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

  • 最蓝的眼睛》的个体心理学分析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故事。佩科拉及其父母均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滋生了自卑情结。本文通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宝琳、乔利和佩科拉三人自卑情结的成因以及他们采取的补偿措施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她们三人悲剧命运发生的必然性。【关键词】《最蓝的眼睛》;自卑情结;补偿【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13-03【DOI】10.200

    今古文创 2023年28期2023-08-24

  •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悲剧根源
    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发表。20世纪70年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撰写书评文章。1988年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爱》《归乡》等。1993年,托妮·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奖的黑人女作家。作者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也是黑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多年来,她在研究、推广黑人文学和黑人传统文化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2023-06-22

  • 最蓝的眼睛》中的伦理悲剧
    扛鼎之作《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剧生活。佩科拉的父亲乔利因伦理身份混乱陷入伦理困境,最终做出的错误伦理选择是贯穿全文的暗线。伦理身份的混乱给黑人男性身份构建和道德实践带来严重危机,给其家庭成员带来严重伤害。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沿着“乔利寻父——乔利娶妻——乔利侵犯女儿”这条伦理线,围绕乔利孤儿、丈夫、父亲这三次伦理身份的转换,从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这两个角度审视乔利伦理犯罪的原因,由此揭示黑人渴望获得种族自信、回归完整家庭的伦理诉求。【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2023-06-09

  • 最蓝的眼睛》中宝琳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主要角色中并没有出现种族歧视的施加者白人,而设定为受到压迫最严重的群体——黑人与女性。国内外已有通过女主人公佩科拉分析书中种族自憎的相关研究,也有针对佩科拉以及克劳迪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却鲜有学者探究宝琳的叙述中文本叙事的深意及其性格中的矛盾。本文将结合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分析宝琳如何从一位具有独立女性意识、对婚姻抱有憧憬、敢于捍卫自身权利与地位的新型女性转变为一个忽视自己的家庭、用白人的权利伪装自己的虚荣女性。一、女性视角传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2023-04-15

  •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看《最蓝的眼睛
    小心。在《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里,以黑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开始,展现了长期遭受白人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而处在失语状态下黑人女性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展示出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生活的关注。本文分析了《最蓝的眼睛》的女性主义的“声音”叙事策略,以及作者运用作者型声音叙事和个体型声音叙事对于实现黑人女性的主体建构和话语权威的意义,从而表达她的黑人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叙事声音;《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主体构建一、女性主义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在

    民族文汇 2022年30期2022-06-16

  • 最蓝的眼睛》:文学伦理学解读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为一名非裔女性作家,莫里森以这一身份和视角,在这部作品里以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经历为中心线索,描述了美国黑人这一弱势群体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的不幸生活,同时也在另一条线索叙述者克劳迪娅的成长中指出了这一群体的救赎方法。本文以文学伦理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相关理论,探寻《最蓝的眼睛》的伦理环境,分析女主人公佩科拉陷入的种族伦理以及家族伦理困境,总结出美国黑人应塑造和谐家庭

    雨露风 2022年2期2022-03-24

  • “他者”“失语者”“寻根者”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解读
    4)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分别是由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和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美国 20 世纪后半叶少数族裔作家,莫里森和谭恩美的作品都展现了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女性意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将这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以非裔女性和华裔女性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因性别和少数族裔的双重身份,以及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的压迫和束缚,她们长期以来备受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2022-03-18

  • 冲突与重构: 《最蓝的眼睛》中的族性认同
    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典型反思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作品。小说塑造了以佩科拉和克劳蒂亚为代表的黑人形象,以反映非裔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互动和对照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同时聚焦文化边界逐渐模糊化的“双重身份”黑人,以彰显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在文化殖民社会中的危机。作者也在小说中积极探索并警醒黑人社会,构建由内向外的族性认同和民族自信是对抗文化洪流的路径,由此实现不同族裔文化在碰撞和差异中共存,促进社会多元文化发展。【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文化殖民

    今古文创 2022年7期2022-03-02

  •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文学特色研究
    森创作的《最蓝的眼睛》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故事,其在文中作为一名普通黑人女孩,同样遭受到了种族制度影响与迫害,她从小就憧憬着能够拥有着一双像白人女孩那样美丽的蓝色眼睛,就是在心底下有着这样怪异的思想从而导致最终发生了丧失理智般的悲剧故事。在该部小说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借用女主人公的故事表达了那个时期社会背景下黑人受到美国种族制度压制的不公命运,作者创新采用了独特创作手法,充分凸显出了小说主题,引起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反思和遐想。一、《最蓝的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2021-11-12

