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给他奠定了文学大家地位。小说包含着霍桑复杂且矛盾的思想观念,又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和立场对故事进行了叙述分析,对人性进行了挖掘。本文通过对三个主人公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的心理和行为描写来探究人性的复杂。
关键词:《红字》;人性;海丝特;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
作者简介:毋柯(1999.1-),女,陕西省汉中市人,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S1701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3--02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的诞生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有了重大突破。霍桑的宗教思想以及他对人性的讨论,对罪的反思等在这部小说中集中体现,小说表现了霍桑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独特的创作手段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几乎所有的学者和读者都在讨论一个问题:霍桑想要表达什么?他的作品究竟在讲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始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霍桑是一位思想充满矛盾性与复杂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也带有这一特点,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究都能得出不一样的答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字》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看法。
一、海丝特的反抗与赎罪
海丝特·白兰是一位美丽的有宗教信仰的姑娘。因为爱情,她与牧师通奸了。这在清教里是罪。这位姑娘明白这是对上帝的背叛,但爱情的禁果太过甜美,她愿意为爱情反抗清教的禁欲主义,这是她的第一次反抗。
小说开头是对海丝特走出狱门面对人群的描写,所有人都以为会看见狼狈不堪的海丝特。而海丝特表现从容,贵族的气质和女性的优雅全部展现出来,举止仪态完全不像是要接受惩罚的犯人。当时的海丝特就像是即将受难的耶稣,从容地面对着人群。作为通奸标志的红字“A”更是被绣的绝妙异常,巧夺天工。这是对判罪不公的反抗,她不会像其他通奸犯一样畏缩。当她被押到台上,被逼问通奸者的名字时,海丝特宁死也不说。清教教导女人要顺从温柔,不能有任何越矩的行为,这和中国古代儒家对女性的教导相似,都是要拔除女人的反抗意识。一些学者称海丝特有着女性主义,可海丝特不知道女性主义是什么。人的天性中就是带有向往自由,对于不公自己的事进行反抗,这是人的本性。
一些学者称海丝特有着女性主义:“虽然她也预感到了女性反抗社会强权时必然要面临的逆境,但她会一直坚持不懈,用坚毅的力量反击那些对她们母女不敬的人,反击这个不尊重女性的社会。”
海丝特真的感受到女性主义了吗?这时候的海丝特根本不知道所谓的女性主义是什么。她的反抗只是因为本心,她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天性中就是带有向往自由,对于不公自己的事进行反抗的情感,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海丝特在大流中奋起反抗,为自己的自由和爱情拼命一搏。
第二次反抗是海丝特想带着女儿和丁梅斯代尔一起离开,她想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海丝特佩戴了七年的“A”字,被人们蹙眉看了七年,她的精神一直被愁思和苦闷压抑着。当她再次在树林里遇见丁梅斯代尔时,她爆发了。她想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不想再被人指指点点地说着,所以她叫住了丁梅斯代尔,说出了内心的渴望。像书中写的:
海丝特扔掉了那个耻辱的标记之后,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她的精神摆脱了耻辱和苦闷的重压。啊,极度的轻松!在她感受到自由之前,她一直不知道这个红字有多重啊![1]
这个红字太过沉重,就像一道枷锁束缚着海丝特,直到这一刻她才感到轻松。她扔掉红字,重新向丁梅斯代尔诉说爱意与坚贞。海丝特再次的反抗,是人性对戒律的反抗,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而海丝特的赎罪就是人性中对宗教信仰的认同与顺从。如果说之前的海丝特大胆对抗陈规旧律,那这时的海丝特又是对清教的顺从。在海丝特的心理是认定自己有罪的。有些学者说海丝特有背叛精神,在不平等的婚姻里敢于背叛,对清教例律的背叛。如:我们认为,海丝特的背叛主要表现在:对不合理婚姻的背叛、对统治者的背叛以及对清教律例的背叛。[2]
如:“我们认为,海丝特的背叛主要表现在:对不合理婚姻的背叛、对统治者的背叛以及对清教律例的背叛。”
海丝特真的有背叛精神吗?海丝特不是有背叛精神,只是因为少女的情爱,她才不顾一切的反抗。理性回归后,海丝特的内心深处是煎熬的,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有关清教思想的,这是洗脑式的教育。即使海丝特没有彻底沦陷,但这也是她精神深处最深刻的烙印。在她的认知里她与丁梅斯代尔的结合是背叛上帝。所以她没有一开始就选择逃离,她要直面自己的罪。她以德报怨,无怨无悔的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将自己的辛苦钱赠给穷人,终身都佩戴着“A”字并做着慈善事业,她这一切行动都是想要向上帝赎罪。海丝特的人性矛盾也体现出了作者霍桑的思想矛盾,他想要反抗却又顺从。反抗是人性对自由的向往,顺从又是对信仰的服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后就只能带来灵魂的煎熬。这就是海丝特所展现的,她想要逃离又想要心灵上的救赎,人性的复杂莫过于此。
