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特

  • 自我身份认同的丧失与构建 ——《红字》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一位医生在剖析海丝特·白兰、亚瑟·丁梅斯代尔和罗杰·奇灵渥斯三位主人公的情绪,发掘他们各自内心创伤,展现了三人面对创伤不同的应对,激发人们的思考,倡导人们以善行洗刷罪恶,净化心灵。本文拟从创伤理论视角研究《红字》中的创伤叙事,探讨创伤救赎之道。一、创伤性体验:丧失自我确定感(一)丑行揭示的屈辱创伤。对海丝特·白兰而言,因通奸而遭受的示众惩罚,让她需要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屈辱,忍受着人性所能承担的一切。此外,在她的胸前佩带着一个鲜红的A字,宣示着她是一位罪人,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3期2024-04-25

  • 《红字》的语言特点及人名解读
    时期,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但他们的结合并非出于爱情,在奇灵渥斯失踪两年后,孤独的海丝特·白兰和牧师梅斯代尔相恋,生下了女儿珠儿。白兰因为通奸罪被当众惩罚,佩戴上了红色A 字示众。在小说中,不管是人物、情节还是语言,都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使得《红字》成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始祖。一、《红字》的语言特点从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语言特点与写作手法存在密切关联,不同的写作手法能带来不同的语言特点。《红字》借助多样

    名作欣赏 2022年32期2022-11-16

  • 探析小说《红字》中植物意象与人物的关系
    真爱。珠儿作为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爱情的结晶,与玫瑰紧密联系,玫瑰是珠儿复杂特性的展现。霍桑以自己女儿乌娜为原型来塑造珠儿的形象,将珠儿描绘成自然的野玫瑰,用猩红色加以调色。而珠儿在儿时便将自己与野玫瑰花丛联系起来,她曾说过自己是母亲从监狱旁的野玫瑰丛中摘取来的。首先,在外形与性格方面,书中珠儿拥有玫瑰般“与生俱来的高雅”和“端庄秀丽”[6]40,拥有如玫瑰的猩红色一样张扬奔放的性格,她会肆意发出“狂野而清澈的笑声”[6]67,并且毫不掩饰内心的想法,直截了

    美与时代·下 2021年6期2021-08-11

  • 《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形象解读
    :《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是西方文学史中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化身,得到人们的同情与尊重,是学界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红字》的文本分析,结合西方文化语境、时代背景等因素,解读海丝特·白兰摆脱悲剧、追求自我始末的形象。 关键词:海丝特·白兰 《红字》 清教 霍桑 世界文学史上女性形象层出不穷,其中一些甚至演变为文学母题(参见 范玲娜,2015;刘农宏,2011;彭华,2011;王芳,1997)。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亚·霍桑(Nathani

    文学教育 2021年12期2021-01-03

  • 他者建构下的自我言说:海丝特与祥林嫂比较研究
    471023)海丝特·白兰(Hester Prynne)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年)代表作《红字》(TheScarletLetter)里的女主人公,祥林嫂是中国作家鲁迅(1881—1936年)短篇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红字》出版于1850年,记叙了犯下通奸罪的海丝特·白兰、为清教教义所不容、胸前终身佩带红色字母A作为惩戒的故事,反映出17世纪美国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地区清教教义对人性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20

  • 《红字》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亲人敢亲近她。海丝特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女人。在监禁结束时,海斯特获得了自由,当她走到阳光下,迎接她的不是喜悦和宽慰,而是无尽的折磨。她很清楚,她将在监狱门外获得自由,开始过正常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她必须面对各种羞辱的话语和冷漠的目光。尽管她为自己犯下的罪付出了代价——坐牢,但在别人的心里,她仍然是一个有罪的通奸者。海丝特知道,未来的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考验和磨难。在痛苦和折磨中,她可以选择逃避屈服,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她,选择了后者。不仅如此,她还

    长江丛刊 2020年16期2020-11-18

  • 浅谈《红字》中人性的复杂性
    过对三个主人公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的心理和行为描写来探究人性的复杂。关键词:《红字》;人性;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作者简介:毋柯(1999.1-),女,陕西省汉中市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S1701班在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的诞生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有了重大突破。霍桑的宗教思想以及他对人性的讨论,对罪的反思等在这部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3期2020-09-01

  • 霍桑《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
    —一部以主人公海丝特为线索的长篇小说,全篇弥漫着“象征”的气息。《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意义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改变,这也是这本小说的特点之一。《红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时隔一个半世纪后的今日仍是不朽的经典名著。[1]小说以深邃的主题以及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象征手法影响了《白鲸》的作者麦尔维尔、法国的波德莱尔以及现代派文学的象征主义。一、《红字》霍桑的人物象征霍桑本人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文学作家,其主观色彩

