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调

  • 论元曲宫调
    究。“我国历代称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七声即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被称为‘调’,合称‘宫调’。”[1]一、元曲宫调考源我国的正规戏曲虽然产生较晚,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戏曲主要形式之一的音乐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形式——七音十二律。七音,古代称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依次相当于现代音乐的3、5、6、4、1、2、7(古代曲谱没有阿拉伯数字,用宫、商、角、徵、羽、

    戏剧之家 2023年9期2023-04-05

  • 元谱与坊本:明清南曲谱中的遵古与从俗
    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4]239由此可证南戏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宋代民间文人词。对于“由曲至词至曲”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戏曲吸收了词的音乐和文学成分,但是在格律上必然要与词有所区分。在南曲谱的编撰过程中,这一思想逐渐引起重视。沈璟、钮少雅在引子上,往往注重遵古,而尽量避免对词律作较大的修订,显示了词曲一脉相承的关系。在词乐关系上,南曲引子一般用于角色上场,干唱,不用笛和,因此不拘宫调,词乐关系不如过曲严格。王骥德《曲律·论引子第三十一》言

    艺术探索 2022年6期2023-01-10

  • 从陈刚《金色的炉台》看西洋乐器民族化
    三次,并逐渐由A宫调转入D宫调。B乐段主题变化重复一次后进入中部。中部调式调性不稳定,首先是在b羽调上展开,后在G宫、F宫、e羽、D宫等多个调式调性上转换,最后在结尾处回到主调A宫调。中部(110-235)发展性较强,但同样由两个不同的主题构成,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再现部缩减再现了首部,在主调A宫调上展开并在结束处加入了一个尾声。全曲在速度上构成了由慢到快再到慢的一个进行,充分的表现了作曲家的音乐情感。再现部(236-265)为首部的缩减再现,在回归主调A宫

    黄河之声 2022年3期2022-11-22

  • 《九宫大成》与清代中期的词谱制作
    相为表里,而南北宫调从未有全函,历年即久,鱼鲁豕亥,不无淆讹” ,奉命编纂《九宫大成》,至乾隆十一年春成八十一卷,闰一卷。 《九宫大成》是一部大型曲谱,综合南北曲,格律谱和音乐谱兼备,堪称戏曲乐谱和格律体式的集大成。 周维培认为该书 “反映康乾盛世之音的音乐载体,并旨在对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领域、文化娱乐以及戏曲表演,起到一种导引和制约作用” 。《九宫大成》的体例,在南北曲每一曲牌下,先列正格,次列变格,即 “又一体” ;所有的单曲和套曲的曲文,均标注工尺谱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11-03

  • 论曾侯乙甬钟“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省略变化与论述特点
    基本依据。根据“宫调关系”和“律名关系”的叙述逻辑,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所呈现的乐律关系存在两种类型:“正声”加“新钟”“六阳律”。其中“正声”加“新钟”类型包括省略了新钟均的“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整体呈现五声十二律旋宫和用新钟均调律校音的实践,这对于解读先秦乐律文献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分析“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省略变化情况,并从“律名”“声名”“宫调”三个层面解析其论述特点。曾侯乙中下层甬钟的铭文,分为“记事铭文”“标音铭文”“乐律铭文”三种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3期2022-10-29

  • 刘永福
    其中有关中国传统宫调理论研究成果6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转载。主持并完成了“黄翔鹏‘宫调学’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和“中国传统‘宫调’术语考释”(国家社科)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刘永福的宫调理论研究,秉持“问题性”和“创新性”的学术理念,注重“逻辑性”和“普适性”的思辨方法,其研究成果多为“新证”或“补证”。⑴首次提出“调式性变音”“功能性变音”和“装饰性变音”三大“变音体系”理论;⑵创建“传统七声调式音阶”组合模式;⑶阐发“始于均(调域)、成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2期2022-07-05

  • 从《尊前集》《金奁集》宫调信息看晚唐五代词乐之风格①
    有体现音乐元素的宫调记载,《尊前集》中的宫调记载虽然不具系统性,但是全集收录词人时间线度长,空间跨度广,尤其是其中集中收录的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作多标注宫调,可为了解晚唐五代词人的用调情况提供重要线索。《金奁集》为晚唐五代时期词人的专集,并且系统记录了宫调信息,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词乐用调情况。所以综合以上两个因素,本文将以这两本标注宫调信息的词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收录作品的宫调运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音乐文学属性的角度总结晚唐五代词乐艺术的风格特征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2年1期2022-04-19

