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丁

  • 《喧哗与骚动》的气味叙事学
    三个儿子,班吉、昆丁与杰生的视角讲述,而最后一章则以家里黑仆迪尔西的全知视角讲述。因此,《喧哗与骚动》实际上是一个从四个不同视角像拼图一般“拼贴而成”的故事。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指出,时间顺序的推移要求叙述者为读者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线索来重新组织和解释故事中发生的事情,而在《喧哗与骚动》中,叙事的推进线索与感官密切相关,其中嗅觉占据了绝大部分。关于气味的短语反复出现,福克纳运用气味这一线索贯穿全文,在传递

    世界文化 2023年9期2023-11-12

  • 多角度叙事中的存在迷宫 ——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的三个兄弟班吉、昆丁、杰生,这三者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内心独白,他们讲述的内容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叙述者当日发生的事情,另一个是记忆中与凯蒂有关的事情,尤其是班吉和昆丁这两部分,以意识流的手法将叙述者当前的意识与对凯蒂的记忆融合在一起。康普生家族的黑人女仆迪尔西部分是第三人称叙述,迪尔西部分没有专门讲凯蒂的故事,但为理解凯蒂的形象与命运提供了一个超历史的视角。一、被叙述的“凯蒂”:爱、堕落、自私小说第一部分是班吉的叙述,时间为1928 年月7 日。班吉是康普生家

    文化与传播 2023年1期2023-09-21

  • 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角度解读《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形象
    之一是主要叙述者昆丁。作为康普生家族的长子,昆丁非常聪明,在学业上有天赋,但他也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他对家族的衰落和自己的失败感到极度沮丧和无助,最终导致他的自杀。他的叙述充满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抵消家族的衰落和失败,但最终没有成功。昆丁的性格极其复杂,他的内心世界和痛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性格也反映了福克纳对家庭和社会的思考,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矛盾和挑战。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20世纪

    名家名作 2023年10期2023-08-14

  • 论新旧南方转型中昆丁的伦理困境
    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康普生解读为南方文化转型下的一个牺牲品,却忽视了昆丁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将新旧南方文化冲突与昆丁的伦理困境联系在一起,分析个体如何在文化转型中陷入困境又怎样积极摆脱。在小说中,昆丁的第一重伦理困境来自家族传承的传统南方精神受到家族成员的消解;第二重伦理困境源于昆丁的乱伦情结对受到消解的传统南方精神(南方神话)的无意识背叛。最后他的自杀体现了个人在不可逆的文化转型中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揭示了南方文化转型下个人摆脱南方伦理困境的悲剧性和

    今古文创 2023年21期2023-06-15

  • 名作《一位老妇人》可能是男的
    报道,根据专家对昆丁•马西斯作品《一位老妇人》的新评估,这幅肖像画的很有可能是一名有变装癖的男性。《一位老妇人》是欧洲艺术家昆丁•马西斯的代表作之一。这位老妇人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反面角色公爵夫人的灵感来源,因此,人们有时也将这幅画称为“丑陋的公爵夫人”。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幅肖像画的是一名患有骨骼疾病的女性,因为她只有脸不像女人,但穿着女性的衣服,露着有女性特征的胸部。但文艺复兴艺术研究专家艾玛・卡普伦表示:“我们知道,马西斯对狂欢节非常感兴趣,在狂

    环球时报 2023-03-142023-03-14

  • 演化指称视阈下意识流戏剧探析 ——以阿瑟·米勒的《堕落之后》为例
    》[1]是主人公昆丁(Quentin)对自己过往生活深刻剖析的一出戏。昆丁在旅行途中偶遇考古学家霍尔佳,对其心生爱意,但不知道应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爱情。为了探究自己是否还有爱的能力,他在开场独白之后,陷入对过去的回忆,向观众讲述自己经历的两次失败婚姻,以及遭受背叛和背叛他人的经历。剧本叙事结构明显表现出时空的非连续性,种种回忆场面和昆丁的内省独白交叠出现,如同一场心灵的拷问和忏悔。戏剧情节在昆丁的意识、思想和记忆中发生,充分展现出意识流式结构的形式特征。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12-20

  • 美国少数族裔的边缘生存 ——《僵尸》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意的是小说主人公昆丁对完美僵尸的设想、美国少数族裔的居住空间以及政府社会的无能等方面揭露了被主流社会遗忘的少数族裔的生活状况,对少数族裔应有权利的漠视和不尊重仍然广泛存在于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此,本文将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去分析该书中美国社会中的少数族裔(minority)是如何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并成为不可言说且无从言说的隐形人。后殖民话语体系代表人物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强调了东方“他者”的从属性和边缘性,而霍米·巴巴将后殖民批评进一步转向美国社会内部的少数