    鄂州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03-21

  • 《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中的悲剧女性分析
    丝 《红字》 海丝特 悲剧命运 社会现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8—0106—02《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这两部作品分别由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及美国象征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完成。两部作品国别不同,故事背景迥异,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都成为英美文学历史上的不朽之作。通过分析和对比发现,两部作品在艺术创作手法和女主人公悲剧命运成因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一、女主人公相似的悲剧

    现代交际 2019年18期2019-11-17

  •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探讨
    事的女主人公叫海丝特·白兰,是一个美丽、年轻的女人。她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因为家道中落,不得已嫁给了一个身体畸形的老学者——罗杰·齐灵渥斯,婚姻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后来,他们决定移居波士顿,齐灵渥斯在海上失踪,传言说已经身亡。在波士顿的独居生活中,海丝特与一个年轻的牧师阿瑟·丁梅斯戴尔真心相爱。一个美丽的女人与一个英俊多才的牧师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很快被人们所察觉,海丝特也被冠上了通奸的罪名而被投入监狱。小说开头就是海丝特怀中抱着刚出生三个月的婴

    环球首映 2019年5期2019-09-10

  • 《红字》中的“A”
    本文分别论述了海丝特·白兰是真正有形的红字;丁梅斯代尔是无形的红字;罗杰·齐灵沃斯是红字的制造者,成为小说中“最坏的罪人”。本文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几个人物来衬托红字“A”的涵义。【关键词】红字“A”;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罗杰·齐灵沃斯中图分类号: I712.07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5-0266-002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期加尔文者派统治下的波士顿。海丝特·白兰是小说的主人翁之一,她是一个婚姻不幸的女人,年轻

    科技视界 2019年5期2019-04-22

  • 霍桑《红字》的多重象征性探析
    ,例如它出现在海丝特的衣服上、刻在海丝特的墓碑上、次在丁梅斯代尔的身体上等等,成为了整本书最为丰富的象征物[1]。红字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书的第二章中,海丝特被推到邢台的时候,在她长裙的胸前出现了红字,并且霍桑对她胸前的红字进行描写的时候用了“熠熠发光”四个字。按照当时加尔文教的教规,只要犯了通奸罪的人,必须佩戴红字A,所以红字代表着罪恶。因此象征着罪恶的红字带给了海丝特沉重的包袱,例如海丝特在林中与牧师进行交流的时候,红字只要离开她的胸前,青春和美貌就会重新

    文学教育 2018年16期2018-11-29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红字》
    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一位年长的医生罗杰齐灵沃斯,婚后,他们决定移民到北美,但当海斯特先期到北美后,丈夫却杳无音信,孤独中,海斯特爱上了一名牧师,并和他生下了孩子。这在当时是加尔文教所严格禁止的,所以海斯特被迫戴上象征“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在严厉的惩罚之后,海丝特和她的女儿珠儿被放逐到城外的荒野中。虽然她被周围的人侮辱和鄙视,但她并没有堕落。依靠善良和坚强再次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故事以监狱和玫瑰开始,以墓地为结尾,充满象征意义(金莉,57)。

    文学教育 2018年35期2018-11-28

  • 红字(节选)
    安人是不会引起海丝特·白兰的多大注意的;他更不能把其他的事物和思绪从她心里排除出去。在印第安人身旁,站着一个白人,衣着奇特,文明与野蛮的服装混穿,一看就知道他跟那个印第安人是同伴。这个白人身材矮小,满脸皱纹,不过还不能称为老人。在他的眉宇之间有一股灵气,好像一个人的智力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体貌外形,使之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他装束随便,虽然他穿上那套土著人的衣服试图掩盖或减少他体形上的奇特之处,但是海丝特·白兰一眼便看出这人的肩膀是一高一低

    阅读(书香天地) 2018年12期2018-05-14

  • 从《红字》女主角解析作者的女性思想
    。从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的主角地位的确立、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及背叛精神的评价等方面综合分析霍桑的女性思想——同情女性并支持女性解放。关键词:《红字》 海丝特 女性思想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包括《红字》《七角楼房》《古宅青苔》等。其中《红字》已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亨利·詹姆斯、爱伦·坡、赫尔曼·麦尔维尔等文学大师都深受其影响;《红字》也确立了霍桑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红字》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首部象征主义小说,由于该小说集中了霍桑的创作个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2期2018-01-06

