐步加厚,或低音和弦、八度进行、高音反复等,都表现出博士内心的吼叫与释放。再现部右手先以一串快速炫技的音阶上行跑动,左手不断反复a小調的分解主和弦,更加巩固调性,在音区上两个手也跨越了从大字一组的A音到小字三组的a音这样十分有对比性的音色,且使用ff的力度使内心的丰富情感发挥到极致,在双手以fff的力度重复弹奏和弦式的主旋律之后,又以快速的音阶上行跑动,最后在两个高音的单音a2、a3结束全曲(如谱例2),也象征着博士内心情感的激情迸发。
谱例2:肖邦《a小调钢琴练习曲》op25.No11第89-96小节
其次,在节奏速度上,这首曲子仅在最开始的4小结引子中运用了缓慢的Lento速度(如谱例1),仿佛是肖邦和博士处在复杂生活环境中,想要获取片刻的宁静,可是生活不允许他们这样。于是,后面的速度全为Allegro速度,节奏型也在不断重复引子节奏型(如谱例3)的同时,右手选用具有复杂变化的十六分音符(如谱例4)进行快速跑动。以及影片中博士最后以左手十六分音符和对右手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六连音(如谱例2)这样极其不规则的跑动,不仅体现了肖邦追求自由的内心,还充分表现出博士内心的释放和舒展。
谱例3:肖邦《a小调钢琴练习曲》op25.No11中的典型节奏型
谱例4:肖邦《a小调钢琴练习曲》op25.No11第9-12小节
这样的节奏型使用,不仅给人们一种进行曲的感觉,使人相信我们终会成功,希望就在前方。而且增添了乐曲的叙事性,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像是时刻推着人们向前走,推动乐曲的不断发展,这种紧凑的音符,进行式的节奏型以及极快的速度,都使演奏者内心一定要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一直坚持到最后一个音符的结束,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影视工作者之所以选择此曲,也是因为这种节奏和速度的发展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博士内心的紧张、愤怒以及所有音符演奏完的放松与释然、舒畅。
肖邦创作过众多类型的钢琴音乐体裁如夜曲、圆舞曲、玛祖卡、奏鸣曲、叙事曲、谐谑曲等。可在本部影片中为什么唯独选用了练习曲这一体裁呢?首先,不同于夜曲、圆舞曲、玛祖卡等其他体裁练习曲更加强调炫技性,且肖邦打破了以往练习曲只局限于练习和炫耀技术的局限,加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与处理手法,大大提升了练习曲的艺术等级?,使练习曲也可以展现出雪利博士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在这首练习曲中前两小节的引子不仅显示出肖邦想得到心灵的宁静,运用在这里也将黑人餐厅嘈杂的环境与随性的行为和雪利博士端庄的举动与高雅的琴声形成鲜明对比,为后面狂风暴雨式的音乐和内心波涛汹涌的变化以及餐厅中人们目光的专注认真做铺垫。
其次,练习曲这一体裁相对于叙事曲、奏鸣曲和谐谑曲等更显简练,它没有冗长的篇幅,在听觉上也可以给人们更加直观的刺激,直接抓住听众的耳朵,并随着音型旋律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最快的心理反应。在影片的最后虽然只是用了约50秒的片段曲演奏该曲,但是它却抓住了博士的内心,抓住了餐厅中的每一位黑人,甚至最初对他有偏见的托尼在听他弹这段乐曲的时候都差点流出感动的眼泪,尽管曲目简短,但它所传递出来的情感确实深沉而富有力量。此外,肖邦自19岁开始共创作了27首练习曲,在这众多的练习曲中有十三首大调和十四首小调,其中仅a小调的就有三首。而在这么多练习曲中,影视音乐人仅选择了《a小调钢琴练习曲》也是有着精心地思考的,该曲运用a小调带有一种悲愤的气氛,与影片当时发生的事件相吻合,后来曲目调性的不断变化也展现出博士内心的丰富感情。同时该曲的音乐材料虽然比较单一,总在重复相同的节奏型,且主题旋律也仅仅是在不同的调性上进行变化发展,但它强烈的戏剧性与《绿皮书》中的戏剧性相吻合,更加推动影片到达最后的高潮。同时,影片此时的背景已经到了快要过圣诞节的时候,而这首练习曲又总被大家叫作“冬风练习曲”恰好与影片的季节相互对应。因此,影视音乐人选用此曲运用到这个场景中是十分合适的。
《a小调钢琴练习曲》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肖邦也将自己对于外国侵略者残忍与霸道的厌恶与反抗写入这首曲子之中,并且在肖邦的一生中,他致力于民族风格音乐的创作,力求使波兰民族音乐为世界所知,因此他不仅写了大量的民族体裁和题材的作品,如《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马祖卡舞曲》等,还写了运用波兰民族主题和旋律的作品,如《A大调波兰主题幻想曲》《克拉科维亚克风格回旋曲》等。