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

  • “全球第一CEO”的成色
    国的学生,名叫公孙丑。一天,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在齐国当权,像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说:‘子路可是我父亲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怎么拿管仲来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齐桓公那样信任不疑,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你怎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

    董事会 2024年1期2024-03-24

  • 名丑人不丑
    华横溢的学生叫公孙丑。关于公孙丑的长相,史籍中没有记载。不过,对应简体丑字的繁体字有两个,一个是丑陋的“醜”,《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可恶也”。一个则是作为时间名词的“丑”,《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紐也”。时间名词的“丑”可以指十二月,也可以指每天的丑时,它还有个引申意义,即十二月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动”,人们该振奋精神,忙活起来了。公孙丑的这个“丑”是时间名词的丑,或许是他出生的时辰,也可能是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昂扬向上的人。以丑陋的“丑”起名的人也有,比较袁

    小品文选刊 2024年2期2024-03-03

  • 浩然之气
    也。(《孟子·公孙丑上》)【譯文】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我们必须把义看成心内之物,〕一定要培养它,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时刻刻地记住它,但是也不能违背规律地帮助它生长。(杨伯峻)

    月读 2024年1期2024-01-22

  • 《孟子》中的“所”字及相关结构的词性和功能研究
    “所”共现。《公孙丑上》“所”字共出现15 次,有1 处“所”和“者”共现。《公孙丑下》“所”字共出现14 次,有1 处“所”和“者”共现。《滕文公上》“所”字共出现9 次。《滕文公下》“所”字共出现13 次,其中“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这句话中的三处“所”字均为名词义,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离娄上》“所”字共出现13 次,其中有3 处“所”和“者”共现。《离娄下》“所”字

    名作欣赏 2023年23期2023-08-25

  • 脍炙人口
    来,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非常不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道:“脍炙(烤肉丝)和羊枣比起来,哪个更好吃?”孟子回答:“当然是脍炙好吃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啊!”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这么好吃,曾参也肯定爱吃脍炙了,那为什么曾参只是不吃羊枣,而不是连脍炙也戒了呢?”孟子回答说:“脍炙这样的美味人人都喜欢,而羊枣却是像曾参父亲这样个别人的嗜好。因此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的名字应该避讳,而姓却不必避讳的道理。因为姓是相同的,但名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3期2023-03-05

  • 孙奭《孟子音义》中的异文研究
    ’。”(5)《公孙丑上》: “虽褐宽博,吾不惴焉。”《音义》“吾不惴焉”下注:“之睡切。丁本作遄,云音揣,恐惧也。”(6)《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音义》:“轫,丁音刃。云义与仭同,借用耳。先儒以七尺为仭。注云八尺曰轫。”2.张镒本张镒,字季权,一字公度,今江苏苏州人。大历五年(770年)任初任濠州刺史,后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等职位,卒于公元783年。撰有《孟子音义》三卷、《三礼图》九卷、《五经微旨》十四卷。(1)《梁惠王上》:“王亦曰

    昆明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1-01

  • 在古书中炙肉
    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这是《孟子·尽心下》中记载的关于烧烤的文字,公孙丑问孟子:“脍炙和羊枣哪个更好吃?”孟子脱口而出:“当然是脍炙呀!”足见,孟子也是爱吃烧烤的,不然,也不会这么不假思索了。在已经出土的魏晋墓葬画中,竟然有烧烤用的三股叉,这像极了现在的竹签或者铁签的结合体,甚至还有烧烤炉子,从工具上来看,烧烤的准备工作已经很足了。足以证明,在古代,吃烧烤是十分日常的事情。古人到底有多爱吃烧烤呢?首先,在烧烤的方

