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瑞
【摘要】好莱坞电影《绿皮书》是典型的以种族歧视为素材的公路电影,影片人物追求对包括社会身份、个人身份等不同身份认同的探索。本文则以社会认同理论为框架从社会认同的三个过程来分析影片人物语言使用,系统性地展示语言词汇对社会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影片中词汇表现出随处可见的种族歧视实际上是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当然人们也通过语言内容看到主角的自我身份建构以期改善社会偏见。
【关键词】种族歧视;语言;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4-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4.027
一、简介
《绿皮书》这部影片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现象,体现了不同种族之间深刻的种族意识。影片中非裔钢琴演奏家唐·雪莉与意大利裔的白人司机兼职保镖托尼·微勒郎格在一同去往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巡回演出中经历了各种歧视和语言侮辱,最终产生了跨越文化,跨越种族友情。该片以种族歧视和阶级差异为表象,引出了社会对身份认同的深刻探讨。本文在《绿皮书》种族歧视的社会现象题材下,白人所使用的称呼语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对群内和群外的社会身份认同以及雪莉对个人身份的构建以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进行分析。
电影不仅可以让人了解历史,同样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当下的社会现状。2019年上映的《绿皮书》的题材再次聚焦于典型的种族歧视社会现象题材,如今反种族歧视的斗争仍然在继续,2017年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美国白人和少数族裔的暴力冲突,2020年美国白人跪杀黑人,抗议活动在美国各个州进行。这种族歧视能否结束呢?通过对《绿皮书》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揭示了美国处处存在歧视的社会问题。语言是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形式,承载着社会和文化信息,通过语言审视他人对其他群体的身份认同,这也让人们在社会发展飞快的今天再次对社会身份的歧视有了新的思考。
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泰弗尔(Tajfel)和他的弟子特纳(John C.Turner)等人创造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和群体类别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主张人们努力地获取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从而提高自尊[1]。泰弗尔(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人对他/她从属特定社会群体的认知,并且群体成员资格对他、她具有情感和价值意义”,这种社会认同来自于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比较[2]。该理论还指出社会认同由三个过程组成: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Turner(1985)补充了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即人们会自动对事物进行分类,因此,通过对他人的分类,会自动对内群体和外群体进行区分。社会比较指的是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社会地位方面比较,通过比较人们才会对自身所处团体环境感到愉悦和满足,这是产生歧视的一个重要来源。积极区分是指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群体的优势,并积极将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以提高自己的自尊。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言与社会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就是Hudson(2000)所提出的“每一种语言的一些项目符号,都可以反应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社会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这一认同功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其一通过语言的形式(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言变体间接实现,其二则是通过语言的内容直接实现[3]。
三、社会认同理论下《绿皮书》中的语言与身份认同
该片存在大量的种族歧视除了隐晦地展现在细节上,同时设置很多语言冲突使其更加明显地爆发出来。以下内容主要从社会认同理论的三个过程为框架: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对影片中的歧视语言词汇进行分析,表明了社会身份歧视的原因,歧视的现象以及如何来改善社会身份的刻板影响。
(一)社会分类
分类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显现了观念、文化和社会表达,因为对事物的分类不仅反映周围环境,而且是对直接影响人们对信息感知和解释环境的一种积极建构。一旦发生对族群的分类,就会对该群体的集体特性和动机作出归因。
