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琪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荀子的《乐论》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的音乐的总结和完善,对后世的音乐哲学思想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礼记·乐记》。荀子的音乐思想在当时起到了继承与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对我们当代的音乐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精神食粮。由于当今社会的信息繁杂,各种繁杂理论争论不休,因此,我们要坚定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弘扬和发扬我国流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乐论的传统源远流长,作为儒家的代表,荀子《乐论》中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同时还包括了道家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因此,《乐论》成为了古代音乐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荀子的音乐哲学思想是荀子的哲学思想和传统音乐的交融。荀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十,分重视对先秦儒家等思想的继承和完善,并从中提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融合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哲学思想文化。主要体现在荀子对《尚书》《周礼》《左传》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对道家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尚书》是又被成为《书经》,是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尚书》中对于音乐的描述主要是音乐具有教化人们的作用,在尧即位之后,典乐官使用音乐来教化民众,当时音乐表达了人心之所想,音乐和道德、思想密不可分。《尚书》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表现了人们当时诗词音乐融为一体,人们用音乐表达志向、感情。荀子在《乐论》中也提到“君子以钟鼓道志。”表述了在《尚书》“诗言志”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君子使用音乐来表达志向,明确了音乐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和效果。
《周礼》是先秦具有代表的音乐描述典籍,以宫廷音乐为代表。《周礼》中有关描述“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体现了周代音乐与道德紧紧相连,人们用音乐来表达道德。荀子也对周礼中的思想在《乐论》有所继承和发展,《乐论》中提到了“人之性恶也,乱也,圣人制雅颂之声以导之。”表达了当初统治者使用音乐来约束人们道德规范和表达思想情感。在周朝时期,音乐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欣赏和取乐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化功能和约束人们的将就礼仪规范。且当时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多为平缓重复,在《乐论》中也有所体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也继承了《周礼》中音乐的雅颂风格。
《左传》中将音乐的教化作用进一步发展,例如《左传》中讲述了吴公子季札观周礼的典故,季札通过对音乐的欣赏,看出了政治的得失和治国理政的原则。《左传》中对于音乐主要主张乐贵平和,音乐需要协调的次序,声音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只有适中的音乐,次序协调才能够让人喜欢和满意。
在孔子之前对于音乐没有完整的体系,孔子对音乐有了完整的描述,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代变迁,周代的礼乐体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不尊礼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通过约束自己来恢复礼制,倡导恢复礼乐制度。在《论语》中有所体现这一思想,如“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成”等都体现出孔子对于礼乐的重视程度,也为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荀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对礼乐进行了完善与发展,如在《乐论》中荀子提到“先王之道,礼乐正其胜者也”,表达了对礼乐制度的重视,以及在孔子礼乐并举的基础上,对礼乐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乐合同,礼别异”。同时,荀子还认为通过礼乐对人们教化,可以使得人们耳目聪明,气血平和以及使得国家达到美善相乐的盛状。
最后,荀子音乐的哲学思想也继承了道家的音乐思想。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创造万物也内化于万物中。因此,道家认为音乐是由道产生的,好的音乐需要尊重自然,顺其自然。荀子在道家的基础上,认为音乐来源于自然,但取决于人,他摒弃了道家重视自然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认为,“乐”源于“情”,即荀子认为,音乐是源于人的本性和自然情感的抒发,在人产生感情之后必然会产生音乐。人不能够缺少音乐,音乐是人感情抒发的必须品。在《乐论》中有体现“故人不能不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为乱”,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是人们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快乐的情感,他认为情感是音乐的基础,人们只有有了情感才能够有好的音乐,即音乐是人真情实感的自然表现形式。