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论

  • 《艺概》与《乐论》比较研究 ——以“词曲”与“音词”为切入点
    武雪瑶《乐论》是目前所知最早论述藏族音乐理论的专著。关于《乐论》,后人研究涉及声明学及内容译注、作者概述、乐论与现代音乐理论的关系等各个方面,但其中美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艺概》,后人则主要集中于《艺概》文艺美学和创作理论方面的研究,对“曲”的概述甚少。本文以《艺概》之“词曲”和《乐论》之“音词”为切入点,对两者分别进行阐释和比较研究。一、《艺概》之“词曲”《艺概》是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著关于文艺理论及美学思想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既有贯穿全书的思想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1期2023-09-18

  • 汉魏乐论与“和”的转型
    切,在不同时代的乐论中都有“和”的身影。可以说,乐论是“和”产生、发展、成熟的重要疆域,汉魏乐论对“和”的建构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点,考察“和”的演变线索,并试图强化古代乐论对美学史、艺术史的价值。一、气和:汉代乐论的自然转型早在中国文明发端期,“和”的内在潜质便已经蕴蓄。只要谈“和”,《尚书·尧典》便是无法绕开的材料。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古代音乐审美的原型,这个原型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教胄子”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改良。通过音乐熏陶,达到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6期2023-07-21

  • 荀子《乐论》所见先秦乐器考述
    高造诣。荀子的《乐论》是其伟大政治梦想的寄托,在我国传统典籍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和”“礼乐”这两个美学范畴,充分表达了荀子对“乐”“道”“和”等概念的独特理解,生动地诠释了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治人之盛者”等社会功用和教化功能,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的突出标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二、乐器分类荀子《乐论》的论述中共出现有13 种先秦时期的乐器,这些乐器基本包括了传统乐器的三种主要类型,即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等。(见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4-13

  • 《淮南子》的礼乐观及其发展辨析
    提出的 “声无哀乐论”[3](P223);阮籍主张的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4](P162)等。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淮南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仍有挖掘的空间。因此,本文拟对《淮南子》乐论观点和发展再做辨析。二、《淮南子》礼乐论的思想内涵《淮南子》引经据典,诠释了汉初经学理论。其中,乐论是为进一步阐发政治忧思而作,如11卷《要略》所言,《淮南子》一书的写作目的是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4-07

  •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
    据重要地位。我国乐论传统深厚绵远,上涉天人之际,下抵百姓日用,旁及文艺理论、美学美育、伦理观念。先秦乐论异说纷呈,其中尤以儒家《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最成体系,影响也最大,“它们奠定了中国音乐理论和中国艺术理论的基础,成为先秦美学集大成之作”[1]77。《荀子·乐论》乃荀子及其后学记述荀子论乐的言论而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又有所发挥,较为完备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礼乐美学体系。《礼记·乐记》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乐论著作(1)现存《乐记》十一篇合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03

  • 儒家乐论视域下的朝鲜音乐政治
    寿 于继森儒家的乐论起源已久,是整个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这种儒家乐论独具特色,蕴含着丰富内涵,是儒家进行道德教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朝鲜自从建国以来,非常重视文艺事业,加强主体的音乐艺术建设,积极推行音乐政治。如果说朝鲜的音乐政治像儒家乐论那样,追求人格、思想情感的变化,以社会融合为目的,那么儒家乐论的相关内容势必在朝鲜的音乐政治中得到体现,并为音乐政治的展开提供非常有效的方式。果真如此,朝鲜的音乐政治可谓是儒家乐论在当代实现的一个典型事例。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1-29

  • The Possibility and Method of Implanting Aesthetic Autonomy into Confucian Aesthetics: The Case of Helian Bobo
    Music” [乐论] of the Xunzi declares, “Therefore, musical performances are the means of guiding enjoyment. The instruments of metal, stone, silk, and bamboo are the means to guide music, for whenever music is performed, the people si

