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今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她以自身以及周围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为题材,写就了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虽然马丁·路德·金所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取得了胜利,但白人对黑人从骨子里的歧视是很难改变的,黑人妇女在生活中遭到的是更多不平等的待遇。《最蓝的眼睛》讲述的194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洛林市某个黑人社区的一个11岁黑人小姑娘皮科拉的悲剧生活故事,故事源于作者童年时代的一位女友,她希望拥有一双白人姑娘一样的蓝色眼睛,每天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可以实现她的请求,就如小说中的中心人物皮科拉的女孩憧憬的一样。在皮科拉看来,如果自己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自己的生活会跟白人姑娘的生活一样:有疼爱自己的父亲、关爱自己的母亲和美满幸福的家庭,学校的老师与同学也愿意与自己说话、交朋友。《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悲伤的悲剧小说,反映了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小说从多种角度折射出了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其中白人的价值观对下层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心灵所造成的巨大摧残[1]。
女权主义是指结束性别主义、促进性阶层平等而进行的社会理论和社会运动,它的诉求是结束现代的男权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男女平等。
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提出了女权主义。《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是奥兰普·德古热发表的关于妇女争取权利的代表作之一,它提出妇女应与男人拥有同等权利,提倡妇女争取并行使自己的权利。著名的《人权与公民权力宣言》和《独立宣言》中只包含男人的权力,不包含女人的权力。《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中却宣告了女性应有的权利,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加速了妇女运动,同时提倡女权,为妇女获得自己的权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最先从法国的妇女运动开始。法国的妇女运动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法国的女革命者跟随大革命的队伍攻打巴士底狱,随后开始思考女性的解放与权利。法国女性运动的发展影响了英国的中产女性,她们也开始在社会中争取自己的地位。英国的女作家、政论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女权拥护论》,系统详述英国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要求给予女性全面的对等权利。她不懈地推广女性受教育与享受男性等同地位的运动。随后,英国女权运动也影响到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挣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时期,《独立宣言》的颁布也深刻影响着美国女性的妇女运动,尤其是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思想促使很多美国女性醒悟到女性应该参与政治活动,将女权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
女权主义是一个跨越阶级和种族的社会运动,强调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实现男女平等,它是一个长期的社会运动过程,《最蓝的眼睛》体现的就是美国黑人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最初是反抗对黑人的肉体暴力,希望与白人在现实中同等权利。肉体暴力结束以后,虽然黑人的肉体得到了解放,但是黑人的思想、精神及价值观念还是受到白人的束缚。种族间的歧视是很难移除的,黑人不知道如何去树立自信,得到他人的尊重。黑人已经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但现实中的歧视依然存在。法律无力解决黑人受歧视的问题,也无法给予黑人与白人同等的权力,他们需要有一样东西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尊严感和自豪感。
《最蓝的眼睛》探讨的是黑人如何面对整个白人社会的歧视的问题。莫里森在小说中从多视角描写了皮科拉的精神状态,以其精神状态的发展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现状。莫里森用一个普通黑人小女孩去揭示整个白人世界的“审美观”,然后记录了皮科拉在这个审美扭曲的环境中所承受的一系列伤害。皮科拉是一个单纯又善良的孩子,她渴望幸福的生活,但现实的生活与环境带给她的只有痛苦。在家里,母亲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照顾她,哥哥平时对她也没有多少关注,父亲更是对她毫无关心,唯一一次对皮科拉的关注带来的还是卑鄙的性侵犯。在学校,老师无视她,同学霸凌她。面对这些生活带来的困境,皮科拉没有半点愤怒或者控诉,她把自己遭遇的不幸归结于自己的丑陋,而不是抱怨世界、讨厌他人。最终,这种情绪压垮了皮科拉,使皮科拉的精神失常,皮科拉认为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白人姑娘一样的蓝眼睛,使得事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美国奴隶制结束后,虽然黑人妇女的身体在法律上得到了解放,但是实际生活中她们的身体和思想仍然受到白人的主导,白人把种族主义思想传达给黑人妇女,剥夺了黑人妇女自我肯定的权利,它虽然没有对黑人妇女进行身体上的伤害,但同样恶毒。他们灌输给黑人女性的思想是,女性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黑人女性更是低等种族中的弱势群体。在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下,黑人女性无力反抗白人社会及种族带给她们的自卑感。回顾历史,黑人妇女的自我否认是白人社会下思想观念反复锤炼所形成的。作者通过小说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体现了作者对女权维护以及种族歧视的态度[2]。
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处处受到压迫,黑人女性更处于一个卑微的、受压迫、受歧视的境地。在白人和男性统治的社会中,黑人女性没有自己的权力,甚至她们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她们的存在价值、尊严与权利被剥夺并粉碎,而她们自身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她们早已迷失在白人和男性所创造的迷雾里。她们虽然存在于白人社会中,但是白人与男性都无视她们,甚至她们也无视自己存在的价值,最终成为不可见的隐形人。她们没有认识到自主权与存在权的重要性,她们渴望得到白人和男性的尊重。黑人女性在白人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她们既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也没有认识到要去维护自己的权力,使得妇女丧失了自己的权利。波利是一位白人家里的工作女佣,常年在白人的豪宅中工作使得她产生了对白人生活的渴望,将生活重心都放在白人家庭中,她忽视甚至无视皮科拉的存在,把自己全部的爱与精力都献给了白人家庭与白人孩子。身为一位母亲,波利不仅没有保护自己的孩子,还忽视与厌恶自己的孩子,使得皮科拉对自己的存在缺少正确的认知。这不仅体现了白人无视黑人存在,更体现了黑人对自身的不认同。由此可见,在白人优于一切其他种族的理念的灌输下,黑人模糊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导致黑人自我认知紊乱的悲惨命运[3]。
从小说中皮科拉遭遇和所处环境来看,皮科拉的生活充满了奚落、冷漠与忽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认为自己的不幸是源于自己的丑陋,她渴望自己可以像白人一样被大家尊重和认可,于是,她祈祷上帝可以赐予她一双最蓝的眼睛。她认为自己只要拥有一双白人姑娘一样的蓝色的眼睛,家庭就会和睦,生活环境就会充满善意,老师和同学也会与自己和平相处。可见,白人强势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对皮科拉带来的伤害已经扭曲了皮科拉幼小的心灵,导致她对自己的存在产生鄙视和厌恶。皮科拉悲惨后果出现的原因,不仅是当时社会环境所致,还在于她的父母没有为她树立存在的价值观念,生活环境也没有为她展示生活的美好,皮科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到处不满、歧视和厌恶,导致皮科拉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失去了在社会上生存的意识,最终使酿成了悲剧。
从波利和皮科拉两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白人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尤其是对黑人妇女的严重歧视,她们没有被社会、个人和自我所认同。黑人女性没有学会自我存在即合法,认为受到别人不公平的待遇与歧视是正常现象,导致了黑人女性的可悲命运。笔者认为,黑人妇女可以从三方面来提高社会地位。首先,黑人妇女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黑人不是低劣的种族,明白自身的存在价值,自尊自爱,认同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黑人妇女要追求精神上的平等,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奋斗。最后,黑人女性还要通过努力,使黑人男性认识到女性是同男性平等的,黑人女性不是依附黑人男性而存在的[4]。
托尼·莫里森通过《最蓝的眼睛》,用皮科拉的遭遇向读者描绘了白人社会、文化及思想对黑人的侵蚀,以及种族歧视给黑人女性带来的困境,由此让妇女认识到提高自我存在与行使自己权利的重要性,发人深省。对于女性而言,女权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帮助女性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还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所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