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 · 时间 · 死亡

2021-09-10 07:22季豫婷
今古文创 2021年27期
关键词:福克纳

季豫婷

【摘要】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一人物形象最富有哲学气息与悲剧宿命感。本文主要以“嫉妒”“时间”和“死亡”作为关键词来多方位切入并探讨昆丁的深层次情感与思想。昆丁受嫉妒凯蒂前后两位情人的情绪主导;与其说昆丁选择了自杀,倒不如说昆丁选择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永恒性、统摄性斗争到底;而昆丁的死亡也在全文的“水”意象和“影子”意象中得到了叙述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升华。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昆丁;嫉妒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18-03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作品,延续了继《沙多里斯》开创的“约克纳帕塔法”的世界构造与设定,这是一个神话性与真实性并存、来自想象与现实的交互杂糅的完整的世界。《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家族没落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主题,但福克纳将此划分为四章,由四个不同的“声部”的组成,前三章由康普生家的三兄弟叙述,最后一章以康普生家族的黑奴迪尔西为主线进行叙述,从全知视角回应了前三个部分并将种族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浮出这部以晦涩难懂著称的小说的水面。

《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的一段话:“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It is a tale/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1]很明显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也力图让这段话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因此这段话既是书名由来,也是阐释这本小说的合理切入点。《The sound and the fury》,书名就表示这是一本与“声音”有关的书,昆丁的世界是在嫉妒悄悄主导下的回忆与钟表走动的声音,几乎除了意识流带回的过往部分穿插着班吉歇斯底里的吼叫声外,就只剩下静默,因此昆丁这一章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呈现——“嫉妒”“时间”“死亡”。

一、昆丁与嫉妒

维多利亚·格林利夫在他的著作《嫉妒》中提及,爱波斯坦指出,嫉妒是所有内隐感情中最隐秘的,嫉妒是行为的内驱力。[2]昆丁最终的自杀行为无疑与他的嫉妒心理有密切关系,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嫉妒,与死亡恐惧密切相关的嫉妒,是《喧哗与骚动》的中心主题。”[3]嫉妒是一种有指向性的情感,它开始于比较,在昆丁的叙述部分中,可以明显发现的比较对象是凯蒂的前后两个情人——达尔顿·艾密司与赫伯特。

(一)昆丁的嫉妒对象——达尔顿·艾密司

圣徒弗兰西斯没有妹妹,耶稣没有妹妹,昆丁被他内心的一个疑问句折磨到不断以质问的姿态做出陈述的肯定:“你自己有妹妹没有?你有没有?你有没有?”[4]昆丁的妹妹凯蒂在《喧哗与骚动》中扮演着既在场又缺席的角色,“她作为一个缺失的本质,她的缺失像夏娃一样影响着故事中的每一个人”[5]。昆丁与父亲关于贞操的探讨也表明,在这个日渐衰败的南方社会,种种在现在看来显得落后愚蠢反女权的贞洁观念,实则都是在用严苛的手段平息男性的嫉妒心。无论如何解释昆丁对凯蒂的感情,是乱伦抑或是对家族荣誉的重视,昆丁对达尔顿·艾密司与赫伯特的嫉妒都是显而易见的。

达尔顿·艾密司是凯蒂曾经热烈而又忠诚地爱过的人,昆丁不断质疑凯蒂对他的感情,前后屡次发出“你爱他吗”“你想他吗”的问句,直到最后一次,凯蒂让昆丁把手放在她的咽喉上同时说达尔顿·艾密司的名字,昆丁感到一股热血在他的手下与她的喉头的涌动,那一刻昆丁知道他再也无法进行想象中的自我欺骗。

虽然福克纳在《袖珍本福克纳文集》中明确表示昆丁爱的并不是他妹妹本身,然而在无数次纠缠于爱不爱的昆丁看来,贞操与家族荣誉似乎是另一码事。昆丁嫉妒达尔顿·艾密司,不仅在于他夺走了凯蒂的贞操,更在于他夺走了凯蒂的爱。因此昆丁想用替换的手法完美取代达尔顿·艾密司的位置,他不断重诉的乱伦罪正在他能想出的最好方法。