    今古文创 2022年44期2022-11-25

  •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水”与“火”意象原型批评
    班吉的哭泣。2.昆丁篇在凯蒂失贞的那个晚上,作为兄长的昆丁出门寻找凯蒂,他发现凯蒂将自己浸泡在河水中后将其劝说回了岸边,他曾想过与凯蒂同归于尽,但是最后并没有这么做,他无力阻止凯蒂的“堕落”,凯蒂说:“我反正是个坏姑娘,你拦也拦不住我了”。凯蒂选择了结婚并继续堕落,昆丁则一边寻找自杀的河一边回忆起凯蒂与他的对话和过往,在凯蒂结婚的第三十八天,昆丁买了两只熨斗,跳河自尽了。(二)意象内涵1.纯洁与净化在《圣经》中,水是纯洁的代表。它象征着纯真和强大。在启示录

    名家名作 2022年11期2022-11-01

  • 基于叙事判断理论的《喧哗与骚动》研究
    依次让人物班吉、昆丁和杰生以内聚焦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在第四部分切换到黑人女佣迪尔西,她以零聚焦叙述方式的全能视角讲述剩下的故事,这样第四部分的叙述形成对前三部分有限视角叙述的有力补充,而随着叙述人物的变换以及人物叙述者在各自叙述中所呈现的不同的叙事判断,悬念迭起,紧张因素也此起彼伏,正如“颜色、大小不同的玻璃,杂沓地放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由单色与复色拼成的绚烂的图案”。[5]3(一)内聚焦叙述与叙事判断内聚焦叙述强调从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也就是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2-27

  • 悲剧美学: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探析
    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样一个挣扎于家庭没落,妹妹堕落和看似拥有光明前途的家中长子,在无法克服内心的失落感和虚无后,选择用死亡结束自身的存在。同时,死亡的刹那也证明了昆丁短暂而悲痛的存在。昆丁是康普生夫妇的大儿子,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看似睿智和富有责任感的背后,隐藏了昆丁在面临现实时的无可奈何。整个家族过去的荣誉一直让昆丁铭记于心,自父辈起家族的没落,让昆丁感受到极大的落差感。昆丁内心极力想让家族恢复往日的辉煌时刻,但是妹妹凯蒂因未婚先孕而后被抛弃,直至最后

    散文百家 2021年12期2021-11-12

  • 嫉妒 · 时间 · 死亡
    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一人物形象最富有哲学气息与悲剧宿命感。本文主要以“嫉妒”“时间”和“死亡”作为关键词来多方位切入并探讨昆丁的深层次情感与思想。昆丁受嫉妒凯蒂前后两位情人的情绪主导;与其说昆丁选择了自杀,倒不如说昆丁选择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永恒性、统摄性斗争到底;而昆丁的死亡也在全文的“水”意象和“影子”意象中得到了叙述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升华。【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昆丁;嫉妒【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1年27期2021-09-10

  • 无声的悲恸 ——浅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影”
    前两章(班吉篇和昆丁篇)中,“影”作为一个特殊的描写对象频繁出现。班吉篇中,“影子”一词出现了14次,在昆丁篇则出现了44次。而在英文原版中,“shadow”一词分别出现了12次和59次。可见,“影子”一词在前两章中的高频性显然不是毫无意义。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将叙事作品分为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并将叙述单位分为功能和迹象两类。功能推动叙事情节,包括核心与催化;而迹象则表现气氛、心情、性格等等。一个叙述单位往往可以同属不同的类别。曹雪芹在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2020-07-13

  • 自由意志与生命冲动 ——对昆丁之死的再思考
    整章的篇幅描写了昆丁自杀前一天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学者们从社会历史、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等方面对昆丁的自杀行为进行了分析,较少有人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昆丁之死作出思考。作家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昆丁的意识状态,里面混杂着家庭、社会以及个人声音,更暗含了作家对人类生命的思考。从生命创化的角度来解释昆丁的死亡,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困于家庭与社会之中的昆丁,而是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物形象。文章将从时空的角度切入,进而将昆丁放在生命之流中观照他的行为选择。一、机械时间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2019-12-30

  • 从《喧哗与骚动》中的黑白世界看南方种族的未来
    。正如小说主人公昆丁所说:“我们头上笼罩着一重诅咒,这不是我们的过错,难道是我们的过错。”[2]160昆丁口中的“诅咒”指的正是奴隶制。“这个土地是受了诅咒的—内战就是受了诅咒的一部分—因为土地的主人把人当成了工具;一句话,是奴隶制度诅咒了它。”[3]39在这种罪恶的诅咒之下,康普生家族的成员都无能、懦弱、缺乏勇气和道德感。康普生太太无病呻吟,整日卧床不起。康普生先生和毛莱舅舅沉醉于酒精,以此来逃避现实生活的责任。大儿子昆丁无法承受家族荣誉之重,一事无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12-30