    阅读时代 2022年9期2022-10-05

  • 到底是谁的错
    方麟公孙丑从射箭场回来,一路上无精打采,边走边踢着路上的小石子。孟子见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忍不住问道:“丑儿,怎么了?”公孙丑嘟嘟囔囔:“师父,没什么。我就是有些不服气,今天比赛射箭输了,可是,对手明明有个脚趾踩到界犯规了!”孟子笑道:“哈哈,原来是这样啊,输了就输了嘛。自己没有射中,不能埋怨别人胜过自己,关键是要反求诸己啊。”公孙丑问道:“师父,请问什么是反求诸己啊?”“徒儿,你這个问题问得好。”孟子赞许道,“反求诸己,是我们儒家君子的待人接物之道。就说射

    格言·校园版 2022年20期2022-07-04

  • 事半功倍
    ·孟轲《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比倍之,惟此时为然。”【成语释义】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近义成语】一举两得【反义成语】事倍功半战国中期,战争不断,国家税收越来越重,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当时的大思想家孟子对此感慨不已,和他的学生谈论起天下统一的问题,他说:“当初周文王统治的是一个方圆只有一百里的小国家,但因为实施仁政,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为周朝的建立打下基础,而后他的儿子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现在,齐国的领土比周文王统治的国土多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6期2022-06-06

  • 赵岐《孟子章句》的释词方法
    。”(2) 《公孙丑章句上》:“行有不栗于心,则馁矣。”赵注:“栗,快也。”(3) 《尽心章句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赵注:“养,治也。寡,少也。”(4) 《离娄章句下》:“储子曰:'王使人瞒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赵注:“瞒, 视也。”(5) 《万章章句下》:“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赵注:“托,寄也。”二、 解释词语在的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赵注在释词时,常常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而不是解释其一般的词

    文学天地 2022年2期2022-03-27

  •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首章。公孫丑是孟子的重要弟子,他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倘若老师能在齐国主政,可否复现管仲和晏子的事功?”孟子很不客气地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言外之意是,儒者志在仁政王道,“无道桓文之事”,管晏不过霸者之佐,我怎会去效仿那得君极专、宰国极久而功烈极微的管仲呢?公孙丑或许想起了孔子对管仲褒贬参半、臧否兼行的评价,即认为管仲虽“私德”有亏(器量不大、奢靡之风、僭越非礼),却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人也!”)、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1年11期2021-12-28

  •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首章。公孙丑是孟子的重要弟子,他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倘若老师能在齐国主政,可否复现管仲和晏子的事功?”孟子很不客气地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言外之意是,儒者志在仁政王道,“无道桓文之事”,管晏不过霸者之佐,我怎会去效仿那得君极专、宰国极久而功烈极微的管仲呢?公孙丑或许想起了孔子对管仲褒贬参半、臧否兼行的评价,即认为管仲虽“私德”有亏(器量不大、奢靡之风、僭越非礼),却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人也!”)、

    初中生世界 2021年43期2021-11-23

  • 还有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东汉大将文丑等。难道这“丑”,也有大学问?丑,读作chǒu,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揪扭,后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二位,又指十二生肖中的“牛”。其作为“醜”的简化字则可以指厌恶(《说文解字·鬼部》所谓的“可恶也”),引申指相貌难看,又引申指不好的、污秽、侮辱等。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的“丑”字,其实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甲骨文时代就存在的“丑”,还有一个是由“醜”简化而来的“丑”。有些“丑”与相貌无关甲骨文的“丑”,是象形字,你看它像不像一个弯曲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21年2期2021-08-05

  • 《跟着〈孟子〉旅行》:行走上下五千年
    于王前。”(《公孙丑下》)这是《孟子》第一次讲到“尧舜之道”。从这一表达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孟子对尧舜之道是多么信仰。孟子为什么会这样?读罢下面的故事,或许就清楚明白了。《公孙丑下》写到,一天,孟子准备朝见齐王,齐王派人说,齐王病了,明天早朝时才可见他。既然齐王称病不见,孟子也如法炮制,回答说,不巧我也病了,不能去早朝。不想早朝的孟子,第二天却出门到东郭大夫家里吊丧了。弟子公孙丑说,这样不好吧,昨天您称病拒绝了齐王,今天又出门吊丧。孟子则说,昨天病了,今

