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文学编年史》辨误

2017-04-15 08:08匡永亮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译经编年史鸠摩

匡永亮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辨误

匡永亮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关于东晋佛经翻译活动及其成果的某些说法,存在标目不详、系年偏误、译经人员不确切、引文讹误失校等问题。

出经;翻译;佛经;《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前编》[1]对东晋佛经翻译活动及其成果有所涉及,其中的某些说法值得商榷。试辨析如下。

一、晋太元九年(384)甲申

三月十五日,竺佛念译《婆须蜜集》十卷。(P38)(甲)夏,竺佛念译《增一阿含经》三十三卷、《中阿含》五十九卷。(P38-39)(乙)十一月三十日,竺佛念译《僧伽罗刹集经》三卷。(P39-40)(丙)僧伽提婆在洛阳译《阿毗昙心》十六卷。(P40)(丁)

案:系年大致不误,然交代不清,有“一人一日成经”的误导倾向。可能是体例所限,为避免与引文重复,故标目只记译者。均宜改“译”为“等始译”。各经翻译概况如右:(甲)条《婆须蜜经》梵本由僧伽跋澄出示。据《婆须蜜集序》,此经由僧伽跋澄于建元二十年持至长安,赵政组织僧伽跋澄、竺佛念、难陀、僧伽提婆等人,“以三月五日出”,佛念译经,三胡僧执胡本校对,慧嵩笔受,至七月十三日译讫。[2](P375-376)《出三藏记集》卷二《婆须蜜集》十卷,注谓“建元二十年三月十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讫。”[2](P46)两处出经时间不一致,或《序》脱“十”字;若不误,则其胡本出于三月五日,始译于三月十五日,脱稿于七月十三日。共译众人、译成之日,皆应于正文注明,未可只记“译者”一人而已。(乙)条译事有昙摩难提等参与。据《昙摩难提传》,其“闇诵《增一》、《中阿含经》”,建元二十年至长安,中土未有四《阿含》,赵政“乃与安公共请出经”;由其背诵宣读、两汉僧听写成梵文经本,再行翻译。[2](P523)《增一阿含经序》谓“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2](P338-339)据《晋书·孝武帝纪》,太元九年慕容冲起兵叛苻坚,与之相攻,进逼长安,关中骚动,其事正与本传相应;十年夏六月入长安,纵兵大掠。[3](P233-234)其间历夏经春,兵燹未至,可知书成于此时。故二经于太元九年夏始有梵本,是所谓“出经”(出经本)。而后开始翻译,《增一阿含》于次年(385)春译讫;而本传曰“绵历二年方讫”,可据以推定《中阿含经》译讫于太元十一年(386)春。(丙)条所引《出经后记》已言明出经者、共译者、校订者及起讫时间,宜于正文写出;而《毗婆杀》与《僧伽罗刹集经》同日开译,理应一并标目系年。(丁)条《阿毗昙心》亦为共译,前文引作论据,此不赘言。同期又有《广说》(《毗婆沙阿毗昙》)开译,例应标目列出。然考《高僧传·慧远传》,太元十六年(391)僧伽提婆至浔阳,重译《阿毗昙心》,[4](P216)而(丁)条引文只作《毘曇》、《阿毗昙》,无“心”字,恐《编年史》此条标目有误解,或误将《杂阿毗昙心》脱去“杂”字;且引文云“安公卒后”,道安卒年今从胡中才说,定于太元十年(385)二月八日,[5](P50)可知译经应不在九年,十六年重译之说似可从。另,《编年史》引慧皎《高僧传》,误作《高僧经》,[1](P40)盖为手民之误。

二、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辛卯 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竺佛念在安定城译《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P44)

案:标目宜据引文改作“竺佛念等”。此条于标目中载明出经之起讫,与《编年史·前编》他条“有出无讫”之体例不统一;又元兴三年“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罗在长安中寺诵出《十诵》梵本,鸠摩罗什译为汉文”条[1](P54),出经与译经判然为二,全书皆应准之,然体例亦迥异他条。以此观之,《编年史》存在体例不严之失。又,僧伽提婆“以晋太元十六年来至浔阳。远请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4](P216)《编年史》失载。故本年当补“僧伽提婆至浔阳,慧远请之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一条。

