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般若”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的使用考察

2014-03-19 02:54○季
语文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波罗蜜句末大明

○季 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中文系,广东 佛山528000)

《说文》:“乎,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段玉裁注:“意不尽,故言乎以永之。”可知“乎”表语气是其本义。在上古汉语中“乎”主要表示疑问语气,可以用在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反诘问句和选择问句等多种形式的疑问句句末。“乎”也可以表示感叹语气,用于感叹句。

所谓的异译经就是佛教史上同一部佛经原典被多次翻译,形成了不同的汉语译本。现存于《大正藏》中“小品般若”系列的异译经共有六部,分别是《道行般若经》十卷为东汉支娄迦谶译,《大明度经》六卷为三国吴地支谦译,《摩诃般若钞经》五卷为前秦昙摩蜱共竺佛念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为唐玄奘所译,《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为宋施护所译。这六部异译经有着共同的来源,在内容上可以相互印证,分别由不同时代的不同译者所译,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全面考察这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的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了解语气词“乎”从东汉至宋的使用特点及演变轨迹。

一、《道行般若经》中语气词“乎”共有32次,全部用于疑问句,表疑问语气

(一)用于是非问句句末,表示纯粹的疑问语气。说话者提出的问题,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句中没有疑问词,疑问的表达全在句末的“乎”字上。“乎”的这种用法在《道行般若经》中共有15次,如:

(1)时坐中有一异比丘语释提桓因:“出拘翼上去已,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8/463/b)

(二)用于特指问句句末,要求对方就某个疑问点作出回答,一般句中有疑问代词与之呼应。《道行般若经》中“乎”用于特指问句仅出现1次,与疑问代词“何等”相呼应。

(三)用于选择问句,说话者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要求对方选择一项作答。《道行般若经》中“乎”用于选择问句共有8次,具体如下:

1.由两项构成,前一项句末不带语气词,后一项句末带语气词“乎”,构成“……,……乎”,这种情况有2例。

(3)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语诸天子言:“幻如人?人如幻?呼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如幻,正使佛道,我呼亦如幻。” (8/430/a)

2.由两项构成,前后两项句末都带语气词,其中前一项带语气词“耶”,后一项带语气词“乎”,构成“……耶,……乎”,共有5例。

3.由三项构成,其中前两项句末用语气词“乎”,最后一项句末用语气词“耶”,构成“……乎,……乎,……耶”,仅见1例。

(四)用于正反问句句末,这类问句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询问,构成“V不V乎”,仅见1次。

(6)须菩提白佛言:“不见亦不离,化幻离幻,心亦不见,当得佛,亦无法,亦无见,当说何等法耶?得不得?是法本无,远离亦本无,若得若不得,本无所生,亦无有作佛者,设无有法,亦不得作佛。” (8/466/a)

(五)用于测度问句句末,表示“疑而不定”的语气。说话人对某件事情已经有了一种看法,但还不能肯定,于是用疑问句的形式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希望得到对方证实。在《道行般若经》中“乎”用于测度问句有2次,与之搭配的是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得无”。

(六)用于反诘问句句末,表反问语气,有4次。与之搭配使用的有表层进的连词“何况”(3次)、表反诘的疑问代词“何其”(1次)。

(10)是时释提桓因来下化作婆罗门,问萨陀波伦言:“善男子!何其勤苦乃尔?用何等故宛转啼哭?”(8/472/b)

二、《大明度经》中“乎”用作语气词有73次。既可用于疑问句表疑问语气,也可用于感叹句表感叹语气

(一)用于疑问句表疑问语气,有67次。

1.用于是非问句句末,共23次。

2.用于特指问句句末,共15次。与“乎”搭配的疑问词有“云何”(3次)、“缘”(相当于“何缘”,2次)、“何缘”(2次)、“何等”(1次)、“如何”(1次)、“奈之何”(1次)、“何”(5次)。

(12)闿士卖身不售,便自宛转卧地啼哭,呼曰:“吾卖身以奉师,都无买我者。当云何?” (8/504/c)

(13)佛言:“明度于度中最尊。云何,阿难!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者,当缘为六度无极一切知?”(8/484/c)

(15)便化作梵志问言:“高士!将欲何求,勤苦乃尔?用何等故宛转哭?” (8/504/c)

3.用于选择问句,共16次。

A﹒由两项构成,前一项句末不带语气词,后一项句末带语气词“乎”,构成“……,……乎”,有5例。

(19)于是秋露子念:“此贤者说明度道,自己力所?乘佛圣恩?” (8/478/b)

(20)帝释遥见闿士精进乃尔,来下试之,知为至诚索佛道?但谀谄? (8/504/c)

B﹒由两项构成,前后两项句末都带语气词,其中前一项带语气词“耶”,后一项带语气词“乎”,构成“……耶,……乎”,有4例。

C﹒由两项构成,前后两项句末都带语气词,其中前一项带语气词“乎”,后一项带语气词“耶”,构成“……乎,……耶”,仅1例。

D﹒由两项构成,前后两项句末都用语气词“乎”,构成“……乎,……乎”,有2例。

(23)秋露子问:“如是为不学受一切智乎?不学亡失、不学受他法乎?” (8/483/a)