美国社会将种族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对那些处于非主流文化的种族区别对待,设立种族隔离区。在美国的主流社会的鄙视链中,白人的社会地位最高,其次是黄种人,最后是黑人。但是同样除了对黑人的歧视外,在白人社会中盎格鲁萨克逊清教徒处于最高位,其次是犹裔、德裔、爱尔兰裔、意裔。
美国主流社将他们划分为异类,刻板印象就是分类的直接结果。从该片中白人的言语侮辱可以看出他们对其分类中其他族群的歧视。
(二)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指将自己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在社会地位方面进行比较。通过积极的社会比较,群内人员更加视自己的身份优于群外人员,则通过社会创造将自己本群的優势扩大化,便知道如何对待群内群外人员。200多年根深蒂固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对黑人的歧视依然存在于人民的思想中。顽固的种族主义思想仍然散落在美国各个角落。在该影片中通过多个对话的戏剧冲突中歧视词汇展现了随处可见的歧视现象,白人对其他种族的刻板印象,认为自己优于其他种族。
1.白人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在托尼应聘结束之后向妻子介绍雪莉时,他说“he dressed up like the king of the jungle bunnies”随后他的妻子便知道他是一个黑人。语言的项目符号可以反映人的身份特征。托尼特意强调了雪莉的身份,同样可以看出他作为白人是不喜欢并歧视黑人。
雪莉在舞台上是受人尊敬的天才钢琴家,人们尊称他为“doctor”,但是在台下人仍然因其黑人的皮肤受到各种歧视。该影片多次出现了美国白人对钢琴家雪莉的称谓,各种蔑称不绝于耳,例如“nigger,spook,eggplant,conns”。“nigger”一词来自于拉丁文,最初是黑色的意思,但最终贩卖黑奴贸易的兴起,白人阶层开始赋予其其他特殊的含义例如懒惰,肮脏等并开始大肆宣扬,逐渐影响和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最终导致对黑人的刻板影响和种族歧视。总之,这样的做法只是为了白人上层阶级更好地维护统治,通过话语手段构建了对黑人的负面身份认同并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以制定新的社会秩序,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伯明翰最后一场演出中雪莉想要在餐厅用餐,但是服务员说“You can’t go in.These are...‘longstanding traditions’.club rules.And there is a very popular establishment right down the road,the orange bird they’d be like to feed you.”
在这一幕中酒店老板使用了“tradition”这个词认为在这个高贵的白人餐厅,黑人不能在此用餐是历来的传统。现在高人气的钢琴弹奏家雪莉和几年获得冠军的黑人球队一样,因为是“传统”所以不会允许他们进入,但是听众和普通人都可以进入,仅因为他们是“白人”。此外还特意提到了“橘鸟酒吧”会是一个可以很好招待他们的地方,隐晦表达黑人只能在黑人酒吧用餐。
无独有偶,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巡回演出的路上,因雨夜迷路,他们进入了日落城被警察拦下,当警察看到白人托尼搭载黑人时高傲地说“He can’t be out here at night,this is sundown town”。美国人认为日落是美好,闲适的生活,日落城是只允许白人自由活动的种族隔离区,黑人必须在日落之前离开。在20世纪60年代末,这样的日落城在美国不计其数,这正是体现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其他群体的社会地位的对比,他们认为“白人高人一等”在所有族群中最高贵。日落城这样的种族隔离区的建立就是为了保持白人社会上的优势。
2.对其他族裔的歧视
在本影片除了体现对黑人的歧视,同时还有对美国其他少数族裔身份的歧视。例如油脂球(greaseball)、犹太佬(hymie)、德国佬(kraut)都体现了美国白人对其他少数族裔(意裔、犹太裔、德裔)的刻板印象、歧视现象。
在电影中这样一幕,托尼在表演开始之前检查钢琴结果发现钢琴上有很多垃圾,品牌不符合合同规定所以和负责人产生了冲突。在此争吵中负责人对托尼言语攻击说“Who do you think you’re talking to,grease ball”.“grease ball”意为“油脂球”是指看起来经常不洗澡的人,是侮辱意大利人的贬义词。由于托尼是意裔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统白人,所以美国白人也对其有隐匿的歧视。还有一个片段也是如此。
他们进入了日落城被警察拦下,在警察对托尼询问他的名字(Tony·Vallelonga)后得知他的民族身份是意大利人之后说“Oh,that is why you driving him around,you half a nigger yourself”,这里“半个黑人”是对意裔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大多数意大利人都是好斗残暴的黑帮,20世纪30年代大量意大利人涌入美国侵犯了美国白人的基本生活权益,而忽视了大多数意裔移民成为了工人和从事手工业的事实。这便是美国主流社会对黑人和意裔移民的集体身份认同,所以对他们有种族歧视并将他们化分为异类。
这些语言侮辱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现象。美国白人认为自己是所以群体中最高贵的种族,享有特权可以在美国各地来去自由。该片除了对于黑人明显的种族歧视外,影片在许多场景细节上将托尼定义为粗鲁、圆滑、好斗的下等白人,这种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身份认同,是白人对他们所属群体的共性认识,和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对比认识,是该群体中的个人对他们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和情感的认知。
