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科拉的悲剧结局

2018-07-27 11:27郭莹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弗洛伊德焦虑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其第一部作品,自问世起便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焦虑理论来分析女主人公皮科拉的精神现象,探讨皮科拉焦虑的情感特征。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弗洛伊德;焦虑;皮科拉

作者简介:郭莹(1993.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2

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许多作品均在国际上颇负盛名。长期以来她在作品中探索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问题。莫里森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主要作品包括《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97),以及《宠儿》等等。这些作品也为她带来了各种荣誉,先后于1978年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并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自问世起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也帮助莫里森在文学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豪斯顿日志》中对这本书有着这样的评价“大胆、全新的写法以及超实践性,使其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1]

一、皮科拉不同的焦虑类型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焦虑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焦虑不仅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表征,同时也是正常人由于经受挫折、心理创伤以及心理矛盾所造成的伤感和失落感。换言之,“焦虑”可以被视为对忧虑、恐惧以及紧张情绪的消极反应。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大类,包括现实焦虑,精神焦虑以及道德焦虑。而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三种不同类别的焦虑问题都存在于皮科拉身上。

1、现实焦虑

现实焦虑又叫客观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对于皮科拉而言,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她的现实焦虑,其一是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其二源自于她的家庭。首先是周围人对她的态度。除了克劳迪亚和她姐姐,皮科拉没有任何朋友。在班里,她是被孤立的对象。老师和同学都对她视而不见,他们看不起她。没有人愿意当她的同桌,她独自一人坐在一张双人课桌前,她也是班里唯一一个没有同桌的人。这一切使得皮科拉变得沉默、失落并且焦虑。她迫切地希望与同学打成一片,但得到的只有欺凌和泪水。身边的同学,同学的母亲,杂货店老板,在这些人眼中,皮科拉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厌恶和愤怒,于是她变得怯懦,悲惨和痛苦。她忘记的反抗,将一切默默承受并全部归咎于自己的外貌,扭曲的渴望一双蓝色的眼睛。由于长期受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黑人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追求白人的审美标准,否定他们自己的黑人身份。然而“无论他们在主观上如何努力,永远达不到白人确立的美的标准”。[2]

另一方面,家庭的不和谐也加剧了皮科拉所经受的现实焦虑。像其他人一样,皮科拉渴望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而她却整日在父母的争吵与打架中度过。没有人愿意待在冷冰冰的家中:母亲作为一个保姆大多时间都在雇主家,父亲酗酒经常醉的不省人事,哥哥总是尝试离家出走,只有她一人默默忍受从来不知反抗。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但无休止的争吵确是家庭的常态,年幼的她不知如何应对,只能默默祈祷。家庭的不和谐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争吵发生时她会变得格外紧张,以至于需要按着肚子,屏住呼吸。甚至会恶心想吐,需要将头埋在枕头底下。对皮科拉而言,家庭不仅没能成为她的港湾,反倒成为了她的噩梦。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她变得容易紧张,并产生严重的自卑和自我厌恶感。没有人倾诉也不懂得如何倾诉,缺少正确的引导使得这些负面的压抑的情绪一直积累,得不到释放。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恐惧使得她总是哭泣、绝望使得她难过、孤立无援使得她伤心绝望,周围人的厌恶又使得她怯懦又容易紧张。这冷冰冰的现实生活造成了皮科拉严重的现实焦虑。

2、精神焦虑

精神焦虑其实是一种没有必要的焦虑,以皮科拉为例,她错误的相信如果她能得到一双蓝色的眼睛,她的父母就会停止争吵,她生活中的所有不幸就都会改变。而这正是让她产生精神焦虑的源头,她对自己的长相厌恶,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绪。