    孔学堂 2021年3期2021-11-07

  • 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 《荀子·乐论》记载着荀子特色鲜明的“中和之乐”和“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基于天道观和“性恶论”形成的,是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发展进步。即使对于现如今的音乐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 荀子;音乐美学;乐论【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81-02《乐论》是荀子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一部系统化的战国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在此

    今古文创 2021年16期2021-09-10

  • 教化与感动:儒家与中国美学传统
    尽美”到《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都体现出道德目标对审美体验的优先性。但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会突破美学偏向,在教化的目标下,吸收道家和佛教的超越性、非功利性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释道圆融合一的倾向。关键词:尽善尽美  审美  道德价值  教化  《乐记》  《乐论》作者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孟子强调人与动物之差别在于道德意识,其实儒家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壓缩了儒家审美

    孔学堂 2021年2期2021-08-31

  • 韩伟:礼乐精神 青春有梦
    及的领域。当时,乐论研究能否得到学界认可还是未知数,又涉及音乐学、艺术学、美学等多个交叉学科,这条路注定艰辛,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勇气。由他独撰的《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是首部关于辽金元歌诗状况、乐论形态的研究专著,对于还原辽金元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宋代乐论研究》《中国古代乐论思想研究》的先后出版,更是填补了关于中国古代乐论形态及发展研究的空白。从中国古代乐论研究到对20世纪中国美学知识考古研究,再到礼乐精神的当代性研究,韩伟累计出版5

    新青年 2021年7期2021-08-12

  • 《乐记》“礼乐之说”章“设—说”辨讹*
    《乐书》及荀子《乐论》相似,该句在《礼记·乐记》、《史记·乐书》、《荀子·乐论》分别作:司马迁《乐书》、荀子《乐论》与《乐记》“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句的文字差别一在是“管”字还是“贯”字,二在是“说”字还是“统”字。“管乎人情”、“贯乎人情”的差别是“管—贯”通假,“贯”是“管”之假借字。唐《慧琳音义》卷四十五“贯邑”引《考声》云“贯,管也”。此处“×乎人情”句应从《荀子·乐论》及《礼记·乐记》,因为“贯”没有“管”义,“管乎人情”即主管

    思想与文化 2021年1期2021-07-13

  • 匠心独运,开拓创新 ——读《流动的音乐思维——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
    维——先秦诸子音乐论新探》(以下简称《先秦乐论》),该著作于2016 年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而成,是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思想研究较为深刻且精到的一部专著。此书旨在“流动”二字,强调多元创新的流动思维,力求从先前刻板禁锢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在实质上促进了先秦音乐思想的研究。一、清晰的研究思路该书作为一部收录于国学研究文库中的著作,立足一个明晰的框架,通过阅读,在该书的选题、写作中可以洞悉作者的思想的发展。其写作流程上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首先前言提出问

    黄河之声 2020年4期2020-12-07

  • 论萨班《乐论》中声乐演唱技巧与美学思想
    常会芳萨班《乐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藏族音乐理论典籍,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为藏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与指导。本文以1989年赵康在中央音乐学院发表的翻译版《乐论》 和1990年至1993年期间翻译的阿旺·贡嘎索南扎巴坚赞的系列《乐论》注疏为研究主题,并结合有关领域学者: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西藏宗教音乐史》《试论音乐人类学与萨班〈乐论〉》《萨班〈乐论〉再翻译的必要性》;陈君、陈万《浅析萨班〈乐论〉传承文化的意义》;银珠桑毛《萨班〈乐论

    西藏艺术研究 2020年4期2020-12-02

  • 荀子音乐哲学思想探讨
    000)荀子的《乐论》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的音乐的总结和完善,对后世的音乐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礼记·乐记》。荀子的音乐思想在当时起到了继承与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对我们当代的音乐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食粮。由于当今社会的信息繁杂,各种繁杂理论争论不休,因此,我们要坚定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弘扬和发扬我国流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乐论的传统源远流长,作为儒家的代表,荀子《乐论》中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同时还包括了道家和诸子百家的思想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2020-12-02