  • 再谈《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时间意识
    示了时间的深意,昆丁的叙述中对时间意识的展示便是一个具体典型的例子。昆丁扭曲的时间观念昭示出美国南部没落的旧贵族对过去传统的依恋和对时间的敌视与畏惧。【关键词】昆丁;《喧哗与骚动》;时间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214-02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以四位主人公班吉、昆丁、杰生、迪尔西对几件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事件的见证为主要内容,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1],匠心独

    戏剧之家 2019年31期2019-12-05

  • 《押沙龙,押沙龙》的多视角叙事
    个出场的叙述者是昆丁昆丁主要讲述的是萨德本早年的生活。昆丁的讲述其实是一种转述,他转述的是罗莎小姐的讲述和康普生先生的讲述。读者可以从昆丁的叙述中可以了解到:童年的萨德本经历了一次改变他一生的事件——萨德本因事去一座大庄园,但因贫穷只能从后门进入,庄园的大门显得那么的富丽堂皇,却因为他贫穷而拒绝他进入。也是从这时起建立一座大庄园成了他的梦想。年幼的萨德本“知道了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区别,而且正在看到白人与白人之间的区别”。在揭示萨德本为什么要拒绝邦恩成为朱迪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8期2019-11-13

  • 《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自杀的隐含寓意
    《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自杀被不合情理地处理得轻描淡写,其实隐藏着福克纳塑造一个悲剧主体的深刻动机。班吉、昆丁、杰生三个人物各自的叙述实质上是在讲述自己的失败历程,这些失败分别再现了主体在身体、自我和社会上伤痕累累的不同侧面,它们共同而隐藏地塑造出福克纳的悲剧主体,这个悲剧主体以昆丁的自杀得以最终完成并永远在场。关键词:《喧哗与骚动》;悲剧主体;人物失败;迁移;昆丁自杀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三峡论坛 2019年1期2019-10-20

  • 最丑恶人物背后的复杂心理 ——《喧哗与骚动》中杰生四世人物分析
    命打击,后来哥哥昆丁自杀、父亲酗酒去世、弟弟杰生失掉去银行工作的机会并一辈子生活在愤恨扭曲的心理之中,白痴弟弟班吉被阉割并送去精神病院,小昆丁偷钱与人私奔后杳无音信,凯蒂自身后来亦沦为纳粹将军的情妇。关于《喧哗与骚动》中杰生四世的评价,国内外的评论家也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大部分观点都认为他是“最丑恶的人物”“邪恶势力的代表”。就连福克纳自己也说杰生是他作品中“所塑造的最丑恶的人物”,但他曾说杰生是“康普生家第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并且由于他是个没有后裔的光棍

    名作欣赏 2019年30期2019-07-13

  • 《喧嚣与骚动》的叙事视角
    三个儿子即班吉、昆丁、杰生和黑人女仆迪尔西的视角讲述了该家族南北战争前后的没落悲剧。本文以三兄弟和迪尔西的叙述部分为例,结合各部分所涉及的重要事件分析了各自的叙事视角,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以及作者塑造人物和组织语篇的方法。关键词:班吉;杰生;昆丁;迪尔西;叙事视角作者简介:季雪美(1994.6-),女,山东省济南人,青岛市黄岛区山东科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2019-06-20

  • 昆丁的阿尼玛原型解读
    儿子班吉、大儿子昆丁、二儿子杰生、老仆人迪厄西的生活经历与心理意识为依托,并辅之哀怜生动的笔触,不仅刻画出了南方地主康普生大家族的没落,也揭示出了种植园经济制度的解体。其中,生动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及伴随着人物形象的繁乱纷呈的内心意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而本文将从荣格的阿尼玛原型理论出发,分析主人公之一昆丁的阿尼玛原型特征,并探寻其深层含义。关键词:昆丁;阿尼玛原型;救赎[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2019-05-09

  •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解构意向
    成,分别由班吉、昆丁、杰生三兄弟叙述前三章,由黑人女仆用全知全能视角叙述第四章。文中小儿子班吉是一个白痴,三十三年来一直只有三岁的智力。在他的叙述中,一切秩序都是混乱的,读者只能跟着他混乱的思绪不知所云。大儿子昆丁,一直沉湎于过去的南方社会而不愿意接受现实,他紧紧抓住凯蒂的贞操不放,因凯蒂的失身而选择了自杀。他叙述的第二章就是自杀那天他的所做所想,对于一个想死的人来说,死亡前的一切叙述也是不可靠的。二儿子杰生是一个完全的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只在乎金钱、职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5期2019-03-16

  •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
    谢涵亦〔摘 要〕昆丁·塔伦蒂诺是将结构与电影语言玩到极致的鬼才导演,他的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各种暴力场景。昆丁的暴力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黑色荒诞的电影风格也给予观众一种酣畅的快感。〔关键词〕昆丁·塔伦蒂诺;暴力美学;无耻混蛋昆丁·塔伦蒂诺是戏谑世界影坛二十年的鬼才导演,在他的电影中无不有着暴力美学的影子。从处女作《落水狗》到斩获戛纳金棕榈奖的《低俗小说》,从《危险关系》到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杀死比尔》,都打上了暴力美学的烙印。2009年上映的《无

