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全新视角看辽金元的歌诗与乐论
——《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书评
张 静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出版于2015年9月,是作者韩伟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略作调整而成。该书将音乐文学层面的歌诗与理论层面的乐论相勾连,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无论从音乐学领域还是从文学领域,都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
《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歌诗;乐论
韩伟,1981年生,黑龙江海伦人。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已出站)。他对我国古代各个时代的乐论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曾出版了3部专著,分别是《宋代乐论研究》﹑《中国古代乐论思想研究》﹑《焦竑》,还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辽金元作为中国历史上较为集中出现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代,他们既承袭了唐宋高度繁荣的歌诗文化,又在与汉族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中,呈现出自己的特质。然而一直以来,对这一时期的歌诗及乐论的研究都相对薄弱。近年来,虽然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对辽金元音乐制度的考订,辽金元音乐实践的研究,辽金元音乐文学以及音乐美学的研究等等,但是,诚如作者所述“目前尚没有一部专门以辽金元歌诗及乐论为题材的专著,也没有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学位论文。从文化历史角度深入剖析辽金元歌诗﹑乐论的基本特点也并未见到,这就为本研究的立论提供了空间。”(第3页)
该书的结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辽金元乐制来源情况”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对辽金元歌诗的系统考察。第三部分:第五﹑六﹑七章,对辽金元乐论的多方考察。
对于本书,笔者认为有三大特点: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系统地论述了辽金元时期的歌诗及乐论。如在第一章,作者梳理了辽金元乐制来源情况,这似乎与乐论﹑歌诗并不相关,但是“乐制”却是“歌诗及乐论思想论赖以存在的整体框架和背景”(第1页),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开篇,为后面的论述做了必要的准备,使得全书更加系统完整。对歌诗地考察,作者对歌诗的多种形态以及歌诗思想都做了系统的梳理。对乐论地考察,作者对乐论的美学思想,律学,音乐技术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通过这些使读者对辽金元时期的歌诗及乐论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从论述角度来看,作者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事件或现象,而是从时代背景,政治制度,思想意识等层面综合分析,系统论证,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如第五章第一节,“金代乐论的美学考察”中,作者通过分析金代的社会背景,文人心理状态,金代文坛的基本情况,认为金代动荡的社会状况,与魏晋颇为相似,促使了文人消极避世的思想状态及乐论层面上对魏晋“真”“清”“淡”等美学范畴的推崇,具体表现为,金源乐论受理学甚至礼教色彩影响较淡,从过去的“礼教之乐”转向“音乐之乐”;他们往往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膜拜对象,基本乐论思想重“意”﹑尚“淡”,其实质是对音乐内容之“真”的追求,即包括自然本真之音响,如宇文虚中《从人借琴》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又有对人真情实感的表现,如雷琯《古意四首》等等。
作为一部研究历史专题类的著作,对大量的文献史料以及前人的一些观点,作者不是简单的“梳理”与“转述”,而是通过个人深入的思考,归纳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对“歌诗”与“声诗”这对概念,在作者看来,任半塘先生的解释有偏颇,更赞同赵敏利,吴相洲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做了进一步地补充论述,认为“‘声诗’是合乐之诗,是静态的概念,重在突出‘诗’的成分,与之相对,歌诗则可作两解,一为动词词组‘唱诗’,一为名词词组‘可唱之诗’……自唐代以来,往往将两者等而视之,鉴于此,这本书以‘歌诗’统称之。”
在书中,作者引证了大量的文献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且引证得具体恰当,内容系统丰富,论证详实全面﹑所得的结论也更为实证有力。如书中“碑铭的音乐性”这一节时,作者罗列了32条文献史料,如:刘成《重修独乐寺观音阁》(辽)﹑张健《华州城隍神济安侯新庙碑》(金),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祠堂碑铭并序》(金),方回《辅德庙碑》等,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归纳﹑总结,全面考察了碑铭文体的历史渊源﹑音乐性﹑体裁运用等各方面的内容。
《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作为一部学术专著,选题新颖独特,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本书体系完整﹑思路清晰,论述上循序渐进,语言表述准确朴直。但笔者认为,该书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这本书以辽金元时期的歌诗及乐论为题。作者在论述时,并未将这两部分做必要的联系,而是以两个基本独立的专题分别予以论述,这样,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单单把这两方面内容放在一起来做研究,因此,就书的结构而言,其论述没有在一个总的框架下进行,前后部分不够连贯,因此,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应该做一些改进。
其次,无论是歌诗还是乐论,都必然与音乐性相关,但书中,作者并未对此做相应的研究论述。如对于“歌诗”,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其两层含义,即“唱诗”或“可唱之诗”,并且花了大量笔墨来考证它的可唱性,但是,对于它是如何歌唱的,他的音乐性具体又是如何表现的,作者并未提及。笔者认为,作为一部完整的研究性著作,应该对此做进一步地探究。
《辽金元歌诗及乐论研究》是作者在对中国古代乐论多年探索的前提下,针对这一课题所做的全面﹑系统的阐释,不仅对辽金元时期的歌诗及乐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许多新颖的观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深入的思考也令人受益匪浅。这些都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在该领域研究最为全面而系统的一部优秀学术著作。
J609.2
A
张静,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