  • 乐论》与《声无哀乐论》比较探究
    门士族,阮籍的《乐论》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中国的音乐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阮籍的《乐论》通过刘子的问题,陈述了自己的音乐观。在《声无哀乐论》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两人的辩驳,嵇康逐次表明自己的音乐思想。两人在音乐自然观、乐与情、和乐思想与音乐社会功能观方面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音乐自然观阮籍《乐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1]“乐”的本质是天地之自然本体,万物之根本。阮籍认为古代圣贤制乐是按照世间万物本有的自然规律。这与儒家说讲的“大乐与

    文化学刊 2020年9期2020-09-27

  • 浅析《声无哀乐论》与《乐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
    著作——《声无哀乐论》和《乐论》。正是由于动荡的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交流与融合。在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发展现状不一等情形下,两部各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优秀论著在内容上一定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于两者的理论观点,对它们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对比。【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乐论;音乐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北方音乐 2020年2期2020-04-22

  • 荀子之“乐”观念新探
    观念主要体现在《乐论》中。《乐记》虽非荀子所作,但核心观点仍沿续荀子,可视为荀子“乐”观念的补充与发展。以现在的音乐观念而论,荀子有两种音乐观念:一是“音”,指表现人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的音乐;另一种是“乐”,仅指表现人的欢乐情绪的音乐,而且还仅限于与人的社会性情感相关的欢乐。也就是说,在荀子看来,“乐”属于音乐,但“乐”并不等于音乐。然而目前学界流行的看法是:“乐”就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审美性表达的音乐。此观点的最早提出者是郭沫若:“中国旧时的‘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12-23

  • 博约之间显音乐文化传承情怀 ——杨赛主编《中国历代乐论选》书评
    主要有《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和《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略述如下:1961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在编写《民族音乐概论》的过程中,曾由吴钊、赵宽仁、伊鸿书、古宗智等前辈编写过一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作为内部参考资料出版。1981年5月,吉联抗加以修订,署名“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2011年9月,此书作者署名变更为“吴钊、伊鸿书、赵宽仁、古宗智、吉联抗编”并再次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版出版。2011年6月,王耀华、方宝川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12-08

  • 孔子乐论之美学特质再思考
    露 杨广越孔子的乐论是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的重要源泉,值得我们深入地发掘与探究。然,学界研究过度关注其依存美特质,而忽视纯粹美特质,这一现象遮蔽了孔子乐论的本真状态。因而,在笔者看来,孔子乐论的依存美是一种外在的显性存在,容易被捕捉,而纯粹美特质是一种内在的隐性存在,不易被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依存美可以遮蔽纯粹美之灵光。基于此,应当重新梳理文本,在考察孔子乐论依存美特质的同时,充分揭示出纯粹美的特质,并剖析二者之关系,从而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孔子乐论之美学特质。惟

    中国文艺评论 2019年7期2019-11-13

  • “道志”“乐心”
    在文中就對荀子《乐论》中音乐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乐论;荀子;道志;乐心【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音乐除了单纯的听觉上和视觉上(古代人对乐的定义比较宽泛)的享受之外,本身存有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去影响人、感染人,从而实现对人的教化,对人的各个方面起到引导的作用,那么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分类以及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东西方之间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乐论》作为我国古代关于音乐的著作

    北方音乐 2019年15期2019-10-09

  •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嵇康的代表作,从本人对音乐的基本认知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礼化思想的羁绊。认为声音并无人的主观设计安排,并不是音乐的性质是有特定的人为安排,音乐本身的淳朴性是通过旋律来自然处理和变化的。通过旋律的变化而对人所产生了心智变化是多样地。关键词:音乐;美学;乐论《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

    学业 2019年5期2019-09-10

  • 以点带面勾勒历代音乐理论之轮廓
    摘要】《中国历代乐论选》集合了历代乐论之精华,是研究中国音乐理论发展的史料书,该书以点带面地勾勒出历代音乐理论发展的轮廓,对于深化中国音乐史学科史料建设有积极意义。【关键词】《中国历代乐论选》;音乐理论【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自古以来,凡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效绩者,必定满腹经纶,博古通今,身载文籍。历史之科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及内部运动规律,讲究真实与科学,音乐史也不例外。因此,研究者必

