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
- “究竟”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语”[7],佛教译经初期存在对道家词语的比附和解释的状况,这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佛经汉译始于东汉时期,“从东汉末年桓帝时来华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从事的译经活动开始,在长达千余年的佛经汉译中,出于佛学传播的需要,大量的梵本佛典陆续译出”[8]。“究竟,梵字Uttara 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9]梁晓虹先生认为“判断一个词是否为佛化汉词,一方面,须是已见于东汉之前中国传统文献的词或词组,词形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于佛
名家名作 2023年25期2024-01-28
- 民国时期华人基督徒与《圣经》汉译*
士基本主导了整个译经活动,甚至有权决定教会所采用的《圣经》版本。在清末民初,华人基督徒由于语言能力(尤其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欠缺和对宗教教义的理解有限,长期只能充当传教士助手,仅有少数华人基督徒尝试独立汉译《圣经》中的部分内容。前述现象在20 世纪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教会在本土化运动的推动下日渐成为独立的宗教实体,同时开始表达自身的看法。①尤思德著,蔡锦图译:《和合本与中文圣经翻译》,香港:国际圣经协会,2002 年,第367 页。在此种情形之下,
国际汉学 2023年4期2023-12-23
- 东汉译经中复音虚词的研究
妮摘 要:东汉译经作为最初出现的译经,在时间、空间和语体维度上均具有极大覆盖性,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从复音虚词的界定与产生入手,以安世高译经为例,对安世高译经中复音虚词的类型与构成展开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安世高译经复音虚词的特点及成因。通过这一个案分析,以期为东汉译经复音词研究提供参考,亦可借此进一步探寻古代汉语复音虚词的运用特点和发展规律。关键词:东汉;译经;复音虚词;安世高陈寅恪曾提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
现代语文 2023年9期2023-10-31
- 玄奘晚年的译经
取经”;一为长安译经。论及后者必然要提到朝廷,特别是皇帝本人对此项事业的支持。玄奘自印度取经返回大唐后,就立即拜见太宗皇帝,其言辞酬对令帝心大悦,不仅同意了他的译经请求,还特命他在长安弘福寺设译场,由梁国公房玄龄负责供给译场所需。①详见《慈恩传》(T 2053,253a7-c19)。之后,太宗还应玄奘所请为其新译经典亲撰经序。②详见《慈恩传》(T 2053,255c25-256c24)。在太宗之后,从表面上看高宗对玄奘的态度依然尊崇,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1-20
- 试析中古文学对鸠摩罗什译经的影响
此,鸠摩罗什及其译经,历来被重视。笔者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发现,研究者关于鸠摩罗什译经与文学的关系,多涉及鸠摩罗什译经对当时及后世文学的影响。可是,就汉文化圈而言,鸠摩罗什身处异域,必然有过对汉文化学习的过程。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并对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法华经》《金刚经》展开论述,分析中古文学对鸠摩罗什译经的影响。一、鸠摩罗什及其译经知人论世,方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关于鸠摩罗什的生平,《祐录》《高僧传》《晋书》均有传,后者多以《祐录》之传为本。从史源
临沂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2
- 《杂宝藏经》同义词异文校读释例
换的目的是为了使译经语言能够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符合译经时代和译经者的语言习惯。一 改古从今:译经语言更加通俗释迦摩尼在世时教导信徒用自己的语言传法,此举有助于扩大佛教的影响,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信众。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方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接受佛法,译经者则会选用当时当地的通俗语言来翻译佛经。在校勘和整理佛经时,后代整理者也会有意地选用当时通俗常用的词语替换底本里疑难生僻的词语,这种改古从今使译经语言更加通俗易懂。今举5例,以见丽藏整理者运用通俗词语对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03-05
- 中国传统译论“厥中”论探究
活动。这次“千年译经运动”不仅诞生了以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人为代表的诸多译经名家大师,译经翻译实践还催生出了种种译论,这些译论是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中的宝贵财富。这其中就包括了东晋高僧慧远提出的“厥中”论。长期以来,“厥中”论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翻译史学研究界对“厥中”论的认识多沿袭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观点,以为“厥中”论主张“文”与“质”兼顾,全属调和之论[1]137,对“厥中”论缺乏进一步的系统性梳理和客观辩证的认识。新时期中国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1-06