  • 论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 的音乐特色
    火塘唱新歌》D 宫调式; ③ 《围着火塘唱欢歌》 D 宫调式。2.第一乐章: ① 《洁白的云雾》 G 宫调式→D 商调式→G 宫调式→A 宫调式→C 宫调式; ②《石板小路弯又弯》 F 羽调式→C 宫调式; ③《千年苗鼓咚咚响》 E徵调式→E 宫调式→E 徵调式→F 徵调式。3.第二乐章: ①《春风从田野上吹起》 降 A 宫调式; ② 《桐子花开》 C 羽调式; ③ 《缠树的老青藤》 D 徵调式; ④《金钥匙》 A 宫调式; ⑤《悬崖上的修路号子》 降B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2年2期2022-02-19

  • 以“凝重古拙”为美 ——张先的词乐美学
    《张子野词》中的宫调运用情况和长调创作分析两条线索展开研究,尤其是在宫调分析中,通过与《尊前集》和《金奁集》两本记录晚唐五代词作且标注宫调信息词集的对比,呈现出了张先在词乐用调方面与前代的区别和联系。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张先的词乐创作既继承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乐以柔婉为美的风格属性,同时又独具开拓与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北宋词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更表现以“凝重古拙”为美的个人风格特色。一、继承传统张先的《张子野词》早在南宋末年之前就已经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2-01-06

  • 论明清传奇的曲牌音乐叙事功能
    注。因此,曲牌在宫调、曲牌联套、单只曲牌等方面的音乐叙事功能长期以来少被论及,本文拟就此进行论述。一、分宫别调的音乐叙事功能吴梅在《顾曲麈谈》中说:南北曲名,多至千余,旧谱分隶各宫,亦有出入。(1)吴梅:《顾曲麈谈》,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196页。明清传奇所用到的曲牌非常多,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古人采用宫调对曲牌分门别类,大致归纳出宫调所对应的“声情”,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中明确表述了不同宫调具有不同的情感类型,后世多有引用,大抵也没有超出他的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11-19

  • 二十一世纪戏曲曲谱研究文献综述
    6)戏曲曲谱涉及宫调、板式等多种乐学要素,以及戏曲创作技巧、戏曲美学理论等各方面内容。戏曲曲谱传达出来的是一个时期的文化,并且注重文献的原始性、准确性和认可度,是研究南戏和传奇最坚实和可靠的文献基础,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多。此次搜集与统计的研究“曲谱”的文献,包括著作与论文共156 种。与本文有关的有32 种,其中专著有4 本,硕博、期刊论文有28 篇。这些文献主要以元明清曲谱为研究对象。现存的元明清曲谱较多,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朱

    戏剧之家 2021年27期2021-11-14

  • 再探南音五空管D宫系统调*
    一、南音主要管门宫调系统音序分析1.五空管两个宫调系统音序列特征对比图1 五空管C宫和G宫系统调音序列对比2.五空四管与五空管宫调系统音序列特征对比五空四管与五空管的系统音序从南音谱字对照似乎非常相近,那么五空四管宫调系统是否是五空管宫调系统的复合音序呢?如图2分析。图2 五空四管与五空管宫调系统音序列对比3.倍思管与五空管宫调系统音序列特征对比图3 倍思管与五空管宫调系统音序列对比二、南音指谱《玉箫声》首节管门宫调系统分析南音指谱俗称“指套”或“套曲”,

    大众文艺 2021年12期2021-07-19

  • 胶州秧歌与商河鼓子秧歌的音乐比较
    构,全曲都是在D宫调式上进行写作。第一乐段从第1小节到第8小节,曲式结构是二段体的工整乐句模式,第一乐句的前四小节开始于D宫调式,结束于此调式的徽音。较有特色的一点是,这一乐句出现了一个纯四度音程大跳,但是配以它较慢的演唱速度和疏松的节奏型,听起来依然是细腻、柔软的音乐色彩,较好地体现了胶州秧歌浓厚的抒情音乐色彩。第二乐句的前四小节,一直都在D宫调式上进行写作,最后停留在了这个调式的宫音上。第二乐段是第9小节开始,采用6+4的乐句,从第二乐段开始音乐加入了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2021-07-12