昆丁对于嫉妒的其他解决方法则是杀害与挑战,二者相辅相成,“但愿我曾是他的母亲摊手摊脚地躺着一面笑着一面抬起身子,用我的手半挡住他的父亲,观察着,看着他还未变成生命便已经死去。”[4]昆丁后来与达尔顿·艾密司的决斗也表现了他内心煎熬的嫉妒,这也是昆丁少有的男性气质的展现,虽然它稍纵即逝。达尔顿·艾密司的强悍有力与昆丁的柔弱怯懦无疑形成了一组比较,因此在那场决斗以及那场决斗所象征的隐含寓意中,谁输谁赢似乎是一目了然的事。

(二)昆丁的嫉妒对象——赫伯特

赫伯特是凯蒂要嫁的人,凯蒂的婚礼在昆丁看来是一场葬礼,是伊甸园的崩坍,因此昆丁用蜡烛、假花和吊带袜把婚礼请柬装饰成一具棺柩。在哈佛校园里,施里夫对昆丁的打扮的两次询问也别有深意:“你这是去参加婚礼呢还是去守灵?”“像是等着看印度寡妇自焚殉夫。”[4]在婚礼与死亡之间,如果凯蒂选择了婚礼,那么昆丁似乎只有死亡。昆丁对赫伯特的恶意在二人初见面时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正如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印象更多是由主观情绪决定一样,昆丁形容赫伯特的词语是“虚情假意”“皮笑肉不笑”,而赫伯特对昆丁似乎也有某种敌意,不仅是因为他怕他在哈佛的丑事被昆丁暴露出来,更多的是察觉到昆丁与凯蒂之间的暗潮涌动,“凯丹斯在里克的时候整天整天都谈你的事我都吃醋了……如果世界上只有你这么一个男人她提的次数也不会更多一些做丈夫的更不在话下了”[4]。

昆丁不止一次想阻止凯蒂嫁给赫伯特,既有言语上地对赫伯特的攻击,“那是个流氓凯蒂……他既是吹牛大王又是个骗子”[4],又有理想中的英雄主义行为,洛钦伐尔带上情人逃离婚礼,因此在昆丁的叙述中,“马”的出现频次相当之高。赫伯特与昆丁,前者精于世故,圆滑成熟,忽视道德,后者稚拙善良,单纯细腻,恪守道德,然而在这样的比较中,昆丁也无疑是输的那个,这一直都是一出没有新鲜感的稍纵即逝的悲劇。

二、昆丁与时间

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等著作中,将时间分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两种,前者是钟表度量的时间,后者则是直觉体验的时间,也是真正的时间——“绵延”。“绵延”只有“在记忆中方有可能存在,因为记忆中过去的时刻是在不断积累的。我们的欲望、意志和行为是我们全部过去的产物。”[6]这一理论成为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哲学基础,而昆丁这一人物形象为其作出了一个趋近完美的例证,昆丁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他整个的沉浸在过去的潮水中,正如萨特所说:“现在并不存在……一切都是过去的”“普鲁斯特和福克纳干脆把时间斩了首;他们去掉了时间的未来—也就是自由选择、自由行动的那一面。”[7]

昆丁对时间如此敏感,因此他可以根据影子移动的情形说出现在是几点几分。昆丁对“时间”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反思,施里夫因为手表而失去时间的感知能力,钟表店的老板说没有一只准的表,昆丁发现没有人可以说明时间,“人类进入机械计时的进程比历史本身还要长”,“钟表杀死时间”,当钟表产生,人们的注意力便转移到三根长短、粗细不一的指针上,从古老的对时间的整体感知中逃离出来,堕落时、分、秒的谎言深渊,从此活在一块块被钟表切割开的时间区块中。而钟声可以消失,汽笛声可以逃离,钟表可以失去效用,“时间却永远在不间断、永恒地、越来越有气无力地行进。”[4]基督不是死于十字架上冰冷的铁钉,而是死于时间的齿轮行走时的喀嚓喀嚓声,落日斜斜的光线里,袅袅回荡的钟声和千百年来曾经响过的而现在仍然在响的钟声一样,时间的存在昭示了人的失败,因为永远有一个强大的、无法抵抗的造物主似的事物在主宰一切。

