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

  • 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探究
    0多年间,我国翻译学理论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创新发展得益于新兴科技手段的推动。人工智能作为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技术,已日益深入到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翻译研究等诸多方面。本文立足于翻译学的跨学科属性,从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建构视角出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学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定位,并进一步完善其学科知识框架。一、翻译学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历程翻译学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研究热潮,于2006年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翻译教学体制建构[1],是

    西部学刊 2023年18期2023-11-06

  • 中国译学成果在国际译学领域现状分析 ——基于中国学者在14种国际译学权威期刊2005—2021年的发文情况
    的构建问题。中国译学要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要吸收借鉴古往今来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为世界译学界所认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代表某一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而国际权威期刊对于学术论文的审核和刊登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成为争夺学术话语权的重要途径[1]。近20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译学领域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中国学者发文情况需要综合统计、整理,以明晰目前中国译学成果在国际上的地位,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译学的国际话语权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11-30

  • 极性到间性: 实践转向中译学研究范式的嬗变
    2]。 在中西方译学研究的漫长历程中, 尽管流派繁杂、 话语丛生, 但其研究范式在面对作者与译者、 主体与客体、 理论与实践等译学基本范畴时却始终深藏着极性观念。 追溯译学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 当某种传统范式及其理论品格在不断涌现的新思想、 新现象中逐渐捉襟见肘时, 译学领域往往诉诸 “语言学转向” “译者转向” “文化转向” 等路径, 竭力为极性言说中被忽视的另一方正名。 相较于此, 一场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影响更为深远的实践转向思潮却未能在译学领域获得充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11-23

  • 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门类、学理及趋势
    学 语言文学与翻译学院,槟城 11800)语料库译学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以语料库为研究工具和方法,基于对大量翻译事实、现象的数理统计、描写分析及多视角理论阐释,探究翻译本质和翻译规律的新兴学科。它将翻译文本特征的语言学阐释与对译文和其所处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考查相结合,同时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拓展、丰富了译学研究的外延和内涵,是一种综合性新型研究范式。自Baker[1]首次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这一概念,及王克非[2]率先以“语料库翻译学”这一术语向

    理论纵横 2022年5期2022-10-26

  • 译学本体理论数学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言学大会上发表翻译学学科奠基论文“翻译学的名与实”以来,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回首半个世纪的学科发展史,翻译活动、翻译现象、翻译研究三者的跨语际、跨文化、跨学科属性日益加剧了翻译学研究者学科背景的混杂程度和研究成果的无序状态。迄今为止,“冠以‘××翻译学’或‘翻译××学’之类的‘交叉学科’有61种之多”[1],这使一个新兴学科从表面上看似百家争鸣、花团锦簇,可实则“研究问题的视点散乱,学科边界模糊,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漂浮不定”[2]。翻译学

    现代英语 2022年22期2022-02-23

  • 语料库译学研究范式:继承与革新 ——基于WoS的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
    模型[1]。纵观译学发展史,研究范式的嬗变与更替贯穿始终。这既反映了译学共同体对翻译本质特征及规律在认识视角及层次上的转变,同时成为译学研究不断推进深化的外在动力。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译学研究多采用以经验、直觉及内省为主要方法的“语文学范式”,将翻译视为一种二次创作的艺术形式,主张译者依靠自身天赋素质,传达原作思想内容,再现作者风格手法,并根据不同文体调整翻译方法,如Jerome基于《圣经》翻译的经验总结及Tytler的“翻译三原则”等。20世纪50年代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2-12

  • 描绘构建“中国翻译学”的路线图∗ ——张柏然译学思想的话语镜像与价值重构
    提 要:“中国翻译学”这一术语的提出旨在强调中国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基于这一概念标签,中国翻译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及其在世界翻译研究文化多样性中的特殊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张柏然先生作为“中国翻译学”坚定的倡导者之一,始终践行着从价值自觉、问题自知到理论自足这一以中国为本位的译学研究的文化自信道路,为中国译学的未来自主发展与当代译学话语构建提供前瞻性的思想引领。本研究立足于翻译学作为地方性翻译知识生产的实质,剖析“中国翻译学”的认知起点、历时演进与实践路径,以此描