- 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始见书证问题商补
在东汉时期尤其是译经文献中使用较多,早期翻译家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竺大力、康孟详等的译经中都有“皆悉”用例。到了魏晋南北朝及以后时代的译经文献中“皆悉”使用得更多,该词一直沿用至清代,而“皆悉”在译经文献中的使用数量一直远多于中土文献。三、尽 皆《汉大》引《三国演义》《水浒传》例。柳士镇(2019:308)、高育花(2007:86)引《洛阳伽蓝记》例;杨伯峻、何乐士(2001:310)引《敦煌变文集》例。以上引例皆嫌晚。何金松(1994:32)早发《吕氏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1-03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文佛教文献遗存唐译经的整理与综合研究”简介
文佛教文献遗存唐译经的整理与综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240)于2019年11月立项,该项目由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崔红芬教授主持。课题拟以影印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1—28册)、《英藏黑水城文献》(全5册)、《中国藏西夏文献》(全20册)、《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全10册)、《拜寺沟西夏方塔》、《山嘴沟西夏石窟》(上、下)、《日本藏西夏文文献》(全2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夏文文献》(全1册)、《敦煌
西夏研究 2020年3期2020-12-02
- 中古汉语口语化程度差异的双音化表现
——以《拾遗记》和竺昙无兰译经为例
遗记》和竺昙无兰译经为研究对象,窥探中古时期口语化与双音化的之间的关系。《拾遗记》选取出自王嘉的部分,竺昙无兰选取12篇字数与《拾遗记》相当的译经,这些译经分别是:《佛说寂志果经》《铁城泥犁经》《佛说阿耨风经》《佛说新岁经》《佛说泥犁经》《玉耶经》《迦叶赴佛般涅槃经》《比丘听施经》《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五苦章句经》《佛说自爱经》《佛说见正经》。一、《拾遗记》和竺昙无兰译经的口语性比较《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以叙事为主,鲁迅评价其“文笔颇靡丽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7期2020-09-03
- 东汉译经语言研究概述及意义
妍摘 要:东汉译经作为译经的初始时期,在文献、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的翻译佛经和本土著述在辨伪和辞书编纂等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关键词:译经;安世高;词汇[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2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曾论证,东汉时期为佛教初传时期,被视为道术的一种,中土接受度较低,世人多因喜好黄老之术而兼及佛教:因此东汉佛教为“自成一时期者”;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2019-12-16
- 西域佛经翻译研究
统计归纳西域主要译经僧侣及其译经情况,总结西域各时期佛经翻译特点,最后分析西域缘何成为译经人才济济、佛教典籍富集之处的原因。关键词:翻译史;西域;佛经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018-03中国历史上共有三次翻译高潮,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及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其中最早也代表我国翻译史起点的就是佛经翻译,而提到佛经翻译便不得不谈及西域。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西域就在中国佛教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2019-11-20
- 简述佛经翻译中“译场”的发展及作用
导性作用。他根据译经实践和译经者的见解,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的论点。道安译场已经有了口授、笔受为梵文、传译、笔受为汉文、正义、校对等六道工序。此为中国佛经翻译的官办译场的开端。姚秦即后秦时期的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是道安译场制度的继承人。他进一步发展了道安的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之先河。姚秦弘始三年,鸠摩罗什来到长安逍遥园,组织了大型译场——西明阁来翻译佛典,出经数量质量都是空前的,译经场分工较道安时期更为精细,增加了证梵本、润文等程序,至少含有口
新生代 2019年3期2019-11-14
- 庐山慧远译经思想初探