(三)积极区分
人们通过积极的区别获得评价性和积极的社会认同。因此,积极的区分是为了满足个人积极的自尊需求。这意味着,自尊需求激发着个体的社会认同和集体行动。换言之,社会认同满足了自尊需求。当人们的社会认同受到侵犯时,人们会思考并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群体的声誉。个体的社会身份具有双重性,是其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而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的转换,因此社会化过程与我们的群体身份信息特征密切相关[4]。
对于雪莉而言,他原本可以留在美国北方在公园大道的派对上拿着三倍的演出费,受人追捧。但是却选择到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巡演,因为他认为只有天分并不足够,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更大的勇气。在一场雪莉与托尼的争执中,雪莉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困惑“I live in a castle!alone,and rich white people pay me to play piano for them,because it makes them feel cultured.But as soon as I step off the stage,I go right back to being just another nigger to them.Because that is their true culture.
由此體现了他对自己多重身份的困惑,这种困惑是他一直处于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他既是一个尊称为(Doctor.Shirly)受人欢迎的钢琴家,也是一个受到蔑视的黑人,但又无法融入黑人群体。美国主流文化对雪莉集体身份的认知是不论其学识如何,白人永远高人一等,黑人永远受到歧视。因此他希望通过自身的教养,隐忍,用白人社会规范约束自己,扮演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形象以此作为对抗的方式。在影片的白人的多次言语侮辱时,多数情况下他都会忍让以通过自我身份的构建,赢得人们对他和这个群体的尊重。
在一次警察对托尼意裔身份的言语侮辱后,他们被关进了警察局。雪莉认为只因为发泄情绪殴打警察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那些白人警察依旧在那里若无其事的聊天。他说“Dignity always prevails”。
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雪莉认为暴力不能结局任何问题是有“尊严”才能战胜一切,这也是他一贯的作风因为他从小受到的白人的教育。但是随着多次的隐忍仍然无法赢得尊重。在最后一次演出时,雪莉在托尼的强硬的态度下还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与唱片公司解除了合同,拒绝演出。
面对白人的各种歧视和无理要求,黑人主人公雪莉并没有激烈地反抗强调自己的群体个性,而是始终以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和要求,用自己温和的态度和话语捍卫自己的尊严。在这部影片中,雪莉从开始到结束在南方的巡演都代表着黑人群体,他始终决心通过著名钢琴家的卓越才能以改变白人对他的种族主义态度,以及外貌的刻板印象。即使在影片的结局,他只是实现了一个小范围的平等,但是不能忽略他在获得积极的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努力。雪莉希望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公众的看法,实现种族平等。与此同时,他通过个人经历和自我认同的反思进行自我价值认同,逐渐接受了自己的黑人身份。
四、结语
该影片中身份认同是一种内化的,深层次的种族困扰,这种困扰是美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当这种现象获得更多社会关注时就是影片的意义所在。社会认同理论导致了自我中心主义、陈规定型观念,甚至在对民族群体的认知和互动中出现歧视和种族主义。因此,种族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在分类过程中形成的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由于身份认同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解释影响身份认同的因素时,应考虑到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连,其内容足以反映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社会现象,从经济生活到全球社会意识,都被语言所渗透。语言项目不仅揭示了说话者的身份,也反映了對他人的身份的认同。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由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刻板印象对种族分类和比较导致了对群外种族的各种歧视,这可以通过使用贬低性语言词汇来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01):21-27.
[2]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475-480.
[3]付义荣,葛燕红.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社会认同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8,(4):114-123.
[4]刘卫红.社会身份的多重性及其语言建构[J].社会科学家,2015,(0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