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花鼓戏的艺术流派

2020-07-30 14:07曾丁玲
戏剧之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花鼓戏曲牌流派

曾丁玲

【摘 要】本论文以研究湖南花鼓戏的艺术流派为主。探索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了解湖南花鼓戏的艺术流派。以时间、语言、唱腔曲牌、表演形式、剧目内容为基本点,探讨了湖南花鼓戏的六大艺术流派。

【关键词】花鼓戏;曲牌;流派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1-0014-02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形态和演唱特点进行了研究,全面深入地对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笔者通过研究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了解了湖南花鼓戏的各大流派特色,以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为出发点,进一步谈论湖南花鼓戏的六大流派。

一、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

湖南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省份,湖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人民群众在劳动闲暇时所创造的地方小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具有民间歌舞的基本特征,以湖南各地方的山歌、小调为基础演变而来。

(一)“一旦一丑”的初期花鼓戏。湖南花鼓戏的萌生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出现的田间休闲性民间娱乐歌舞表演。清朝嘉庆年间刊印的《浏阳县志》中有关于当时“一旦一丑”的初期花鼓戏——地花鼓的文字记载。人们在劳动闲暇之余,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以消除疲劳,演唱的主要是民间小调和牌子曲。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地花鼓逐渐发展成有观众有演员的专业或半专业的歌舞小戏。光绪年间,这种歌舞小戏班社在农村经常举办一些季节性演出活动,地花鼓遂被约定俗成为“花鼓戏”。随着花鼓戏的商业性演出不断增加,花鼓戏表演班子迅速壮大,戏班中有收徒传艺的,也有随班跟师的,艺人速增。花鼓戏班子的演出也非常红火。

(二)受冷嘲的中期花鼓戏。湖南花鼓戏的台词与唱词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及湖南地方特色。题材方面,以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比如生产劳动时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矛盾纠纷等。湖南花鼓戏的题材大都具有反封建性质,这种内容是统治阶级所不容的。

(三)“半台班”的晚期花鼓戏。20世纪初,湖南花鼓戏发展迅猛,但因其内容“伤风败俗”“大逆不道”,而屡遭禁演。为了生存,湖南花鼓戏艺人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演出机会。他们采取“阴阳班子”的演出方式,即白天演出被官方认可的大戏——汉剧、湘剧等,晚上偷演被官方禁演的小戏——花鼓戏。正是艺人们采用这种演出方式,与旧社会、旧观念、旧制度巧妙周旋,才使得湖南花鼓戏保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人民政府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湖南各地的花鼓戏戏班开始重新整合,专业花鼓戏剧团在湖南省各地逐渐建立,改编或创作的新剧本大量出现,湖南花鼓戏名正言顺地进入城市剧场公演。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并设立了花鼓戏专科。

二、湖南花鼓戏的主要流派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戲、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等六种主要流派。”①这六种流派在舞台语言、曲牌种类、表演形态和剧目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

(一)长沙花鼓戏。其最初流行于旧长沙府所属十二州,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开始萌芽,舞台语言以长沙官话为主。它在不同地区名称也不一样,宁乡称“打花鼓”、浏阳称“花鼓灯”、长沙县称“采茶戏”。采茶戏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区,由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变而来。两位旦角表演上山采茶,手提茶篮,演唱“十二月采茶歌”,一位丑角手拿扇子在中间来回穿插,边歌边舞。而后不断增加摸田螺、抓泥鳅、插秧等内容。1946年采茶戏流传至长沙市,被称为“楚剧”。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汇演,正式将其定名为“长沙花鼓戏”,并逐渐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认可。长沙花鼓戏的曲调是“曲牌联缀体”,它是根据艺人所要演绎的人物形象来进行唱腔的统一布局,把多支曲牌连起来。它的曲牌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据统计,长沙花鼓戏有传统剧目336个,主要剧目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蝉》《打铜锣》《补锅》《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等,这些都是长沙花鼓戏的代表剧目。

(二)岳阳花鼓戏。其流行于岳阳、临湘、湖北等地区,在清代嘉庆年间就有艺人表演,以“琴腔”为主要声腔。“琴腔”在清朝末期传入湖北通城、崇阳一带,并结合了祁阳地区方言和当地的山歌小调,形成一种新的剧种,即“提琴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其主奏乐器是“嗡琴”,又称“提琴”,因此称“提琴戏”。岳阳花鼓戏的曲牌分为“打锣腔”和“小调”,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剧影响,具有浓浓的地方色彩。岳阳花鼓戏主要剧目有《补背褡》《双合莲》《牛郎织女》等。