中国已发展壮大。译经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手段。隋唐以前,译经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初期的口授佛经,后汉时期直译法,三国时期意译法,魏晋的格义派等。佛典的翻译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方法才恰当?庐山慧远深感前期译经有所不足,故在前期译经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厥中”之说以调和直译与意译。二、前慧远时期的译经思潮译经对于推进中国佛教传播起着重大作用,佛教的传播是与佛经的翻译是同步进行的。译经从东汉时期开始,在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译经所采用的的方法是不同的。(一)后汉时
新生代 2019年5期2019-11-14
- 宋代敦煌佛教写本译场列位价值探究
朝佛教广为普及,译经事业兴盛,不亚于南北朝和唐代。太宗任内,“干戈不息,天灾方行”,可谓内忧外患,而太宗“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弘扬佛教非自太宗始,宋太祖没有建立宋朝时见到周朝毁佛之举,认为毁佛法非社稷之福。临朝之后,即下令复兴佛教。在太祖而言,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信仰,而是与国家百姓福祉有紧密联系。佛教事业在太祖时已经开始大力复兴,太宗按照路线继续前进又有所发展。在此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译经,这需要有强大的物质保证和制度保证,敦煌北宋时的译场列位内含丰富的信
书法赏评 2019年2期2019-07-02
- 光孝寺
——佛经传译一重镇
重镇。一中国之有译经始于何时,似无定论。一般说,东汉明帝时(58-75)的《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高僧传》曰:“有记云:腾(即摄摩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2]“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3]梁启超对此说明确否定:“现在藏中佛经,号称最初译出者,为《四十二章经》;然此经
岭南文史 2019年1期2019-06-20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研究
且善于总结整理翻译经验、组织翻译事业。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中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思想,其中“五失本”分别从句法、语序、文体以及行为习惯等进行了论述,表达了自己“案本而传”的译经思想。“三不易”又从习俗文化差异、译文可接受性以及译者地位三个方面阐述了译经的不容易。他主张翻译:“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是佛经汉译直译的代表人物。[4]另一位佛经汉译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的高僧鸠摩罗什,他青年时就名传西域,后来被迎至长安在草堂寺带领僧侣们翻译佛经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1期2019-03-21
- 趣谭 古代翻译官 这个差事不简单
更通晓外语,精于译经。苻坚格外仰慕他的才学,于是在派兵攻破襄阳后,挟持道安来到了长安。苻坚为道安在长安五重寺专门组织了佛经译场,这位高僧不但自己译经无数,而且培养了很多译经人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时隔20年,另一个信佛的皇帝,后秦文桓帝姚兴也为长安城请来了一位译经大师, 那就是客居后凉的高僧:鸠摩罗什。姚兴请鸠摩罗什在长安城西南的逍遥园中译经,封他为国师。鸠摩罗什主持的译场,实力雄厚,成员众多。译经无数的鸠摩罗什总结的译理更是被后人沿用
高中时代 2018年10期2018-10-25
- 草堂寺
什居住。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名“草堂寺”。2010年秋的一个下雨天,趁西安第一条地铁开通不久的东风,我跟着退休的老杨师傅最后一段路搭乘“蹦蹦车”找到草堂寺,撑伞听他谈论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在草堂寺,顽童似的老杨师傅随口背诵一首我喜欢的诗,是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前两节,6句诗,因为佛,因为缘,已经扣人心弦。走进草堂寺,清心
国企管理 2018年7期2018-09-10
- 玄奘西天取经
他修建的慈恩寺的译经院里专心译经,还从各地挑选了一批高僧、学者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他还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长达十二卷,记录了他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物产等情况,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政教民情的重要文献。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8年17期2018-09-04
- 汉译佛经的语料价值及其对汉语的贡献
了活力。近年来,译经研究的论著逐渐增多,据《佛经文献语言研究论著目录》(1980-2006)以及对近十年来文献的统计,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的论文约有1300多篇,有的是从传统训诂学角度入手,有的是从专书角度考察,还有将佛经与中土文献进行对比。从语言理论方面研究的也有很多,已有成果在下文还会涉及。总的来说,译经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佛经文献的语料价值及其对汉语的贡献还缺乏系统性的认识,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一、汉译佛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4期2018-09-04
