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子》第一人称代词

2015-04-15 18:22:53李乐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孙丑梁惠王第一人称

李乐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

浅论《孟子》第一人称代词

李乐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

《孟子》中的人称代词共有三身,其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我”,而且功能也最健全。第二人称代词仅有汝(女)和“尔”两个,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的功能都不健全。《孟子》中使用于谦称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也有称代的功能,但均非代词。

《孟子》;第一人称代词;语法功能;谦称

《孟子》一书作为反映战国时期政治面貌的生动蓝本,同时在文字用法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汉语运用的实际状态。《孟子》中共有四个自称代词,分别为“我”“吾”“予”和“朕”,说话者用来称呼自己。

一、吾和我

这四个自称代词中,最常使用的是“吾”和“我”,在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使用范围广,语法功能较为全面。在全书中体现为做主语、宾语、定语,少数情况下可做兼语、谓语。本部分统计了两词的分布情况及各自语法功能。

统观全书可以看出,自称代词“我”在《孟子》中更为常见,有多种用法,共出现158次,作主语71,宾语58,定语19次,除此之外,“我”还可用于兼语句中的兼语以及一些判断句中的谓语,在本书中,“我”字充当谓语的判断句都表否定。“吾”与“我”是孟子时期频繁应用的两种人称代词,后两种用法全书出现次数不多,但在不同侧面体现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应用情况,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1)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梁惠王上)

(2)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以孝子之心,为 不若是恝(万章上)

(3)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万章上)

(4)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以易牙之于味也?(告子上)

(5)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梁惠王上)

(6)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梁惠王上)

(7)故礼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8)王笑曰;“是诚何心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梁惠王上)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梁惠王上)

在这九个例句中,例(1)、(2)“我”作主语,例(3)至(5)“我”在句中作宾语,例⑶中“我”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例(4)后一个分句中“我”作介词“与”的宾语。例(6)例(7)为“我”充任定语。(8)、(9)两句是《孟子》中“我”作为自称代词相对特殊的用法,例(8)中“我”充当主谓短语作宾语时短语中的主语,而例(9)中“我”作否定性判断句中的谓语。“我”没有单复数的区别。例如:

(10)《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

(滕文公下)

(11)东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滕文公下)

“吾”字在《孟子》中的使用便不及“我”广泛,它通常只能作主语和定语,全书中没用作宾语的。“吾”在书中共出现120次,其中作主语83次,作定语37次。例句如下:

(12)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梁惠王上)

(13)何由知吾可也?(梁惠王上)

(14)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万章下)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梁惠王上)

(16)无敌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告子上)

(17)行吾敬,故谓之内也。(告子上)

以上六个例句中,例(12)至例(14)都是“吾”在句中作主语,例(15)到例(17)三句中,“吾”字作定语,表领属。与“我”同样“吾”即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

通过以上的对比,容易发现“我”和“吾”这两个人称代词相同之处诸多,都可作主语,定语,作定语时可直接修饰中心语,不需其他成分。但也显示出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我”在通常情况下可在句中作宾语,但在《孟子》中没有找到“吾”有这种用法。在同时期的汉语用法中,也较少出现“吾”居宾格的情况,如一定将“吾”作宾语,则要倒装,且句子一般为否定句。①这种说法可见于杨伯峻所著的《文言语法》。

二、予(余)

“予”是《孟子》中除“我”“吾”之外较常用的自称代词,共出现43次。其中32次作主语,7次作宾语。除这两种用法外,“予”还可在句中作定语和兼语成分,在本书中分别出现1次。例详细情况如下:

(18)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万章上)

(19)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万章上)

(20)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

(21)尔何曾比予于是!(公孙丑上)

(22)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公孙丑上)

(23)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公孙丑下)

(24)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梁惠王下)

以上七例句中,(18)、(19)、(20)例子中“予”作主语,例(19)为“予”在判断句中作主语,同样,“予”也可用在疑问句中作主语,如例(20),“予”作宾语相对少见,例(21)、(22)都为“予”充任介词后的宾语,例(22)“予”作定语,例(24)“予”作兼语。

单就语法功能看,“予”与另一个自称代词“我”几乎可以替换,但二者在数位上明显不同,“予”只可指代个人而不能表群体。“我”则单复数皆可。

三、朕

“朕”作为自称代词在《孟子》中出现五次,且包括孟子引述古人的言语。分别作主语1次,谓语3次,宾语1次。例句如下:

(25)《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在自毫。”(万章上)

(26)干戈朕,琴朕,弤朕。(万章上)

(27)二嫂使治朕栖。(万章上)

《孟子》中“朕”只有这几次出现,文中其余章节均只使用“吾”“我”“予”等,在孟子所处的时期,朕已不常用。

四、第一人称中的谦称现象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常用谦称指代自己,代替部分第一人称代词,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语言习惯。但这种称代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尚不能看作代词。

《孟子》一书中出现的谦称主要有以下几种,“寡人”、“臣”、“弟子”以及在对话中用名号自称或以姓氏自称。

1、寡人

这类谦称相对比其他几种成为比较特殊,诸侯和君王自称“寡德之人”,在《孟子》中共出现20次,与第一人称代词部分语法功能相同,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句如下:

(28)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上)

(29)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梁惠王下)

(30)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公孙丑下)

如上所示,诸侯所谓“称孤道寡”就是这种情况,多见于先秦古书。

2、臣

“臣”是地位较低的对尊者以自己身份称呼自己的谦称,在全书中共出现9次,均作主语。详细情况如下:

(3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故知王之不忍也。(梁惠王上)

(32)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公孙丑上)

这两句话都是孟子作为外臣与齐宣王对话时的自称,含谦卑之意。

3、弟子

关于这种谦称,全书只有一见,孟子与公孙丑交谈时,公孙丑以“弟子”称呼自己。在其他章句中并无类似情况,不常用。

(33)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公孙丑上)

4、自称以名

名词性称谓中有这种情况,古人在对话中为表示尊重,常用自己名字代替自称代词,《孟子》中有如下例句:

(34)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公孙丑下)

这是齐国大夫景丑氏对孟子所说,言语间并没有过多明显的尊卑区别,只是在对话过程中一种委婉的表达方法。

总结这几种名词性谦称,“寡人”“臣”均为《孟子》书中所常用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满足了日常交际的需要。

代词在所有词类中以其较强的封闭性为特征,通过考证这一词类,得以对当时的语言使用情况有所了解,关于人称代词,总的说来在上古汉语中使用较少,这是由于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主语,本文以《孟子》为语料,系统梳理了书中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详细阐述其语法功能,对了解当时社会称谓系统有一定帮助。

注 释:

①杨伯峻.文言语法[M].北京:大众出版社,1995:36.

[1]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M].[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

[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杨伯峻.文言语法[M].北京:大众出版社,1995.

[4]崔立斌.《孟子》词类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杨剑桥.古汉语语法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

[7]宋永泽.《孟子》代词综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8]张俊.《孟子》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9).

G641

A

1008-7508(2015)01-0153-02

2014-10-26

李乐(1991~),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公孙丑梁惠王第一人称
成语故事之“脍炙人口”
揠苗助长 不屈不挠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公孙丑“三问”孟子
资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0:32:42
引而不发,跃如也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中国收藏(2017年4期)2017-05-13 07:23:02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公孙丑到底丑不丑
同学少年(2016年8期)2016-04-13 22:36:10
第一人称小木屋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