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洪涛
孟子名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其著作被定为《四书》之一,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他与同时代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皆为伟大的思想家。
近读《孟子》,有一些心得体会,兹整理如下:
在治国方面,孟子和柏拉图都主张人治。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必须由哲学家当国王,而在晚年所著《法律篇》中则主张法治。孟子始终主张圣人治国,言必称尧舜。
在孟子的治国理论中,讲“仁政”最多。“仁者无敌”(梁惠王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公孙丑上)。
他强调“仁政”的重要性、紧迫性,并提出五条措施。
他还提出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民事不可缓也”(滕文公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这种民本思想是可贵的。
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法治。他是马其顿国王的儿子亚历山大的教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他提出办学校,教人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上)。
他解释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尊卑之序),朋友有信(诚信)”(滕文公上)。
他提出教育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润泽点化);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才干);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私下学习)”(尽心上)。
柏拉图的理想国,特别强调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完善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要求,在立法中要特别重视教育。
启示: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还有思想品德的教育。
孟子修养的是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快也)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
修养的方法是:
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
思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知耻。“人不可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尽心上)。
反省。“反求诸己”(公孙丑上)。
尚志。“何谓尚志?”“仁义而已矣”(尽心上)。
改过。“古之君子,过则改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通过修养要达到的人生境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下)。
修养的目的在于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能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孟子把“孝悌”看得很重、很高。
“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尧舜之道,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已矣”(告子下)。“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滕文公下)。“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孟子指出不孝的五种表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继承、发扬。现在重提“孝悌”是有现实意义的。《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传遍大江南北,就是对“孝顺”的呼唤。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理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仁者爱人”(离娄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怜悯之心)(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孟子主张与人为善。“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环境影响人的心理成长。“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上)。
孟子还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即把丧失的良心找回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德是人间的至善,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这种认识显然更进一步。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孟子认为最大的快乐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
孟子还认为君子有忧。“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离娄下)。
他还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这句话被北宋范仲淹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千古名句。
孟子忧乐观中,最精彩的是忧患意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这已经有辩证法了。
《孟子》一书,虽为政论文章,但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第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并富有美感。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引用等手法反复运用。其中,引用《诗经》、《书经》、《论语》的名句较多。
第二,善讲故事。书中有许多故事,有历史故事,有当时的故事。作者侃侃而谈,以生动的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雄辩力。
第三,语言精练、精辟,许多词汇已成格言、成语,有的已转化为成语,流传至今。如仁者无敌、与民同乐、王顾左右而言他、事半功倍、揠苗助长、出类拔萃、与人为善、为富不仁、左右逢源、夜以继日、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这些成语,意味隽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祖国语言中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