- 风景纪事
个在风中坚持的人译经人梦之军队乘风而来,侵入睡眠的黑暗领地。黄铜号角却辽远地破晓,唤醒朝露、武僧团村委招待所波斯相貌的服务小姐……那号角又命令晨风急刹车,闪跌大梦在超出了睡眠的塔林小广场另一支军队也集合起来了。引擎轰鸣,驱动大客车奔赴——去占领。指挥员导游的三角旗摇曳被半导体喇叭变形为魔镜的一副嗓子,映照中翻新了旧地旧山门、甘露台上曾遭火刑的两棵旧柏树、少室山下依旧的白昼……。跟梦和反复的日常不一样,译经人枯坐在晦暗的廊下,在一记钟声里透过纸张,抵达了圣言
环球人文地理 2017年6期2017-06-27
- 两种文学编年史指瑕
魏晋南北朝卷》;译经;安世高;《高僧传》;《出三藏记集》;编年史汉晋时期佛经翻译活动繁盛,对中古文学影响深刻,中古文学编年史著作对此大都有所著录。但由于理解不同,各著作对译经活动的编排也不尽相同。现就《汉晋学术编年》与《中国文学编年史·魏晋南北朝卷》二书辨正若干。一、《汉晋学术编年》指瑕《汉晋学术编年》[1]一书以儒家经学为学术正宗,兼及道、佛二教大事。现就其中涉及汉晋时期出经活动的部分榷估一二。1.元嘉元年 辛卯(151)安世清译《五十校计经》及《七处三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2017-04-15
-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辨误
不详、系年偏误、译经人员不确切、引文讹误失校等问题。出经;翻译;佛经;《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前编》[1]对东晋佛经翻译活动及其成果有所涉及,其中的某些说法值得商榷。试辨析如下。一、晋太元九年(384)甲申三月十五日,竺佛念译《婆须蜜集》十卷。(P38)(甲)夏,竺佛念译《增一阿含经》三十三卷、《中阿含》五十九卷。(P38-39)(乙)十一月三十日,竺佛念译《僧伽罗刹集经》三卷。(P39-40)(丙)僧伽提婆在洛阳译《阿毗昙心》十六卷。(P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2017-04-15
- 《分别善恶所起经》翻译年代考
》与安世高的可靠译经有着很大的差别,并非安世高所译;从纵向的历史角度考察,其译经年代应不早于三国时期。《分别善恶所起经》; 三国; 考辨《分别善恶所起经》(一卷),失译,旧题“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归入《大正藏》17册经籍部,编号No.0729。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四载《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分别善恶所起经》一卷”[1]。这部经是论述善恶果报的经典,对于佛教思想和汉语词汇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拟通过词汇、语法、开头及结尾语三方面对《分别善恶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4-01
- 同经异译研究综述
:有不同时代的异译经本,也有同一时代不同译者的异译经本;有内容相对完整的异译经本,也有只译原本一品或一篇的节译本。梁启超首次提出“欲查译学之进步,莫如同本异译之书为比较的研究。”[1]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来研究佛经是一种起源很早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国支谦将《微密持经》的异译本合为一部,创造的早期的“合本”[2]就属此类。陈寅恪对此评价甚高:“据愍度所言,即今日历史语言学者之佛典比较研究方法,亦何以远过。”[3]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主要运用比较的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2-23
- 译经与元魏齐周隋佛学演进之关系探析
的迅速崛起与北朝译经事业的发达有密切关系。这一点,以笔者涉猎所及尚未见有专门论说,因此不揣浅陋,就这个问题提几点看法,以就正于治中古史的诸位学者。一、元魏唯识学佛典的译传兼与真谛译经的比较元魏时期,从勒那摩提到瞿昙流支是一个传承有序的译经团队,因而比较系统地翻译了唯识学经典,而元魏译经后不久,在岭南由真谛主导的译场也系统地翻译了唯识学的一些经典[1]按,真谛所译经参见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第2卷第4章第4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40页。,耐
中国中古史集刊 2017年1期2017-01-04
- 文献特征的多元考察与误题译经译者的确定——以同本异译《阿育王传》《阿育王经》为例*
的多元考察与误题译经译者的确定 ——以同本异译《阿育王传》《阿育王经》为例*王浩垒(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阿育王传》及其异译《阿育王经》的译者尚存争议。多重文献证据可证题名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至迟东晋已见,十卷《阿育王经》为梁代僧伽婆罗译。文献证据直观性强,历代经录呈现一定的体系性,也存在收录内容繁杂、不够完整、不能详细译经的具体内容等局限,但佛教类书、音义及其他佛教文献则在内容上恰与之形成了互补互证。文献特征的多元考察为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12-12
- 浅议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的语言风格