而电影《绿皮书》中的博士也充满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他本可以在北方过着自己安稳且受人尊重的生活,可他不甘于此,他想证明黑人并不比白人差,也拥有自己的才能与尊严,从而踏上了前往南方的演出之旅,他的每场演出都要求必须用斯坦威钢琴,就是想让自己在白人面前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路上他从最初对白人轻视自己的容忍,甘于被欺辱的心境,到现在他终于有所释然,敢于去反抗内心的不满。于是,他像肖邦厌恶侵略者一样,厌恶那些对黑人歧视的白人,将内心的愤怒不平化为巨大的力量发泄在钢琴之上。同时,《a小调练习曲》作为白人所熟知的古典乐曲与黑人专用的《绿皮书》手册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且影片中主要使用了《a小调练习曲》中的第1-12小节和第89-95小节,其意图也是想进一步突出音乐和影片相结合的视听冲击感,给观众以强烈的对比,从开始缓慢的四小节引子进入,将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后来情绪逐渐加强,抓住情感的剧烈起伏。因此,在电影外面的观众看到这幕场景,听到这首曲子之后,则都能体会到博士内心的强烈变化,并对那个时代如此不公平的阶级观念感到深深的痛恨。
如今,优秀的影视作品和古典音乐完美融合的作品已越来越多,可供我们思考和探究的内容也数不胜数。作为一个热爱看电影和热爱古典音乐的观众,在观看这些优秀影片的同时,也要带着审视的目光去思考其背后所要传达的真正内涵,在聆听其中的经典配乐时也要带着推敲的耳朵去探求它的合理性以及和影片的契合性。对比以往,影视与音乐的结合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笔者深信在未来它还会有更令人震撼的发展,也深信其中所展现出的深刻内涵可以启发更多人去思考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虽然这一切都未可知,但对于它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电影片名所说的《绿皮书》,是一本在1936年由维克托·格林(Victor Green)出版并于各地加油站贩卖的旅游小册,全名为《给黑人驾驶的绿书》。内容记载着全美国对黑人友善的餐厅、商店、旅社;甚至还有注记哪些城镇是禁止黑人在夜晚户外活动,也就是电影中两人在雨中误闯的小镇。这本书每年可卖出15,000份,且持续发行了30年.(来源自网络)
②真人真事:故事中黑人钢琴家的原型是Don Shirley(1927.1.29-2013.4.6),是一位出生于牙买加的著名美国古典音乐家、爵士乐钢琴家,自两岁始学习钢琴,并成为列宁格勒学院第一个被破格录取的黑人校友,还于1953年获得美国天主教大学音乐学士学位。被称作谢利博士,是因其获得了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的博士学位,还能熟练地讲八种语言,也被认为是专业的画家;故事中的司机原型是Frank Vallelong(1930.7.30-2013.1.4),是一位意大利裔美国保镖,曾在酒吧担任保镖工作.(来源为IMDd的搜索结果)
③彼得·法拉利(Peter Farrelly)(195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菲尼克维尔,是一位著名的制片人和作家,他善于写政治上不正确的幽默、不礼貌的风格,并且经常使用极端、滑稽、粗俗的噱头和广泛的陈词滥调。他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至少有一个角色患有精神或身体残疾(例如《玛丽的故事》中的“沃伦”“我的查理/汉克”和《伊琳》(2000)、《沃尔特》(2001)、《火箭》(2003)等.(来源为IMDd的搜索结果)
④维果·莫腾森(Viggo Mortensen)(1985-)出生于纽约,父亲是丹麦人,母亲是美国人,外祖父是加拿大人。出演过许多著名的影片,如《指环王1:魔戒现身》(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指环王2:双塔奇兵》(The Two Towers)和《指环王3:王者归来》(The Return of the King)三部曲以及《黑幕谜情》等.(来源为IMDd的搜索结果)
⑤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1974-)出生于加州奥克兰,在海沃德长大,获得了加州莫拉加的圣玛丽学院大众传播学学士学位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后来皈依伊斯兰教,他还出演了四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影片:《本杰明·巴顿奇案》(2008)、《月光》(2016)、《隐藏人物》(2016)和《绿皮书》(2018)。其中凭借《绿皮书》(201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Mahershala Ali成为第一位获得两次配角奖的黑人演员(男或女)。他也是第二位(男或女)凭借演技赢得两项奥斯卡大奖的黑人,第一位是丹泽尔·华盛顿,他在领衔和配角两个奖项上都获得了冠军.(来源为IMDd的搜索结果)