  • 曲牌结构类别及其形成的因素与内核
    结构体式或类别与宫调、音韵、词格以及审美心理、结构思维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结构的内部又根据曲牌或众多相连的曲牌所表现的不同内容情节而有所变化,从而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曲牌结构形式。在研究曲牌结构时,对不同的曲牌结构的思维与功能探讨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能深刻地揭示出曲牌结构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规律。为此,本文将主要探索传统音乐中曲牌结构所形成的相关因素和内核,诸如宫调对曲牌结构的制约性,音韵在曲牌结构中的修辞性,艺人审美在曲牌结构形成中的对称性等

    中国音乐 2021年2期2021-04-17

  • 论曾侯乙甬钟乐律铭文中“宫调关系”的分类
    ,是为比较各律的宫调关系而设的。(2)黄翔鹏:《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黄翔鹏文存》,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91页。原载《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第22—47页。两种体例实际把乐律铭文内容又划分为两类:“比较各律音位”和“比较各律的宫调关系”。对乐律铭文内容比较重要的分类还有:曾宪通先生《关于曾侯乙编钟铭文的释读问题》(1986)认为乐律铭文大体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列国律名的对比,即某一地区的某个律名相当于另一个地区的另一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2-22

  • 王骥德《曲律》论宫调四题
    骥德《曲律》有关宫调部分的论述再作深入考证。王骥德《曲律》涵盖广泛,堪称明代曲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有广泛影响。其中有关宫调的内容,多采前人论述,是窥知明代南北曲宫调使用的重要窗口。叶先生为《曲律》论宫调部分所作注释,本已释解通透,为精益求精,嘱我再予考证。现遵先生之命,不揣冒昧,采校雠学方法,对王骥德《曲律》论及宫调的一些问题试作进一步研究,权作拾遗,以就教于先生与各位方家。一、 四十八调考王骥德《曲律·论宫调第四》云:“则律之自黄钟以下,凡十二也,声之

    曲学 2020年0期2020-12-05

  • 元曲调牌及宫调标示考索
    调牌前一般不见有宫调标属,但元曲调牌(或称曲牌)前似多见有宫调标示,如【双调·夜行船】【正宫·端正好】【南吕·一枝花】,此处[双调][正宫][南吕宫]都是宫调名。一般认为,【夜行船】【端正好】【一枝花】三个调牌分别隶属于[双调][正宫][南吕宫]三个宫调。这种观念实始自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将三百三十五个调牌,分别归属于十二个宫调之下。“[黄钟]二十四章:【醉花阴】【喜迁莺】【出队子】【刮地风】……[正宫]二十五章:【端正好】【衮绣

    文艺研究 2020年4期2020-10-22

  • 元曲宫调声情说解读
    薄克礼宫调声情一说源自燕南芝庵的《唱论》,他将所列17种宫调的声情逐一说明,但很显然,由于散曲仅流传12宫调,杂剧仅有9宫调,故其所录可能传自梨园或承继了上一时代的说法,可惜现有资料有限,已经无法确切地肯定其说之来源。《唱论》中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仙吕调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旖旎妩媚。高平唱,条物滉漾。般涉唱

    心潮诗词评论 2020年10期2020-10-16

  • 张朝钢琴曲《皮黄》的音乐特征分析
    1-7小节)bE宫调式(7-25小节)bE宫调式(26-44小节)F商调式(45-67小节)A商调式(68-85小节)bE宫调式转为bB徵调式(86-100小节)bG宫调式(101-132小节)A徵调式转B羽调式(133-197小节)F羽调式(198-179小节)G宫调式(280-294小节)bE宫调式第一部分(1~25小节),【导板】(1-7小节)bE宫调式,作曲家运用自由的节奏,实现节奏的无板无眼,在这部分右手需要以三次连续的颤音作为开始,仿佛空谷里传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2020-10-16