悠久,几经演绎。译经的语言风格是指译经师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包含原典语言、翻译理念、汉文水平等)运用调音、遣词、造句、谋篇等语言风格手段所形成的各种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这种气氛和格调集中体现为译经语言的表现风格。本文主要立足于《维摩诘经》同经异译本的对比,通过比较,我们试着将鸠摩罗什译经的语言风格概括为三点:语言通俗,平易近人;行文简洁,辞理圆融;句式整齐,体式谨严。鸠摩罗什维摩诘经比较研究所谓语言风格,是译经师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包含原典语言、
长江学术 2016年1期2016-12-05
- 魏晋南北朝佛经译师分布考
人逐渐变为庞大的译经僧团。这一时期译经师以僧人为主,居士为辅,从译经师来源看,虽然西域僧人占多数,但相对汉代,已有越来越多的汉僧参与到译经活动中,且贡献突出,值得关注。从译经师分布地域来看,洛阳、长安、建业、广州、邺城都先后成为译经师较集中的区域,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广州虽因处水路要塞而形成译经重地,但译经师真正由水路经广州入中土实际已在晋以后。魏晋;南北朝;佛经;翻译;译经师;地域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典籍在中国传播、集聚并不断发展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12-03
- 《唐僧译经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四个铜川暨《唐僧译经记》研讨会”在北京玉华宫宾馆召开。《唐僧译经记》一书是铜川市政协原副主席郭平安用16年的业余时间,以近似于明代白话文的语言,写成的百万字神话章回小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传奇经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玄奘回国之后译经弘法这一题材却无人涉猎。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等院所专家对该书及作者给予高度评价。著名佛学家黄心川老先生为此书写序言,称此书是《西游记》的姊妹篇,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
现代企业 2016年4期2016-11-19
-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摘要:安世高译经使中国佛学趋于独立,但仍不离道术;支谶及其再传弟子支谦译经奠定了佛学依附玄学的基础。康僧会译经兼收众长,借用儒家话语体系以儒释佛,使佛教自觉服务于主流思想,有效地遏制了信众与朝廷走向对立的可能,从而实现了佛教中国化的新突破。自此,佛教开始公开、积极地向士大夫阶层传播。关键词:康僧会;译经;六度集经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5-0116-06康僧会(?-280),三国时吴地名僧,其先康居人
中州学刊 2016年5期2016-05-30
- 竺法护译经疑难字词例释
003)竺法护译经疑难字词例释邹伟林(长沙学院中文与影视传播系湖南长沙410003)【内容摘要】竺法护是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的译师,其译经可以说是西晋语言的大型数据库,借助《大正新修大藏经》校勘记异文材料,我们考辨了竺法护译经中部分疑难字词,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有所助益。【关键词】竺法护译经异文疑难字词考释竺法护是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的译师,其译经可以说是西晋语言的大型数据库,但经文历经多年传抄刻印,版本众多,不同版本间行文用字有许多不同,直接影响人们对佛经
社科纵横 2016年5期2016-04-10
- 丝绸之路视域下的长安佛经翻译活动
国以及随之开展的译经活动开始的。最早有文字可考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者伊存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伊存得以保存记录的《浮图经》。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中国的佛经翻译活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2年)至东晋后秦的大约四百年。第二阶段自后秦弘始年间(399)鸠摩罗什来长安
钟山风雨 2016年1期2016-03-17
- 佛教词语的始见年代与可疑佛经的鉴别
3a)安世高可靠译经只有“泥洹”、“灭度”,未见“般泥洹”。①顾满林认为安世高译经有“般泥洹”。[2]“般泥洹”始见于支娄迦谶译经。在支娄迦谶译经中,“般泥洹”一词有111例;此外,旧题支娄迦谶译的《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有11例。②据时贤研究及我们的考辨,《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当非支娄迦谶所译,此处列出相关数据,聊作参考、比较。下文所引该经的相关用例,也是出于这一考虑。如:《道行般若经》卷八:“我作佛时,悉当安十方人,得般泥洹。”《阿閦佛国经》卷上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6
- 义净译经词汇研究对辞书编撰的意义