  • 《红字》中海丝特的性格分析
    学院《红字》中海丝特的性格分析文/杨丽兰,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在霍桑的刻画下,海丝特·白兰成为一名具有强烈独立思想与反抗意识的双重性格的女性,在如此坚强的性格后面,还隐藏了一部分脆弱的人性,可见女主人公复杂的人性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重点分析海丝特的性格特征:既勇敢反抗清教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又大胆追求真爱和自由。霍桑;红字;海丝特;性格《红字》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霍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故事以1 7世纪中期的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具有悲剧色彩的爱

    新商务周刊 2017年19期2017-12-24

  • 一部以伦理问题为向度的文学名著
    年轻美丽的姑娘海丝特、牧师丁梅斯代尔、医生齐灵渥斯之间延续数十年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海丝特和丈夫齐灵渥斯从英国前往美国波士顿,不料途中遭遇了印第安土著,齐灵渥斯被扣留,海丝特只得独自来到波士顿。不久,海丝特与当地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之间产生了感情,并诞下一女婴。而他们的行为是违背清教教义的。海丝特因此受审并背上了“通奸”的罪名。清教徒们将侮辱性的“A”字佩戴在她身前以示惩戒。海丝特的遭遇让牧师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备受煎熬,使他常常夜不能寐地为自己犯下的罪行祷告,最终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5期2017-11-07

  • 反抗、矛盾与复杂——《红字》中海丝特人物形象分析
    的愿望都寄托在海丝特的身上。本文通过分析这样一位具有反抗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表现人物凭借自身的觉悟、反抗、努力和美德获得自我救赎和灵魂升华,进而改变周围的人群和社会,也表达出作者所关注的社会和宗教问题。关键词: 霍桑 红字 海丝特 反抗性 救赎霍桑说:“我决心在最卑下的事件中, 至少完成一部小说,它应该揭示一个深刻的教训,应该具有足以单独存在,有血有肉的实体。”[1]在《红字》中,卑下的事件即通奸,而单独存在且有血有肉的实体则是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

    文教资料 2016年34期2017-04-17

  • 人本主义视角下海丝特的人物性格分析
    洲的作为背景,海丝特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被当众惩罚并戴上红色A字示众。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两人之间的禁忌之恋是他们独立意志的体现,并没有被当时殖民时期盛行的清教主义教条而受限制。本文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旨在分析小说中海斯特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所反映出的人物性格。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红字》;海丝特作者简介:陈璐,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青年文学家 2017年6期2017-03-31

  • 论霍桑《红字》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故事。女主人翁海丝特(Hester),是一位年轻、善良、美丽、聪慧、能干的女人,独自生活在波士顿。她的丈夫齐灵沃斯(Chillingworth),是一个知识渊博但是长相丑陋、身有残疾的苍老学者,远在阿姆斯特丹。噩耗传来,她的丈夫死于海难。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居然有了身孕,并生下一个名叫珠儿(Pearl)的孩子,并拒绝说出“奸夫”的名字。就在这时,她死去的丈夫齐灵沃斯奇迹般地回到了波士顿。他惊愕地发现自己的妻子正被人游街示众,胸前佩戴着代表着通

    吕梁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03-12

  • 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人物形象*
    表作,女主人公海丝特人物形象具有划时代的文学价值。理查德·蔡斯认为《红字》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一篇“女权主义宣言”;雷诺兹通过互读式对比研究,认为“霍桑融合了内战前通俗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但同时又超越她们,因此海丝特人物形象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转引自金衡山 2006:118)。此外,伯科维奇认为,霍桑通过描述海丝特折射出新英格兰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Bencovitch 1993:217)。小说中蕴含丰富的寓意象征和隐喻性语言,霍桑藉此刻画主要人物形

    外语学刊 2017年6期2017-03-08

  • 《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的新女性形象
    太太和美国小姐海丝特为切入点,对这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展现敢于打破传统的新女性形象。【关键词】女性主义;新女性;阿布兹诺太太;海丝特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31-02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天才作家,更是唯美主义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王尔德的研究日渐增多。然而,大多集中在对王尔德本人及其唯美主义思想的研究,而对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反映的女性意识关注不

    戏剧之家 2016年20期2016-11-09

  • 重新解读《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人物形象
    解读《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人物形象⊙谢倩[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510631]《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伟大之处离不开小说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学术界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就海丝特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所塑造的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她绝对不是为了贪图一时欢乐而自甘堕落的女人,但也不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站在历史最前沿的女权主义者,而是一个在传统道德和清教制度的压迫下逐渐觉醒、开始叛逆、走向独立的女性形象。本文