  • 从“论”宫调出入看毛奇龄“论定”《西厢记》的学术态度
    氏对于《西厢记》宫调“出入”的看法切入,管中窥豹,探讨其“论定”《西厢记》的学术态度。毛氏在其“论定”本《西厢记》卷首《杂记十则》中说:“每折中,调有限曲,曲有限句,句有限字,此正所谓宫调出入、章句通限、字音死生也……且凡宫谱所列,与元词按之,每有参错,借如务头,标十七宫调,不标出入。元剧则有出入矣,然不标何宫何调,谱则既标出入宫调,而又不详。如中吕用南吕[干荷叶],谱及之,双调用之,谱未及之也。且旧有转用宫调例,如正宫[道合]可出入中吕宫……”(毛奇龄《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2019-11-15

  • 浅论单曲体曲艺音乐的调式及转调规律 ——以北京琴书和岔曲为例
    曲艺音乐主调为C宫调式,那么它的上方五度调式即为G宫调式(即我们理解的do—sol或1—5的关系);就好像主调为D宫调式的单曲体音乐上方五度为A宫调式;再来个稍复杂一点的调式转换,如某单曲体音乐主调为G徵,那么它的上方五度宫音系统调式为G宫调式,这是因为调式的转换都需在宫音的基础上换算,G徵调式的宫音为C,要在C宫的基础上向上五度才能得出G宫调式。下面我们以北京琴书优秀作品《双婚配》《考神婆》和岔曲作品《赞月》为例:北京琴书惯于主调用徵调式,由乐谱知《双婚

    大众文艺 2019年18期2019-09-23

  • 《片玉集》宫调简称考
    )唐宋两代对乐曲宫调的记载有两种命名方式,一种为律吕名式称谓,其名反映该宫调的乐律实质,如“黄钟宫、中吕商、林钟羽”之类,其构词方式以三字为限,前两字为十二律中的律名,末一字为七声音阶中的阶名。第二种是俗称(时号),如“道宫、仙吕宫、般涉调”之类,其名未必反映对应宫调的乐律实质。而律吕名式称谓又分“之”“为”两种称谓体系、两种律高基准(相差二律),其中“之”式称谓强调本调宫音的律高,“为”式称谓强调本调调式结束音(杀声)的律高。而部分俗称又来源于唐初律高标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3期2019-09-11

  • 歌剧《杨贵妃》中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回旋性特征
    “5 2”,是E宫调的角音上的“角i↓”和弦。谱例1−2在《星月辉映》第14小节,八度内和弦音排列为“5 2”,是E宫调的商音上的“商i↓”和弦。谱例1−3在《杨贵妃》[第一幕]第6首第27小节,是C宫调的“羽I↓”和弦。谱例1−4在《杨贵妃》[第一幕]第7首第9小节,是C宫调的“宫I”和弦。谱例1−5在《杨贵妃》[第二幕]第9首第49小节,是C宫调的“商I”和弦。谱例1−6在《杨贵妃》[第二幕]第11首唐明皇咏叹调《真情真爱》第10小节,是C宫调的“羽Ⅲ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7-13

  • 林谦三“之调式为调式”学说的应用
    国古代传统音乐的宫调问题,一直以来是近现代音乐理论讨论中久议不衰的命题。主要的症结是,中国古代“调”的概念过于宽泛,不同时期、不同乐种、不同场合,甚至不同理论语境下,“调”的含义和定位可能完全不同。尤其唐代中期,在俗乐律调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宫调名称在由律调名逐渐向俗乐调名过度时,在理论上产生了称谓上的交错。有的律调名已改换成俗乐调名(时号),有的将不同时期的律调名,直接做为俗乐调名存在;又由于后代在有关宫调的理论讨论中,在调位名称相同的表述下,有的是指同宫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2-07

  • 非遗文化之扬琴伴奏与川剧弹戏
    它本身调式的下属宫调。有时下属宫调占主导地位(参见谱例中头子部分),所以原徵调式的三级音“7”实际上已成为下属宫调的导音,故而唱腔的任何一句,从来无结束于“7”音者。因此在它的六声结构中,各句的结束音,只能是其余无音中的任何一音,所以它的过门之旋律也只有五种样式(即中心音为1、2、3、5、6)。(二)在苦皮一字中,和甜皮一样。旋律常在原徵调式中,去掉了三度音的下属宫调上进行(“避工”),并以清角为宫的方法,转入该调式(下属宫)的下属宫调(即重下属宫调),形