    十几岁 2021年23期2021-06-03

  • 成语故事之“脍炙人口”
    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父亲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2021年5期2021-05-12

  • 揠苗助长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苗则槁ɡǎo矣。”【成语释义】 把禾苗拔高,来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近义成语】欲速则不达【反义成语】循序渐进古时候,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一天要去田里看禾苗的长势好几次,连着看了三天,禾苗的高度都没什么变化。怎样才能让禾苗长得快一点呢?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每天把禾苗往上拔一拔,用不了几天,禾苗不就能长高一大截了吗?说干就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1年3期2021-03-18

  • 孟子美好生活思想探析
    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浩然之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志”,即志向。做人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轻易动摇。孟子曾引用告子的话说,要“持其志”,坚定自己的志向,勿受外界的影响。从“志”和“气”的关系来讲:“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向是意气的主宰,意气是志向的体现。所以,“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上》)(2)“直”,即正直。做人要刚正不阿,才能使“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3)“配义与道”,

    文化学刊 2021年11期2021-03-08

  • 在古书中炙肉
    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这是《孟子·尽心下》中记载的关于烧烤的文字,公孙丑问孟子:“脍炙和羊枣哪个更好吃?”孟子脱口而出:“当然是脍炙呀!”足见,孟子也是爱吃烧烤的,不然,也不会这么不假思索了。在已经出土的魏晋墓葬画中,竟然有烧烤用的三股叉,这像极了现在的竹签或者铁签的结合体,甚至还有烧烤炉子,从工具上来看,烧烤的准备工作已经很足了。既然已经有了随葬品,足以证明,在古代,吃烧烤是十分日常的事情。古人到底有多爱吃烧烤

    知识窗 2021年12期2021-01-16

  • 阿那克西美尼,孟子二者之“气”比较
    见之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之中。“(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4]从文中内容我们得出三点:首先,“浩然之气”具有物质性,是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普遍质料;其次,“浩然之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它必须通过“道”与

    山西青年 2020年8期2020-12-08

  • 每况愈下
    合”。《孟子·公孙丑下》中有“昔者疾,今日愈”,意思就是以前的疾病现在痊愈。“愈”也可用作副词,作为递进,有更加之义。“每况愈下”这个词最初是“每下愈况”,出自《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其中的“况”也并非情况,而是指因为对比而更加明显。【例句】的确,老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每况愈下。——钱钟书《围城》【字里字外】有一天,东郭子问庄子:“你说的‘道,到底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不解,继续追问道:“您能具体指清楚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9年2期2019-03-18

  • 每况愈下
    合”。《孟子·公孙丑下》中有“昔者疾,今日愈”,意思就是以前的疾病现在痊愈。“愈”也可用作副词,作为递进,有更加之义。“每况愈下”这个词最初是“每下愈况”,出自《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其中的“况”也并非情况,而是指因为对比而更加明显。【例句】的确,老辈一天少似一天,人才好像每况愈下。——钱钟书《围城》【字里字外】有一天,东郭子问庄子:“你说的‘道’,到底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不解,继续追问道:“您能具体指清

    家教世界 2019年4期2019-01-17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

    初中生世界 2018年23期2018-11-30

  • 国学修身智慧与企业管理(儒家篇?下)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所强调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源头,所以说修心是修身的前提。2.忧患困苦,是炼心的好所在。《孟子?告知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8年11期2018-10-21

  • 国学修身智慧与企业管理(儒家篇·下)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所强调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源头,所以说修心是修身的前提。2.忧患困苦,是炼心的好所在。《孟子?告知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8年10期2018-10-21

  • “不动心”
    白子超“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老师:“您若是做了齐国卿相,能够推行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由此成就霸业,甚至是大一统的王业,那是不奇怪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您是否动心呢?”孟子回答:“不会!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学识不凡,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根据后面的对话,可以认为公孙丑说的“动心”,指的是“有所恐惧疑惑而动其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7期2018-09-18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8年6期2018-08-15