  •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
    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揭示了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奴隶制的深远影响下,在白人主流文化霸权的同化下,在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压迫下,黑人母亲的自我否定、自我迷失的过程。奴隶制的压迫剥夺了黑人母亲的权利,与家庭成员的分离和黑人传统文化的脱离迷失了美国黑人的母爱,大迁徙隔离了黑人母亲对南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黑人母亲丧失了黑人传统文化传承的能力,白人文化的同化使黑人母亲否定了自我身份,最终造成了黑人母爱的扭曲与迷失。一、奴隶制破坏了黑人传统文化和社区的价值观和规范,导致

    名家名作 2021年4期2021-11-12

  • 最蓝的眼睛》与《在细雨中呼喊》中青少年成长困境问题分析
    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的主人公佩科拉和孙光林的成长困境,虽然两部小说的情节、背景不尽相同,但其对于苦难现实的关注是一致的,类似的令人绝望的家庭和社会历史因素是导致两个主人公绝望处境的根源,并在绝望的描述中给与人们希望。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在细雨中呼喊;成长困境一、前言“不愿消散的云遮住了微弱的星光/我的哭声被风吹散/我那抽筋起泡的手找不到支撑/我的眼睛带着希望,渐渐失明。”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的诗句(来自她的诗歌《风暴的折磨》(Storm-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2021-11-10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最蓝的眼睛
    摘要】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所创作的,她凭借《最蓝的眼睛》奠定了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最蓝的眼睛》进行解读,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角色内心世界,感受不同人物角色的内心冲突,从而对作品表达的思想形成深层次认识。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视角,针对《最蓝的眼睛》中人物内心冲突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小说中主人公灵魂的展现实质上是主人公在寻找自我并使自我得到释放的精神过程。【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最蓝的眼睛》【中图分类号】I71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2021-09-10

  • 最蓝的眼睛》中群体的毁灭性力量
    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社区和家庭作为群体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在佩科拉的悲剧人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种族主义的压迫下,佩科拉所在的黑人社区不仅没有做到团结互助,反而成为白人文化势力的共谋,加之伤残家庭的冷落与伤害,最终导致了佩科拉在自我憎恨中走向毁灭。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群体;黑人社区;家庭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关注黑人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致力于保护和传承黑人文化。其作品深深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将黑

    文学天地 2021年3期2021-09-10

  • 爱的挫折: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秀拉》;成长;身份;主体价值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认为,在我的所有写作中,我写的都是爱或爱的缺失。尽管我一开始并不想那样……但我认为我写的还是同样一件事,即人们如何通过爱产生联系,失去爱或依附爱……或是对爱锲而不舍”[1]60。这也莫里森的早期代表作《最蓝的眼睛》(1970)和《秀拉》(1973)的重要主题。《最蓝的眼睛》由四季命名的章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年2期2021-09-05

  • 最蓝的眼睛》中的肤色政治与文化创伤
    色政治是《最蓝的眼睛》中触及的主题之一。来自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是肤色政治的牺牲品,承受了来自美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肤色人种的歧视和虐待。佩科拉对一双最蓝的眼睛的祈求是一个隐喻,影射着黑人个体对白人文化的崇尚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舍弃。在肤色政治的腐蚀之下,黑人个体迷失了自我,种族的联结和凝聚功能丧失殆尽,单纯个体的心理创伤于是演变成种族歧视历史大背景下的集体文化创伤。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佩科拉 肤色政治 文化创伤1619年,随着第一批非洲黑人被一条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6期2021-08-06

  • 意识流手法对《最蓝的眼睛》颜色构建的作用
    一、引言《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2019)所作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黑人女孩佩科拉(Pecola)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佩科拉在经历一系列不幸遭遇后,最后精神崩溃,长出了一双自我幻想的“蓝眼睛”的故事。作为莫里森的处女作,这本书是对于当时提倡的口号–“黑人是美的”所做出的答复。莫里森通过自己的书写,不仅反映了在当时受歧视的社会环境下,黑人寻找自我价值过