    神州·上旬刊 2018年10期2018-11-26

  • 用调性思维来听《月夜听箫》
    色彩五声调式分为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调式类型可分为同宫系统调和同主音调。由于音程关系决定调式色彩,一个调式内,主音下方的三度音(即上方的六度音)对该调式的色彩起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上方三度音。宫调式有上方大三度、大六度音程,具有徵类色彩;商调式有小七度音程,具有徵类色彩;角调式有小三度、小六度和小七度音程,具有羽类色彩;徵调式有大六度音程,具有徵类色彩;羽调式有小三度和小七度音程,具有羽类色彩。徵类色彩与自然大调相似,都具有明亮、坚定的

    黄河之声 2018年13期2018-09-19

  • “折”与宫调之关系研究
    具有音高、声腔、宫调等范畴的不同内涵。探究“折”的来龙去脉及不同内涵,对正确解读解译宋代的曲谱具有重要意义。一、见于文献记载多种含义之“折”“折”见之于古代文献的,有“折”“折声”“折字”的记载,主要见之于宋人文献,但三者的内涵不尽相同。(一)沈括《梦溪笔谈》以“折声”称谓。其云:乐中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住当二字,一掣减一字,如此迟速方应节,琴瑟亦然。更有折声,唯合字无。折一分,折二分至于折七八分者,皆是举指有浅深,用气有轻重。[1]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8年2期2018-08-06

  •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孔三传创造了“诸宫调”,这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大型说唱音乐形式。诸宫调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套与套之间的连接使用不同的宫调,音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诸宫调的盛行,为戏曲音乐曲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曲牌体最早出现在南戏的北曲当中,最初为单曲牌演唱。随着南戏的发展和套曲的出现,戏曲曲牌体结构体制逐步确立。魏良辅改革后的昆山腔在演唱技巧上吸收了北曲的精华,北曲曲调也逐渐被引入到南曲之中,从引用个别

    剧影月报 2018年2期2018-04-18

  • [八声甘州]曲牌与[甘州歌]曲牌的仙吕宫调表现
    ,二者均有仙吕的宫调表现,本文即是对[八声甘州]与[甘州歌]在仙吕宫调方面的系统剖析。关键词:[八声甘州] [甘州歌] 曲牌 仙吕 宫调 句体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55-02《甘州》是唐时有名的大曲。唐·崔令钦所撰,成书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的《教坊伎》所载大曲有四十六首之多,其中有载《甘州》曲,并排名第七,为唐大曲中重要的一首。唐时,河西走廊胡乐兴盛,所谓“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

    艺术评鉴 2017年22期2017-12-20

  • 宫调源起略述
    益法)方面,简述宫调的产生。关键词:宫调 产生 十二律 生律方法“词,作为萌生于南北朝、发展于隋唐五代、盛于两宋、延续元明清而不衰的一种文学体裁”[1],又称曲子词、倚声、乐府、琴曲。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调其律;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所以说,词作为音乐文学,创作时必须要遵循“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原则。词与词不仅有词调之别,词调又有所属宫调之别。宫调是我国古代乐律

    参花(下) 2017年3期2017-08-13

  • 二胡协奏曲《春江水暖》第一乐章中的音色描述
    。主题的呈示为G宫调,在乐队两小节的间奏后进入:(见谱例一)。谱例一这是主题的首次亮相,代表着这个乐章,乃至整个协奏曲的基调——绿色。这既是色彩,也是形象。可是绿色有很多种,怎么区分呢?首先看调性:G大调的听起来是平稳的、清晰的、不张扬的明亮;其次看调式:宫调式的色彩是端正的、光明的、亲切的;再看协奏声部与主题的和声:协奏声部的两小节前奏和主题呈示的前两小节和声都没有变过,是G宫和弦,第5小节其实已经离调到了D宫,但是低音“G”却还持续地保留着,可是为什么

    剧影月报 2017年1期2017-04-11

  • 昆曲的宫调和笛色(下)
    一笛七调的指法与宫调的旋相为宫法相似,笛子吹出的每个有效音都有固定的音高,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调中处在音阶组合的不同位置。曲笛六个孔音加一个筒音,共有七个基础音。当闭①孔音作“工”音时,此调称为工字调,俗称小工调,从第①孔到第⑥孔按序逐次闭合,至⑥孔全部闭合形成的音序为:工/3、尺/2、上/1、一/7(高吹为乙/7)、四/6(高吹为五/6)、合/5(高吹为六/5),⑥孔全开或闭②③孔为凡/ 4或4。这个指法俗称“筒音作5”或称“闷5”。以小工调为标准,每一