荀子认为,快乐这种情感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向外流露,会引起混乱,与此同时,结合荀子的性恶论,将快乐的情感使用雅、颂等方式加以引导,就会形成美好的音乐,即人们生性为恶,需要通过合适的手段来教化,使得人由恶转为善。在荀子看来人们只有通过欣赏音乐才能够合理地抒发情感,改善人的性情。人们只有正确使用音乐对情感的疏导作用,才能够发挥音乐的教化功能。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乐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礼来约束恶。由于人们存在世间,都有欲望,如果没有礼制的约束,那么争抢等恶劣的社会现象不断,甚至引起人们之间的争斗等,因此,需要礼制对人们加以约束,通过音乐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教化。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分”和“别”,“分”主要的意思是人与动物之间存在差别,社会也存在等级秩序的差别;“别”指的是年长者和年幼者、尊者和弱者等社会劳作等的分配。以礼制为衡量标准,让人们心中平和和抑制欲望。而音乐主要用于人们的教化,人们通过欣赏音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礼制的实施和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荀子的礼乐观为后世的礼乐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中和观点是荀子音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之一,中和是荀子继承前辈并予以发展提出的思想。荀子将“中和”提升到了理想的阶段,中指的是中正,即礼仪的标准制定中正;和指的是社会和谐、矛盾调和等,只有社会氛围和谐,百姓才能安乐,国家才能够昌盛。在荀子看来,在音乐上,以中为基础协调其他音节与之配合,之后以中声为基础,协调曲子的快慢节奏等,以中为基础达到和的境界。荀子认为,音乐要追求中和之美,礼也要讲究中,不能相差太大引起社会矛盾。衡量事物的标准要以中为基础,即中庸之道。在《乐论》中体现在“乐合同,礼别异”,即音乐要讲究合同、调和等音乐特质,在礼仪上也要以中正为主。从而表现出的音乐哲学思想是中庸思想,为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和与人相处时以和为贵,不要将事情做到极致而导致无可挽回。
荀子对当时的音乐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教化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通过音乐来教化人们,使得人们抑制内心的欲望,通过礼制约束人的行为举止,使得人们不会因为矛盾而互相争斗和残杀。音乐是人们表达感情的自然流露的产物,也可以通过音乐使得人们向善,告诉人们道德标准,不能越过心中的道德底线,这也是刚开始教育的基本目的。管理者通过礼制来约束人们,使得社会和谐发展。音乐通过声音对人们的情感加以引导,让人们不至于情感混乱,与此同时,音乐还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心气平和,耳目聪明,使得社会和谐,天下安定。在《乐论》中提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意思是说,君子通过音乐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小人通过音乐来满足自己声色的欲望,如果用道德来抑制欲望,那么可以使百姓安乐,社会不乱;如果通过音乐来满足声色欲望而不管道德约束,那么只会迷乱心智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由此更加强调通过音乐来教化民众,告诉人们注意自身道德修养,而不要通过音乐来满足自身的欲望。
通过荀子的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荀子把礼乐之制看作乐论的最高境界,将音乐的作用移向社会和国家,在《乐论》中提到“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意思是,管理者通过礼乐来管理人民,即通过礼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规范人们的社会劳作,通过音乐来教化人们,告诉人们道德标准,从恶向善,那么百姓和睦,国家安乐。以此看来荀子对礼乐的看重。通过上述可以看出荀子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通过音乐可以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的重要手段,可以实现修养人心,齐家治国的重要作用。
荀子音乐的哲学思想为后世的礼乐思想奠定了基础,为《礼记·乐记》、魏晋嵇康所作的《声无哀乐论》、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当代的音乐思想和文学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
本文通过对荀子音乐哲学思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知作为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荀子,他的音乐哲学思想继承了先秦的音乐思想、儒家音乐思想和道家的音乐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音乐思想加以完善和创新,使得音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与此同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基础,比如《礼记·乐记》、魏晋嵇康所作的《声无哀乐论》、徐上瀛的《溪山琴况》等,在我国古代的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荀子的音乐哲学思想主要还体现了当时对礼乐的要求以及礼乐的教化作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荀子在总结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对礼乐关系的论述更进一步,提出了中和论、礼乐观、乐情论等,将音乐与社会、音乐与个人联系起来,形成了音乐哲学思想体系,对后代的音乐礼制和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荀子的音乐哲学思想也引起了我们当代人的深入思考,给从事音乐工作或者教育者提供了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