    艺海 2019年12期2019-01-16

  • 福克纳作品中的自杀者形象
    虽然只存在班吉和昆丁,杰生的回忆里,但确是故事展开的中心。康普森家族严守南方传统的道德清规,顽固的保持着旧有的南方传统文化。但凯蒂在人们眼中却是不折不扣的浪荡女。在昆丁的回忆里,凯蒂本质善良,美丽动人。她是唯一理解昆丁的人。昆丁是南方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南方传统文化分崩离析的替罪羊。凯蒂的失贞,现实的残酷,家庭的衰败,名声的扫地,让他陷入深深的忧郁中不能自拔。他变得异常敏感,每天都自言自语的思考着,关于伦理道德,女性贞操等脱离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折磨着他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2019-01-08

  • 《喧哗与骚动》人物昆丁的疾病叙事研究
    还原书中主要人物昆丁的疾病经历以及最终导致其疾病的深层原因,从而揭露美国南方没落家族人们命运悲剧的根源。疾病与文学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如古希腊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尼采的《强力意志》以及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思想家和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学科角度阐释了文学对人类疾病的疏导与疗治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启蒙与疾病密不可分,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的发生,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步伐。黑死病让欧洲许多著名的城市成为了现实的地狱,数千万的人在黑死病的肆虐下失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2019-01-07

  • 浅析《喧哗与骚动》的家庭观念
    庭中凯蒂与班吉、昆丁、杰生之间的家庭观念暴露无遗。【关键词】凯蒂;堕落;班吉;昆丁;杰生;家庭观念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193-02《喧哗与骚动》讲述的是在南北方经济政治发生巨大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由没落走向毁灭的故事。凯蒂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可以说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走向与小说的情节发展都由凯蒂这个人物牵引着,而凯蒂的生活状态鲜明地体现了康普生家的家庭

    戏剧之家 2019年33期2019-01-06

  • 被框在过去的人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时间意识
    即康普生家族长子昆丁的独白。这一部分的讲述时间是在1910年6月2日,实质上是四个叙述部分中最早发生的,而昆丁在这部分的叙述之后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或许不能真正感受到昆丁当时内心的煎熬与无助,但可以通过文本所呈现的内容去发掘昆丁的内心情感。究竟他为何选择自杀,我认为这与他独特的时间意识有着密切联系。一、无法忘却的过去很多人将昆丁称为“被框在时间里的人”,正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其实如果要说得更为准确,倒不如说他是一个“

    大众文艺 2018年16期2018-07-12

  • 《喧哗与骚动》中的香味选择刍议
    在“班吉”以及“昆丁”部分,福克纳将“香味”的丰富内涵赋予了主角之一的凯蒂,“香味”积极地暗示了美国南方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念。本研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寻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对树的香味与忍冬香味的选择与限定,梳理香味在文本中的象征意蕴,从而探析出香味与人以及文本抒写的关联性。1 树的香味象征意蕴在《喧哗与骚动》的“班吉”部分,“凯蒂身上有一股树的香气”在文本中被多次提及,香味的呈现与否则以班吉为基点进行扩散,他对姐姐的最大记忆是她身上的树香味。”[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3-07

  •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知觉叙事*
    家族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分别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1910—1928年发生的事情。他们都沉浸于一个由过去与当下不断交叉呈现的世界,而小说的每一部分也是一个独特的感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知觉活动,包括嗅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作者如何以及为何呈现这样的感知世界值得深入考察,而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知觉现象学也为知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一、班吉的知觉呈现在《喧哗与骚动》中,1928年的班吉是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1-31

  • 福克纳小说的俄狄浦斯情结 ——以《喧哗与骚动》为例
    《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行为和内心独白部分解析“俄狄浦斯情结”。一、潜意识的爱欲从原始图腾以及一直潜藏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意念里,乱伦一直是禁忌的话题。也是人类不可触碰的道德底线。对于乱伦的假想会一直潜藏于人类的无意识之中。《喧哗与骚动》中当昆丁得知凯蒂失身之后,他想到的是自己去向父亲“承认”犯了乱伦之罪,而不是达尔顿·艾密司的过错。这一表达使得他这种隐藏于心底的不伦之恋得以宣泄。也使得昆丁与凯蒂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暧昧的阴影。文中多次提到相关的隐射。如,昆丁

    小说月刊 2017年14期2017-12-06

  • 《喧哗与骚动》中的多角度叙事
    蒂的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的视角讲描述了他们心中的凯蒂的形象。凯蒂作为叙事的核心,却没有独立的叙事章节,福克纳曾作解释:“对我来说,凯蒂太美,太动人,故不能把她降格来讲述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从别人的眼里来观看她更激动人心。”①福克纳的解释突出了她的审美意义,而她的缺席还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她象征着康普生家族辉煌的过去,如今仅作为一个符号存留于家族成员的记忆中,所以“她的意义并不存在于她本身,而是存在于别人对她的理解,存在于她同别人的关系之中”。②凯蒂的