    上海戏剧 2017年3期2017-03-22

  • 昆曲的宫调和笛色(上)
    、谐和,义出古代宫调乐律。宫调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律制,是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源头。昆曲中宫调使用法继承自诸宫调、杂剧及南戏,与隋唐燕乐中的宫调有渊源关系,但功用并不一致,古代宫调的乐理作用在昆曲宫调中明显弱化。鲁殿灵光、美酒遗香古代定调用“管”(隋唐时用筚篥),吹管时空气振动形成音值高低,管长不同则频率不同。古人以“三分损益法”调整管长,形成五音二变,即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1-do、2-re、3-mi、5-sol、6-lɑ)和增加“变徵、变宫”(4

    上海戏剧 2017年2期2017-02-17

  • 浅议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和发展
    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汉族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海州地区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地处苏、鲁两省接壤处,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因而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海州五大宫调是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2017-01-12

  • 钢琴套曲《我的歌》音高结构解析
    的处理以及频繁的宫调系统转换等手法,在保留中国五声性特征的同时,作品还具有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五声性四音组;中国民歌;宫调系统;结合形态一、“五声性四音组”的个性化运用刘康华先生在《二十世纪和声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一文中提到,“以音组为基本结构成分而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意味着其组织音高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发展特定的音程集合体来发展乐思,而不管音高材料是垂直形态、水平形态还是斜向混合形态,它们都受特定的音程集合体的控制。由于该体系以作曲家选定的

    齐鲁艺苑 2016年6期2017-01-11

  • 北宋前期词作中转调与犯调现象研究
    的创作以及后世诸宫调、杂剧、南戏、昆曲等曲牌音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值得重视的音乐文化现象。柳永《乐章集》、张先《张子野词》是为数仅有的依宫调编排的词家别集,北宋前期的词作总集《尊前集》中亦有部分词调标注宫调,这些词籍保留了宋代词乐的宫调信息,为研究北宋前期词作中转调与犯调现象保留了珍贵的音乐材料,展现了北宋前期词乐创作的丰富性。转调;犯调;地域音乐;音乐造诣;音乐思想;历史影响词乐中的转调和犯调,是移宫换羽产生新声的两种方式,它们丰富了乐曲形式、增强了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8期2016-12-06

  • 清代工尺七调系统的丰富发展与多类型并存
    践应用,存在“正宫调系统→小工调系统→乙字调系统”的演化历程。这些基础调名和转调关键音不一的各宫调系统,在保持相互调名和调高关系一致的同时,也在传统音乐的丰富实践中不断转型,依照“尊崇上字宫音”或“不同系统混用”等原则,讹变出多种类型的宫调体系。现存诸多传统音乐品类中形态各异、结构不一的工尺调名系统,都是宫调理论自唐宋一路走来,历经明清工尺调转型与丰富发展后,在现存传统音乐实践中积淀遗留和继续施用的结果,其主体逻辑关系可在宫调理论的“有序演化”与“因势讹变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6-20

  • 《瑟谱·诗新谱》的宫调应用特点∗ ——兼谈传统雅乐遗产的现代价值
    瑟谱·诗新谱》的宫调应用特点∗ ——兼谈传统雅乐遗产的现代价值李宏锋摘要:宋末元初熊朋来创作的《瑟谱·诗新谱》尽管以“复古”为主旨,力图弘扬周代诗教传统,但从其音乐本体形态看,熊氏不明古瑟调弦之制,不察二十八调闰角之实,以“从其月律”或“因其物性”作为宫调选用标准,其精心创制的《诗新谱》并非上古雅乐正宗,只能视为熊朋来的拟古之作,目的是建构熊氏自己理想的礼乐之境。《诗新谱》的上述特点可视为中国古代雅乐缩影,通过对这一个案的剖析,可使我们在当前复兴中华礼乐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6-07

  • 宋元宫调筋节考
    曲学》第四卷宋元宫调筋节考白 宁明代曲学家王骥德《曲律·论宫调》云:“宫调之说,盖微眇矣。”*(明) 王骥德著《曲律》,读曲丛刊本,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 99页。在明清曲学中,宫调理论有许多难解之谜,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宫调有诸多变化,后之学者对此多有研究,其中不乏有见地之论,如清代凌廷堪《燕乐考原》等有关论述,尽管如此,对宋元时期宫调的研究仍有一些若明若暗的地方。本文试以北宋“燕乐二十八调”、“教坊十七调”、南宋“