    大众文艺 2021年6期2021-07-12

  • 黑人生存的文化困境表征 ——以《最蓝的眼睛》的库助文体学分析为例
    081)《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创作的第一部经典作品。小说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渴望融入白人文化,得到他人认可,但是最后希望破灭变得疯狂的悲惨故事,反映了“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惨现实[1]124。小说自从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文化批评视角是解读这部小说的主要方法。研究视角主要聚焦在白人强势文化导致黑人民族文化身份丧失[2]和黑人弱势文化异化[3]两个方面。以往的研究一般都是借助文学批评理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06-09

  • 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提摘要:《最蓝的眼睛》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深刻揭示了白人至上社会中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黑人女性,不仅要遭受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同时更要遭受来自社会对她们黑人女性的性别歧视。本文主要分析父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本文通过种族原因和性别原因这两个方面,分析论证黑人女性的自我丧失是由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造成的。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女性主义;自我丧失;双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46期2021-03-07

  • 论《最蓝的眼睛》的“隐性进程”叙事暗流
    ,聚焦于《最蓝的眼睛》这一小说的叙事暗流——佩科拉一家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的过程,揭示来自白人的权力操控对黑人族群主体性的暴力解构,说明这股叙事暗流如何与佩科拉病态的审美追求相互作用,表达这一文学作品的丰富意涵。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隐性进程 权力一、情节概要与隐性进程概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黑人文学大发展的最后三十年”的杰出代表[1],《最蓝的眼睛》作为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在美国文坛获得了极高的称誉。多视角的叙述使得这一作品具备丰富的解读空间,佩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2021-02-18

  • 修辞视阈下《最蓝的眼睛》叙事分析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这部处女作中,作家就已经展现了她非凡的创作天赋,通过修辞叙事的使用,让小说充满想象力且富有诗意。在这部小说中,修辞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技巧,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小说的结构,甚至是人物的价值取向。传统观念认为,修辞只是一种文学创作的修饰技巧,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但随着修辞学的深入研究,修辞学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修辞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学者布斯甚至认为,作者为了达到控制读者所使用的那些全部手段都可看作是修辞。中国学者谭学纯、朱玲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1-15

  • Victims and the“Victim of Victims”:On the Dick-and-Jane Narrative i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者”。在《最蓝的眼睛》中,皮克拉就是这种人群的一员。她受到了来自受到伤害的父母和社群的伤害。皮克拉,如同被抹掉的读物中与简相关的句子,被从小说中抹掉了。她受到忽视,失去了发言机会。尽管是小说的主人公,其他人物的声音淹没了她的声音,结果,她只是成为小说中边缘化的主人公。关键词:受害者;受害;“迪克和简”叙述;原读本;《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elicits great sensations in terms of both its them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2020-12-28

  •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最蓝的眼睛
      要:《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述了黑人女性的悲惨故事。生态女性主义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与女权主义运动而起的一种社会思潮,该思潮反对男性中心论。从生态女性主义解读《最蓝的眼睛》,我们可以发现,黑人女性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遭受到严重污染。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生态女性主义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讲述了一个11岁黑人小女孩皮科拉的悲惨故事。在白人强势文化背景下,皮科拉又“黑”又丑,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上都得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6期2020-12-17

  • 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成长的困境
    手段。在《最蓝的眼睛》中,狄克与简的故事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文化的一个经典版本,通过学校初级课程,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某些章节的标题,白人文化为克劳迪娅·麦克蒂尔的故事提供了背景。在小说中,莫里森也把焦点转向好莱坞和流行文化作为白人展示种族优越思想的渠道。她揭示了戈宾诺的学说是如何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化形象中被具体化为身体美的表现。音乐公告牌、杂志、洋娃娃、秀兰·邓波儿的电影充斥着《最蓝的眼睛》。好莱坞强化了18世纪与19世纪种族主义的束缚,并含蓄地阐述了戈比

    名家名作 2020年12期2020-11-22

  • 蓝眼睛注视下的疯狂:布鲁斯和爵士乐的叙述体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布鲁斯音乐和爵士乐;叙述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046-02一、流放者的自我分裂——佩科拉《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代表作品。它通过一个黑人少女天真、纯净的视野,讲述了另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想从自己那漆黑的洞穴中爬出来,用蓝眼睛看世界”的故事,震撼地揭示了19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特别