    北方音乐 2019年2期2019-06-11

  • 管窥《荀子?乐论》“乐”的本质特征
    础上结合《荀子·乐论》对“乐”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探讨,从而对《荀子·乐论》“乐”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希望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荀子·乐论》 “乐” 本质特征 管窥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文明都与人们的生产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人类文明之一的音乐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古代“乐”的本字是“”,[1]有考古学资料证明:“乐”字出自甲骨文,本源意义可能就是粮食作物成长抽穗,与人们为了庆贺农作物的丰收而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6期2018-09-07

  • 荀子《乐论》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本文主要对荀子《乐论》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在精心梳理《乐论》中的传统美学思想精髓及表现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乐论》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及意义,最后揭示《乐论》呈现的美学思想传承与创新对策。关键词:荀子《乐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承;创新在我国传统典籍中,荀子的《乐论》地位非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尤其是《乐论》中体现的美学思想,充分展现了荀子对于“乐”、“道”、“和”等概念独特的理解和生动的诠释。从某种意义而言,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2018-05-25

  • 乐以化俗 ——阮籍《乐论》的乐教思想新诠
    230039)《乐论》是魏晋玄学家阮籍讨论传统乐教理论的重要作品,也是其研究玄学思想的重要文本。以往研究由于对中国传统乐教理论存在误解,不能正确地分辨古今论乐的差异,所以不能充分地评判该文对于中国传统乐教思想发展和魏晋玄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一、阮籍所论之乐阮籍《乐论》以“乐”为研究对象,而乐有古今之别,论乐也有古今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行辨别阮籍所论之乐究竟是何乐。乐有古今之别。在现代语境,如现代学术话语系统、现代学科体系下,音乐首先被界定为艺术或表演艺术

    文化学刊 2018年10期2018-03-06

  • 清代乐论的美学追求及诗乐关系之解体
    要深入挖掘。清代乐论是清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构筑清代思想大厦的重要基石,对清代乐论及其与文学关系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观照中国古代思想史、美学史的流变状态;另一方面则可以更好地洞察“乐与诗”这对姊妹艺术,在古代思想终结期的最终关系以及理论层面的互渗是否依然存在。“淡和”与宋学清代的文艺思想总体上以复古为主,就音乐与文学而言,这种复古是在各自领域分开进行的,音乐与文学的天然一体性不再成为文学创作和思想言说的指导。所以在清代,音乐美学与文学思想之间的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1-24

  • 论北宋雅乐乐论的撰述类型与撰述语境
    杨成秀论北宋雅乐乐论的撰述类型与撰述语境杨成秀本文将北宋雅乐乐论的文献范畴定位于“关注论述北宋雅乐的各种言说”,对有迹可考的著作和单篇文章加以梳理。这些乐论自身所具有的文体属性,保存了乐论撰述的写作目的和使用场合等有关信息,有助于探究乐论作为文本与其所生发的语境之间的关系。笔者划分了书文撰著、制礼作乐、科考应试、私人交流这四种不同属性的北宋雅乐乐论的写作活动,由此体现雅乐在当时的知识阶层中,学术的、政治的、人生的、相对大众或小众的等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中的存

    音乐文化研究 2017年1期2017-12-07

  • 《乐书》《乐论》《乐记》的比较研究
    00)《乐书》《乐论》《乐记》的比较研究张洁琼(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史记·乐书》、《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三文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在三文本中后者对前者有继承有发扬。三本著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本文将从产生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三方面对这三本著作展开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得出音乐是以教育为目的,“和”是每个时代人的共同的愿望。《礼记·乐记》;《史记·乐书》;《荀子·乐论》;比较研究音乐在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维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2017-11-24