    曲学 2016年0期2016-05-15

  • 论沈璟 《南曲全谱》对 “南九宫”的首次构建
    后,在曲牌前标注宫调才成为戏文传奇创作时遵守的一项基本法则。徐渭 《南词叙录》言:“今 ‘南九宫’不知出于何人,意亦国初教坊人所为,最为无稽可笑”[1];当代著名学者洛地先生则认为南曲本无宫调,当时人基于某些想法构建出了南曲宫调体系[2]。因此,对 《南曲全谱》建构宫调体系过程的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沈璟究竟如何编写 《南曲全谱》,从而实现南九宫体系的首次构建呢?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一、北曲谱对 “南九宫”建立的影响沈璟等人希望规范当时南曲 “无宫调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2-25

  • 论《银纽丝》曲牌在戏曲音乐中的流变
    小调,共11句,宫调式,讲述了亲家之间互相倾诉家长理短的故事。《南银纽丝》与《北银纽丝》在调式、句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根据地域差异命名。(二)中部地区河南曲剧里有一种《扭丝》调,就是《银纽丝》曲调遗留在河南戏曲中的佐证,曲剧《丁郎认父》中的旦角唱腔《玉菊丹桂满园香清》和《老夫人设酌》里的《小红娘款动金莲走进了绣阁》,还有《罗通扫北》中的《哪怕他马革裹尸血溅阵前》都是宫调式,把《银纽丝》这一民歌曲调运用到了戏曲中。山西的晋北大秧歌《观灯》中的青衣唱腔《盼女

    黄河之声 2016年17期2016-02-03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生态博物馆建设 ——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为例*
    续发展。海州五大宫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连云港市于2009年开始启动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工程,拍摄了大量的影像图片资料,并开展研究,编辑出版了含有200多首曲牌的《海州五大宫调》书籍。2010年开始,连云港市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项目的社会化管理,开始建设数字化生态博物馆,力求营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非遗传承保护生态。本文力求通过解剖海州五大宫调的数字化保护和生态化传承的成功范例,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为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7期2014-04-17

  • 浅析辰河高腔各母调体系的基本腔调特征
    ”则是由两种不同宫调的基本腔调组合而成,故辰河高腔共有八个母调。八个母调的基本腔句和数板,其腔调各有特征,现按宫调介绍如下:一、各母调的基本腔句1.上字调(C宫)系统的母调(1)“风入松母调”的基本腔句。谱例3-11:冲腔谱例3-22:平腔谱例3-33:原下腔在例3中,从sol到fa的时值保持较长,唢呐在演奏此音时有特别的“泛音”效果,演唱者演唱时,也极力模仿此音高,并模仿这样的泛音效果,很有特色。常以清角为宫转入下属调是此母调的独特之处。冲腔是宫调式(清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2014-04-12

  • 多重视野下“五大宫调”的称谓解读
    者在《“海州五大宫调”名实辨》[1]189-197一文通过对部分历史文献的分析,结合田野调查对“海州五大宫调”的名实称谓作了初步探讨。其实,“五大宫调”不仅仅流传在连云港,它是鲁南和江苏南北普遍流传的一种古老曲唱艺术,是与清代盐业生产、运销以及盐政管理等系统紧密联系的一种贵族音乐文化艺术的遗脉。在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被作为一个曲种看待,在淮安和扬州,“五大宫调”是清淮小曲和扬州清曲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所以,“五大宫调”究竟是曲种还是几个曲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8

  • 中国五声、西方七声调式体系特性音程的比较——敬答赵宋光先生之问
    为偏音的中国传统宫调五声音阶形态。在五声音阶调式体系里,由C宫转向G 宫是通过 “变宫为角”来实现,即把C宫的宫音降低半音当作G 宫的角音,其中 “变”是指降低半音的意思;由C宫转向F宫是通过 “清角为宫”来实现,即把C宫的角音升高半音当F宫的宫音,其中 “清”是指升高半音的意思。综合来看,西方自然大调向属调转调,需升高一个音,而在中国五声音阶调式体系里刚好需降低一个音;西方自然大调向下属调转调,需降低一个音,而在五声音阶调式体系里刚好需升高一个音。这是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3-21