    小说月刊 2017年21期2017-12-06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域下昆丁与永乐自杀的对比解读
    神分析理论视域下昆丁与永乐自杀的对比解读王梦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在《喧哗与骚动》和《欢乐》中,福克纳和莫言分别塑造了昆丁和永乐的形象,并都为他们安排了自杀的结局,而相关比较解读还少有论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死亡本能说”与“三重人格说”,对比分析两个人物在赴死过程中呈现出的死亡表征与毁灭倾向,并就二者复杂的异性之爱与原乡之爱进行比较解读,探求促使二者走向死亡的深层心理原因,为检视两个人物形象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心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12

  • 时间哲学视角下《喧哗与骚动》人物命运探析
    审视班吉、杰生和昆丁持有的时间观时,我们看到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都有着让自己难于在现实世界生活下去的时间观。这些时间观是使他们走向毁灭的必然的标志和征兆。小说中只有迪尔西在大宅的废墟中怀抱信仰继续生活,因为她明白时间是连续统一的。“时间和时间的累积性是福克纳作品反复出现的主题”[1],福克纳对时间的处理和呈现具有创新性。福克纳表明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或客观上可以理解的实体,人可以用很多方式与之相互作用,人物的时间观和用于讲述故事的各种时间装置在艺术上是紧密相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2-23

  • 马头男之死
    她很久的前夫——昆丁,以及在沙漠中上车的林白。昆丁并没有吃马头男的醋,相反,潜意识中,他内心也升腾起对他一探究竟的冲动。就在所有人对马头男好奇专注的时候,马头男提出了一个请求。他把马头对着吸烟的珍妮,用男中音柔润的腔调亲切地说:“能陪我一起跑步吗?”珍妮几乎立刻满足了马头男的请求。于是,昆丁接替了珍妮。车开始奔驰起来,像吃饱饭的麋鹿,但速度不快。珍妮戴上蛤蟆镜,涂了点口红,在车内狭小的换衣间换上鲜少穿的旧运动衣。于是,在硕大的房车面前出现了这样一幕——两个

    广州文艺 2016年11期2016-12-08

  • 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昆丁《低俗小说》的“戏仿”文化
    现代主义角度解读昆丁《低俗小说》的“戏仿”文化耿殿磊许 凌西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注重“再现”和“模仿”,无论是绘画等艺术门类,还是文学、影视作品都强调真实地重现。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颠覆了传统艺术观。这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是西方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转型结果,思想和意识的转变也必然体现在大众电影艺术中来,所以后现代电影的产生、发展以及被主流电影界所接受都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后现代电影是一种电影形态,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电影流派,它是

    电影评介 2016年11期2016-07-27

  • 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昆丁《低俗小说》的“戏仿”文化
    同的元素。其中,昆丁塔伦蒂诺凭借《杀死比尔》《低俗小说》等作品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也成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这些电影不仅在思想和视听上给观众以冲击,更是传统与创新水乳交融的艺术杰作。《低俗小说》以“俗”命名,观看此影片会让人产生畅快淋漓的快感,昆丁作为电影节的鬼才,不再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把情节作为“碎片”进行拼贴、重组,无中心主题的狂欢式情节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方式不仅游戏般地戏谑着美国人的虚无荒诞主义精神,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电影评介 2016年11期2016-07-27

  • 论《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王倩倩【摘要】:昆丁是南方没落贵族康普生家的长子,他短暂的一生始终沒有冲破传统价值观的束缚,他的死亡是唱给旧南方的一曲挽歌。本文从昆丁所遭遇的历史时代入手,通过解读传统价值观念对他的影响进而分析昆丁这一人物形象在社会急剧转型期所具有的悲剧性。【关键词】:昆丁;传统价值观;贞操;悲剧性《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成就与声誉最高的一部小说,现有的研究评论大体秉持一类观点,即昆丁的生与死是南方精神对北方的抵抗与沦陷,本文试图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反观传统的价值观如何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2016-05-30

  • 昆丁电影《八恶人》的暴力美学
    □余晨晨昆丁电影《八恶人》的暴力美学□余晨晨摘要:昆丁一直崇尚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暴力,他的电影对于暴力的表达别有一番风味。2015年昆丁的新片《八恶人》依然延续着血腥暴力的个人化的风格,又给观众呈现了一台完美的暴力盛宴。本文从“暴力美学”的角度分析《八恶人》中独特的暴力艺术审美。关键词:八恶人;暴力美学;昆丁·塔伦蒂诺美国鬼才导演昆丁·塔伦蒂诺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他从《落水狗》《低俗小说》《杀死比尔》《被解救的姜戈》等电影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化的血腥暴

