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平 杨海峰
(1.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外国语学部)
(2.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
近年来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而古汉语方面尚显薄弱。相对于汉语言丰富的历史语料来说,我们可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古汉语专书方位词的研究是建立汉语方位词发展演变史的可靠基础。《孟子》一书是先秦文献典籍中诸子散文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战国中期,稍晚于《左传》。由于《孟子》一书是以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提问对答的形式来行文的,带有一定的口语特点,因此能够反映战国时期的实际语言面貌。本文以《孟子》中的方位词作为考察对象,以期展现上古汉语方位词及方位短语的一些基本面貌。
方位词古已有之,早在甲骨文里便已出现了方位词。据甘露统计,甲骨文中有单音节方位词“东、西、南、北、上、中、下、左、右、后”十个,还有几个复音节方位词如“东北、西南”等。
我们以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为语料来源,进行了调查统计。《孟子》中出现的方位词及各自出现的频率是单纯的(14个):上11(尚3)、下18、前13、后25、东13、西9、南9、北13、右5、内22、外26、中33、间11、侧4;合成的(6个):北方1、东方1、西方1;上下7、左右7、东西2。
对比张世禄先生对先秦汉语方位词的归纳,《孟子》中单纯方位词多了一个“侧”,但没有“里、旁”,其实这两个词都是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的;合成方位词中没有“南方、南北、前后、内外”。
在《孟子》里也出现了“之上、之下、之中、之前、之后、之内、之外、之间,以下,东面、南面、北面”等,但与现代汉语不同,他们还不是方位词,而是词语组合。比如“之+X ”是“助词+方位词”的组合,后来通过语法化,重新分析为派生方位词,其中的“之”成为了词缀,X成为了方位词根。“X+ 面”是“方位词+动词”的状中结构,“面”作动词用,后来才从“脸”的语义,引申出“方面”的意思,并虚化为方位词的后缀。
在《孟子》中,方位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成方位短语。单独使用时,可以出现在多个位置上,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由于合成类方位比较简单,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单纯方位词的语法功能。
在《孟子》中,能够单独作主语的方位词有“内、外、前、后、东、西、南、北”,这类主语可以分析为话题主语或处所主语。例如:
(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梁惠王下)
(2)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与?(梁惠王下)
(3)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梁惠王上)
在《孟子》中方位词可以用作动词宾语。例如:
(4)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离娄上)
(5)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
(6)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告子上)
在《孟子》中方位词除了做动词宾语,还可以做介词宾语,与介词一起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7) 其兄自外至,曰:“是 鶃鶃之肉也。”(滕文公下)
(8)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梁惠王上)
(9)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告子下)
上古时期,名词包括方位词用如动词颇为常见,甚至可以是使动或意动。例如:
(10)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11)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尽心上)
(12)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公孙丑上)
(1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梁惠王上)
(14) 吾欲观於转附、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观也?(梁惠王下)
(15)滕,小国也,间於齐、楚。(梁惠王下)
方位词在动词前边作状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来源,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
(16)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滕文公下)
(17)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
(18)量敌而後进,虑胜而後会,是畏三军者也。(公孙丑上)
(19)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告子上)
《孟子》中除“侧、间”之外,都有资格担任定语。例如:
(20)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滕文公下)
(2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滕文公下)
(22)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公孙丑下)
(23)文王生於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离娄下)
(24)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离娄下)
例(24)中的“右师”因为有固定含义,可以看作一个双音词了。
《孟子》中的方位短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名词+方位词 这种类型最多。例如:
(25)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梁惠王上)
(26)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上)
2)名词+之+方位词 例如:
(27)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尽心下)
(28)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万章上)
(29)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万章上)
(30)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公孙丑下)
(3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公孙丑上)
3)方位词+名词
早在《诗经》时期“中”就可以倒置于名词前,构成方位短语,在《孟子》一书中仍延续了这一结构方式,可以看作是上古汉语或原始汉藏语的法残留,中古已少见。现代汉语常说的“中途”实际上就是这种格式的遗存。例如:
(32)夫泚 也,非为人泚 ,中心达於面目,盖归反 蘽梩而掩之。(滕文公上)
(33)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
(34)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离娄下)