E﹒由三项构成,其中前一项句末用语气词“耶”,后两项句末用语气词“乎”,构成“……耶,……乎,……乎”,这种情况仅见1例。

4.用于正反问句句末,与否定词“不”搭配连用,语气词“乎”放在否定词“不”之后,构成“不乎”放在句末,共有3次。

(26)佛言:“尔群生勤苦望,欲得是因致是,作是求。尔见我得空不?” (8/499/b)

5.用于测度问句句末,与之搭配的是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得无”,仅1次。

6.用于反诘问句句末,共9次。与之搭配使用的有表层进的连词“何况”(1次)、“岂况”(1次),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宁”(3次)、“宁可”(3次),表反问的疑问代词“何其”(1次)。

(28)是时天帝释在会中坐,作是念:“闿士行,十方人无能过者,岂况佛?人身难得,寿安又难,有一发意求佛者甚难,何况至心求佛道,欲为十方作明度导者?”(8/501/a)

(31)女闻之喜,曰:“如所言,天上天下无比。卿何其自苦乃尔?我足子名宝,身与众女愿从子行,供养明师,欲闻深经。” (8/505/a)

(二)用于感叹句表感叹的语气,共有6次。

1.与叹词“呜”搭配使用,放在名词“经”之后,有2次。

2.与副词“乃”(表示“居然”、“竟然”)搭配使用,构成“乃……乎”,带有惊叹的语气,有4次。

三、《摩诃般若钞经》中语气词“乎”有2次,全部用于选择问句,表疑问语气

(一)由两项构成,前后两项句末都带语气词,其中前一项带语气词“耶”,后一项带语气词“乎”,构成“……耶,……乎”,仅1例。

(34)舍利弗心念:“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用力说?持佛威神说?” (8/508/b)

(二)由两项构成,前后两项句末都带语气词“乎”,构成“……乎,……乎”,仅1例。

(35)佛语须菩提:“我故问,汝随所报之。于须菩提云何,幻与色为有异乎?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有异乎?”(8/510/a)

四、《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波罗蜜多经》没有出现语气词“乎”

表1“小品般若”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的使用情况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一)从语气功能上来看,《大明度经》中的“乎”较为丰富,既可用于疑问句表疑问语气(有67次),又可用于感叹句表感叹语气(有6次),并且以表疑问语气为主。而《道行般若经》与《摩诃般若钞经》中的“乎”全部用于疑问句表疑问语气。这表明“乎”的语气功能趋于明确化。

(二)从使用次数上来看,《大明度经》的“乎”次数最多,有73次。其次是《道行般若经》,有32次。《摩诃般若钞经》中仅有3次,《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波罗蜜多经》未见用例。笔者还统计了“小品般若”六部异译经中另一个疑问语气词“耶”的使用次数,得出如下数据,见表2:

表2“小品般若”六部异译经中疑问语气词“乎”与“耶”的使用次数

根据表2,我们发现《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会)、《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波罗蜜多经》中只有“耶”没有“乎”。由此可知导致表疑问语气的“乎”急速消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另一个疑问语气词“耶”的挤压。

(三)从疑问句的类型来看,“乎”在《大明度经》与《道行般若经》中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疑问句,以是非问句最多,其次是选择问句。“乎”在《摩诃般若钞经》中只用于选择问句。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以下几点:

1.从选择问句的用例来看,《道行般若经》、《大明度经》与《摩诃般若钞经》三部译经中的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语气词“乎”在选择问句中的使用情况

由表3中的统计数据,可知选择问句主要由两个选择项构成,语气词“乎”一般放在第二个选项的后面,“……耶,……乎”的形式在三部译经中都出现了。

2.从特指问句的用例来看,《道行般若经》与《大明度经》之间差距较大。《道行般若经》仅见1例,占“乎”在疑问句中使用总数的3%;《大明度经》却有15例,占“乎”在疑问句中使用总数的20%。

3.从测度问句与正反问句的用例来看,只出现在《大明度经》与《道行般若经》两部译经中而且极少见。当“乎”用于测度问句时只与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得无”搭配使用。

4.从反诘问句的用例来看,《道行般若经》与《大明度经》中“乎”占总数比例差不多相同。《道行般若经》有4例,占“乎”在疑问句中使用总数的12﹒5%;《大明度经》有9例,占“乎”在疑问句中使用总数的12﹒3%。

(四)在六部异译经中没有出现“乎”与上古其他常用语气词连用的现象。这说明上古常用的语气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分工日趋明确,逐渐地具有了系统性、规范性、简洁性。但在《大明度经》中出现了3次“不乎”连用,用于正反问句句末,这种用法的出现也许反映了位于正反问句句末的否定词“不”正趋于语气化,向疑问语气词“乎”靠拢。

【注释】

①文中例句均出自《大正藏》(由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纂),每个例句后的数字分别代表所在的册数、页码,字母代表其所在的栏次(abc分别代表上中下)。如“8/482/b”表示第八册第482页中栏。

[1]吕澂.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M].齐鲁书社,1980.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1996.

[4]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语文出版社,1999.

[5]郭锡良.先秦语气词新探(二)[J].古汉语研究,1989(1).

[6]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J].古汉语研究,1991(3).

[7]吴娟.汉译《维摩诘经》中“云何”的特殊用法[J].中国语文,2011(1).

[8]罗素珍.中古汉语语气词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王德杰.早期汉译佛典语气助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猜你喜欢
波罗蜜句末大明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波罗蜜叶片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和超微结构观察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到延安去
最美的背影
宿悦书法作品欣赏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之咒义及其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