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宁波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改革开放迄今,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我国也获得世界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减贫奇迹”。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消除全部贫困人口的重要目标即将实现,这将树立起我国反贫困事业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主要为经济手段的“输血”式扶贫边际递减效应导致物质与精神的同步脱贫无法实现,不仅有一些贫困对象因自我“造血”功能缺乏而再度返贫,还有一些贫困对象在“输血”式扶贫中滋生出“等、要、靠”等功利化心态,就难免要呈现精神贫困比较明显的代际传递。因此,在脱贫攻坚战的决战期,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精神扶贫即将成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合唱艺术产生的那一刻起,对于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塑造人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秀的品格内涵,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已被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们所熟悉,作者运用人声歌唱席勒的《欢乐颂》中的一部分诗句,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走向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梦想的乌托邦——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体现了作者伟大的从黑暗到光明的理想。群众合唱是一种以集体为主的群众文化艺术,能够把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的追求表达出来,以奋发向上的歌声传播爱、真、善、美,能引发广大群众的共鸣,其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而且可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良好展示。由此可见,群众合唱必然能够在精神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精神扶贫是一种精神上的无形贫困,其与物质扶贫相对应,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知识水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风俗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包括因物质贫困所导致的精神绝对贫困和精神发展滞后于物质发展所导致的精神相对贫困。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为顽固,若形成后就会陷进落后而“自我满足”的精神世界难以自拔,精神贫困工作的开展,就是要对贫困者的主观世界实施干预,以便将其精神与物质生产方式发展不相适应甚至相抵触的精神状态给予消除。
精神扶贫主要集中在“扶志”和“扶智”两大方面,“扶志”为精神扶贫的先导,精神扶贫必须以“志”为基础,这是一种内源性动力的激发,只有建立在“扶志”的前提下,才能为“扶智”提供思想完备的主动主体。而“扶志”,就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帮扶,使贫困群众的落后思想、目标缺失、价值扭曲及政治意识淡薄等精神问题发生改变,以便消除在贫困对象身上存在的脱贫内源性动力不足或动力异化问题,为其树立起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提供帮助,从而能够自觉而主动地脱贫致富,确保“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化的有效实现。
群众合唱能够在精神扶贫的“扶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群众合唱可以促进人们之间达到很好的交流与和谐,把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现出来,并为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接受,是一种最为主要的群众艺术活动形式。参加群众合唱的人只要有兴趣歌唱并具备一定的歌唱天分即可,对职业和年龄无限制,仅有比较低的入门门槛,这非常有利于合唱艺术的广泛传播。可见群众合唱在为歌唱爱好群体搭建一个展现艺术平台的同时,让加入到合唱活动中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艺术修养、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从而将高尚的道德情操、集体主义以及爱国思想充分树立起来,以便激发出合唱者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显然可以达到精神扶贫的“扶志”效果。 因此,群众合唱在精神扶贫的“扶志”方面,显然大有可为。
所谓群众合唱,就是把数量一定的群众分为不同声部,大家一起演唱某首歌曲,齐心协力来最大程度地演绎出歌曲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合唱属于音乐艺术的范畴,既然群众合唱是一种艺术形式,则同样具备认识、教育和审美三种社会功能,这三种社会功能均可在教育扶贫的“扶志”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首先,发挥群众合唱的认识功能,助力精神扶贫工作,有利于振奋扶贫对象的积极向上精神。在群众合唱进行过程中,合唱成员必须在规定的制度下练习并掌握合唱基本技巧,这在约束合唱成员行为的同时,促使他们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合唱训练中,由此,可充分激发出合唱成员的合唱热情。同时,在群众合唱这个沟通和交流平台上,必须保持与他人密切合作,开展持续的磨合与训练,这是一种同声部与不同声部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稳步提升合唱效果。在此期间,合唱成员密切合作的训练,可以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不具备的长处和优点,也能认识到自身需要弥补的缺点,这有利于合唱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一起进步。不仅如此,合唱成员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不断增强,孤独感也会消除,能够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以昂扬姿态应对工作和生活的挫折和挑战。这无疑是对精神扶贫对象的一种极大的精神力量。
其次,发挥群众合唱的教育功能,助力精神扶贫工作,有利于精神扶贫对象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群众合唱是合唱成员之间心灵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有利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群众合唱可以促进合唱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的合唱效果震撼人心,合唱成员因此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和生活,并提升自身的生活幸福指数,传递出幸福感和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合唱那些歌唱祖国、讴歌新社会歌曲过程中,因为这类歌曲充满爱国主义情感,会使合唱成员激发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形成爱国主义世界观。由于合唱必须多人参与、集体歌唱,其训练和演唱过程必须对他们多加关注和聆听,一起努力实现同一个目标,这有利于不断培养合唱成员集体主义价值观。
再次,发挥群众合唱的审美功能,助力精神扶贫工作,有利于精神扶贫对象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合唱成员在参加群众合唱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亲身感受合唱艺术蕴涵的高尚思想的熏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合唱成员的心理素质,提升自身热爱生活的程度,乐观面对生活遇到的困难,改正自身的小毛病,积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由此,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也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既然群众合唱对精神扶贫工作具有“扶志”的重要作用,那么,精神扶贫工作自然就会对群众合唱能够更好地发挥“扶志”作用充满期待。为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从精神扶贫高度促进群众合唱事业的更好发展。
首先,政府可采取合唱事业相关帮扶基金设立的措施,将更多社会资金引入,以此缓解群众合唱团队的经济压力;其次,应加强引导,通过一些交流演出活动或地方性合唱比赛的定期开展,为群众合唱团队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合作平台,为群众合唱事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再次,通过一些跟随时代发展鼓励性政策与制度的设定,为各地区群众合唱活动的组织提供支持。同时,鼓励各类公共场馆多为群众合唱活动的提供相应排练场所。
首先,要引导群众、合唱组织者和参与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组织活动,规范自身行为;其次,要强化领唱者和参与者的专业训练,促进其音乐素养的不断提高;再次,要规范化管理群众合唱活动的服装、道具、场地、相关设施等资源,保证不发生训练或演出意外。此外,还应为群众合唱活动中表现突出者设置一定的激励政策。
精神扶贫对象对于群众合唱的参与度不一定高,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积极宣传群众合唱活动,让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确保精神扶贫对象踊跃加入到群众合唱活动中。
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大相径庭,组织群众合唱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群众合唱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群众合唱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群众合唱团体的生存境况不一,财政经费没有保障;群众合唱活动的人员、时间和场地没有有效的保障;群众合唱人员的音乐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甚至千差万别;群众合唱的活动形式单一,曲目内容单一;群众合唱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与钢琴伴奏老师;等等。究其深层次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群众合唱生态极不完善、不科学、不健全,缺乏构建群众合唱生态的有效实施策略。所以,要大力发展群众合唱,使之形成长效机制,使之在推进我国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使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要构建良好的群众合唱生态,尽快研究和制定构建我国群众合唱生态的有效实施策略,并使之得到有效的贯彻实行。
总之,群众合唱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艺术形式,在精神扶贫领域大有作为,应积极发挥其社会功能,立足于“扶志”,做足精神扶贫的大文章,从而保证群众合唱与精神扶贫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