与文中另一个黑人女孩克劳迪亚不同,皮科拉缺乏自信并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她的强烈自卑主要来源于周围人的不友善,而她又不懂如何自我保护。强烈的自卑情绪决定了她缺少强大的内心,因而容易被外在的环境影响。她不懂得还击,只将一切不开心默默承受。在现实中,她变得害怕同别人相处,在受到欺辱时也只是将眼睛捂起来哭泣。这种强烈的自卑情绪来源于皮科拉对于自己长相的厌恶。受白人价值观和审美影响,皮科拉喜欢白人模样的洋娃娃,喜欢白人童星邓波儿,这些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拥有蓝眼睛。她将自己的不幸经历全部归咎于她的长相,在她看来她长得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缺少一双蓝色的眼睛。作为一个黑人女孩,却按照白人的标准审视自己,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皮科拉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全部寄托于拥有一双蓝色眼睛上,相信一旦有了这双蓝色的眼睛,她就能像故事里的白人小孩一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她被白人审美所主导,像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白人是美丽的而黑人则是丑陋的,是低于白人一等的。因此,她坚信自己的容貌是丑陋的,而这丑陋的容貌正是她痛苦生活的罪魁祸首。

这种对自身长相的不满足甚至强烈的厌恶,和无法获得理想容貌之间的矛盾,拉扯着皮科拉。让她产生了强烈的精神焦虑。她憎恨丑陋,也就是憎恨着自己。

3.道德焦虑

当受道德标准的影响,人的自我意识感到可耻和愧疚时,道德焦虑变应运而生。尽管皮科拉是一个小女孩而并非成年人,但是她懂的是非对错,知晓社会道德准则,并且不愿意打破这些准则。为了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皮科拉鼓起勇气去向牧师寻求帮助,而这位牧师不仅没有开导劝慰这个可怜小姑娘反倒利用了她。牧师借口让皮科拉给一只老狗喂食,单纯的皮科拉并不知道那其实是毒药。在目睹老狗因毒药而死于自己面前后,皮科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她对死去的狗抱有深深的愧疚,并陷入了崩溃之中。另一件彻底击垮皮科拉的事情便是她的父亲在醉酒之后将她强奸。这种严重违反社会道德的乱伦行为,成为造成皮科拉最终疯癫的主要原因。甚至于皮科拉最终疯癫之后,在同另一个假想出来的人交谈时,她仍旧认为那段噩梦般的经历是肮脏的。

皮科拉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焦虑:她怯懦,恐惧,总是小心翼翼充满担心,强烈的自卑并且自我厌恶、自我否定以及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羞耻感和负罪感,这些情绪日积月累,将她压垮,造成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二、皮科拉的焦虑调节方式

当人们遭受焦虑时,便会设法拜托。为了帮助人们减轻甚至拜托焦虑感,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防御机制”这一理论。一旦感到焦虑,一些人倾向于否定或扭曲现实而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他们会将不愿想起的记忆抹去,通过幻想的世界将它们从痛苦的经历和悲惨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机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程度,但对人的精神世界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皮科拉应对焦虑所采取的就是这种消极的防御机制。

作为一个没有得到过关爱和引导的小女孩,在经历过各种焦虑之后无意识地选择了这种防御机制。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成功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后,她开始转向幻想中的虚拟世界。她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在这里她拥有了一双梦寐以求,惹人羡慕的蓝色眼睛。那里没有父母的争吵,没有来自周围人的鄙视和厌恶,拥有理想中的容貌,还拥有了一个一直陪着她的朋友。幻想的世界太过美好,以至于她沉迷其中拒绝回归现实。幻想中的世界太美好,她愿意相信那就是真的,于是将自己与现实世界割裂。“可怜的皮科拉看到的只是一个虚幻的自我而非真实的自我”。[3]这种防御机制帮助皮科拉拜托的焦虑,但同时也造成了她的精神错乱。

结语:

在莫里森的笔下,皮科拉这个角色有着一个悲惨的生活,种种因素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她是一个小女孩,却遭受的严重的焦虑情绪,包括现实焦虑,精神焦虑和到的焦虑。所有的这些焦虑作用在一起造成了她的精神错乱。皮科拉其实是所有黑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生活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中,这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的憎恶,试图去遵循白人的各种标准。由于盲目的追寻别人的文化,遗失自己的特色,导致了强烈的自卑和自我否定情绪,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皮科拉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这个群体的悲剧。

参考文献:

[1]Brich, E.L. Black American Womens Writing: A Quilt of Many Colors [M].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4.

[2]谢群. 《最蓝的眼睛》的扭曲与变异[J]. 外国文学,1994(4).

[3]田亚曼. 虚幻中的自我意識—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解读. 世界文学评论,2007(2).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弗洛伊德焦虑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