    戏剧之家 2020年28期2020-11-06

  • 从及物性系统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中克罗地亚姐妹
    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克罗地亚姐妹的及物性特征。即文本的语意是如何通过语言特征表现出来的。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最蓝的眼睛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Claudia Sisters in the Bluest EyeAbstract:Based on functional stylistic linguistics,this article aims to have a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Cl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3期2020-10-29

  • 从女性主义看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的高峰。《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11岁女孩佩科拉的悲惨生活。她渴望拥有一双美丽蓝眼睛。她认为如果她的眼睛和其他女孩一样,她的生活将会焕然一新。她所经历的一切使佩科拉想逃离现实,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最终佩科拉疯了,她相信她已经拥有了两只美丽的蓝眼睛。而且,她幻想有一個亲密的朋友,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伤害过她,更没有背叛过她,因为她拥有世界上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深刻地关注了当时男权主义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状况,展现了当时女性因多重压迫而产生的自我仇恨和身份认同的

    神州·下旬刊 2020年7期2020-10-21

  • 最蓝的眼睛》中的白色玩偶
    德改编的《最蓝的眼睛》重设了部分故事场景和情节,采用了白脸戏剧策略,创造性地设置了白色玩偶场景。这种设置运用视觉化艺术效果,有效处理了黑白概念,揭示了白人性的对黑人群体的伤害,质疑和批判了白人性及其社会结构的荒谬性。【关键词】 白色玩偶;白人性;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16-02一、引言种族自恨是种族歧视的恶果,也是非裔美国女性戏剧的主要主题之

    今古文创 2020年19期2020-09-10

  • 逃避主义视域下《最蓝的眼睛》的分析
    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完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聚焦于一个普通可怜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普遍的观点认为,佩科拉一家不幸的结局是与种族歧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另一个的角度分析导致佩科拉一家最终结局的原因,借助逃避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逃避主义思想与表现以及主题与逃避主义之间的联系。关键词:托妮·莫瑞森;《最蓝的眼睛》;逃避主义作者简介:杨柳(1995.8-),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从文化霸权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
    容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某个黑人社区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小说通过对佩科拉追求蓝色眼睛这一事件的描写来揭示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残害。本文从白人文化霸权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引发学者和读者对文化、种族、审美标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推动对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文化霸权 种族歧视1.白人文化的渗透1.1大众传播建构扭曲的审美标准《最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2020-06-04

  • 美的暴力:重读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悲剧主人公佩科拉盼望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一,生活在景观社会的她,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在白人话语的辐射之下,并将白人身体美的标准内化为自我意识的部分。其二,佩科拉内心始终涌动着超越的欲望,而蓝色的眼睛,这一无法获得的符号是其集中象征,另外,这种超越的欲望中包含着还死的本能。其三,在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原本作为主体的佩科拉,完完全全接受了白人话语,没有完成对该话语的对话或批判,最终成为自我的他者,这象征着黑人在自我认同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2020-04-19

  • 最蓝的眼睛》: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作者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经历为主线,描述了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一个心灵扭曲,无所归属的弱势群体。作品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后殖民女性主义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和文本阐释策略。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第三世界妇女受压迫的多重性。本文从后殖民主义女性角度,着重分析小说中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身

    戏剧之家 2020年5期2020-03-27

  • 挫折—侵犯理论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详细论述文本中黑人男性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关键词 :挫折—侵犯理论 《紫颜色》 《最蓝的眼睛》 黑人男性小说《紫颜色》和《最蓝的眼睛》都描写了深受压迫的黑人女性的不幸遭遇。《紫颜色》开篇之时,西丽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一点点看到她的成长和蜕变,而在这个过程中来自黑人男性的虐待和压迫是她成长中最大的桎梏,暴力是她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面。《最蓝的眼睛》则是讲述了十二岁小女孩佩柯拉在暴力和压迫中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2020-03-01

  • 探寻《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之源
    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TheBluestEye)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对《最蓝的眼睛》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义、白人文化、叙事技巧及精神分析等方面,而较少有文献从家庭系统理论角度对其进行系统阐释。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系统理论对文学作品解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基于鲍文家庭系统理论分析造成佩科拉悲惨命运的原因。家庭系统理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被认为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第四波”。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2020-01-01

