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之道,一言以蔽之,自由而已

2020-07-30 14:07庞婧绮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主旨

庞婧绮

【摘 要】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晋剧《傅山进京》的立意与主旨,认为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忠君意识,只是主人公傅山性格中的几个侧面,并非他的核心。傅山并不仅仅忠于他的故明,也不仅仅忠于他的汉衣冠及他的中原文脉,更不仅仅忠于他的民本思想,如果用“吾道一以贯之”来形容,他其实只忠于自己的道,那个道便是他一切行为的根基,而无论爱国,还是热爱自己的民族,或是民主,或是忠君,只是正道根基之上的若干个枝杈。正道所在,即便是这世间最强暴的力,即便是这世间最汹汹的口,也无法折他一分一毫。傅山之道,一言以蔽之,“自由”而已。

【关键词】晋剧;傅山进京;主旨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07-02

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创作的晋剧《傅山进京》于2007年1月6日由山西太原实验晋剧院青年团首演。由谢涛饰傅山,王波饰康熙,史佳花饰张静君。剧本刊载于《戏剧文学》2008年第3期(总第298期)。

晋剧《傅山进京》自面世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起学术争鸣,傅谨《晋剧<傅山进京>与文人戏的新高度》一文将《傅山进京》定义为“文人戏”,认为该剧具有人文深度:“要试图解读傅山与玄烨之间的关系,须将他们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以及明末清初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晋剧《傅山晋剧》的人文深度,就在于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傅山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文人情怀以及玄烨募英才以安天下的渴望之间的冲突与妥协。”①此外,吴彬《人文关怀、历史真实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晋剧<傅山进京>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一文亦认为《傅山进京》对知识分子的人格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怀。然而,闫小杰《<傅山进京>:一部令人惋惜的正剧》一文则认为民主与专制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该剧“以君臣之间的智力游戏代替了民主与专制这对永恒的矛盾……貌似正气浩然,实则对封建统治者大唱赞歌,是一部令人遗憾的正剧。”②那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究竟何者才是《傅山进京》的核心?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忠君意识,《傅山进京》的立意与主旨又是何者?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傅山进京》的立意与主旨进行探讨。

一、《傅山进京》之梗概

清初,康熙帝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博学宏词科,命官员举荐贤士至京考试。明遗民傅山即在征召之列。面对朝廷接连不断的征召,傅山拒不合作,直至阳曲县令戴梦熊亲自出面,称若是傅山拒不赴京,朝廷就要罢免自己,还将以叛逆罪加之傅山,并株连傅山全家。傅山担心拖累他人,勉强应允进京。

傅山抵达京郊之时,正值太皇太后身体不豫,御医们束手无策,康熙帝请精于女科的傅山为太皇太后诊治,并企图利用傅山入宫诊治的机会使之折节仕清。不料傅山拒绝入宫,巧用“依发辨症”的方法为太皇太后诊病。康熙帝的计谋落空。

傅山宿于京城外的圆觉寺,在一个雪天,康熙帝伪装成一名居士来访,与傅山论字,并企图使其折节。康熙书写了一个“福”字,傅山一眼认出是康熙帝的书法,指出其字有俗态,未得正脉。傅山借字论政,认为书品与人品紧紧关联,最忌带有奴性,并批评如今皇帝强迫明遗民折节仕清的政策乃是培养士人的奴性。此番较量,康熙依然未能得胜。

博学宏词科殿试之日,142名贤士聚齐,独缺傅山。傅山托病拒试,康熙并不加罪,反授其内阁中书之职,并命其次日金殿谢恩。傅山做好了死节的心理准备。次日,面对康熙的威逼,傅山始终拒不服从,并在午门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明亡于奴,非亡于满。”一语惊醒康熙。康熙当面试验傅山的气节,傅山始终不肯折节,两人针锋相对,僵持不下。大学士冯溥指使两名年轻官员强迫傅山下跪,傅山摔倒,朝廷默认傅山谢恩完毕。康熙便不再威逼,书写了一个“福”字赠与傅山,傅山惊讶其字已近正脉。康熙赐傅山凤阁蒲轮匾,放其回归故里,颐养天年。傅山与康熙不再敌对,互相理解了对方。

二、《傅山进京》之立意

《傅山进京》虽然是一个历史剧,剧中所写的事件大多符合史实,但其中加入了作者本人对历史事件的崭新诠释,以及对人物心理动机的新颖设定。故此,《傅山进京》这个剧本所写的历史事件,似乎与今天的社会有着相当的距离,然而细细推敲之下,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傅山与康熙,分别是明朝与清朝的代表。两人之间激烈而富有戏剧性的矛盾也正是这个剧本最精华的所在,然而,作者并没有将两人的矛盾设置为“民族矛盾”,故此,剧本的主题也并不能简单武断地概括为“爱国主义”。笔者认为,这个剧本所承载的主题,远比苍白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更为深远,更有普遍性。虽然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剧本主人公傅山身上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民族意识,并且,作者在这个人物形象上注入了一种即使在今日看来也非常进步的民主思想,这些固然都是值得赞颂的。另外傅山的身上还有一种忠君意识,在今天看来,固然是落后愚昧的。但是深究之下,又不尽于此。