    名作欣赏 2016年24期2016-07-14

  • 影子中的自我
    重要女性人物,海丝特·白兰的重生与珠儿的新生,来探究这连个不朽的女性形象的内心成长。关键词:镜像理论;珠儿的新生;海丝特·白兰的重生;主体性建构中的他者作者简介:刘健(1985.8-),男,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在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6-0-021、“镜像理论”“镜像理论”是拉康在其早年提出的一种心理成长理论,其最早的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拉康在巴黎高师听柯

    青年文学家 2015年6期2016-05-09

  • 《红字》中语用模糊现象分析
    :教长和教民。海丝特在树林里碰到了丁梅斯代尔,她知道齐灵沃斯伪装成丁梅斯代尔的医生并在他身边折磨他的心灵。于是海丝特决定告诉丁梅斯代尔他身边的医生就是他的丈夫。这段对话中,当丁梅斯代尔问海丝特是否得到心灵的安宁时,海丝特并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而是哀伤地笑着看着自己胸膛上的红字A。海丝特间接的回答方式违反了方式准则,她的回应方式给丁梅斯代尔以及读者对她是否得到心灵上的安宁有一种模糊的判定。我们可以从她的间接回答的方式中得出两种判定:1. 自从被人知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3期2016-04-18

  • 浅析《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普林(Hester Prynne)是一个年轻秀丽且心地善良的姑娘,但却因不得已嫁给了一个年老体衰且心理不正常的伪善学者罗杰·齐林沃斯。这让海丝特·普林感受不到婚姻生活中的爱与幸福,成了不合理婚姻的牺牲品。之后,她的丈夫失踪于海上,谣传已身亡。海丝特·普林不得不移民到波士顿独自生活,就在这独自生活期间,她与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ArtherDiminstle)相爱了。但幸福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由于海丝特·普林的怀孕,她们之间的私情被暴露,

    山西农经 2016年10期2016-04-13

  • 《红字》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以海丝特与珠儿为例
    性主义 ——以海丝特与珠儿为例赵亮(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 310058)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而其中流传最广,最有影响力的当属长篇小说《红字》。自《红字》出版以来,无数评论家给予其高度关注,并从女性主义、伦理道德、社会历史、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然而将其女主角海丝特及其女儿珠儿与生态主题结合的研究则不多。本文通过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两个人物,试图找出女性与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28

  • 《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人性的复苏
    剧。故事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在几年前曾与一个畸形的年老学者结合,但他们的结合是无爱的,年老的学者只是想借海丝特的年轻使自己恢复活力。婚后两人决定移居波士顿,在途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时,丈夫因有事留下,妻子先行来到波士顿,一住近两年。其间丈夫杳无音信。在独居生活中,海丝特与当地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下一个女婴——珠儿。海丝特对爱情的追逐触犯了基督教“十戒”中的通奸罪,为清教教义所不容。她被投入监狱,法庭判她有罪,令她在刑台上站立三个小时当众受辱,并终身佩戴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5期2015-08-15

  • 反抗与服从——从姚乃强《红字》译本看海丝特性格及成因*
    《红字》译本看海丝特性格及成因*颜雪洁(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在清教殖民统治的社会大背景下,海丝特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反抗,但又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海丝特的反抗具有不彻底性。这种不彻底的反抗有很深的社会原因,并且受到作者本人的情感经历的影响。关键词:海丝特;反抗与服从;不彻底性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有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哲学以及宗教背景,即使在当今时代也值得我们研究。《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该作品以1

    菏泽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8

  • “重复与修改”的历史书写策略:评苏珊-洛里·帕克斯的“红字戏剧”
    及三位女主人公海丝特命运的异同,可以看出帕克斯运用“重复与修改”的历史书写策略在小说《红字》基础上所创作的“红字戏剧”,揭露了美国文学中非裔女性叙事的缺席以及小说《红字》未提及的奴隶制迫害、白人堕胎和强奸黑人妇女等历史事实,同时也反映出帕克斯对当下美国黑人女性命运的关注。关键词:《在血中》;《去他的A》;海丝特;红字A;重复与修改苏珊-洛里·帕克斯(1963-)是美国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非裔女性,同时作为一名当代的后现代戏剧家,她的实验性戏剧创作和革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03-26

  • 《红字》中的人物矛盾性分析
    对小说主要人物海丝特·白兰、阿瑟·丁梅斯代尔以及罗杰·齐灵渥斯进行矛盾性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矛盾性的根源。《红字》;霍桑;人物;矛盾性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和梭罗、艾默生等人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同麦尔维尔的《白鲸》开始了真正的美国文学。霍桑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本土小说家,他注重对人的精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1-31