    视听 2016年6期2016-04-12

  • 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
    艺术视野】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张梦琳(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阐述的时间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时间观截然不同。他提出了一种理解时间的全新视角,主张从人的内部世界感知时间。而在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由于没有正确的时间观,一生都与时间纠缠不清。本文基于奥古斯丁的时间理论,诠释昆丁的“时间情结”,探析昆丁是如何禁锢于“过去”,并沦为时间的囚徒。奥古斯丁;《喧哗与骚动》;昆丁;时间一、引言奥古斯丁指出,真正起作用的

    文化学刊 2016年8期2016-03-17

  • 在喧嚣与骚动中衰亡 ——《喧嚣与骚动》文本特征分析
    相结合,从班吉、昆丁、杰生和迪尔西四个不同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刻画了美国南方一个古老家族的衰败,再现了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南方旧秩序瓦解的必然性。喧嚣与骚动;叙事结构;文本特征威廉·福克纳曾被评为美国作家中唯一能与巴尔扎克等被赋予最高荣誉的欧洲小说家相媲美的人。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部小镇,其成长经历也成为福克纳大部分小说的背景,其代表作品主要都是对美国南方古老传统的描述。福克纳将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构建为一个体系,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以南方几大家族的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2-22

  • 论《被解决的姜戈》属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的结合
    阻挡粉丝的追求。昆丁的作品有着他个人风格,但同时他的影片在电影院上映,具有票房收益和商业价值,所以该片应属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的结合的产物。一、论《被解救的姜戈》的类型电影元素类型电影是指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是一种工业化、批量化、市场化、重复化的生产机制,使用分门别类的模式化形态体系,定型化人物。如现在好莱坞式的类型系列电影,像《007》《变形金刚》《谍影重重》等,具有重复化的情节,007始终都有邦女郎,大黄蜂会解除危难。《被解救的姜戈》中有一些类型电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2015-01-29

  • 创伤记忆的重演与传递 ——解读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
    1909年夏天,昆丁接到罗沙小姐的便条,前去拜访这位老处女。罗沙小姐向昆丁讲述了困扰她四十多年的萨德本的故事。当天晚上,康普生先生也告诉了儿子昆丁一些他了解的情况,随后,昆丁护送罗沙小姐前往萨德本百里地,并在那里发现了隐匿在老宅子里的亨利。是年12月,罗沙试图将亨利带到镇上,克莱蒂以为是警察来抓捕亨利,就纵火焚毁了大宅,罗沙小姐最后郁郁而终。1910年1月,昆丁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和室友施里夫一起重新构建萨德本的故事,并思索南方过去的意义。《押沙龙,押沙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3-25

  • 自由联想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
    同样完美的刻画了昆丁的内心世界。1910年6月2日这天,昆丁决定溺水自杀。福克纳精心设计这一部分,似乎的确是一个溺水的人在即将死亡的时刻写出来的。此时此刻,他的精神状态处于极度亢奋之中,他过去的经历都闪过他的脑海。因为他下定决心想要自杀,显然过去的记忆和回想全部混乱地冲进他的大脑。[4]让我们看看第二部分中这样的片段:如果今天是阴天,我倒可以瞧着窗子,回想回想对于懒惰的习性,父亲又是怎么说的。我想,如果天气一直好下去,对他们在新伦敦的人来说倒是不错的。天气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1期2014-02-12

  • 试析《喧哗与骚动》中的水意象
    部分,即班吉篇和昆丁篇中的“水”意象。作为小说背景的南方仍然受到清教“贞洁观”“以及“享受等同于罪恶”观念的影响并理所当然视凯蒂的失贞为罪孽。水象征着“净化”,可以洗净罪孽。水同时又具有“毁灭”和“复活”的意义,昆丁选择投河自尽以毁灭罪孽,同时也复活南方精神。此外,“不可逆”也“永恒不灭”的河水也象征着时间。昆丁希望通过溺水使“不可逆”的机械时间停止并且使自己进入永恒时间。水意象 净化 毁灭 复活 时间福克纳在谈到他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时,提到小说的创作灵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2013-12-12

  • 白人的乡愁 黑人的哀歌 ——福克纳《夕阳》中多维度叙事分析
    度融合在一起。大昆丁厌倦工业化美国的冷漠,而传统的家乡却又充满黑人的苦难。小昆丁讲述了黑人女工南希的故事,“不加筛选”地尽力还原他的所听、所感。在多维度的叙事层面中,福克纳构建着“昆丁”们的成长故事,即种族主义是怎样潜移默化、世代相传的。叙事 多维度 种族主义1865年美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夕阳》创作于1931年,南希的故事大约发生在1916年,距离奴隶制的废除已有51年。作家通过作品想表明的是:法律上,黑人早已不是任凭白人驱赶的奴役和私有牲畜