  • 话说《板桥道情》的泰州版本 ——兼述宫、羽两个调式的【耍孩儿】
    【耍孩儿)》皆为宫调式,分别为戈弘先生采录于兴化和朱新华先生采录于东台。前者的词也是郑板桥的“老渔翁”,而后者由于内容不同,词格亦有变化,故而曲调也有变异。我们知道,历史上兴化、东台曾归属泰州。泰州、东台、兴化是一片紧密的文化群落。道情,曾经几乎是这里的人民个个能哼上两句的“乡曲”。集成能从此区域采录两首同为宫调式的【耍孩儿】,可见【耍孩儿】在此流行的程度了。而板桥先生的道情也曾以宫调式的【耍孩儿】在这一带流传,因而,我们不妨视宫调【耍孩儿】为《板桥道情》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2013-11-21

  • 论宋词之词调与宫调的关系
    有音高与调式——宫调的规定;因此词调与宫调是存在一定关系的。这是词学的基本常识,然而若将它作为学术问题探讨时,便需要对宋词有关现象的考察并参证历史文献而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答,由此从常识而进入复杂的学术层面。20世纪30年代之初词学家夏敬观在《词调溯源》的专著里详细汇列了燕乐二十八调可考之词调。他特别强调“溯词调之源流,必先明白它所配合的律调(宫调)”,在系统考察之后“以欲证明二十八调之外,无所谓词”[1]2。由此可见词调与宫调之密切关系。最近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3-22

  • 浅论柳琴戏的“调”
    1、例2均为“D宫调”。另外常用的一种是1=G的“D徵调”(在有些文章中叫做“G徵调”,本人认为这种叫法是不妥的。)如柳琴戏的常用过门。[例3]:再如女声唱腔。[例4]:例3与例4同为“D徵调”。所以说柳琴戏的常用调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D宫调”,一个是“D徵调”,为同一主音的两个调式。二、调式的交替使用在柳琴戏的唱腔中,上述两种调式是以“D宫调”为主,“D徵调”为辅的形式频繁交替使用的,其频繁程度让人惊叹。往往有时候一句唱词就要转换两次甚至更多次数的调式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5-25

  • 从唐、宋所载的燕乐调名看二十八调宫调结构规律的传承
    乐调名看二十八调宫调结构规律的传承□谷 杰燕乐,是隋唐时期宫廷歌舞大曲发展到顶峰时期长期应用于宫廷宴享的一个乐种(广义的燕乐包括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二部伎在内),其源头来自汉代房中乐,北魏、北周、隋、唐几代帝王及宫廷音乐家,在宫廷音乐中融合多民族音乐形成了燕乐用乐相关的仪式及其体制。燕乐具有民间俗乐的特点,它对宋以来的歌舞、说唱、戏曲、词调以及器乐等诸种音乐体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燕乐的宫调体制即通常所说的“燕乐二十八调”(又称“俗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

    戏剧之家 2010年8期2010-09-16

  • 谈诸宫调对元杂剧的影响
    54001)谈诸宫调对元杂剧的影响何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河南焦作 454001)诸宫调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大型说唱艺术,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诸宫调的出现,对元杂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诸宫调在曲牌、演唱方式、故事题材、伴奏乐器等诸多方面都被元杂剧所吸收,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诸宫调;元杂剧;影响;传承诸宫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2010-08-15

  • 元散曲英译中的文体学意识 ——从曲名英译谈起
    曲的标题上,就是宫调、曲牌和曲题相结合。散曲英译应体现其形式上与诗词不一致的特征,反映在曲名英译上,应该较好的体现散曲的上述特色,即宫调、曲牌和曲题三者缺一不可,做到与原曲名相一致。文类;元散曲;英译;宫调;曲牌;曲名一、引言元散曲是继宋词之后出现的合乐诗体,它的兴起是由于词的衰微:一方面,由于南宋后期,词的曲调逐渐失传,很多词作家并不熟谙音乐,只是依韵填词,这样词便脱离了音乐而不复可歌可唱,音乐与文词越来越僵化,蜕变成庙堂文学,失去群众基础,从而失去生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