  • 小说《红字》的象征意义阐述
    时犯了通奸罪的海丝特被戴上了红字,押至绞刑台示众达三小时之久,这只是作品的序幕,而且是海丝特遭受宗教戒律惩罚之始。小说第十章《牧师夜游》中第二次出现了绞刑台,此时丁梅斯代尔由于刻意隐藏了自身的罪孽,因而其内心极为痛苦,倍受煎熬,以至于脸色苍白,身体则在不断地趋于萎缩,他梦游一般地到绞刑台边忏悔其白天无法述说的罪过。在小说的结尾之处,又第三次出现了绞刑台,此时,新英格兰殖民地尚在举办一次重要的庆典,丁梅斯代尔这位虔诚的牧师在布道完毕之后就走上了绞刑台坦白自身

    山花 2014年18期2014-11-14

  • 小说《红字》的象征意义阐述
    时犯了通奸罪的海丝特被戴上了红字,押至绞刑台示众达三小时之久,这只是作品的序幕,而且是海丝特遭受宗教戒律惩罚之始。小说第十章《牧师夜游》中第二次出现了绞刑台,此时丁梅斯代尔由于刻意隐藏了自身的罪孽,因而其内心极为痛苦,倍受煎熬,以至于脸色苍白,身体则在不断地趋于萎缩,他梦游一般地到绞刑台边忏悔其白天无法述说的罪过。在小说的结尾之处,又第三次出现了绞刑台,此时,新英格兰殖民地尚在举办一次重要的庆典,丁梅斯代尔这位虔诚的牧师在布道完毕之后就走上了绞刑台坦白自身

    山花 2014年18期2014-11-14

  • 谁的红字,什么样的红字
    人物只有四个:海丝特·白兰、罗杰·齐灵渥斯、小珠儿、丁梅斯代尔牧师。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美丽善良的女人海丝特和她年长的沉迷做学问的丈夫齐灵渥斯移民尚属英殖民地的波士顿。海丝特先期到达,齐灵渥斯中途留下,迟迟未至,且杳无音信,有传说是海上出事了,或说被印第安人俘虏了。在海丝特独居期间,和自己所在教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发生了不可遏制的爱情,并怀孕生下女儿小珠儿。海丝特被投入监狱,游街示众,但她还是坚决不肯说出孩子的生父是谁,在审判台上被宣布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

    书屋 2014年4期2014-05-26

  • 《红字》中清教徒主义背景下人性的自我救赎
    的目的。红字;海丝特;救赎《红字》是美国知名作家霍桑的重要作品。作品主要描述了三个主要人物的不同命运。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移民美国后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被加尔文教政教合一机关惩罚。尽管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审问与斥责,她却始终不肯吐露牧师的任何信息。在此之后,她坚持各种善举,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同情、认可与赞赏。尽管丁梅斯代尔表面上刻意隐瞒自己的罪行,却无法面对良心的拷问。最终他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海丝特的原夫来到美国得知妻子犯下的罪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3-31

  • 《红字》:女性遭遇双重压制的命运悲歌
    明过渡时期,以海丝特、珠儿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觉醒,则受到来自男权和神权秩序的双重压制,她们不得不经历抗争的艰辛及必然的悲剧命运。一 男权社会文明压迫下,海丝特的抗争及回归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2]P74-75的呐喊,人类萌动了对中世纪社会传统的质疑和抗争,人性的觉醒成为现代文明的新航向。小说《红字》围绕海丝特与牧师的爱情故事,所讲述的人性觉醒和抗争历程,反映了17世纪的社会现实及人们的生存状态。事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2014-03-31

  • 《红字》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翁和刑台为例:海丝特第一次被押上刑台示众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此时的色彩是明亮的、光明的;丁梅斯代尔隐瞒罪恶,在漆黑的夜晚走上刑台,独自忏悔,此时的色彩是黑暗的、沉重的;而在小说结尾处,丁梅斯代尔再一次走上刑台,勇敢地公开承认罪责时,已然是白天,这时的色彩从黑暗变成了明亮。[4]这几处明暗颜色的描写看似简单,但其象征意义却丰富无比。白天象征着光明,光明可以暴露丑恶的灵魂,揭示人性的罪恶;而黑夜则象征着黑暗,黑暗可以掩藏罪恶,但黑夜总会过去,光明终将来临,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期2014-03-25

  • 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
    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勇敢女权战士。这不可否认,但是细读小说,就会发现,虽然她抗争了,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和社会力量的强大,经过命运一次次残酷的打击后她屈从于清教传统,完成其抛物线式的人生轨迹。关键词:海丝特;抛物线;婚姻爱情;珠儿;社会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68-03大多数学者认为《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独立的具有勇敢和反叛精神的女权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21