⑥公路型喜剧片:公路片于 20 世紀 60 年代在美国产生,后传入中国,为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旅行片、道路片、伙伴旅行片,一般会伴随着公路、汽车、伙伴等元素。顾名思义公路喜剧片就是在道路上发生的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代表有:《逍遥骑士》《无人区》《心花路放》等.(来源白肖肖《公路喜剧片的本土化发展》一文)
⑦种族隔离:种族主义者运用政府权力对国内少数族裔所采取的种族歧视措施。表现为依法将少数族裔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如一定的居住区、机构、社会设施等),为种族主义的一种突出表现。在美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对黑人、印第安人、移民及其他少数族裔实行种种不公平的隔离。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初期,白人和印第安人实行分离,不得通婚。内战前,黑人和白人的隔离在北部和南部都很普遍。奴隶制废除后,南部诸州和城市也通过法律法规,规定黑人不得与白人进入同样的学校,并在居住区、公共交通、公共场所等普遍实行隔离。在黑人坚持不懈的抗争下,国会于1875 年通过《民权法》,保证黑人在公共设施方面享有平等权利。但在188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该法“违宪”。1896 年最高法院裁定“隔离但平等”原则“合法”,从而使种族隔离合法化。1954年最高法院裁定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违反《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摧毁了整个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基础。《一九六四年民权法》取缔公共服务设施和联邦出资兴建工程中的种族歧视,建立机会均等委员会结束就业歧视。现今美国种族隔离已属非法,但在城市居住区和教育等领域仍存在着事实上的种族隔离.(来源自美国历史百科辞典)
⑧练习曲(study):此名称来自法文etude,字面意思为:学习、研究。练习曲是专门锻炼乐器演奏技术的乐曲。一首练习曲常包含一个或几个技术课题,如音阶、琶音、八度音、颤音等.(《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钱亦萍,王丹丹)
⑨《冬风练习曲》:有人觉得这些快速的音群像是冬天的狂风将枯叶卷起,而枯叶在空中舞动的景象,故命名为《冬风》,又名《枯叶》。属于《肖邦练习曲》中难度较大的.(来源自网络)
⑩引用自于润样的2016修订版《西方音乐通史》第238页第一段.
?斯门江卡教授曾说过:“聆听练习曲时,我们能发现其丰富的情绪变化和感情状态的千差万别:从高昂的英雄主义、活力、激情、戏剧性变化、思念、悔恨、神秘、幻想,到纯朴的快乐、顽皮、幽默以及魅力和优雅,各种感情应有尽有。这一切情感成为作品产生的动因。在练习曲里还可以发现肖邦其他作品中所包含的全部技术。较之车尔尼、克拉莫和克莱门蒂这些先行者,在肖邦的练习曲中,钢琴音响新颖,声音更加丰满和完美,全部琴键都被巧妙地动用起来了。典型的肖邦式和声结构造成了一幅幅千变万化的音画,证实了席林斯基的看法,即肖邦练习曲和他的先行者们的练习曲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来源为梁全炳等编著的《肖邦与波兰音乐家》第125页)
参考文献:
[1]刘思岑.《绿皮书》:“种族歧视”的剧作模式与叙事能量[J].电影文学,2019,(12):61-63.
[2]鞠薇.“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电影《绿皮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种族关系呈现[J],热点评论,2019,(4):69-73.
[3]张晓焕.《绿皮书》:奏响银幕异色交叠的公路变奏曲[J],电影评价,2019,(05):68-71.
[4]于亚男.电影艺术中钢琴音乐的运用[J],艺术研究,2019,(02):162-164.
[5]白肖肖.公路喜劇片的本土化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8,(02):85-86.
[6]梁全炳,姚曼华,梁镝编著.肖邦与波兰音乐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7]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
[8]王旭青著.言说的艺术:音乐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9](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