  •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存异”的微观叙事
    泉。三、《最蓝的眼睛》中“异”于“正统历史”的历史叙述《最蓝的眼睛》为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该作品奠定了作者从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及儿童的角度出发书写历史的基础。小说中多位叙事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黑人在北迁之后依然无法获得较好生活状态的事实,探索其深层原因并试图寻找解决途径。作品主要以一个黑人小女孩克劳迪娅的视角讲述了另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以黑人小女孩为叙事视角,这在宏大叙事中是极为少见的,以最弱势的群体为主,以她们的口吻讲述她

    文化学刊 2020年10期2020-01-01

  • 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主义
    了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虽然马丁·路德·金所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取得了胜利,但白人对黑人从骨子里的歧视是很难改变的,黑人妇女在生活中遭到的是更多不平等的待遇。《最蓝的眼睛》讲述的194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洛林市某个黑人社区的一个11岁黑人小姑娘皮科拉的悲剧生活故事,故事源于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位女友,她希望拥有一双白人姑娘一样的蓝色眼睛,每天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可以实现她的请求,就如小说中的中心人物皮科拉的女孩憧憬的一样。在皮科拉看来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2019-12-26

  •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对黑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一鸣惊人,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创作了《秀拉》、《柏油娃》等十余部小说。1 黑人口头文学艺术形式的传承口头文学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是非洲人民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之一,它承载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以及文化知识。黑人口头文学根植于非洲大陆,在美洲得以继续发展,表达了黑人民族对生命的理解与对生活的深深热爱,是黑人重要的文化精神家园,也是黑人文化存在与持续发展的源泉。美国黑人口头文学不仅包括神话、通话、民间传说和英雄故事等,还包括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0期2019-12-23

  • 精神分析法下的《最蓝的眼睛
    借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确立了其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该作品中许多动机和现象都可以置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更全面的理解角色的内心冲突,和对作品的深层认识。关键词: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精神分析;深层认识一、创作动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寻求释放。在其文艺观中,文学是性欲的升华,文学的本质是作家性欲本能的升华。作者群体有着异常强烈的本能欲望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1期2019-10-19

  • 后殖民视角下的人物形象比较
    颜色》与《最蓝的眼睛》是两位黑人女作家的作品,她们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黑人在后殖民文化影响下的生活状况。本文对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揭示与比较。关键词:《紫颜色》;《最蓝的眼睛》;后殖民《紫颜色》是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书中以西丽的口吻叙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与她们为反抗双重压迫所作出的努力。《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叙述了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和黑人在白人社会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歧视。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而言,虽生活在美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2019-06-14

  • 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个体的异化现象
    她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作品中均有体现异化的主题。而《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第一部小说,更是成为大家研究的重点。国内的学者大都从性别、种族和文化的角度入手对《最蓝的眼睛》中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行深度的剖析。虽然这些学者有的并未直接提及异化,但是他们的关注点都是强势的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造成的消极影响。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描写了关于主人公佩克拉一家三口的突出的异化特点,揭露了在白人的主流文化这一异己力量的影响下,黑人个体丧失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2-21

  •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浅析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为基础,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意识、潜意识以及前意识之间的转换对佩克拉的遭遇及精神状态进行分析。反应了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等当时的社会现状,激发人们对黑人群体生活状态的思考。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意识;《最蓝的眼睛》[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6--01《最蓝的眼睛》是以一位名叫佩克拉的11岁黑人女孩的遭遇为主要脉络。她出生在黑人家庭,外貌普通,同学和邻居都不喜欢她,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6期2019-02-03

  • 双重压迫下女性的自我迷失: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研究
    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描写了黑人女孩佩科拉在白人主宰的社会背景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黑人女性不仅遭受来自白人的种族压迫,同时也遭受来自本民族的性别压迫。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黑人女孩佩科拉如何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丧失女性自我意识的,以此来论证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丧失是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的结果。【关键词】双重压迫自我意识身份迷失一、前言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托尼·莫里森在文学造诣上颇为显赫。其黑人和女性的天然身体特性,使她十分关注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7期2018-10-31

  •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
    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实体隐喻的使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佩科拉等人物喻指社会制度,洋娃娃等物体表达了情感代表了价值观,象征着禁锢思想的精神监狱。关键词: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陈曦(1994.1-),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姜春梅,女,吉林省白城人,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0期2018-09-17