三、昆丁与死亡

昆丁的形象和班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对比与屠格列夫所说的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著名对照形成了平行式的关系,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人生的可悲性不仅在于人生本身可悲,还在于人不愿正视自己的可悲。诚如福克纳所说,昆丁“太脆弱,不敢面对现实”[8],昆丁的死亡表现了他的精神世界以及内心各种因素的冲突、矛盾与抗衡。

(一)死亡与水

福克纳在创作《喧哗与骚动》时,脑海中一开始的意象是“一个哥哥和妹妹在一条小溪里互相泼水玩”,福克纳将这条小溪视为把凯蒂从她的哥哥们那里冲走的时间之河。因此水在昆丁这一章中首先是直接导致昆丁死亡的深层次原因——时间——的化身。水与时间相比附缘于以下原因:一是水的流动与时间的消逝性一致;二是水的永远存在与时间的永恒性一致;三是流水向同一方向流淌与时间的单向性一致;四是流水的一去不复返与时间的不可逆性一致。[9]最终昆丁选择了投河自尽,奔流的河水如同永恒的时间,昆丁活着时没有办法征服时间,因此他只能通过溺水成为永恒时间的一部分。

其次,水也代表着导致昆丁一再自我阐述的死亡理由——凯蒂失去贞操。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就说过:“从本质上说,女人是水性杨花的,就像水是流动的一样,任何人类力量都不能违背一种自然真理。”贞洁只是父权社会中物化女性的产物,因此她说:“并非完整性象征着处女的贞洁,它才吸引男人,而是因为对完整性的偏爱使处女的贞洁变得宝贵。”[10]如果凯蒂投河自尽,那就是一个在南方女性贞洁观下恰当而又纯洁的悲剧,然而凯蒂并不想自杀,因此昆丁只能选择制造自己的悲剧,“在她结婚38天后,昆丁投河自尽。”

(二)死亡与影

昆丁这一叙述章节的开篇不久即提到圣徒弗兰西斯,作者没有写明的是,弗兰西斯还有一篇作品名为《太阳颂》,正如昆丁惧怕代表时间的太阳,昆丁也惧怕与太阳和时间并存的影。冯至在《在阴影中》写道:“我在阴影中摸索着死,她在那边紧握着光明。”[11]这两句简直就是对昆丁和凯蒂的完美譬喻,当然凯蒂紧握着的可能是反讽式的光明。在昆丁的叙述中,影子出现频率相当之高,影子伴他走向了死亡。

昆丁想逃避时间,因此他首先做的是不看手表,钟表这一人为的产物可以被简单摧毁,然而,作为时间的附赠品的影子,却“依然映在窗帘上”。只要有天上的钟摆——太阳——的出现,影子就会一直与昆丁形影不离,“这影子至少有五十英尺长,但愿我能用什么东西把它按到水里去,按住它直到它给淹死”,“淹死影子”几乎是昆丁这一叙述章节的浓缩式概括,昆丁反复强调自己骗过了自己的影子,“我带着它走进码头的阴影”,似乎这样自己的影子就可以与自己进行分离,然而死亡之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昆丁的脚下耸立。

影子代表死亡是因为影子很大程度上被昆丁导向了虚无,“我俯瞰着一条半明半暗的灰蒙蒙的长廊,在这廊上一切稳固的东西都变得影子似的影影绰绰难以辨清,我干过的一切也都成了影子。”[4]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12]

参考文献:

[1]SHAKESPEARE. Four Tragedies[M].New York: Bantam Dell,2005:896.

[2]维多利亚·格林利夫.嫉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John P.Anderson.The Sound and the Fury in the Garden of Eden: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nd the Garden of Eden Myth[M].Miami,Fla.:Universal Publishers,2002.

[6]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8]Frederick L.Gwynn and Joseph L.Blotner eds.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Class Confer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1957-1958[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1959:17

[9]李德民.象同喻反:水意象的辩证解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I[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1]冯至.冯至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悲剧卷):下[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福克纳
糟糕的邮局局长福克纳
精神感动我
威廉·福克纳的《熊》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家族怪胎”也能获诺贝尔奖
没见到他
威廉·福克纳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研究
一封未开启的信
与福克纳老头息息相通
福克纳《圣殿: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