    外语学刊 2021年4期2022-01-26

  • 主持人的话
    论”,呼吁我国翻译学界尽快建立自己的学派以促进学术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术队伍,以提高我国翻译学界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张柏然教授指出,中国译学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必须要有一套建立在自身语言特点基础上、立足于本国文化精神的理论体系。在他看来,中国翻译学要想在国际翻译学界拥有话语权,不仅要进一步厘清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发展定位和建构脉络,也要推动更多具有中西融通视野的翻译学人参与海外学术活动,让世界听见中国翻译学的声音。应《宁波大学学报》(人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厘清中西译学源流,构建中国译学体系 ——张柏然比较译学观探析
    20)“比较法在译学研究中必不可缺”[1]xi。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翻译研究者再也无法埋首于单一文化语境。无论情愿与否,他们都必须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译学体系展开对话。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西方翻译研究者仍缺乏自觉的“比较意识”。人们往往直接套用一种文化体系内生成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另一个体系中的翻译现象,导致一系列的错位、误读和歪曲[2]。综观张柏然的研究成果,比较方法贯穿始终。他的研究总是从外观内,中西两条线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中国译学的传承与创新 ——张柏然译学思想研究
    引言张柏然是中国译学思想的早期提出者和中国译学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他对中国译学的建构、展开了系统性思考,提出并丰富了独特的中国译学传承与创新思想,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传承方面,张柏然提出了中国译学的立足点,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以及传承传统译论的具体方法;在创新方面,张柏然揭示了如何利用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以及中外最新翻译实践开展译论的现代化创新。如今,在中国译学界,建设翻译的中国学派、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译学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理论课题。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中国译学建设的融通之道:张柏然翻译美学思想探析
    号角[2],中国译学建设逐步由学科自觉、西学译介、传统复兴,走向自省式建构。然而,至今,近1/4 个世纪悄然流逝,现代中国译论体系仍不尽完善,甚至面临理论、技术、方法与价值层面的焦虑[3]。一方面,“规定性翻译研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本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等方面的冲突尚未化解,非此即彼的极端倾向凸显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翻译研究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在中西互鉴语境下,西学东渐逐步转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古今传承语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哲学视角与翻译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化建构 ——《译学方法论研究》述评
    20)近年来,翻译学研究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热门人文学科。但由于成形不久,其学术体系、理论框架与方法路径的独立性与科学性稍欠扎实根基。“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建设始终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1],而方法论建构更是理论建设之核心。所谓方法是指“主体为了达成对理论的理解而实际使用、发展、应用和检测该理论的方式”[2]。但当前译学界对学科方法论的探索仍缺关注,一些著作已在这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黄忠廉著《翻译方法论》概述翻译实践方法及翻译研究基本途径[3];李惠红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5期2021-12-04

  • 翻译研究工具书的新视野 ——《翻译研究手册》第四卷评介
    、目标读者范围与译学研究知识分布的宽广性、词条选取与出版、修订、更新方式的开放性。词条撰写者的背景与代际的融合性是指词条撰写者既有久负盛名的译学方家,如 Christiane Nord、Snell-Hornby、Jeremy Mundy、Gideon Toury 等,也有崭露头角的新秀学者。因此《手册》系列既呈现过往研究的总体概况,也吸纳年轻学者自出机杼的阐释,从而提高既有研究程式的价值。目标读者范围与译学研究知识分布的宽广性。《手册》系列的目标读者既包括

    现代英语 2021年22期2021-11-22

  •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述评(1988—2018):成就与挑战
    421002)译学词典①是译学知识工具书,它汇集译学词语,按某种次序排列,描写译学的历史和现状,解释各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和概念,为读者提供了解和研究译学的相关信息[1]。译学词典是翻译学和词典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这两个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译学词典编纂实践能检验这两大学科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翻译学和词典学的学科理论又能给予译学词典编纂重要指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译学词典,可以折射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翻译的实践与理论发展的状况[2]。译学词典研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2021-07-13

  • Opinions on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s
    3] 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页。[4] Li Ya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ranslation[J]. Advances in Literary Study, 2021, 09(01) : 11-15.

