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文学特色研究

2021-11-12 17:36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拉夫布里

于 程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由美国著名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最蓝的眼睛》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故事,其在文中作为一名普通黑人女孩,同样遭受到了种族制度影响与迫害,她从小就憧憬着能够拥有着一双像白人女孩那样美丽的蓝色眼睛,就是在心底下有着这样怪异的思想从而导致最终发生了丧失理智般的悲剧故事。在该部小说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借用女主人公的故事表达了那个时期社会背景下黑人受到美国种族制度压制的不公命运,作者创新采用了独特创作手法,充分凸显出了小说主题,引起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反思和遐想。

一、《最蓝的眼睛》语言特色

在《最蓝的眼睛》小说作品创作中,音乐式语言是作者托尼·莫里森赋予该作品的最大文学艺术创作特色。在传统黑人音乐体系发展过程中,布鲁斯是黑人群体最具代表性的个性音乐种类,黑人在生活中常常会利用布鲁斯音乐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以此来获得心灵的慰藉。《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作品的创作语言特色就充分体现出了中音乐特点,比如作者在文中引言中描述的《迪克和简》故事情节中,重复讲述了三遍并且根本找不到鲜明的情节叙述逻辑,整个创作语言表达节奏是越来越快,这种极富特色的语言叙述方式就像是黑人独有的音乐布鲁斯一样,同时也为文中的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悲剧一生埋下了故事发展伏笔,向读者暗示了女主人公从小将会从正常到混乱,再到最后疯狂的精神心理状态变化,这种没有正常叙述逻辑的故事情节描述能够让人感到一股无力的压抑感,并且也隐喻了以白人文化流行发展为主的国家社会对底层黑人小女孩造成的浸染和扭曲。

在《最蓝的眼睛》小说故事中克劳迪娅作为一个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的家庭代表,它们是作者和读者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精神强者,即便是受到社会白人主导下种族制度的压迫,生活多么的贫困潦草都无法让他们低下头为之屈服,完全放弃对命运的抵抗。在文中歌声成为了克劳迪娅家庭获得欢乐宁静、摆脱生活绝望的重要途径之一。黑人女性作者托尼·莫里森在小说故事创作中,通过利用具有黑人代表性的布鲁斯音乐帮助这个家庭去消除生活的悲伤痛苦,有效化解外界带来的纷扰影响。而与克劳迪娅家庭不同的是,布里德拉夫这个家庭却无法通过在布鲁斯音乐歌声中寻找到属于自身的精神支柱,帮助自己得到心灵情感的慰藉,最后迈向了家庭毁灭的边缘。音乐式的创作语言是《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作品中最大的文学特色之一,为黑人民族实现自我发展认同提供了真实有力的依据。

二、《最蓝的眼睛》创作手法特色

1.花名隐喻创作手法特色。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借助蒲公英、金盏菊等花名进行了巧妙的隐喻创作,科学有效向读者反映出了该部文学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主旨。以蒲公英这种植物为例,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从小就极为喜欢蒲公英,她认为自己就像是蒲公英,在她眼里蒲公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花朵,无法理解和明白他人为何将蒲公英当做是杂草。因此,在小说故事描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买糖人当着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面将蒲公英狠狠称作杂草时,佩克拉内心思想产生了一定动摇,开始觉得蒲公英好像也没有那么美丽了,最终女主人佩克拉·布里德拉夫在受到他人言语影响下,也将蒲公英当做一种杂草,这种借助花名的隐喻创作手法象征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在文中也认可了其他人对她个人的歧视。

2.蓝色眼睛隐喻创作手法特色。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她作为一个黑人女孩从小就渴望着能够拥有一双白人女孩那样美丽的蓝色眼睛,这种带有畸形怪异的内心愿望就像是一个心魔一样始终缠绕着她,也导致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最终内心精神彻底的崩溃。在小女孩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眼里,白人女孩的蓝色眼睛是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作者对小女孩这种近乎于痴迷蓝色眼睛的情感描述,本质上就是那个社会对白人审美观念和文化的认可和赞同,以及大多数人对自己黑人身份或者文化的否定。除此之外,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作者对镜子的描述象征了那个时期白人社会的审美倾向。基于白人社会主流审美观念为镜子的照视下,社会黑人的形象与价值观被完全扭曲,作者托尼·莫里森利用白人蓝色眼睛的这种隐喻创作,对那个时期社会黑人群体盲目追随白人审美价值观进行了强烈批判。

三、《最蓝的眼睛》结构特色

小说《最蓝的眼睛》有着鲜明而独立的文学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对小说篇章结构设置的新突破,作者托妮·莫里森将完整故事特意打乱划分成各个独立章节,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立特征的小说文学创作结构模式,促使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故事情节变成闪闪发光的珍珠。小说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一生悲惨命运发展轨迹就如同串联这些珍珠的无形线条,这种故事发展情节结构的巧妙设置,向广大读者清晰完整揭示出了如同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布里德拉夫这样的黑人悲剧命运,同时也描述出了那个时期社会黑人在白人价值观占据环境下饱受摧残的悲惨生活状况。

作者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创作过程中,将文中故事发展结构分为了四个独立篇章,分别是秋、冬、春、夏这几个紧密相连的篇章。就比如,当作者在对“秋”这个故事篇章内容进行阐述时,作者托妮·莫里森对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碎片般的故事展开了选择性的整合与拼接,充分凸显出了秋天季节与该篇章故事人物之间的契合特点。在人们印象中秋天是一个象征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作者托妮·莫里森借助该季节特征在该篇章中科学暗示描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第一次来月经和刚刚成熟发育的经历,该故事情节的描述也未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之后的悲剧命运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再看作者托妮·莫里森对其他几个篇章内容的创作,她同样使用了相同的结构进行文学创作。当寒冬来临之际,女主人注定悲剧的命运如同恶劣残冬一样,她不仅受到了来自于家庭父母的残忍虐待和毒打,还要遭受外界人们的无情唾弃和凌辱,从而致使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尝尽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在寒冷冬季要结束时,本以为女主人公能够见到万物复春天的曙光,但是无情命运又给她开了一次玩笑,面对醉酒残暴的父亲,女主人公佩克拉·布里德拉夫被他实施了强暴,导致她最终怀孕。在象征勃勃生机的夏季,作者在该篇章中却描述了女主人在怀孕后生下了一个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死婴,结束了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

四、结束语

托妮·莫里森创作的《最蓝的眼睛》蕴含了丰富的文学特色,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创作特色上,还体现在小说作品的创作手法和结构设置等内容上。作为女性黑人的托妮·莫里森,其站在黑人女性独特视角下,大胆揭示出了美国社会的黑人种族歧视制度,呼吁黑人民众能够始终坚守本民族本性,发扬黑人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拉夫布里
英跳水名将到手的金牌“送”中国
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西西里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