  • 青春语录
    。——《孟子·公孙丑上》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毕淑敏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復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水面上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松下幸之助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8年8期2018-08-08

  • 试论孟子“浩然之气”的内涵
    出现于《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对话:“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显然,孟子对于浩然之气的内涵并没有在这则对话中给予公孙丑一个明确的答复,他的回答是相当晦涩而艰深的。这并不是因为孟子自己无法理解,而是因为“浩然之气”确实十分复杂,而且贯穿于孟子整个理论体系之间,具有很强的线索性。想要真正理解孟子,就必须从“浩然之

    大众文艺 2018年8期2018-07-14

  • 国人应该知道的成语常识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有病不能上朝)。”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奈至河中府普救寺,忽值采薪之忧,不及径造(拜访)。”此中的“采薪之忧”即是。也作“负薪之疾”、“负薪之患”、“负薪之忧”。用例依次是唐韩愈《复志赋序》:“其明年七月,有负薪之疾,退休于居。”《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漏(计时器)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竟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礼记·曲礼下》:“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养生保健指南 2018年1期2018-04-12

  • 孟子的身心修养观
    人之心。”(《公孙丑上》)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地拥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就是面对灾难危险时候自然升起的同情,即恻隐之心。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人本来具有的,是一种善的表现,修心就是为了把人带回到本来的善良。孟子对于修心的观点体现在“扩充四端”“求放心”“尽心”“存心”“持志”等方面。(一)扩充四端扩充四端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3-07

  • 青春语录
    。——《孟子·公孙丑上》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毕淑敏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水面上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松下幸之助每一个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就懂得如何利用所学来增进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并使生

    青春期健康 2018年15期2018-01-29

  • 《孟子》中疑问代词“何”“谁”“孰”
    之?(《孟子·公孙丑上》)“谁”极少出现在表示选择的疑问句里,《孟子》中仅有一处:(5)“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孟子·告子上》)(二)“孰”“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6)“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上例中,“孰

    现代语文 2017年11期2017-12-20

  • 公孙丑“三问”孟子
    见不鲜。通读《公孙丑》上下两篇,非常多有益且受用的人生道理。在公孙丑认为,孟子有些行为举止是不合常理且不符做人信条的,可是孟子又为何这么做呢?就在公孙丑向孟子提出质疑的时候,孟子总能用更广泛且高于常人的思想的觉悟道理来讲授给公孙丑听。作为读者,获益良多。【关键词】公孙丑;孟子;道理;辩证思想公孙丑作为孟子的学生,历史对他的记载并不多。终身没有做官,曾参与编纂了《孟子》一书。作为读者,学生公孙丑提出的质疑与我提出的疑问如出一辙,因此以己为彼,从而获得正确的哲

    资治文摘 2017年6期2017-10-09

  • 孟子“气”论及其“养气”说
    文章首先分析《公孙丑》篇中与“气”有关的内容,由此揭示“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养气的终极目标“心之修养”是如何实现的,以期待对孟子哲学思想作一个全面的探讨。孟子;告子;气;养气;性善一、引 言孟子的哲学思想中阐述了关于如何使用“气”的概念,本文即拟对孟子学说中“气”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考察。正如宋代程颐所论,孟子对儒学发展的影响有两点:一是性善说;二是养气论。例如《河南程氏文集》卷4《答杨时论西铭书》中云:“西铭云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3-15

  • 重读孟子的“浩然之气”
    ”是在回答弟子公孙丑的问话时说出来的。下面我们把这段文字原文引录,再仔细揣摩分析之。“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

    中国德育 2016年13期2016-11-22

  • 炙字的秘密
    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一直不能理解这件事,便向孟子请教脍炙(切细的烤肉)和羊枣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哪个人不爱吃呢?”公孙丑又问:“那曾参和他父亲肯定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他父亲特别爱吃的,所以他只戒吃羊枣。”听完后,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都赞美的