  • 平衡之生与失衡之亡* ——海丝特和卡瑟琳之三重人格比较
    衡之亡* ——海丝特和卡瑟琳之三重人格比较岳 莉1,2(1.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红字》中的海丝特和《呼啸山庄》中的卡瑟琳是英美文学史上极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虽然两人同样经历了坎坷崎岖的爱情道路,结局却迥然不同。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清晰地投射在两位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分别体现在追求爱情、矢志不渝的“本我”、遵循现实、历经磨难的“自我”和约定俗成、不可逾越的“超我”这三个层面上。当“本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2014-03-20

  • 《红字》与《水浒传》部分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
    红字;水浒传;海丝特;潘金莲;潘巧云;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90-04霍桑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施耐庵是14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批判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施耐庵的代表作《水浒传》揭露中国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两部作品表现的主题完全不同,两位伟大的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分别代表着西方与东方迥然不同的创作倾向与风格。仅就此而论,两位作家和他们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18

  • 原型批评视域内外的《红字》读解
    在《红字》里,海丝特·白兰也难脱窠臼。她本来是一个有丈夫的人,如果她遵守妇道安心等待丈夫归来那么她不会在以后身负罪孽隔离与人世间,本可以生活在“天堂”中。海丝特此时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受到诱惑的夏娃的形象,因为偷吃了禁果所以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作为一个罪人的原型,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赎罪,所以她被判胸口上戴着红色的“A”字站在刑台上示众三小时,并且将自己隔离于世人。不过这些只不过是苦难的开始,站在刑场上的海丝特看到了她生死未卜的丈夫奇林沃思。《红字》中有一段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2014-03-12

  • 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和妥协——解读《红字》中海丝特与清教社区的关系
    的《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思想和行为与她生活的清教社区相冲突,她的错误和罪恶受到公众的谴责,尽管她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有罪。二、海丝特与清教社区的冲突海丝特天性热情,崇尚自由,却生活在一个清教氛围十分浓厚的社区里。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几乎以清教教义为基础,处处受社会法律和宗教教义的约束。他们信奉严格的纪律,“He[the Puritan]thought God had left a rule in his word for discipli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2013-08-15

  • 《红字》全知叙事者在人物塑造中的女性主义心声
    笔下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和珠儿反叛、美丽、勇敢、独立并让人同情,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丁梅斯代尔虚伪、懦弱、胆怯,齐灵沃斯阴险、丑陋。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红字》中的男女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了全知叙事者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的女性主义心声。《红字》一直是一部因其隐晦、模糊的主题思想与巧妙的艺术手法而备受争议的小说之一。正如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宁纳·贝姆(Nina Baym)所指出的那样,《红字》最让人兴奋之处不是在于它可解读为一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12-09

  • 救赎与被救赎的双重身份——珠儿,霍桑宗教观的代言人
    人”⑤的身份让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灵魂得以净化或是引起他们“道德自新”⑥的手段。笔者认为,以上对珠儿的评价虽然包括了积极的和消极的观点,但都是片面的。众所周知,霍桑深受加尔文教教义的“原罪观”的影响,宗教观念贯穿他的作品,因此用宗教思想来解读他的作品势为必然。用宗教思想揭示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赎罪历程⑦的很多,但鲜有人从两位主人公的赎罪过程中发现珠儿的作用,更不用提及珠儿的被救赎。本文试图以宗教的赎罪模式“原罪——彻底堕落——重生”的“V”字型结构⑧为线索

    名作欣赏 2012年20期2012-08-15

  • 《红字》中符号“A”的能指和所指意义探寻
    的所指为人物:海丝特·普琳,亚瑟·丁梅斯代尔牧师和珠儿。另一方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红字“A”的所指体现在语言层面的词汇外延:红字“A”由Adultery到Able再到Angle的变化。因此,通过红字“A”的意义变迁,作者不但创作了一系列在清教殖民时期被压迫毒害的鲜活人物,而且赋予了小说主人公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都是通过对红字“A”的所指和能指意义的深入探索和不断追踪来实现的。三、“A”字的人物所指《红字》围绕语言符号红字“A”而展开:海丝特被迫在胸前佩

    文教资料 2012年8期2012-08-15

  • 天使与魔鬼: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角度看海丝特和查泰莱夫人
    美丽的英国姑娘海丝特·白兰不幸嫁给了有缺陷的学者齐灵窝斯,他终日沉溺于书章典籍,对妻子缺乏关心体贴,致使海丝特爱上丁姆斯代尔。小说最后,丁姆斯代尔在饱受心灵的谴责之后宣布了自己的罪责死去。海丝特和丁姆斯代尔因“通奸”而给她带来的耻辱 “随着那形成海丝特生涯的,艰辛、深思和献身的岁月的消逝,红字已不是一个引起世人的轻蔑和嘲笑的烙印,而变成一个符号,使人哀伤,使人望着它生起又畏又敬的心理。”黄水乞(1995:35)人们对于红字的态度的转变也象征着人们对于海丝特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1期2012-08-15