  • 从依恋理论角度解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精神困境
    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因揭示了深刻社会内涵而备受关注,其中反映的亲子关系问题对现代家庭教育仍具有警示意义。作品刻画了一个年轻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在经历暴力,乱伦以及其他不幸遭遇而走向疯狂的悲惨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在佩科拉的童年中,缺乏来自父母或任何成年人的安全型依恋,这给佩科拉的生活带来了不幸。本文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佩科拉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她整个童年生活的影响,探究导致佩科拉个人悲剧的家庭因素。关键词:佩科拉;依恋理论;心理障碍《最蓝的眼睛》以极具讽刺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2018-08-28

  • 从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科拉的悲剧结局
    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其第一部作品,自问世起便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焦虑理论来分析女主人公皮科拉的精神现象,探讨皮科拉焦虑的情感特征。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弗洛伊德;焦虑;皮科拉作者简介:郭莹(1993.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方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许多作品均在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2018-07-27

  • 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
    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托妮·莫里森在这篇文学作品中,通过描述黑人群体内部的一些问题,呈现出了部分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进而从侧面证明了在白人价值标准的冲击下,美国黑人文化主体的丧失,间接表明了白人种族主义对于非裔美国人的伤害。【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非裔美国人;黑人文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黑人女性文化发展十分的迅速,托妮·莫里森是众多美国黑人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一,在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幻想的力量及诗一般的印象将美国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8期2018-06-02

  •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先后有 《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等十部长篇小说问世。在其作品中,黑人种族问题是莫里森不变的主题。围绕黑人生活,作者笔触细腻、想象力丰富,人物形象饱满,故事情节逼真,直透读者的心底。对此,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斯图尔·埃伦评价说:“莫里森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1]。莫里森一生获奖很多,诸如肯尼迪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奖等等,尤其是1993年,她因作品“诗一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2018-04-04

  • 家庭系统心理学视角下《最蓝的眼睛》悲剧探析
    影响等。《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它讲述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在白人主流社会中饱受摧残,天真地以为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就可以改变命运,却最终被父亲强奸,产下死婴而精神崩溃的悲剧人生。该作品自问世以来,便引发了无数文学评论家的关注,他们从女性主义、民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角度解读了它的悲剧根源和艺术价值。莫里森曾说:“佩科拉这一个案的极端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伤残并制造伤残的家庭”,小说尝试探索“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的侵犯因

    长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3-28

  • 后殖民视角下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部作品:《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秀拉》(Sula,1973),《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5),《柏油娃》(Tar Baby,1981),《宠儿》(Beloved,1987),《爵士乐》(Jazz,1992),《天堂》(Paradise,1998),《爱》(Love,2003), 她的作品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为她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小说《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对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2018-02-10

  • 双重压迫下女性的自我迷失: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研究
    其处女座《最蓝的眼睛》的问世,受到了女性主义学者的高度关注。该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布里德洛夫及其家庭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排挤,暴力与压迫。佩科拉生来就被灌输着黑人是卑劣人种的思想。一方面,她的压迫来自于主流的白人社会,另一方面这种压迫还来自于自己的家庭。连她的黑人父母都漠视自己的亲生女儿,甚至对她施暴以泄私愤。在不断的误导和折磨下,佩科拉·布里德洛夫开始讨厌自己,并一步步从接受直到信奉白人的审美标准。最终,她彻底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21期2018-02-09

  • 最蓝的眼睛和最美的下巴 ——后殖民视角下《最蓝的眼睛》和“王贝整容事件”之对比
    典作品。《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想要获得一双蓝眼睛为线索,小说反映了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所遭遇的主流强权文化的毒害和心理的迷失以及审美价值的扭曲。中国的“超女王贝整容事件”同样也是反映了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之风日渐东行,中国青少年一代日趋深受其影响。年轻的王贝也是如同佩科拉一样想要通过先进的医术来得到一个最美的下巴,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不幸的是,如同佩科拉一样,王贝的生命也在花样年