    小读者·阅世界 2016年3期2016-08-04

  •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亿钦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有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曾是孟子的一个专有用语。虽然关于“浩然之气”的含义,连孟子也说“难言也”,不过通过上述文字,我们还是可以理解一二。所谓浩然之气,不是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6年3期2016-04-22

  • 公孙丑到底丑不丑
    公孙丑到底丑不丑《孟子》 第二篇 《公孙丑》 中的主人公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战国时期齐国人。那么,公孙丑为什么要叫“丑”这么奇怪的一个名字呢?事实上,简化字“丑”,对应两个繁体字,一个是“ ”,用来形容相貌丑陋;一个是“丑”,乃“子丑寅卯”之“丑”。公孙丑之“丑”,对应的繁体字是“丑”而非“ ”。之所以起名为“丑”,是因为他生于“丑”时,而非家人认为他相貌难看。此外,公孙丑也非复姓“公孙”,“公孙”之称源于他的身份,表明他是诸侯王族的后裔,与此类似的称呼

    同学少年 2016年8期2016-04-13

  • 《孟子》三章引《书》考述
    《孟子》三章《公孙丑》《离娄》《告子》征引《尚书》文句较多,通过与今传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孟子在战国之际的社会环境中援引《书》篇内容为己说论证,由此可推知战国《书》学的面貌。孟子; 《公孙丑》; 《离娄》; 《告子》; 《尚书》; 称引孟子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概况,在《史记》之中有所记载,即: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4-12

  • 闻过则喜
    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和他的弟子们谈关于勇(yǒnɡ)于接受批评(pī pínɡ)的问题时,列举了历史上三个善(shàn)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即子路、禹(yǔ)和舜(shùn)。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jiào yì)的话,就给人家行礼。伟大的舜帝更是了不起,他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舜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行善。君(jūn)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我们要学习先哲(zhé)虚心向人

    红蜻蜓·低年级 2015年11期2016-02-02

  • 品悟经典
    ·孟轲《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啊!故事戴封出生在东汉和帝时,官至太常,居九卿之首。他少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并且做人善解人意,处事谦和。对上孝、对友敬、对下帮,深得众人敬爱。戴封15岁到太学院学习,拜东海申君为师,他尊师如父,后来申君病死,他守孝三天,亲自去东海送丧。太学院学习结业时,他的好友石敬平突然病死,戴封悲痛万分,在床前守灵,购置寿衣,用太学配给的粮食换了口棺材,并亲送亡友归家。学友家乡众人对戴封交口称赞,说:“有朋众多,不如

    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 2015年10期2015-12-05

  • 《孟子》中的成语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天下无敌】语出《孟子·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大旱之望云霓】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明察秋毫】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6期2015-11-18

  • 热词
    。”(《孟子·公孙丑下》)自信洒落、正气浩然的孟子,实在是“敢为天下先”的第一位代言人。在儒家思想的浸染之下,“虽千万人吾往矣”者,向来是名垂竹帛、精神不朽的。两宋之交,诤臣胡铨奋勇上书,请斩权臣秦桧;名将岳飞抗击外虏,扶大厦于将倾。一文一武,虽均事功未竟,然而都不愧大勇之名,胡铨更于凭吊岳飞时赋诗曰:“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十四字道尽英雄相惜意。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独立,不知多少志士仁人奔走不倦,殒身不恤。孙中山先生慨言:“吾志

    月读 2015年2期2015-05-18

  • 恻隐之心
    也”(《孟子·公孙丑上》)。有人看到一个小孩就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见了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着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不忍人之心,在孟子那里,是仁义的起点,道德的起点,也是政治的起点。2014年2月14日,叙利亚Aleppo市Masaken Hanano镇,一名男子抱着一个从一场空袭