上面例中的“中心”、“中道”、“中庭”就是“心中”、“道中”、“庭中”的意思。
1)做主语
(35)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後耳有闻,目有见。(滕文公下)
(36)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毛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 哉!”(离娄上)
(37)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尽心下)
(38)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公孙丑下)
2)做宾语
(3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离娄下)
(40)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
可以做介词的宾语,共同在句中做补语或状语。例如:
(41)孟子见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梁惠王上)
(42)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万章下)
3)做定语
(43)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梁惠王上)
(4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告子下)
(45)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万章上)
现代汉语方位词是古代汉语方位词语义和语法功能分化的结果。下面来分析一下《孟子》中方位词的语义状况。
方位词最基本的意义类型是空间方位义,其他语义都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引申、投射发展而来。如:
(46)冯妇攘臂下车。(尽心下)
(47)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滕文公上)
(48)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滕文公上)
(49)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公孙丑下)
(50)君子之於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尽心下)
《孟子》中表时间义的方位词有“上、下、中、前、后、内、间”。例如:
(51)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於壑。(滕文公上)
(52)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下)
(5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後必有灾。(梁惠王上)
(54)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离娄上)
(55)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梁惠王上)
在《孟子》中方位词可以虚指某个范围或某个方面,而非具体的空间方位或时间。表示范围义的方位词主要有“中、内、上、下、外”。例如:
(56)《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万章上)
(57)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滕文公上)
(58)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告子下)
(59)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滕文公下)
(60)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万章下)
除了上述语义外,《孟子》中的方位词还可以用来表示社会关系义。这其实是空间关系的隐喻。隐喻的空间关系的出现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是人类的思维发展与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对空间方位概念的不断熟悉以及对整个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化,关于空间方位的一些具体概念,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内——外”等等,逐渐被人们投射到情绪、社会地位、行为活动等等抽象的概念上。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情况,原先用来表示空间方位关系的方位词如“里、中、上、下、外“等”随之发生了功能上的变化与扩展,它们不再单纯地表示空间方位关系了。
在《孟子》一书中,一些方位词被用来喻指社会关系。“上、下”常被用于隐喻等级关系,这是一种地势隐喻,即以地势的高低来隐喻地位等级的高低。这种“上、下”的隐喻是对称的。“内、外”常被用于隐喻亲疏关系,内表示亲,外表示疏。这是一种容器隐喻,以容器的内外来隐喻社会关系的亲疏。和其他语言单位组合时该类“内、外”少数情况下是对称的,如“内臣—外臣”等,而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称的,如“×内人—外人、×内姓—外姓”等。例如:
(61)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上)
(62)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尽心上)
(63)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公孙丑下)
(64)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滕文公下)
我们发现,《孟子》一书中有时候方位词或方位短语不指示空间方位,而是发生了语义漂移,转指特定的人或事物。例如:
(65)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梁惠王下)
(66)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於不可。”(离娄下)
(67)昔者王豹处於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於高唐,而齐右善歌。(告子下)
例(65)中“天下”指天下的人,后来演化为一个双音词。例(66)“左右”指代旁边的人,例(67)“河西”、“齐右”指代河西、齐右地区的人民。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一书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已经很丰富,大量的谓语用法和状语用法构成先秦汉语一大特色,同时语义方面也发展出了隐喻义。
现代汉语中的单纯方位词在《孟子》中大多已经具备了,没有的是“里、旁、边”。双音节的合成方位词少,一方面是有的双音节方位词还没有形成,而有的没有出现,并不意味着当时不存在,比如说既然存在有“北方、东方、西方”,“南方”在那个时代也当然会存在的。这也符合先秦时期汉语词汇一般多是单音节词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孟子》一书中的方位词出现频率相对于其前后的《左传》和《史记》并不太高,这是由于受到题材、体裁的制约而造成的,《孟子》多是口语式的问答、议论,而《左传》是《史记》多是叙述历史事件,有很多场景描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古时期处所词没有形成,人名、事物名、地名都可以依赖空间动词或介词来表示方所,方位词可用可不用。
[1]甘露.甲骨文方位词研究[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1).
[2]张世禄.先秦汉语范围词的语法功能[J].河北大学学报,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