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君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 ,陕西 西安 710054)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对乐队演出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审美方式与趋向不断发生改变,乐队演出逐渐由原本的“无人问津”转变为“门庭若市”,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时间观赏乐队演出,陶冶情操,提升自身内在素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乐队指挥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乐队的整体演出水平,是当下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建议乐队指挥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掌握各种不同的指挥方式,结合实际演出需求,灵活搭配不同的指挥形式,以此强化演出效果,满足观众审美需求与欣赏需求,进一步推动高雅艺术的发展。[1]
乐队指挥是乐队的灵魂所在,在演出的前后及演出过程中,乐队指挥能够利用各种指挥形式控制整体演出节奏,把控演出的速度与演出效果,同时能够激发出乐队中各位演奏者的潜能,负责统筹整个乐队,促使乐队中的各成员能够统一演出,共同完成作品的演奏。
在演出之前,指挥需要熟练掌握即将要演奏的作品,且对乐谱烂熟于心;在演奏的过程中,指挥需要能够合理控制乐曲不同部分之间的分局、掌握力度的平衡,精确判断这部乐曲的整体理念,思考如何将乐谱上的音符转化成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音乐。[2]
指挥技巧是各位指挥的毕生追求,在成为指挥之前,其往往需要经历数年的音乐生涯,甚至能够熟练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及其在演出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清晰、明确地向全体成员提出指示,交代演奏细节与结构,呈现出良好的演奏效果。
关于乐队指挥的特点,可以分别从其形式的产生、变化、指挥方式、中西方异同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若从多样化乐队指挥的产生与变化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乐队人数的不断变化,指挥形式随着人数的增多而产生变化;当乐队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的眼神交流信号已经无法满足演出需求。此时,对指挥职位提出了需求,指挥通过手脚并用、指挥棒敲击、乐器指挥等多种形式发出指示,促使乐队其他人员完成演奏环节。随着音乐领域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于中西方音乐乐器的不同,单一的指挥形式不能够完全满足演奏需求,多样化的指挥方式成为指挥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阶段的乐队中,既存在主要指挥人员,又存在副指挥人员,因此,可以基本分析出,乐队指挥形式是根据乐器演奏需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4]
关于“民族音乐指挥”,建议分别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方面,戏曲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体现形式。不同的戏曲作品是由古代历史故事演变而来的,在戏曲演出的过程中,利用了多种不同的民族乐器,比如锣鼓等。在一般情况下,为了强化戏曲的感染力,演出人员会采用不同的乐器作为辅助表现手段,配合“唱、念、做、打”渲染舞台氛围,表达戏曲主题思想,抒发人物情感。在戏曲的“武场”中,演出人员利用打击乐器配乐,打出“锣鼓点”,配合着演员的舞蹈、动作、念白、演唱等,促使戏曲的节奏鲜明,起止清晰;通过调整锣鼓点的节奏,能够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情感,促使戏曲富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乐队指挥汲取了戏曲中的“锣鼓点”元素,通过“敲打”的方式完成指挥工作。乐队指挥通过敲打的方式完成指挥工作,是民族音乐指挥形成与发展的最初形态,演奏指挥利用手敲打的方式,表达乐曲中的不同节拍与强弱,其中,“拍板”是较为传统的敲打演奏形式,主要被运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曲艺表演中。在实际演出中,存在较多的肢体语言,且需要多种乐器进行配乐,因此,使用这种“拍板”的形式较为合适。[5]
另一方面,管弦乐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管弦乐队是我国的民族乐队形式,其演奏乐器包括三弦、扬琴、二胡、坠胡、京胡、粤胡、古琴、筝、箜篌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民族乐器进入乐队中,逐渐成为乐队指挥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现代乐曲演奏与传统乐曲演出中。在闽南地区的乐队演奏过程中,一些指挥使用琵琶完成指挥工作。琵琶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音色清丽、清脆可见的特点;在著名的《琵琶行》中,白居易写有:“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很好地表达出了琵琶的音色特征。此外,在一些地区的腰鼓表演中,指挥会选择使用锣完成指挥工作,被人们称为“司鼓者”,通过“起签”“起板”“转快”“转慢”等不同的形式,指挥乐队其他人员,控制表演节奏,强化演出效果,为观众提供一种“酣畅淋漓”的体验感。
最后,持棒指挥。在我国的中式乐队演出中,指挥人员使用的持棒指挥形式是由西方音乐演奏中流传出来的,现如今已经在我国民族乐曲演奏中广泛应用。自20世纪以来,西方乐器逐渐流入中国乐曲领域,小提琴与钢琴逐渐成为乐队中的主要乐器,西方交响乐演出形式被引入中国,人们将持棒指挥形式与中式乐曲演出相结合,形成了中式持棒指挥形式。
首先,西式乐器演奏者担任乐队指挥。在西方乐队演奏的过程中,指挥人员也会结合不同的演出需求,选择不同的乐器完成指挥工作。西方乐器多种多样,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指挥效果,其中小提琴演奏人员与键盘师均承担了较长时间的指挥工作。在西方乐队演奏的过程中,钢琴的演奏不一定会贯穿乐曲前后,因此,小提琴演奏者担任了较长时间的指挥工作。但是,从乐器的实际作用角度分析,钢琴具有更强的影响力,无论是将哪一种乐器作为指挥形式,均需要指挥人员自身具有较强的演奏技能与节奏控制能力,能够带动其他演奏人员,促使乐队人员均能够投入到演奏过程中,充分体现乐器指挥的优越性。[6]
其次,西式击拍者担任乐队指挥。在西方乐队演奏的过程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指挥形式,这就是——击拍者指挥。在乐队演奏的过程中,指挥人员利用击拍的形式,对其他人员发出信号,完成指挥工作。最初时期,指挥人员是利用自己的双手击拍节奏,传达演出信号;在15世纪初期,指挥人员通过“手脚并用”的方式传达信号。这种指挥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传达乐曲的情感内涵与节奏,但是会产生一些噪音,影响乐队的整体演奏声效,现如今,已经很少有指挥人员选择这种指挥方式。
最后,西式持棒乐队指挥。在西方乐队演奏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指挥人员会选择持棒指挥的形式。自19世纪以来,西方音乐领域中陆续有人使用木棒敲击的方式完成指挥工作,发出演奏信号。指挥棒第一次真正作为指挥标志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是著名音乐家施波尔利用指挥棒向观众示意,自此以后,指挥棒成为乐队指挥的主要工具,持棒指挥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挥形式。在持棒指挥的过程中,指挥工作人员不需要利用各种乐器,就能够利用指挥棒同时完成击拍指挥与动作信号指挥,也不会产生噪音影响乐队的整体演奏音效,更不会需要演奏者手舞足蹈影响演出的视觉效果。现如今,指挥人员已经逐渐成为独立于各类乐器演奏人员的重要构成,是乐队的灵魂人物,能够将自己的艺术思想融入演出过程中。[7]
综上所述,乐队指挥形式不仅是完成乐队演出活动的重要元素,更是乐队指挥历史演变与发展的重要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乐队指挥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且主要演奏乐器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时间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地域环境下,乐队指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形成了中西方乐队指挥形式差异;这些时间与地域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乐队指挥形式,丰富了乐队指挥形式体系。在实际演出的过程中,建议乐队指挥进一步丰富乐队演出理念,灵活运用不同的指挥形式,创新指挥方法,实现现代社会乐队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