    锦绣·下旬刊 2021年5期2021-05-14

  • 绍兴籍翻译家及其译学思想研究
    历史久、名人多、译学思想丰富在中国翻译史上独树一帜,集中研究绍兴籍翻译家的译事活动,梳理他们的译学思想,对弘扬绍兴文化名人的功绩、推进绍兴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绍兴籍翻译家群体及其主要译事活动近代历史上的教育家和翻译家蔡元培先生将翻译视为唤醒民众思想意识、培养坚强国民性格的武器。1903年,他将德文《哲学要领》一书译成中文,之后又翻译了日文《妖怪学讲义录》。1907年,蔡元培赴德国留学。留德期间,他编著和翻译了30多万字的书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1年3期2021-01-31

  •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理论创新、促进翻译学科发展,“中国译学协同研究中心”(2017年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外语》联袂创建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拟于2021年5月7—9日在河南新乡召开第五届“理论翻译学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本次论坛将重点围绕“翻译理论”继承与创新问题展开研讨,由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会议主要议题如下:1.译论本质;2.译论体系;3.译论发展史;4.译论研究方法;5.译论话语国际化;6.译论发展元理论反思;7.译论构建

    外语与翻译 2020年4期2020-12-31

  • 霍姆斯翻译研究框架的拓展及对译学发展“转向”的反思
    十余年的时间,翻译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霍姆斯译学框架图也不断被后人拓展完善。在回顾对霍姆斯译学框架的评述及拓展之后,本文重点介绍van Doorslaer 提出的译学结构图作为译学框架建构的另一种方式,以适应译学发展,为新兴的译学研究领域找到归属。在探寻译学研究新领域和新途径的发展动因之后,本文还对译学发展过程中的频频“转向”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1. 引言1972 年,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

    外语与翻译 2020年1期2020-04-13

  • “大雪纷飞中的火焰”
    音韵等诗学命题及译学命题“妙合”论,形成了融实践性、思辨性、开放性、自生性于一体的当代诗学观。探索其思辨之美,依此脉络整合传统诗学命题,延伸、引发对“非诗意之诗意”在当代境域下的思考,对建构现代中国诗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新性灵诗学 思辨 译学作为“新性灵”诗学的创始人,龚刚认为“诗歌是大雪纷飞中的火焰。没有澎湃的激情,没有独立天地的静观,便不能成就一首好诗”,可以说,“新性灵主义是雪莱式的浪漫主义与艾略特式的反浪漫主义的辩证统一”(《龚刚诗话》)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4期2020-03-01

  • 新世纪中国译学话语研究:回眸与前瞻* ——基于2000至2019年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考察
    72年霍姆斯的翻译学学科独立宣言——《翻译学的名与实》发表以来,译学发展走过了将近50个年头,经历了语文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转向”的更迭或视角的转换。虽然翻译学在中国发展相对较晚且研究初期主要是借鉴和引用西方翻译理论,但是随着学科不断发展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求的指引,中国译学界开始思索如何从事中国特色翻译研究,以提升学科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就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史而言,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以1987年召开的“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

    民族翻译 2020年6期2020-02-23

  • 语料库翻译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显化 ——《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述评
    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1.0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语料库方法探讨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开拓出一个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新领域——语料库批评译学。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著名学者胡开宝教授自2012年发表《语料库翻译学:内涵与意义》一文后,便致力于探索语料库方法在批评译学研究中的应用。2015年,胡开宝教授又发表论文《语料库批评译学:内涵与意义》,初步构建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理论框架。为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4期2020-02-22

  • 译学辞典编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本文从编撰《翻译学辞典》(2019)的角度,对新收的译学术语作了分析和介绍。辞典新收术语集中在五个领域:当代翻译理论、口译研究、语言服务、翻译技术和翻译教学研究,代表了近10年翻译研究的趋向。本文介绍了编辑过程中的考证、梳理、审订和更新词条等工作。《翻译学辞典》(2019)是一部专科词典,承载着翻译学的系统知识。它在重新审视《中国译学大辞典》(2011)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并适时地收录了翻译领域的新概念和新术语。编撰专科词典的要领不外乎大处着眼,小处