  • 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研究综述
    ,张绍时出土文献乐论思想研究综述杨合林,张绍时学界对近几十年出土大量地下文献中的乐论思想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郭店简方面主要是对《性自命出》与《乐记》的乐论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论及《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对《性自命出》等篇的乐教思想也有较多关注。上博简方面主要讨论《孔子诗论》第一简“乐亡隐情”的释义。清华简方面主要是对《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三组乐诗诗乐思想的探讨。此外,学界也对其他一些出土文献如出土乐器铭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2017-03-10

  • 《宋代乐论》导论
    理项目《中国历代乐论》主编的支持,从本期开始陆续选登《中国历代乐论·宋代卷》部分内容以飨读者。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主持的大型音乐文献整理项目《中国历代乐论》(主编洛秦、审订王小盾),历经参与者们的多年辛勤努力,即将出版。《宋代乐论》导论李方元①《宋代乐论》是《中国历代乐论》丛书之一,由宋代“乐论”资料辑录而成,总计570余篇,可以大致反映整个宋代“乐论”的概貌。从时间上看,包括了“两宋”②,北宋大致“乐论”350篇,南宋大致“乐论”220余篇,可以

    音乐文化研究 2017年1期2017-02-09

  • 全新视角看辽金元的歌诗与乐论 ——《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书评
    看辽金元的歌诗与乐论 ——《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书评张 静(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出版于2015年9月,是作者韩伟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略作调整而成。该书将音乐文学层面的歌诗与理论层面的乐论相勾连,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无论从音乐学领域还是从文学领域,都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歌诗;乐论一、作者简介韩伟,1981年生,黑龙江海伦人。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

    北方音乐 2017年15期2017-01-29

  • 琴乐之道及其现代传承
    年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第209页。“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②(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第 73、74页。古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文明达到了高度同构的地步,具有超越一般乐器的内涵,被称为“道器”,乃天子所御、修身理性之具,上古先贤将“琴”之创制上推至中华人文初祖伏羲概也同源于此。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1期2016-11-26

  • 荀子的经学贡献之三荀子的音乐理论
    荀子》中的专篇《乐论》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期儒家有过《乐经》之类的经典,却没有流传后世,所以《荀子》中关于“乐”的记载和论述,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珍贵。荀子 《乐论》 音乐说到音乐,应该说它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共同出现、共同生长和发展的。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相关研究和考古发现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古代中国人不仅有着深厚而广泛的音乐实践、音乐活动,而且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音乐理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两家相对关注音乐,甚至喜欢音乐,但道家更

    名作欣赏 2016年25期2016-07-29

  • 音心论 ——中国古代乐论的轴心①
    论 ——中国古代乐论的轴心①徐海东(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中国古代乐论既不属于西方音乐美学中的形式论,也不属于情感论。就其乐论的总体指向来看,都与“心”论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古代乐论是围绕着音乐与心展开的乐论。音乐以心为本体,与心不可须臾分离。音心论形成于先秦,成熟于汉魏并一直影响至明清,是中国古代乐论中最核心的内容。音心论;儒家乐论;道家乐论音乐与心的关系一直以来讨论较多,学界也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主要以李曙明、蔡仲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6年4期2016-04-04

  • 《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①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项项目《秦汉乐论中的美学观研究》(项目编号:15ZWD04);教育部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思想史视域下的秦汉乐论研究》(项目编号:16YJC760053);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划专项项目《秦汉乐论中的美学观研究》(项目编号:15ZWD04);教育部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思想史视域下的秦汉乐论研究》(项目编号:16YJC760053);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策略研究——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王 维 (齐齐哈尔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中国的前夕,由当时担任秦相国的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写而成,其中有关音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16年3期2016-04-04

  • 荀子音乐哲学观探究
    系。荀子在他的《乐论》中详细论述了音乐哲学观多方面内容,在《乐论》中他道出了前任所没有道出的音乐哲学思想及音乐美学特征。《乐论》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音乐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荀子;音乐哲学观;哲学内涵;教化思想;影响一、荀子音乐哲学观的理论源流(一)荀子音乐哲学观对先秦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乐论传统流传了数千年,荀子从先秦音乐思想中汲取精髓,对《尚书》、《周礼》、《左传》中音乐思想继承与发展。《尚书》是儒家六部经典之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28