(三)衡阳花鼓戏。其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中期逐步形成,主要流行于湘南地区。衡阳花鼓戏以歌舞百戏为基础,以衡阳方言为舞台语言,因地区不同而名称各异,如“马灯”“花鼓灯”“地花鼓”“花灯”等。“马灯”又称“车马灯”“竹马灯”“车儿灯”,是由三人同台表演,即一位旦角坐在车里,一位丑角在后面推车,另一位丑角骑着马走在车旁,其中的“车”和“马”都是用竹子编制的,用丝绸将其系在演员的腰间进行表演。1949年以后,衡阳花鼓戏被命名为衡剧,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被命名为花鼓戏,各地剧团在“花鼓戏”名称前加以县名,如“衡山花鼓戏”“安仁花鼓戏”等。1982年有关部门在撰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时,决定将流行于衡阳的花鼓戏统称为“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曲牌主要包括呐子牌子、川子调和小调等三种,川子调是其主要唱腔曲牌。衡阳花鼓戏主要剧目有《安安送米》《金钏会》《杨春龙》《朱买臣》《水漫蓝桥》等。

(四)邵阳花鼓戏。其最早形成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是在说唱音乐、宗教音乐和祁剧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舞台语言以邵阳地区方言为基础,结合祁剧宝河派戏白。邵阳花鼓戏由当地民间表演形式“打对子”和“车马灯”发展而来,曾被称为“花鼓”或“花鼓戏”。“打对子”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代言体“对子戏”,又称“对子花鼓”,由一旦一丑进行表演。逢年过节他们挨家挨户进行表演,丑角先登场,念完贺词后用快板加说唱的方式进行表演,表演完进行自我介绍,随后请出旦角,旦角舞着花扇,丑角踩着矮子步围着旦角表演。两人先唱走场牌子,再唱小调和民歌。

邵阳花鼓戏的曲牌主要包括牌子、川子调、小调等三种。根据不同的曲牌,邵阳花鼓戏可以分为东、西、南三路。东路源于“车马灯”,以川子调、锣鼓牌子为主,表演艺人为男性,他们多为巫师出身,一边行巫一边唱戏;西路与东路同源,以小调为主,表演艺人以男性为主,兼有女旦;南路源于“对子花鼓”,以走场牌子、小调为主,女艺人较多,她们大多具备杂技与演唱两种技艺。三路剧目合起来大概有二百多个,其中每一路都有各自的特点。邵阳花鼓戏主要剧目有《夫妻赶街》《儿大女大》《送表妹》《打鸟》《打戏子》《娘送女》《摸泥鳅》《下南京》《桃源洞》等。

(五)常德花鼓戏。其源于常德地区的“采茶戏”“车儿灯”,清末传入城市。宣统年间常德地区禁演花鼓戏,在这种情况下,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于是有很多花鼓戏艺人学习汉剧,当时的演出常常出现“两抡班”的情况,即花鼓戏艺人一边演汉剧一边唱花鼓戏,因此,常德花鼓戏很大程度上受到汉剧的影响。常德花鼓戏以常德地区方言为基本舞台语言。常德花鼓戏曲调受到当地山歌与民歌的影响,它和长沙花鼓戏一样,曲牌主要包括川调、打锣腔、小调三种。其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捡菌子》《双下山》,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改编的剧目《尤二姐之死》,还有新编现代戏《山村兽医》。

(六)永州花鼓戏。永州花鼓戏又称“零陵花鼓戏”。1951年初,有一批祁阳花鼓灯艺人来到零陵,他们组建了祁阳花鼓灯剧团,后来道州调子戏加入进来,形成了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戏的合流,再加入民间歌舞,最终发展成永州花鼓戏。

祁阳花鼓灯分为“对子花鼓”和“出脸子”两种歌舞类型。“对子花鼓”又称“对子调”,在锣鼓的伴奏下,一丑一旦载歌载舞进行表演。“出脸子”结合了当地巫师演唱的一种“庆神戏”(当地的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在立冬前要请巫师演唱)。

道州调子戏来源于民间的“戏狮子”。每年正月,当地农村每家每户都要请“狮子”进门,进行舞狮子、武术表演,再由一丑一旦唱对子调,后来渐渐加入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形成“狮子戏”,这种“狮子戏”就是道州调子戏的前身。

永州花鼓戏是以祁阳方言和永州地区方言为基本舞台语言,曲牌大概有三百多支,主要包括川子调、打锣腔、小调、洞腔四种,其中洞腔即“师公腔”,因其来源于师道音乐而得名,曲牌以念诵为主念白式音乐。永州花鼓戏主要剧目有《云南寻夫》《打安徽》《赶子牧羊》《三看亲》《假报喜》《红娃》《月明心亮》《响姑》等。

三、结语

湖南花鼓戏一般出现在湖南地区的红白喜事或节日庆典上。湖南花鼓戏包括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等六大艺术流派,这六大流派在舞台语言、曲牌种类、表演形态和剧目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②

注释:

①雷佳.融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D].南京艺术学院,2010.

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通知[EB/OL].

参考文献:

[1]《中国曲藝志·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1986.

[2]范正明.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当今现状及未来展望[J].创作与评论,2012(11).

[3]甘咏梅.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J].艺术百家,2013(03).

[4]郭世偲,莫琳.论邵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5]哈利.论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风格[J].文化艺术,2013(07).

猜你喜欢
花鼓戏曲牌流派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曲牌园地】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