然玄奘以后,僧人译经之最有名者,实为我们沙门义净。……特致力于律部,声名极一时之盛。盖兼通华梵,中国人自行译经,净师仅亚于奘师也。”[2]我们翻检《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义净的译著一共有64部267卷,其中译经59部258卷[3]。义净的译经词汇丰富,用法广泛,有的词语和用法未被《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收录;有的大量用例证明了辞书释义有误,或值得商榷;有的词条辞书所引例证时代较晚。总之,义净译经词汇研究对辞书编撰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我们选取五词,以《汉语大词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2015-12-02
- 东晋释道安的目录学思想述略
提前)、《涼土失译经录>和《关中失译经录》。《经论录》,又称《本录》《大录》或《安公旧录》,为道安第一部经录,备受僧祜、慧皎等推崇,具有首创性的中国佛教第一部经录。例如僧祜《出三藏记集序》中《祜录》记载:“祜较安公旧录,其经有译名则继录上卷,无译名则条目于下。”道安此录分为上下两卷,“有译名”是指有传译经者之名; “无译名”是指译者之名己佚。上卷所收经录约为二百四十四部。下卷原题难以考证,根据《祜录》列为第五录《新集安公失译经录》内所罗列。僧祜序中言:“寻
山花 2015年12期2015-07-21
- 东晋释道安的目录学思想述略
提前)、《涼土失译经录》和《关中失译经录》。《经论录》,又称《本录》《大录》或《安公旧录》,为道安第一部经录,备受僧祐、慧皎等推崇,具有首创性的中国佛教第一部经录[5]。例如僧祐《出三藏记集序》中《祐录》记载:“祐较安公旧录,其经有译名则继录上卷,无译名则条目于下。”道安此录分为上下两卷,“有译名”是指有传译经者之名;“无译名”是指译者之名已佚。上卷所收经录约为二百四十四部。[6]下卷原题难以考证,根据《祐录》列为第五录《新集安公失译经录》内所罗列。僧祐序
山花 2015年12期2015-07-21
- 玄奘翻译成就探析
奘主持。玄奘勤奋译经十九年,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比三大译师的总和还多(马祖毅,1980:18)。翻译实践进行到一定程度,翻译理论便会自然产生。不少学者认为,随着翻译实践工作的日益积累,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关于玄奘对于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献中并没有确实详细的记载。尽管有关玄奘翻译理论的文献极少,但在一些玄奘与他人的往来信件及上奏皇帝的奏折中可以归纳出他对翻译理论的三点贡献(张小花,2013:122)。(1)变旧译为新译。
文教资料 2014年2期2014-08-21
- 罗什僧团译经及其背后的政治推手
034)罗什僧团译经及其背后的政治推手潘佳宁,丁 宁(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被梁启超推崇为“两大译师”的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虽时隔三百年之遥,却殊途同归,影响独步一时。他们的译著为后世研习,译风被后人效仿。归纳其成功原因,二人同时具备三点:一、自身精通佛法,兼谙梵汉;二、依遵王命,奉旨译经;三、云集众贤,通力合作。但后人谈罗什译经,往往强调罗什自身才华,却忽略其成功背后的客观因素。这里包括后秦统治者姚兴的鼎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4-10
- 试析南北朝译经中的“去”
郝胜利一、南北朝译经中“去”的词义分析动词是一个句子里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一个动词的不同义项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是研究动词的主要角度,本章根据义项的不同对南北朝译经中“去”的词义进行分类考察。1.南北朝译经中“去”的“离开”义最多。(1)出城而去。(2)稽首佛足而去。(3)观看而去。(4)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5)令其剃发变服而去。去未久优波离作是念。例句(1)(2)(3)和(5)中的第一个“去”是表示持续性的动作和状态;(4)和(5)中的第二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4-10
- 东汉支谶译经新词研究
他一生译著众多,译经的语言容量远远超过了东汉其他几位译师的译著。支谶译经也较多保留了梵文原本的特点,后世僧祐评价其为“不存文饰”①。因而,他的经书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对辞书编纂以及词汇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大词典》主张“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因而成为了人们阅读经典,训解词义的主要凭借。但是由于它涉及文献繁多,书成众手,同时又受到编纂时代等诸方面的影响,难免会有一些疏漏。鉴于篇幅,本文主要以东汉支谶译经中的双音词作为研究对象,比照《大词典》以及同时期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31
- 论汉译佛经“何所”与“诸所”的源形式
佛经、尤其是早期译经的译者主要是异域僧人,因此汉译佛经容易受源语言(原典语言)和目标语言(汉语)的混合影响,从而形成一些非汉语自身演变的语言成分,所以又是历史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研究的宝贵资料①Thomason和Kanfman指出应区分语言接触中的“借用”与“母语干扰”。Thomason,S.G.&Kanfman,T.1988 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and Genetic Linguistics
东岳论丛 2014年2期2014-03-22
- “小品般若”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的使用考察