  •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行——品析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叙事顺序
    年轻美貌的少妇海丝特传奇般屈辱而又坚强的一生。海丝特出生于英国一个破落的世家,年轻时嫁给了一位上了年纪又身形残疾的学者。他们本居住在荷兰两年后打算移居北美,丈夫让海丝特先动身出发,处理完事情再去与她会合。然而海丝特来到小镇后就再没有了丈夫的消息,无奈她孤身在此地居住了两年,丈夫仍然杳无音信。两年后的监狱门前海丝特竟然成了犯通奸罪的女人,她胸前佩戴的红色大写字母“A”字是耻辱的标记,她怀中紧抱的婴儿俨然是一个活着的“A”字。审问她的是当地的几名显要人物:贝林

    文教资料 2012年17期2012-08-15

  • 以康德的美学思想分析海丝特的崇高形象
    品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作为一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以及父权社会里的反抗者和受害者,这些形象赋予了她崇高的美学特征。本文试以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的美学理论对海丝特的崇高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关键词】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崇高;《红字》;海丝特《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于1763年撰写的一篇美学论文。“康德毕生只写过两部美学著作,一部是在他晚年完成集其理论之大成、力图打通天人之际的大著,即《判断力批判》;另一部则是在此前27年所写的这篇《论优美感

    新闻爱好者 2012年8期2012-04-29

  • 论《红字》中人物的象征含义
    征意义”。1.海丝特·白兰:象征坚强和独立海丝特·白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一个女性人物”。她是一个有勇气投入真爱的女人,一个经历了艰难的生活,渴望自由,但最后处于困境的女人。小说中,海丝特被描绘成一个聪明漂亮又能干的女人。霍桑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她:这个年轻女人身材高挑,整体上体态优美,她乌黑浓密的头发,那么有光泽,在太阳的照耀下微微发光,有着美丽、棱角分明的脸庞,令人印象深刻的额头和深黑色的眼睛。她独自抚养孩子,没有从她的家人或朋友那里获取任何帮助,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2012-04-18

  • 《红字》中主人公的精神生态分析
    方式迥然不同。海丝特·白兰是通奸丑闻中的女主角,她生性坦荡,对自己的“罪行”勇敢承担,在节衣缩食、隐忍付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最终她不仅改变了胸前所佩带的A字含义(很多人再也不肯按照原意来理解她胸前佩戴的A字,而是将它理解为“天使”和“能干”了),还成为了世人的楷模。牧师丁梅斯代尔是通奸丑闻中的男主角,由于害怕受到惩罚,他对自己的“罪行”选择了隐瞒。因为心底有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丁梅斯代尔生活在恐惧和自责中,再也无法获得心灵的平静。这种负面的精神状态反过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2012-01-29

  • 简论《红字》的政治内涵
    性格的女性——海丝特,她叛逆的一面表达了霍桑寻求政治自由的渴望,而她的最终回归与妥协则体现出霍桑对海丝特激进姿态的批评,以及他在政治上对欧洲革命、妇女运动和废奴运动等激进行为持有的保守态度,从而透露一名保守的共和党人士对19世纪激进式的国家发展道路的批判态度和倡导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的立场。政治内涵;叛逆精神;政治自由;回归与妥协;保守的政治立场;渐进式发展道路文学的政治内涵是指文学在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因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每一部文学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红字》中海丝特痛苦一生的根源
    英格兰背景下,海丝特忍辱负重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付出这种代价对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实质意义,并指出了人与社会的根本冲突,通过对主人公所处时代的铺述和对主人公心理发展历程的分析,探究了海丝特痛苦一生的根源。第一,宗教社会冲突。霍桑指出,人生悲剧的真正缘由就在于它与社会的冲突。海丝特的悲惨命运并非偶然的、孤立的,而是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海丝特痛苦一生的根源就在于她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与清教社会的冲突。当时的第一代移民由于在英格兰受詹姆斯一世迫害而

    飞天 2011年22期2011-08-15

  • 沉默与爆发 ——海丝特·白兰与安娜·卡列尼娜比较
    默与爆发 ——海丝特·白兰与安娜·卡列尼娜比较⊙黄晓红[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株洲412007]海丝特·白兰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爱情悲剧的女主角,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曾为结婚而结婚,婚后又为爱而爱,最后都为婚外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爱情遭遇来自家庭、社会及其自身的阻力时,她们出于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要求,为爱作了不同的反抗,结局也大不相同。《红字》《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 婚姻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和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2011-08-15