  • 阮籍与嵇康音乐思想分析与比较 ——以《乐论》与《声无哀乐论》为例
    与比较 ——以《乐论》与《声无哀乐论》为例王菁(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244000)《乐论》与《声无哀乐论》同为魏晋时期的论乐著作,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别。阮籍论乐是站在儒家的角度,为道德礼乐的存在而辩护,目的在于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嵇康却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儒家的礼乐观。因此,他们在对音乐的自然观、音乐中的“和”、对郑声的看法以及乐的社会功能的观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音乐的角度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以论“乐”为中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16

  • 论《乐记》对宋代理学家乐论的塑形
    记》对宋代理学家乐论的塑形○ 康勤(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安徽合肥230601)音乐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它对宋代理学家的乐论影响巨大。宋代理学家的主要乐论带有明显照搬《乐记》的痕迹,《乐记》对其具有“塑形”之功。这种影响除表现在基本母题、美学范畴、指导思想等方面的一致性之外,在音乐接受心理层面亦有明显的表现。与此同时,宋代理学家乐论又对《乐记》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归纳和提升,使其经过理学化的定型之后,对宋代

    学术界 2016年5期2016-02-27

  • 中国古代乐论之“天人合一”境界思想微探 ——以儒、道两家乐论思想为例
    000)中国古代乐论之“天人合一”境界思想微探 ——以儒、道两家乐论思想为例欧阳聪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天人合一”在我国哲学领域一直是探讨之根本性命题,由这一思想发源而来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模式不仅在哲学上占有重要作用,且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艺术精神具有若干通性。儒、道两家乐论美学思想里不乏“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成为主客体音乐审美品评之间的一种主导境界,更传达出本体存在的人生境界和一种行而上之审美韵味。“天人合一”;古代

    黄河之声 2016年10期2016-02-03

  •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探讨
    音乐著作《声无哀乐论》被誉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典范。本论文以美学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其主要的论断,进而揭示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独特性与深刻性。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儒家音乐美学观嵇康(223前后-263前后),字叔夜,后称嵇中散,魏晋谯郡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及音乐家,同时也是当时文人组织“竹林七贤”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其音乐思想倍受道教玄学的影响,因而嵇康提倡摆脱儒学礼教的束缚,

    黄河之声 2016年8期2016-02-03

  • 刘向对儒家乐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词】刘向;礼学;乐论;教化一、雅乐危机与乐教地位的上升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儒家就有以乐教化的传统。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乐教在儒家的教化体系中,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礼乐同用、礼乐一体的大背景下,乐被视为礼的成分而被重视,乐教也因此与礼教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导向而隐没在后者的体系当中。礼乐一体,自古已然。《左传·襄公四年》载“先君之礼,藉之以乐”*杨伯峻编:《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33页。,郑玄认为“凡用乐必有礼

    现代哲学 2016年1期2016-02-02

  • 试论《国语》所反映的先秦用乐及乐论
    乐文字展现了先秦乐论的三个重要特征:开始注意音乐的娱乐功能,强调乐是政治兴衰的表征,中和是先秦音乐审美和音乐伦理的核心范畴。《国语》所载时人用乐和论乐,既有一定的神秘意味,又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政治功用性。[关键词]《国语》;先秦;用乐;乐论;中和[中图分类号]H l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4-0085-06《国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语体史书,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西周与春秋社会政治生活的原生态记录。礼乐文化构成先秦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2016-01-25

  • 中国美学民族特征和历史轨迹的个案探索 ——评《宋代乐论研究》
    索 ——评《宋代乐论研究》曹成竹无论从艺术层面还是社会现实层面来看,“乐”都可算作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概念。一方面,它作为最早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密切参与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建设。较之诗文、绘画、书法等后起的艺术,“乐”早在上古时代便已发展起来,它“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吕氏春秋·大乐》),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而成的,也能够促进天下太平、万物安宁,一切顺应正道。因此上古帝王们便纷纷制乐,用于祭祀典礼或宣扬功绩。孔子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文艺评论 2015年6期2015-09-29