感叹句。所谓的异译经就是佛教史上同一部佛经原典被多次翻译,形成了不同的汉语译本。现存于《大正藏》中“小品般若”系列的异译经共有六部,分别是《道行般若经》十卷为东汉支娄迦谶译,《大明度经》六卷为三国吴地支谦译,《摩诃般若钞经》五卷为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为唐玄奘所译,《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为宋施护所译。这六部异译经有着共同的来源,在内容上可以相互印证,分别由不同时代的不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2014-03-19
- 略论汉代佛教教育的初兴
中国,通过授经、译经等活动不断弘扬教义,宣传教理,在初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为以后佛教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汉代;佛教教育佛教教育起源于佛教始创之时,是为传播佛教知识和扩大影响的需要而出现。自两汉时期佛教初传开始,通过授经、译经等活动,佛教通过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方法来促进传播发展。一、伊存授经关于佛教传华尤可确信的史料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魏国鱼豢的《魏略·西域传》上的一段记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2014-03-15
- 佛经翻译之阶段性及其特点
[1]支娄迦谶所译经典全属大乘佛教,为确保原文的真实面目,其译作多为音译。[2]东汉灵帝和献帝时期的译经人员有康臣、康孟祥、月支僧支曜等。在当时,他们的译经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佛教当时始终被等同于社会上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之类。孙吴时期的译经名家有支谦、康僧会等。支谦收集了各种版本的原本和译本,对没有翻译的则补充翻译,对已经翻译的则重行修订。由于他的集大成式的努力,使其成为继安清、支娄迦谶之后著名的译经大师。康僧会的译经往往采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8-15
- 支谦译经中二字式同义连用探析①
中题为支谦所出的译经共有五十三部,七十四卷。在这五十三部译经中有一些是伪经,我们认为现存《大正藏》中实属支谦的译经共有二十四部,三十四卷。①在支谦译经中同义连用频出迭见,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字数上看,支谦译经中同义连用以二字式居多,三字式、四字式较少,至于五字式或五字式以上的同义连用未能见到。下面拟对支谦译经中二字式同义连用的特点及其成因展开详细的描述。一、支谦译经中二字式同义连用是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成分组成,即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1.“迎逆”在家若作比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2013-08-15
- 释道安与中古时期学问僧的培养——以长安为中心的考察
了竺法护、竺佛念译经僧人中的中坚力量,又培养了一批以“义学”著称的学问僧,为后秦时期鸠摩罗什翻译佛经奠定了人才基础。一、释道安到达长安之前的竺法护、竺佛念译经西晋时期,长安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见于记载的活动频繁的佛教高僧有竺法护、帛远。竺法护在晋武帝时代曾随其老师天竺僧人竺高座到西域求法,取得多种胡本佛经东归,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其在长安译经有以下几种:太始二年(266 年)译出《须真天子经》,太康七年(286 年)译出《持心经》、《正法华经》、《光赞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8-15
- “翻译”非“译”——浅谈中国传统译论中翻译定义的变迁
转译,中国最早的译经活动大部分都是通过转译西域各种语言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而形成的重译。从“译”和“泽”的字形关联来看,“譯”本身是一种泽被四方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对于我们周边的环境是具有普惠的影响的,这种观点也是大民族主义的体现。可见,“译”最初指从事翻译职业的人,在文字记录还不发达的时代,翻译形式主要是口译。在很长时期内,“译”也用作动词来指翻译活动,大部分指口译活动。2 对“翻译”的文化分析“翻”的第一层意思是“反”。“翻译”即“反译”,“翻译”对原文是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5期2013-08-15
- 释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
其名未见其书的失译经,都是他经过多年的奔走搜集才访求得到的。“祐所以杼轴于寻访,崎岖于纂录”[2],“祐总集经藏,访讯遐迩,躬往谘问,面质其事”[2],便是僧祐不辞劳苦、亲力亲为的真实写照。4 《出三藏记集》的主要内容《出三藏记集》的所谓“出”是译出,三藏是指经、律、论3种佛书,“经”是指佛教的基本教义,即释迦牟尼的说教集;“律”是佛教僧侣的戒律和清规;“论”是诸僧对佛教基本原理的解说,记集是记录集合,即记集中国所翻译的经、律、论三藏。全书共15卷,计收书
图书馆学刊 2013年3期2013-02-15
- 论赞助人对佛经译场的影响——以玄奘译场为例