    名作欣赏 2018年35期2018-01-28

  • 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浅析
    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著名长篇小说,是其文学创造艺术及风格的典型代表。本文分析了《最蓝的眼睛》的精神及文化内涵,通过“蓝眼睛”、“人名”及“花名”,阐述了作者隐喻构建的手法,并在此基础之上,从音乐语言、独立结构两个角度,论述了作者构建隐喻的支撑点,以更好地对“隐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隐喻;支撑;构建策略作者简介:尹元(1985-),山西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英语教学与测试、英美文学。[中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2017-12-26

  • 最蓝的眼睛》中的审美建构
    000)《最蓝的眼睛》中的审美建构许可(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在该小说中,作者主要关注了黑人在主流社会构建的审美价值体系中自我迷失、自我否定乃至自我毁灭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借鉴审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种族、女性以及孩童的审美建构现象,旨在寻找隐藏在种族、男权问题下的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根源,说明身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意义及其解放潜能。《最蓝的眼睛》;审美建构;身体意识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2017-12-01

  •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中的性别研究
    摘 要:《最蓝的眼睛》与《芒果街上的小屋》均是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品,透过其中的性别问题与性别意识可以揭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生存与心理状态。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与男性角色,试图放大少数族裔的声音,管窥复杂而多元的美国社会,引发人对性别与种族的思考。关键词:《最蓝的眼睛》;《芒果街上的小屋》;少数族裔;性别《最蓝的眼睛》与《芒果街上的小屋》均属于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透过书中描绘的诸多男性与女性形象可以揭示出少数族裔女性作者对整个族

    青年时代 2017年16期2017-07-03

  • 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命运分析
    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塑造了数个个性迥异的女性角色,她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也有着对自己身份不同的态度。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女主角佩科拉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家庭影响、内化的种族主义和占据主导地位的白人强势文化等方面来分析佩科拉的悲剧命运。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家庭影响;内化的种族主义;白人强势文化作者简介:侯璐(1993.4-),山西忻州人,陕西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图分类号]:I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2017-06-17

  • 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探析
    霞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早期杰出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佩科拉的悲惨遭遇,不仅声讨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同时揭露了黑人内部的矛盾。黑人女性的悲剧是历史、社会的产物,本文旨在探析女主人公悲剧地位的必然性。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女性;悲剧;必然性托尼·莫里森是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的作品以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密切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活境遇及其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命运,探索他们的内心世

    报刊荟萃(上) 2017年4期2017-06-14

  • 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书写
    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文学生涯的处女作。一经出版,托妮莫里森便开始展现她在美国文学史上不可代替的代表性。《最蓝的眼睛》的女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个年仅11岁的来自黑人家庭的女孩,她从出生起就一直处在社会地位的边缘地带。成长过程中面临贫困交加的家庭生活、日益积累的种族歧视及无情冷漠的黑人社区,种种现象都导致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本文将从主人公遭受的创伤入手,讨论佩科拉所经历的创伤的主要类型:即来自种族歧视;家庭暴力和社会冷漠所造成的创伤。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创伤形成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2017-05-18

  •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女性叙事声音的建构
    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69年,从那时起莫里森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这部作品以黑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开始,展现出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生活的关注。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构建了两种叙事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和个人型叙述声音。通过这两种叙事声音莫里森向读者展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与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建构★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科研启动项目;项目名称: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托妮·莫里森的作品;项目编号:2015QDW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3期2017-05-06

  • 权力、迷失与悲剧 ——微观权力理论视阈下的《最蓝的眼睛
    视阈下的《最蓝的眼睛》尹 元(山西传媒学院 公共外语部,山西 榆次 030619)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美国非裔女性群体无法摆脱“由于年龄、性别、种族原因”造成的毁灭性的生活。文章运用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从权力运作的场所、权力规训的技术、权力规训的机构、权力运作下的迷失与悲剧等方面分析小说中非裔群体,特别是黑人儿童与黑人女性逐渐迷失自我,最终陷入悲惨境地的原因。微观权力;迷失;悲剧;《最蓝的眼睛》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是世界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5期2017-04-14

  •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人物
    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人物高萌翰(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非常关注黑人女性的生活条件以及她们在白人社会中的抗争意识。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描绘了黑人女性内化白人的思想最终导致她们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文中分别阐释了四种不同女性人物对白人思想的内化而带来的后果。她们有的人本身受白人审美价值观的影响而成为白人文化的拥护者、受害者抑或成为反抗者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201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