爱国主义、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忠君意识,只是傅山性格中的几个侧面,并非他的核心。他并不仅仅忠于他的故明,也不仅仅忠于他的汉衣冠和他的中原文脉,更不仅仅忠于他的民本思想,如果用“吾道一以贯之”来形容,他其实只忠于自己的道,那个道便是他一切行为的根基,而无论爱国,还是热爱自己的民族,或是民主,或是忠君,只是正道根基之上的若干个枝杈。正道所在,即便是这世间最强暴的力,即便是这世间最汹汹的口,也无法折他一分一毫。

那么,那个正道究竟是什么?

傅山之道,一言以蔽之,“自由”而已。而自由的真谛便是作者借傅山之口在剧中反复强调的“亦恶带奴貌”。不当奴隶,非但是不当君主专制的奴隶,更重要的是,不当自己的奴隶。在这个正道的统领之下,作者并没有将傅山写成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为他赋予了许多不同层次的性格侧面,例如他对故明的忠,对儿孙的慈,对亲友的信,对亡妻的爱……这些侧面乍看起来或许有些矛盾。比如,他面对暴力是何等刚强,而面对弱者又是何等恻隐;他面对俗物是何等狷介,而面对知交又是何等平易;他在关键问题上是如何一丝不苟,而平素起居又是何等率性任情,等等,不一而足。而在这种种不同的侧面背后,一颗自由无碍的心呼之欲出。

同样,作为傅山对立面的康熙,也并没有被作者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剧中并没有坏人,甚至连唯一的小人朱二也完全没有参与剧本的戏剧冲突。剧本的冲突绝非由小人拨乱其间而造成的。康熙这个人物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身上存在一些偏性,这些偏性足以与傅山的正道形成冲突。他的偏性就在于他的专制,我们也许可以将他的专制归咎于他的立场——明清鼎革之际,身为满清最高统治者的康熙,他的立场就注定了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断明遗民的脊梁。然而康熙并不明白,统治阶级如果一味提倡臣民的无条件服从,便是在培养臣民的奴性。而如果尊者将统治建立在卑者的奴性之上,那么尊者在面临比他更居上位的人时,或者在面对外侮时,也会表现出一种奴性。这种由上及下的奴性足以令统治的大厦轰然坍塌。

于是,傅山在剧中说:“不怕杀,只怕跪。”四十多年前曾经在午门前为老师袁继咸伏阙诉冤的傅山并不是怕跪,他也有心甘情愿伏阙而跪的时刻。那是为什么?因为那时,他跪的并不是君王,而是这世间的正道。儒家素有“内圣外王”之说,儒家的上下尊卑之序是为了让社会中每个人都向着更高的德性、更大的自由而进步。尊者需要承担的责任永远比卑者更重,最大的自由也从最重的责任、最高的德性中来。所以,再尊贵的地位,再强暴的力量都无法使傅山下跪,只有世间最高的德性,才能令他心甘情愿下跪。

傅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深刻影响了康熙,剧本最后,便是康熙的偏性被傅山之道拨正,于是康熙与傅山的剧烈冲突得以化解。这一化解,并非古希腊戏剧中的“机械降神”,而是水到渠成的。是两个人物的最真实的性格逻辑使然,并不含一丝一毫的勉强与矫伪。一颗自由的心携着另一颗心,飞向更高的德性,更大的自由,在剧本的最后,傅山与康熙由敌人而成知己,超越民族,超越阶级,超越立场……

笔者认为,《傅山进京》这个劇本最动人之处是它承载的“和而不同”思想。这思想超越了国家、民族、阶级、伦理的界限,而得到升华。剧中蕴含的普遍性足以使它在任何时代,在任何阶层的人们心中,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注释:

①傅谨. 晋剧《傅山进京》与文人戏的新高度[J].上海戏剧,2008,(1):8.

②闫小杰. 《傅山进京》:一部令人惋惜的正剧[J].戏剧文学,2012,(10):104.

参考文献:

[1]庄清华. 一场“独立”与“尊重”的戏剧演绎[J].戏剧文学,2008,(3):18-22.

[2]康式昭.晋剧《傅山进京》引发的思考[J].中国戏剧,2008,(05):24-27.

[3]吴彬.人文关怀、历史真实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晋剧《傅山进京》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J].齐鲁艺苑,2016,(5):90-96.

猜你喜欢
主旨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胡寅《读史管见》之主旨探析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平淡真实显主旨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办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