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佛山 528000)
目前国际通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为《大正藏》)中题为支谦所出的译经共有五十三部,七十四卷。在这五十三部译经中有一些是伪经,我们认为现存《大正藏》中实属支谦的译经共有二十四部,三十四卷。①在支谦译经中同义连用频出迭见,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字数上看,支谦译经中同义连用以二字式居多,三字式、四字式较少,至于五字式或五字式以上的同义连用未能见到。下面拟对支谦译经中二字式同义连用的特点及其成因展开详细的描述。
一、支谦译经中二字式同义连用是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成分组成,即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
1.“迎逆”
在家若作比丘,持法施饭食施,常以善意,迎逆一切人。(《月明菩萨经》,3/411/a)②
按 :《尔雅·释言》:“逆 ,迎也 。”《方言》卷一 :“逢 、逆 ,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由此可知“逆”有“迎接”义,“迎逆”当为同义连用。
2.“依因”
阿难长跪叉手,问佛言:“阿弥陀佛国中,无有须弥山,其第一四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何等住止?愿欲闻之。”(《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12/309/a)
按:“依”有“依靠、依赖”义,如《尚书·君陈》 :“无依势作威,无依法以削。”“因”也有“依靠、凭借”义,如《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由此可知,“依因”实乃同义连用,表“依赖、依靠、凭借”义。
二、有些二字式同义连用在次序上还不太固定,有时甲字在前乙字在后,有时乙字在前甲字在后,但意义与词性一般保持不变
1.“所可—可所”
阿弥陀佛所可教授讲堂精舍,皆复自然七宝。(《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12/303/c)
若得闻法不解,若见恶梦,于梦中除其宿罪,为罪垢所可摧。(《慧印三昧经》,15/466/a)
是时有八万天,坐在天王释后,诸天悉欲尊佛所言,及目犍连亦其王所言,便言:“贤者目犍连可所说者,实如贤者言,其有先世作人时,身归三正,净心乐道,寿尽皆来生天上。”(《义足经》,4/185/b)
按:《礼记·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郑玄注:“可,犹所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可”下云:“‘可’犹‘所’也,……‘可’与‘所’同义 ,故‘可’得训为‘所’,‘所’亦得训为‘可’。”上引例句中的“所可”和“可所”均表示“所”的意思。
2.“欺调一调欺”
世间帝王长吏人民父子兄弟家室夫妇略无义理,不从正令,奢淫 㤭慢,各欲快意恣心自在,更相欺调,殊不惧死,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谀媚巧辞,行不端绪,更相嫉憎,转相谗恶,陷人冤枉。(《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12/314/a)
四者不得调欺,五者不得饮酒。(同上,12/311/a)
按 :《广雅·释诂二下》云 :“调 ,欺也 。”因此“欺调” 、“调欺”为同义连用,词序互换意义不变。
类似的还有“捐除—除捐、清净—净清、净洁一洁净、累积—积累、明光—光明、忧愁—愁忧、畏怖—怖畏、近附一附近、喜乐—乐喜、见睹—睹见、计念—念计、斗战—战斗、休止—止休、止住—住止、久长—长久、聚会一会聚、念思—思念、近亲—亲近、惭愧—愧惭、败坏—坏败、晓知—知晓、解说—说解”等。
三、支谦译经中构成二字式同义连用的两个同义成分有时也可单独使用,这种连用与单用既可以同时出现在一部经,有时甚至出现在同一部经的前后文,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译经中,正好反映了这种二字式的同义连用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松散性与随意性
1.“至诚”
分儒达告婆罗门:“今佛近在 祇树园,佛知当来过去今现在事,又复至诚,终不妄言,当将往示佛。”(《七女经》,14/908/a)
按:“至诚”为同义连用,“至”有“诚恳”义在支谦译经中亦单见之,如《月明菩萨经》:“持是欢喜各有至心,太子亦自平复。”(3/411/c)《太子瑞应本起经》:“佛知至意,赞菩萨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降心弃命,舍欲守空,不起不灭,无猗之慈,积德行愿,今得之矣。’”(3/473/a)