译质量逐步提高和译经范围的扩大与深入,译经体制由个人单干到集体合作,译经范围由寺院到政府与寺院联合进行,由此衍生了具有中国特色译经传统——译场。译场制度始于南北朝的前秦时期,终止于北宋初年。总体来说,不同时期的译场规模不同,组织分工也不尽相同。以唐朝时译场为例,不仅分工明细、组织严密,而且从翻译活动的社会学视角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其中以玄奘译场尤为典型。目前,关于中国古代译场的文章不少,但多以叙史为主,从理论高度分析译场成因及发展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本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年11期2012-08-15
- 佛经译场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探析
笔译。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迦叶摩腾所译的《四十二章经》,但梁启超考证后称“然此经纯为晋人伪作,滋不足信”。佛教史上最早的译经事业,当以东汉末年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太子,后让其王位与叔父,出家修道。汉桓帝建和年间(147-149年)来华,至洛阳,未久即通华语,宣译经论,改梵本为汉语。《高僧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自后汉以迄西晋的250年中,佛经汉译人员以外籍僧人为主,汉僧为辅,由外僧背诵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从佛教术语看疑伪经辨别
尝试通过比较可靠译经与几部旧题为安世高所译佛经中佛教术语的选取差别,并参照后世译者的术语选取,考证这几部旧题译经为误入之经。1.万分 /死亡 /丧亡旧题安世高译《分别善恶所起经》:“万分已①已,宋、元、明、宫本均作“以”。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17/518a)②文中汉译佛经引例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底本,改正其标点错误。出处标注方式:“册数(阿拉伯数字)/页码(阿拉伯数字)栏数(小写英文字母)”,如“17/518a”,17表示第十七册,518表示页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改写理论之赞助人系统——武曌对《大云经》与《华严经》翻译的操纵
解析这位女皇帝在译经活动中的赞助人角色。本研究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为框架,以《大云经》以及《华严经》的改写为主要语料,展开赞助人系统的三个成分,解读武曌对佛经翻译的操控和制约。从佛经材料的取舍,译经内容的过滤或改写,到译著的传播和接受,都有武曌操控的影子。1.赞助人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是一个影响较大的当代翻译理论,该理论使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层面的研究范畴。勒菲弗尔(Lefeve
外国语文 2011年6期2011-03-20
- 重估施护译经的价值与意义*
范慕尤重估施护译经的价值与意义*范慕尤北宋时期的译经虽然译场规模很大,译经数量不少,却因种种缘由长期为人所诟病。换个角度来看,当时的译经并非全无是处。以施护所译的密教经典为例,它不但有助于对梵文写本的释读和校订,还能从中看到译经受当时历史背景影响之下有意的省译、改译、暗语译法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皇室、文人士大夫等多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施护;译经;密教北宋译经与施护宋代的译经肇始于开宝六年(973)法天在蒲津的译经。据《佛祖统纪》载:“河中府沙门法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9-05
- 玄奘译经的外部政治环境分析
通常认为,玄奘翻译经文是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西游记》中还有唐太宗送别和欢迎玄奘的描写。玄奘真的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吗?当时玄奘上表要求西行,没有得到允许,后来玄奘私自西行,还受到通缉(慧立、彦悰,1983),由此可以得知玄奘西行是不受朝廷支持的,但是回来后是受到太宗欢迎的,那么他译经是否得到支持呢?史学界和佛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著述比较多,然而多集中在从政治角度看玄奘与太宗、高宗两位皇帝的关系,以及双方如何相互利用。本文对玄奘译经的外部环境进行简要分析。一、
考试周刊 2009年34期2009-06-18
- 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
:本文据唐玄奘的译经,详细论述了敦煌石窟壁画中依据玄奘译经绘制的经变画,特别就各时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变、天请问经变、十一面神咒心经变、不空索神咒心经变、十六罗汉像的流行情况作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对昙旷、乘恩、洪、法成等高僧的研究,说明唯识学派学术思想在敦煌的传承和影响。并据《大唐西域记》等的记载讨论了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瑞像图以及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关键词:玄奘;译经;敦煌中图分类号:K879.21;文献标识码:入文章编号:10
敦煌研究 2004年2期200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