  • “物感”说与中国早期文艺美学思想
    形成过程。将结合乐论、书论、画论与文论四种艺术门类进行探讨。拟讨论的历史下限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学界普遍认为“物感”说成熟于此时期。此时文艺逐步走向自觉,文人也多兼擅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多门艺术。加之玄学、佛学思想的推动,促进了文艺美学思想的繁荣。这些因素都共同促进了“物感”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乐论之“物感”说早在《周易·豫卦·象》中有这样的乐论记载:“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②这种古代帝王效法自然规律而制作礼乐、歌颂功

    文艺评论 2015年3期2015-09-29

  • 荀子文艺思想与汉代文论关系新探
    变尽是矣。”(《乐论》)认为诗乐等艺术来源于人的情感,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文艺是人类情感表达最好的方式。文艺不仅来源于情感,同样也反过来影响到人的情感。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乐论》)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欣赏文艺使自己“血气平和”,修养了情性,美化了德操,而且能够使君臣和敬、父子和亲、长少和顺,甚至能使“兵劲城固”(《乐论》),外

    小品文选刊 2015年24期2015-08-07

  • 论魏晋名士音乐观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影响及意义
    论(一)阮籍的《乐论》及他的美学思想。1.《乐论》及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乐论》中。阮籍从他的中心论点出发,认为最好的音乐就是“平和之声”,反对哀音淫声,认为音乐的功用可以“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他之所以斥责哀音,因为哀音使人情绪波动变化,使人内心的压抑得到某种认同与宣泄。所谓的淫声,就是对人的情感意绪的自然放纵,也即依据人的感性需要,从而满足这一需要。阮籍也认为音乐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万变不

    人间 2015年26期2015-01-20

  • 明清乐论的客观化趋向探析
    韩 伟明清乐论尤其是明代乐论与宋代乐论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自身特点。就相似处言之,在理学的大背景下都表现出一定的维护儒家乐统的倾向,这一点在以王守仁、王夫之为代表的理学家乐论中表现明显,他们仍然十分推崇儒家中和之德对音乐的指导意义,仍然推崇雅乐而否定新声,对儒家的“中和”、“雅正”、“德行”等理想推崇备至,从而形成了理学家乐论与具有进步色彩的民间乐论分庭抗礼之势。可以说,王守仁、王夫之等人的乐论也体现了正统文人及道学家乐论内在的自足性,同时这种自足性也带有

    文艺评论 2014年2期2014-09-29

  • 黄庭坚诗歌形式观的再探讨
    密切,从音乐以及乐论的整体技术化、形式化的角度去探究黄庭坚形式观的演变及其美学意蕴,对于理解宋代美学、文学思想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 黄庭坚;格律;律吕;乐论;形式化[中图分类号] I207.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007(2014)03004507[收稿日期] 2014-04-07[作者简介] 韩伟,男,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哈尔滨15

    东疆学刊 2014年3期2014-09-26

  • 乐论》创作思想解读
    迦·贡噶坚赞的《乐论》是藏族古代音乐理论的经典。《乐论》从“论音”、“作词”和“音、词结合运用的规定”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藏族古代声乐艺术创作的思想,注重音乐形态的创造,提出了“悦耳动听、节奏熟练,停顿恰当,语言优美,出自音、词的巧妙配合。”的美学观点,反映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关键词】贡噶坚赞 《乐论》 音乐形态 创作萨迦·贡噶坚赞(1182-1251年)是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四祖”。在西藏古代历史上,他不仅是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政教领袖,而且