二、丁梅斯代尔的逃避与面对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一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年轻牧师,他学识渊博,外表英俊,十分受人尊崇与爱戴。然而在公开审判时他选择了逃避隐瞒[1],丁梅斯代尔因为人性的懦弱使他不敢承认奸夫的身份,他也怕从神坛落下被人嘲讽背叛上帝并失去身份地位,所以他将揭开他身份的权利交给了海丝特,让她决定自己的命运。其实丁梅斯代尔是希望海丝特说出他的,他没有承认的勇气。只要海丝特指认他奸夫的身份,他就可以陪着海丝特一起受罚,他的罪恶感也会减轻。但海丝特的坚贞与情义保护了他,这也让丁梅斯代尔长舒一口气,使他再一次自欺欺人逃避事情。而这件事情却演变成了牧师的心病,内心与精神饱受折磨的他日漸衰弱,尽管想要承认自己的罪行,却一次次因私欲退缩,毕竟失去一切不是常人可以接受的。但他信仰上帝,对《圣经》对教义的理解一直折磨着他,以及他内心的愧疚,通奸案对他的地位没有半点影响,而他的爱人和女儿却一直承受着污名不能解脱,他的心是痛的。一些学者说丁梅斯代尔是伪君子,代表着宗教的虚伪面。假设他是伪君子是代表着宗教的虚伪,可他不仅仅只代表宗教,他不是神,他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人性的软弱,就算拿一个普通人作比较,让他承认自己是通奸犯时也会犹豫退缩。所以,丁梅斯代尔真的是伪君子吗?“红字”对他是从灵魂上的折磨。对人的惩罚不仅可以从肉体施刑,精神上的破坏力才是最可怕的。
最后,也因为人性,情感中对爱人孩子的保护欲,对自己罪行的忏悔和衣服下隐形红字的折磨使他战胜了软弱性站了出来,走到当年那个审判台下说出了真相。丁梅斯代尔的内心终于得到释怀,精神得到了解放。他在说出真相后安详的死去了,但人们却没有指责他,许多人为他辩护,称他为殉道者,这和海丝特当年的境况完全相反。
三、羅杰·齐灵渥斯的复仇与释怀
齐灵渥斯,本书最可怜的一位老人。虽然他相貌丑陋,身体畸形,但他有渊博的学识,以及一颗向往温暖的心。齐灵渥斯只是简简单单想要海丝特为他带来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组成了不伦不类的家庭,或许他们不来美洲就不会遇到这些事情,还能维持一段虚假的温暖。可惜他路途中出了问题,失踪两年,回来后就看到了自己的小妻子抱着孩子被掌权者当众审问奸夫是谁,这样大的打击使这位本就有点心理问题的老人产生了复仇的欲望,他要找到奸夫。很多人都认为齐灵渥斯是魔鬼,折磨着这一对苦命鸳鸯:
“罗杰·齐灵沃斯也从一个博学的医生和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魔鬼,一个真正的罪人。他最终掉进了罪恶的陷阱。”[5]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齐灵渥斯才是这件事最大的受害者,他是一个苦命人。任何一位丈夫被妻子出轨后都想找到奸夫,而齐灵渥斯的心理是偏激的,他复仇的欲望使他人性恶的一面被引了出来。当他查出奸夫就是丁梅斯代尔后,他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狂喜,他已经开始策划复仇的手段了。为了复仇他想尽办法阻止丁梅斯代尔说出真相,他要从精神上折磨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齐灵渥斯这时已经癫狂了。于是有人说齐灵渥斯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撒旦。当人被仇恨占据了全部时,他的理性也消失了。人性中全部的恶念都涌了出来,不惜一切代价去复仇,甚至在丁梅斯代尔要说出真相时还想要阻挠,只是希望能多折磨一下这位奸夫。
而丁梅斯代尔去世后,齐灵渥斯的精神和身体全部萎缩了。一夜之间那个精神的充满活力的老头就干瘪枯萎了。复仇是齐灵渥斯的人生目标,复仇对象的死去抽走了他全部的力量。小说没有讲齐灵渥斯剩下的日子是怎么渡过的,只是说道他给了珠儿自己的全部遗产。我们可以想象齐灵渥斯在剩下的日子可能怀念自己的一生,还有复仇时对丁梅斯代尔精神的折磨,最终这些情感都混合在一起,像霍桑在书中说的:
“他们积聚的仇恨和厌恶已经变成黄金般的爱了。”[2]
齐灵渥斯释怀了。如果没有放下又怎么能将全部遗产交给仇人的孩子呢?齐灵渥斯没有将灵魂出卖给撒旦,而是人性的情感主导了他,愤怒冲昏了他一直理智的头脑把他变成了“疯子”,死前的释怀与情感的升华又将他变回了一位垂暮和善的老人。人性的复杂面也只有在书中作者的描绘下显现其冰山一角。
小说从很多方面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但着重是从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这三位主人翁身上体现的。海丝特对生活的反抗和赎罪的心理,牧师丁梅斯代尔对罪名的逃避与面对,医生齐灵渥斯对仇人的报复和情感的释怀,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表现着人性中不同情感交融的矛盾与纠葛,最终呈现的就是人性的复杂。这也是作者霍桑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思想的改变和人性的复杂面。
参考文献:
[1]Hawthorne,Nathaniel.The Scarlet Lette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2]霍桑.红字M .姚乃强译.译林出版社,1996.
[3]女性主义视角下《红字》解读 华北电力大学.
[4]保定)张赛,2017.
[5]从《红字》女主角解析作者的女性思想 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张益民,2017.
[6]浅谈《红字》中罪与果 昭通学院 李世萍,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