  • 《红字》的多重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
    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年轻美丽、热情奔放、心地善良、外表“修长的身材,柔美的身段,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1]的英国姑娘,她在很年轻时就嫁给了一个年老体弱、苍白瘦小、身体有些畸形、心地伪善的老学者罗格·齐灵渥斯,在他们从阿姆斯特丹移居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途中,齐灵渥斯被掳失踪,在寡居生活中,海丝特·白兰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一女,名叫珠儿。事发后,政教合一的加尔文教政权将她作为训诫罪恶的标本,惩罚她在胸前佩戴鲜红的红字“A”(Adultery的首

    文教资料 2011年25期2011-03-20

  • 析《红字》中海丝特人格的含混性
    精神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形象。她被政教合一的统治者判为必须终身佩戴象征通奸罪的红A字。但她不畏强权,不甘受辱,在争取自己的权利中形成了自己不羁的反抗性格。不过当我们仔细审视该人物时,不难发现她的性格中也存在有人类世俗的劣根性。所以含混性格是她的主要特征之一。关键词:《红字》人物;海丝特;性格;含混霍桑在世界文学殿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他至少有两方面是现代西方文学的先驱:一是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二是对人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失常心理分析。他的代表作《红字》在思想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2009-10-21

  • 从人性的孤独来诠释《红字》的主题
    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所经受的孤独是“拜伦式英雄”的孤独的发展和创新。他们都勇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勇于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灵魂。当他们的思想、灵魂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时,他们抛弃了世人,或者说世人抛弃了他们。他们的灵魂陷入了孤独的深渊。霍桑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新形象。“这年轻的妇女,身材苗条,体形举止优美绝伦。她一头茂密的黑发光泽照人,仿佛不时放射出艳丽的阳光;她的脸除了端正和肤色丰润之外,还有给人以刻骨铭心之感的清秀的眉宇和一对深黑的大眼睛就当时上流社会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2009-08-31

  • 坚强与独立 包容与抗争
    丽敏1、安娜与海丝特的相似《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红字》中的海丝特都是世界名著中傲然屹立,值得人们同情与关切,探讨与研究的女性艺术形象。她们都美丽率真,敢爱敢做,有血有肉,都犯了为道德和宗法所不容的“通奸”之罪,都承受着人们的鄙视、冷落和抛弃,所爱男人都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软弱退缩,在遭遇方面她们有很多的相似,但是分析环境,挖掘人物内心会使我们看到她们在所处环境和在性格上的坚强与独立、包容与抗争方面都是不同的。2、安娜与海丝特不同之处2.1二人所处环境的

    山花 2009年12期2009-08-04

  • 《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伦理蕴涵
    彩浓厚的主人公海丝特身上蕴含着明显的清教伦理倾向的道德评判。下面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对《红字》的伦理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一.尊严的维护海丝特的形象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坚强的女性,她具有一个抗争的人生经历。海丝特珍视个人幸福,坚信自己的追求,为此,她抗争,不惜单独同那个社会的宗教与道德习俗作战。虽然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但她无所畏惧,决不退缩。在她的内心深处,对狭隘的宗教及道德习俗的偏见是蔑视的。“红字”本是耻辱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1期2009-04-13

  • 闪耀的“红字”神圣的爱
    亚杰 孟春梅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在婚姻上遭到不幸的女人,年轻美貌,却嫁给了身体畸形多病的术士罗杰·齐灵沃斯,夫妻间根本谈不上爱情。后来,罗杰又在海上失踪,杳无音讯,白兰孤独地过着日子。这时,一个英俊、有气魄的青年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真诚地相爱了,度过了一段隐秘但热烈的爱情生活。不久,白兰由于怀孕的隐情暴露,以通奸罪被抓,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小珠儿。海丝特·白兰,虽然被统治者认为有罪,但她是清白的、纯洁的。她的精神不断上升,成为真、善、美的化

    飞天 2009年14期2009-03-15

  • 性格决定命运
    然性,关键词:海丝特;反叛;坚强;保守;丁梅斯代尔;软弱纳撒尼尔·霍桑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他也被誉为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红字》被公认为是霍桑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霍桑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同时内容深刻,构思巧妙。该部小说讲述了一对苦情恋人的爱情悲剧,而这部作品最大的成就在于它赋予这对恋人的深刻寓意以及不同的性格刻画,与各自命运的关系。《红字》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地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16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200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