    艺海 2014年1期2014-09-03

  • 对阮籍《乐论》中“圣人作乐”音乐美学思想的探究
    一、引 子阮籍《乐论》的开篇是以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开始的,阮籍先是引出了一位名叫“刘子”的士人言论,刘子先是谈到了对孔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一句话的理解,随后又提出了对孔子后半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疑问。刘子首先是从“为政”的角度来看待礼乐关系的,他认为这一建立在政治伦理基础上的“礼”足以安上治民,没有必要非要提“乐”。显然,礼与乐在他眼中已经不具备礼外乐内一体两面的关系,也就是说,礼乐之间已经失去了内在的关联性与现实有效性。在刘

    人民音乐 2014年6期2014-07-31

  • 世阿弥能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美学思想*
    部,他的剧作和能乐论在同时代的演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阿弥本人也成为能乐历史发展进路上一位“集大成者”的能乐家。世阿弥对能乐的兴盛和内在品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他的努力,传统演剧能乐的基础得以巩固,室町初期能作为演剧才有了急速的进步,直至今日仍使观世一座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二、世阿弥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歌舞能”与“梦幻能”世阿弥视剧本的创作为能乐者关乎性命存亡之事,在《花传第六花修》中曾言:“书能本一事,乃此道之命也。”他上演的多数作品都是独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2014-07-14

  • 《礼记·乐记》之“乐象”考释
    本文循着《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的文本,对“乐象”进行考释。一、“乐象”疏解从《乐记》中延伸而出的“乐象”,是一个丰富而综合的概念,学界对一般意义上的“乐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1)“乐象”也即“音乐形象”,泛指一切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包括音乐情感等。(2)“乐象”为“音乐意象”,强调人的心中之象、意中之象。(3)蔡仲德提出,“乐象”即“音乐动象”,强调变化、灵动的一面。我们认为,尽管这些解释各有道理,但不宜使用“形象”、“意象”、“动象”等概念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4期2014-03-21

  • 阮籍《乐论》探析
    朝文学研究阮籍《乐论》探析邢国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0079)阮籍《乐论》是古代音乐论文中的名篇,历代学者对其褒贬不一。对它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当时的语境,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把写作时间定在明帝景初年间到正始前期;《乐论》的写作是对当时政治关注的结果,对其评价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承接“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观念,把“和”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在音声领域用“常处”、“常数”等客观观念来解释,进而超离了“以悲为乐”的传统观念,为“声无哀乐”打下了基础。《乐论

    华中学术 2013年2期2013-04-12

  • “礼”“器”之辨:儒墨乐论思想评议
    这个前提下,儒墨乐论思想中的一些不同之处能够得到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儒家乐论思想的逻辑周公礼乐思想为儒家乐论思想之渊源。孔子在许多地方都表明他对周代礼乐制度的服膺,他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28周文,即周代礼乐,是儒家学说建立的理论渊源,对周代礼乐制度传承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是孔子身窘心泰的精神力量所在,孔子曾遇难于匡,“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4-11

  • 以情论乐——荀子诗乐观的情感特质
    果。尤其是他的《乐论》,是中国最早的专门论述诗乐理论的著作。《乐论》中所体现的“以情论乐”的思想,打破了自孔子以来的“诗言志”文论传统,为此后的《礼记·乐记》中的“感物说”和魏晋时期的“诗缘情说”奠定了基础。一、诗言志——“情”的缺失“诗言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理论之一。早在《尚书·尧典》中就记载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①的说法,荀子同样继承了这种传统,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

    名作欣赏 2010年2期2010-08-15

  • 无言之辩
    他书,唯持向所说乐论八篇。争论者数夕不能决,又投壶以决之。景仁不胜。君实欢曰:“大乐还魂!”——二公论乐而终之以戏何?所以平胜气也。胜气难平,唯在虚心观理。若词锋甚锐,则宜暂止,少选气和,是非自见。——明赵釴《鷃林子》卷三【今译】范镇与司马光都奏请皇帝颁布乐律度尺的法令,又与司马光反复讨论诘难,书信往返数万言。他们从前在秘阁任职时,只有在议论乐律方面见解不同,最后是采用下棋来决定胜负。司马光(字君实)没有取胜。过了二十年,司马光在西京。范镇去看他,别的书都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5期198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