三、晋安帝元兴二年·魏道武帝天兴六年(403)癸卯 四月二十三日,鸠摩罗什于逍遥园译《新大品经》二十四卷。翌年成。(P53)

案:不妥有三。其一,引文以姚秦系年,则纪年当著其年号。其二,引文明言《新大品》译讫之年月日,而标目不载具体日期,可谓有据不据;宜作“翌年四月二十三日成”。其三,引文载有罗什译出《释论》事,应当单列一条。

四、晋安帝义熙元年·魏道武帝天赐二年(405)乙巳 秋,昙摩流支入关。此后数年,与鸠摩罗什共同完成《十诵律》的翻译工作。(P55)

案:《十诵律》完讫时间不确,盖以罗什卒年莫定之故。然本书义熙九年有罗什“卒于长安”条,或书意在存疑?《昙摩流支传》谓《十诵》译毕校核而罗什卒[4](P62);而罗什卒年,《高僧传》与《出三藏记集》不同。当依其弟子僧肇《鸠摩罗什法师诔》系义熙九年四月十三日。故《十诵律》译讫于义熙九年春或稍前。

五、晋安帝义熙二年·魏道武帝天赐三年(406)丙午

夏,鸠摩罗什于长安大寺译《新法华经》七卷。(P56)

夏,鸠摩罗什又译《新维摩诘经》三卷。(P56)

案:两经翻译皆有众僧参与,前者有改写成分,姚兴似亦参与校订。此类涉及“翻译权”者,如义熙四年二月“鸠摩罗什译《新小品经》七卷”条[1](P60),及出经、译经起讫时间者,如义熙六年“佛陀耶舍译《昙无德律》四十五卷”条[1](P61)、义熙七年九月八日“鸠摩罗什译《成实论》”条[1](P61)、义熙九年“佛驮耶舍译《长阿含经》”条[1](P64)等,或误解“出经”为译经者,如昙摩谶①义熙十三年译众经三条[1](P67-68)、十四年译经二条[1](P68-69)、元熙元年一条[1](P69),此类不胜枚举,故不复校订。要之,凡经录、传记等未明言某人独译者,皆不得径书“某人译”;凡言“出经若干卷”者,皆不得臆断为一人一时之作;凡有信据者,皆宜书明某人于某时某所出、始译某经,并某经译讫校订完成于某时等。

六、晋安帝义熙三年·魏道武帝天赐四年(407)丁未

鸠摩罗什译《自在王经》二卷。(P59-60)

闰月五日,释僧叡集禅经《关中出禅经》定稿。(P60)

案:时间均不详。前者引文云“又重校正《禅法要》三卷”,《出三藏记集》卷二注曰“闰月五日”。此经应标目系年。后者“闰月”不详闰几月,失之疏忽。查《二十史朔闰表》,本年闰二月[6](P62)。故应改为“闰二月五日”;并增列“鸠摩罗什重校正《禅法要》三卷”一条。

【注释】

①义熙十三年昙摩谶译经诸条,“昙摩谶”与“昙无谶”同音,盖为同名(Dharmaraksha)异译;又记作昙摩忏、昙无忏、昙摩罗谶、昙摩罗忏等,汉名法丰。曹、刘《编年史》分列为二人,误甚。笔者另有专文考证,此不详辨。又,任继愈《佛教大辞典》“昙无谶”条亦云其有助译者(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758页),可证其译经非一人之力。

[1]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梁)释僧佑撰;苏晋仁,萧鍊子点校.出三藏记集[B].北京:中华书局,1995.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K].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B].北京:中华书局,1992.

[5]胡中才著.道安研究[B].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6]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K].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本文为信阳师范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汉晋‘出经’研究”(2016KYJJ03)成果之一。

匡永亮(1990-),男,河南信阳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译经编年史鸠摩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埃及编年史家杰巴尔提及其史学“三部曲”
漫威电影宇宙编年史——中篇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以小说的方式布道弘法
——谈谈徐兆寿长篇小说《鸠摩罗什》
The Power Of Herstory
“八宗之祖”鸠摩罗什,离红尘最近的高僧
佛教史视阈下康僧会译经之儒学化及其意义
一代佛学宗师:鸠摩罗什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