    记者摇篮 2015年6期2015-05-15

  • 浅论《孟子》第一人称代词
    曾比予于是!(公孙丑上)(22)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公孙丑上)(23)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公孙丑下)(24)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以上七例句中,(18)、(19)、(20)例子中“予”作主语,例(19)为“予”在判断句中作主语,同样,“予”也可用在疑问句中作主语,如例(20),“予”作宾语相对少见,例(21)、(22)都为“予”充任介词后的宾语,例(22)“予”作定语,例(24)“予”作兼语。单就语法功能看,“予”与另一个自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2015-04-15

  • 出类拔萃
    +瘦瘦有一次,公孙丑问孟子最擅长什么。我擅长分析别人的话。公孙丑又问道。怎样才算是擅长分析别人的话呢?偏激的言辞,我知道它的过失在哪里;歪邪的言辞,我知道它的错误在哪里;搪塞的言辞,我知道它理屈在哪里。公孙丑又问道。孔子、伯夷、伊尹他们三位都是贤人,那么他们有相同的地方吗?当然有了,假如让他们3个做君王,他们都能够施仁政,统一天下,以礼乐教民。但是如果叫他们做一些超出礼乐的事,或去杀一个无辜的人,那他们3个人都是宁死也不肯做的。那可不可以把这3个人相提并论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2014年7期2014-09-09

  • 先秦诸子论改过(六则)
    拜。(《孟子·公孙丑上》)大意: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题解: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方能不断有所进益。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大意:现在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家的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君子该做的。”他说:“就让我减少一点,我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就不偷了。”如果已经知道这不是正义的事,就应

    月读 2013年11期2013-08-15

  • 读《孟子》札记
    犹解倒悬也”(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公孙丑上)。他强调“仁政”的重要性、紧迫性,并提出五条措施。他还提出了“民本”思

    社科纵横 2013年4期2013-04-10

  • 孟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也。”[1]《公孙丑章句上》所以,他把孔子的地位抬得极高,认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1]《万章章句下》然而,孔孟生活的年代,毕竟相隔百年,天下局势的不同,也使得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以“丧祭思想”作为切入点,对孟子学说做一粗略的展现。一、具体主张丧祭思想是指对待死去之人的态度和对如何送死的看法。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强调要谨于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4-07

  • 《孟子》方位词研究
    以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提问对答的形式来行文的,带有一定的口语特点,因此能够反映战国时期的实际语言面貌。本文以《孟子》中的方位词作为考察对象,以期展现上古汉语方位词及方位短语的一些基本面貌。一、《孟子》中方位词概况方位词古已有之,早在甲骨文里便已出现了方位词。据甘露统计,甲骨文中有单音节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中、下、左、右、后”十个,还有几个复音节方位词如“东北、西南”等。我们以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为语料来源,进行了调查统计。《孟子》中出现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6期2011-08-15

  • 学成语:揠苗助长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成语背后的故事:在先秦时期,宋国有一个农民,他们一家靠种田为生。这一年的春天,全家人齐心合力地播种,可喜的是风调雨顺,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不久就长出了小苗。一家人眼看着苗一天天地长大,满心欢喜,心想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有一天,天气非常晴朗,农闲的时候,农夫抱着锄头蹲在田边,看着自己田里的禾苗,心想:“这禾苗虽然每天都在长,但长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9年8期2009-07-02

  • 《论语》和《孟子》中“然”的用法比较
    也。”(孟子·公孙丑下)(三)“然”为词尾,放在形容词、拟声词的后面,构成一个形容词,表示“……的样子”。这种用法的“然”在《论语》中共有8处;在《孟子》中共有44处。构成的形容词,既有作状语的,如:(9)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2009-04-23

  • 浅谈《孟子见梁襄王》的语言艺术
    也”(《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孟子重道德,“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孟子·公孙丑下》第二章);孟子倡礼仪,如“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如耻之,莫如为仁”(《孟子·公孙丑上》第七章)。但是我们读了本文后,会有什么发现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出了宫门,孟子一开口的不就是句大不敬的话吗?“不似人君”,那是似什么?如此冒犯君威,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2期200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