2.“皆悉”
六十亿天与人,从本已来未曾起菩萨意,今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闻是三昧皆悉愿乐。(《慧印三昧经》,15/463/a)
按:“皆”、“悉”均为总括性副词,而同篇中在上引例句之前它们却各自分开单用,如:“六十八那术他菩萨,诸罪盖皆除,悉住阿惟越致地,皆得不可尽陀邻尼所入声 。”(15/463/a)
3.“恃怙”
素无恩德,无所恃怙,入恶道中,坐之适苦。(《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12/304/c)
按:“恃怙”表示“依赖、依靠”义,亦可分开单用,如《孛抄经》:“怙身强健 ,恃有财产。”(17/732/b)
四、由于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常常存在着兼义与兼类现象,故同义连用后也会产生兼义与兼类的情况,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有“空虚/虚空”、“语言/言语”
1.“空虚/虚空”
不有想不入空取证,如鸟飞行空虚中,无所触碍,如是行甫欲向空至空,向无想至无想,不堕空无想中,悉欲具佛诸法,譬如人工射射空虚中,后箭中前箭,续后射转中前箭,其人欲令箭堕乃尔堕。(《大明度经》,8/497/c)
菩萨已得记言,疑解望止,霍然无想,寂而入定,便逮清净不起法忍,实时轻举,身升虚空,去地七仞。(《太子瑞应本起经》,3/473/a)
上引例句中的“空虚”、“虚空”均用作名词,表示“空中、天空”,此外“空虚”、“虚空”还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虚无” ,如:
善业言:“如世尊教,乐说菩萨明度无极,欲行大道,当由此始,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 。”(《大明度经》,8/478/c)
阿弥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众等,大聚会自然都集,拘心制意,端身正行,游戏洞达,俱相随飞行,翻辈出入,供养无极,欢心喜乐,共观经行道,和好久习,才猛智能,志若虚空,精进求愿,心终不复中徊,意终不复转,终无有懈极时,虽求道,外若迟缓,内独急疾,容容虚空,适得其中。(《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12/311/c)
2.“语言/言语”
佛告诸尼 揵:“若曹宁能正坐七日七夜,不饮食不语言,如是为乐耶?王有宫阙伎乐为乐耶?”(《释摩男本四子经》,1/849/a)
以仁履义,不妄动作言语。(《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12/303/c)
上引例句中“语言”、“言语”均用作动词,表示“说话”义,它们还可用作名词,如:
随十方语言音声上中下之所愿。一切以佛柔软音响而诱立之。(《维摩诘经》,14/527/c)
观于言语,不厌智能。(同上,14/534/a)
五、有时构成二字式同义连用的一个字是通假字,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仅见“举藏”一例
子曹正各起座,到舍卫求食,食竟,举藏应器,还到祇树入园,为佛作礼,悉坐一面。(《义足经》,4/178/b)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一“藏举”条:“上昨郎反,下 葁圄反。有经本或作 ,墟圄反,亦音举也。”又卷五七“密 ”条:“葁语反。 ,藏也。”“举”为“ ”的借字,故有“藏”义,因此“举藏”是由假借所形成的同义连用。
六、支谦译经里二字式的同义连用数量较多,在意义上可以归为不同的义类
1.表“高兴、快乐”类:快喜、快乐、喜乐、喜预、好喜、欢乐、欣乐、喜悦、悦怿、悦好、欢娱、欣怿、欣豫、欢欣、欢悦 、悦豫 、欢预 、忄喜怡
2.表“知道、了解”类:了知、识知、知晓、晓了、晓知、明晓 、解了 、明审(审明)、晓 解 、开解 、体解 、明知 、明照
3.表“年纪大 、年老”类:耆老 、耆旧 、耆长 、耆艾 、老朽、老耄
4.表“洗漱”类:洗浴、澡洗、湔洗、沐浴、浣濯、盥澡、澡漱、盥浴
5.表“斗争”类:斗争、战斗、诤讼、斗诤、斗讼、格斗、争诤、斗战
6.表“恐怖 、惊奇”类:恐惧 、恐怖 、恐畏 、畏怖 、怖畏 、惊悸 、惊愕 、惶
7.表“思考 、思虑”类 :思念 、思虑 、计念 、思惟 、思计
8.表示“聚集”义 :集会 、会聚(聚会)、合聚 、积聚 、合会、畜积、积累(累积)
9.表示“污秽”类:垢秽(秽垢)、瑕疵、污秽、秽恶、垢浊 、秽浊 、垢污(污垢)、瑕秽
10.表“样貌 、容貌”类 :形类 、容貌 、形状 、状类 、状貌
11.表“忧愁、痛苦”类:惨 、愁苦、愁愦、忧毒、忧苦、忧戚( )、忧愁(愁忧)、忧恼、忧愦、忧烦、忧患、忧焦 、愁毒 、烦毒 、毒苦 、毒痛 、恼苦
12.表“ 皆 、共”类 :皆悉 、都 悉 、都共 、俱共 、都 皆 、悉共、皆共
13.表“如果、假如”类:设当、设使、设令、设若、假使、如使