    社科纵横 2013年11期2013-10-28

  • 《喧哗与骚动》女主人公凯蒂形象嬗变之解读
    赖她的兄弟班吉和昆丁等人所叙述的故事和所有的感觉来塑造。福克纳自己评论说:“我使用了我认为合适的所有方法来讲述、设计、描述凯蒂的形象”[1]6;“对我来说,凯蒂太美,太动人,故不能把她降格来讲述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从别人的眼里来观看她更激动人心”[1]1。这就是《喧哗与骚动》常评常新、魅力永恒的原因,也是凯蒂形象最令人感动、最令人心痛、最令人争议的原因。历来有关凯蒂形象的评论,见仁见智、各执一端,缺乏全面的、动态的、全程彼此联系的分析。本文试以辩证唯物主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2013-08-15

  • 《喧嚣与骚动》之绵延解读
    哲学底蕴。班吉、昆丁、杰生各自持有不同的时间态度,让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生命历程和生活状态。班吉是小说第一章的叙述者,他是个先天性白痴,尽管已经三十三岁但他的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他只看到现在。昆丁却停留于过去,他未能把握好过去向未来侵入的“度”,整天沉迷于过去的虚幻中,而没有看到现在和未来。杰生是个实利主义者,他只注重眼前和不久的将来,而没有考虑遥远的未来。一、班吉的时间意识班吉是康普森家最小的孩子,是小说第一章的叙述者。这一章的内容和结构没有任何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2013-03-22

  • 昆丁——美国旧南方和旧时代的守望者
    析的故事,塑造了昆丁这个旧时代和旧南方的遗少和守望者的形象,表现了昆丁的性格、情感和价值取向,展现了昆丁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欢乐、痛苦和矛盾,再现了昆丁为代表的旧时代、旧制度、旧传统和旧观念同变化了的或正在变化的新时代、新制度、新传统、新观念之间的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揭示了前者的腐朽没落和走向灭亡以及后者的生机勃勃和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激励人们特别是一代新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与旧时代、旧制度、旧传统和旧理念彻底决裂,为自己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整而努力,为自己和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2012-08-15

  •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理想主义者
    向为英美文学。以昆丁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①无疑是福克纳小说中最有深度的形象,克林斯·布鲁克斯曾经指出,“福克纳笔下大多数失败、被挫败的角色都或多或少是没有长大成熟的人”②。他们极少直接参与现实生活,其内部意识领域往往表现为各种原则交锋的战场,声音和对话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这类人物同作家本人的联系十分密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表现了福克纳在创作中逐步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首先,狂热的理想主义倾向是这类人物最本质的特征。相比参与现实生活

    名作欣赏 2012年6期2012-08-15

  •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父母形象
    己的世界里。至于昆丁,到了《押沙龙,押沙龙!》里,他对萨德本整个创业过程的叙述本身也可以说是表达了他重新寻找父亲的过程。科林斯·布鲁克斯在其论文《押沙龙:天真者的定义》中就认为:“小说更应该是昆丁的故事,而不是萨德本的——为了在无尽的幻想中寻找出意义。”④尽管萨德本最后失败了,但是他的宏愿以及他敢于不惜一切代价、不屈不挠地去实现它的品格的确与昆丁梦寐以求的骑士精神有相吻合的地方。在《押沙龙,押沙龙!》里,昆丁从来不愿称萨德本为“恶魔”,而且在提到自己的爷爷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2012-08-15

  • 朱迪思与查尔斯·邦的情感之谜*
    系尤为突出,也是昆丁和施里夫竭力解读的中心,本文试图对文本进行梳理以解答这一谜团。《押沙龙,押沙龙!》;朱迪思;查尔斯·邦《押沙龙,押沙龙!》是威廉·福克纳最伟大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一部小说。小说从一九零九年九月的一个下午开始,昆丁受邀到罗沙·科德菲尔德的府上,听她讲述萨德本家的故事并陪同她下乡夜访萨德本百里地。他对萨德本家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父亲康普生先生加以探讨,上哈佛大学后继续与同室室友施里夫猜测推理,竭力解开萨德本家的谜团。尽管《押沙龙,押沙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影子人物”
    ,但是兄弟班吉、昆丁和母亲康普生夫人对这些成熟迹象的反应异常剧烈。凯蒂委身于达尔顿·艾密司时只有17岁。她深爱着达尔顿,在读者看来,达尔顿似乎也很爱凯蒂。在桥上与昆丁会面时,达尔顿表现了他自身的勇敢、坚强和友善,表现了他对凯蒂的关心,也表现了他对昆丁的理解。尽管文中并未明确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推测:达尔顿并没有冷酷无情地抛弃凯蒂。凯蒂怀疑昆丁要去找达尔顿算帐,于是尾随其后。当她听到枪响跑到桥头时,正遇上迎面走来的达尔顿。她担心哥哥有危险,于是歇斯底里地告诫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9期2011-08-15