我们对支谦译经中的二字式同义连用进行了统计,其中实词型的同义连用约有923例,而虚词型同义连用只有11例。李小梅(1994)说过:“从同义词连用产生的必要性看,首先是表意的需要,其次才是修饰的需要。”所以支谦译经中实词型同义连用的数量远远超过虚词型同义连用。在实词型同义连用中,又以动词同义连用最多,约有509例。名词同义连用约有172例,形容词同义连用约有215例,副词同义连用有27例。在虚词型同义连用中连词同义连用有7例:“设使、假使、如使、设若、及与、正使、设当”。介词有 2例即“依因、持用”,助词有“所可”,代词有“吾我”。
支谦译经中许多二字式的同义连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双音节词,也有一些只是处在临时组合的词组阶段。支谦译经中之所以存在如此众多的二字式的同义连用,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东汉三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伴随着佛教的输入,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思想,从而也带动了语言的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同义词有了显著的增加,这正好为同义连用的繁生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其次,佛教为了扩大其影响范围,在阐述教义时一般采取深入浅出的办法,常常运用其恢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系列具体逼真的寓言故事与譬喻,从而使原本精密深奥的义理变得更为通俗易懂。正是有了这种深刻的思维能力作为后盾,所以也就更容易将处于同一聚合关系或同一语义场的同义词联系在一起构成同义连用。再次,受译经自身文体的影响。译经的文体从总体上看来极富节奏感,同义连用不仅能够凑足音节、加强语气,避免重复,而且还能增强句子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同义连用的这种修辞作用正好与译经文体追求音律美的需求相一致。自支曜以后的译经在语式上日趋四言化,一般来说这种四言句在语音链上是以二二音节来停顿的,这就很容易产生二字式的同义连用。二字式的同义连用也推动了词汇双音化的进程。随着频繁地使用,许多二字式的同义连用慢慢地定型下来,成为固定的并列式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
[注 释]
①支谦的译经共有二十四部,三十四卷,具体如下:№54《释摩男本四子经》一卷、№68《赖吒和罗经》一卷、№76《梵摩渝经》一卷、№87《斋经》一卷、№169《月明菩萨经》一卷、№185《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198《义足经》二卷、№210《法句经》,二卷、№225《大明度经》六卷、№281《菩萨本业经》一卷、№362《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474《维摩诘经》二卷、№493《阿难四事经》一卷、№532《私呵昧经》一卷、№533《菩萨生地经》一卷、№556《七女经》一卷、№557《龙施女经》一卷、№559《老女人经》一卷、№581《八师经》一卷、№632《慧印三昧经》一卷、№708《了本生死经》一卷、№735《四愿经》一卷、№790《孛经抄》一卷、№1011《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②文中例句均出自《大正藏》(由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纂),每个例句后的数字分别代表其所在的册数、页码,字母代表其所在的栏次(abc分别代表上中下)。如“8/499/b”表示第八册第499页第二栏。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宋)丁度.集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3.
[3](清)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钱绎.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7]慈怡.佛光大辞典[M].台北: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89.
[8]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书店,2011.
[9]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李小梅.上古汉语中的同义词连用[J].学术论坛,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