  • 《喧嚣与骚动》中的几个女性形象分析
    界。第二部分是“昆丁的部分”,通过班吉的哥哥昆丁的回忆、思考、梦呓、潜意识活动及他的现实生活来展开故事。第三部分是“杰生的部分”,以昆丁的自私卑下的弟弟杰生为叙述者,由于昆丁没能使杰生谋到银行里的职位,杰生非常仇恨昆丁一家。第四部分是“迪尔西的部分”,以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迪尔西对这个家庭的观察和其内心独白补充小说的情节。四个部分综合起来,叙述了康普生这个家族由兴盛显赫到衰退、灭亡的过程,反映了美国南部的历史。小说的前几个部分主要是三个兄弟的故事,他们的生存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3期2011-08-15

  • 《喧哗与骚动》中“镜子”的功能解析
    “镜子”般的人物昆丁在他的回忆中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她径直从镜子里跑了出来,从被围墙在一个角落里的香气中跑了出来。玫瑰。玫瑰。”(86)“只不过等我听到时她已经在奔跑了。在镜子里只见她一溜烟地跑了过去,我简直莫名其妙。跑得真快,她的裙裾卷住手臂上,她像一朵云似地飞出镜子,她那长长的面纱打着旋曳在后面泛出了白光她的鞋跟嗒嗒嗒地发出清脆的响声一只手紧紧地把新娘礼服攥在胸前,一溜烟地跑出了镜子玫瑰玫瑰的香味那声音响彻在伊甸园的上空。”②从此以后,凯蒂就永远离开了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4期2011-02-19

  •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 ——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
    ——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崔 化(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莎士比亚与福克纳创作的时代与国度各不相同,他们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与《喧哗与骚动》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与昆丁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背景中,但作为在相似动荡社会背景、基督教环境中生存的人文主义知识青年,二者在置身相似的社会现实时,却跨越时空,在秩序观、延宕特质、俄狄浦斯情结以及死亡观等层面演绎出了相反相承的生命基调和价值取向,使得两位主人公的悲剧呈现出了一定的对位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2-09

  • 昆丁的自我认同障碍
    安710061)昆丁的自我认同障碍□雷红珍(长安大学外语学院, 西安710064)□孙 玲(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710061)真我 实我 理想我 身份认同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卡伦·霍尼把一个人的自我分为真我、实我和理想我。本文证明了昆丁在自我的认同上是分裂的,他不顾自己的真实自我潜能,坚持要把自己认同为他们理想的自我,执著地固守过去的荣耀,企图割断自己同未来的一切联系。最后自杀了,从而永远地跟未来失去了联系。导言:真我 实我 理想我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卡

    名作欣赏 2010年18期2010-08-15

  • 走进《喧哗与骚动》 ——用意识流构建的迷宫
    诀别第二个叙述者昆丁是个正常人,可是他是要去自杀离开人世之前,大脑神经末梢是异常兴奋的,任何刺激都会使其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中的大脑转移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一个过去的场景、对话、人物或事物中去。(137页)那马车是由一匹白马拉着的,(凯蒂结婚前夕家里派马车去接亲友)……是榆树。不,是ellum。Ellum。卖掉了牧场……他们说父亲如果不戒烟你年之内就会死的但是他不肯戒也戒不掉自从自从去年夏天如果父亲一死人家就回把班吉送到杰克逊去我哭不出来我连哭也哭不出来她一时站在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7期2010-08-15

  • 分裂矛盾的南方心理 ——评《喧嚣与愤怒》
    支离破碎的记忆、昆丁虚幻抽象的思维、杰森理智冷酷的头脑和作者全知全能的视角反复叙述同一个故事。福克纳说这本书是他的最爱,是“最好的失败”,“最勇敢、最壮观的失败”[1]61。说它“失败”,是因为每一次叙述的尝试似乎都无法全面彻底地阐释小说的主旨,即南方人对南方的态度;说它“最好”、“最勇敢、最壮观”,是因为这一次次的失败揭示了南方人分裂矛盾又相互隔绝的心理层面,像重复咏唱却又难以尽诉哀情的副歌,更加凸显了故事的悲剧效果和深刻寓意。《喧嚣与愤怒》是一部关于南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4-11

  • 一个老外的共产主义
    年33岁的戴维·昆丁·道迪埃有着一头柔软的亚麻色头发,蓝褐色的眼睛,近1.8米的个头,体重不下100公斤。昆丁出生于美国南部一个天主教家庭。小时候,昆丁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牧师,以助上帝拯救人类。1995年,24岁的昆丁却出人意料地加入了美国共产党,成了道迪埃家族惟一的共产主义信仰者。1999年,这名美国共产党员来到了中国,并提出了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昆丁的这一切改变,缘起于一本有着红色封皮的薄薄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18岁那年,昆丁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上大

    党员文摘 2004年10期200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