    外语与翻译 2019年3期2019-04-18

  • 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和编者主体性
    研究的现实意义。译学期刊的学术性、思想性和文化传播性是学术期刊的重要评价因子,与此同时,编者的译学思想、译学活动和编辑理念亦是考察期刊的重要参数。从期刊编者的编辑行为视角出发,探寻编者的学术生涯和思想视野与其所编辑期刊的互动关系,既可以挖掘被遮蔽的编者主体性,丰富编辑角色的内涵、拓展翻译理论家的外延;也可以以小见大,通过期刊的学术领先,洞悉国内外译学发展路径,促进翻译理论与广泛社会实践的结合。1. 引言在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及翻译学科发展中,学术期刊发挥了重要

    外语与翻译 2019年3期2019-04-18

  • 比较译学:构建中国译学新篇章
    【摘 要】 比较译学追寻诗情与理性的相融,将东方诗性智慧与西方理性思维合二为一。 张柏然的《译学研究叩问录》溯本清源,在对翻译本体的寻根式探索中深刻诠释了比较译学的哲理内涵,展示一派生机盎然的译论新图景。【关 键 词】张柏然;比较译学;翻译本体【作者单位】郑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张晓春,乐山师范学院。【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博士配套项目成果“基于客舱文化建设的中国元素应用和译介研究”(J2019-026)。【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出版广角 2019年2期2019-03-19

  • 1978-2018:中国译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和三个任务
    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中国当代译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学者不断思考、质疑、借鉴和探索下,经历了从零散到系统、从潜学科到学科独立并日益走向繁荣的过程,这个历程也是译学观念激烈冲突与演进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译学又将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关于中国译学的发展阶段,虽然有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所总结,但鉴于写作时间,无法预见中国译学的最新发展阶段,也未从学科发展角度清晰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和未来几年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2-21

  • 康德的观念论对翻译学研究的启示
    目。与此同理的,译学建设中也需要有建构主义思想,需要引入新的观念和介质。需要设立一个供以参考的真实存在的科学原理,虽然不是万能,但也为译学研究划定相应的规范和准则,引导译学研究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哲学来源于生活,译学服务于生活,哲学对译学的启示更是无处不在。一、康德的观念论康德的观念论比较复杂,他首先提到了观念中的非经验性,即先天性。“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基底性问题。与经验主义的怀疑论、理性主义的天赋观念论都不一样,对

    长江丛刊 2018年21期2018-11-14

  • 浅谈描写译学的理论与实践 ——以《苦闷的象征》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本,并以现代描写译学为理论依据,考察《苦闷的象征》中丰译本对该理论的运用。二、关于现代描写译学(一)现代描写译学的提出此前,翻译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方法,抑或是对比语言学课程、比较文学、翻译“工作坊”的分支。但近年来,翻译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以迅猛之势发展。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詹姆斯·霍姆斯,他撰写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根茨勒认为,这篇文章是奠定翻译研究领域的基石。霍姆斯认为,翻译研究散落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0期2018-10-23

  • 后现代跨领域融合下电影翻译探析
    地实现。正因有了译学领域,才使得异文化能够在分歧中获得一种由具象与表象而抽象,由抽象而升华为意象的终极统一。这种意象的终极统一,已成为后现代译学研究与译学应用的一种潮流,更为基于译学的文化归化重构、文化同化重塑、文化顺化重树提供了一种文化研究的途径。翻译的多元化涉猎与跨学科表达,作为电影中英美翻译与译学研究的切入点及研究的基础手段已成为一种译界的广泛共识。一、 多元化涉猎表达(一)多元融合式的社会化要素表达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主旨、内涵、意蕴等均有着

    电影评介 2018年4期2018-04-25

  • 译学殿堂里的又一盏明灯
    谭载喜教授著《翻译学》作为“中华翻译研究丛书”第一辑第十三本于2005年9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一部翻译学的概论性著作,通过对翻译学的学科性质、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翻译学与语义、词汇、西方译学研究等,从理论上构建了翻译学的内部和外部框架,通过对这些具体层面和具体问题的研究达到了充实译学框架的内容与内涵,促进译学理论健康发展的效果。对于学习和研究翻译理论有莫大的帮助。该书共九章,第一章绪论,分析翻译理论的发展相对于翻译实践而言严重滞后的主、客观原因

    北方文学 2018年5期2018-03-19

  • 中国翻译学话语体系构建 ——新时代翻译研究高端论坛暨张柏然翻译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柏然对中国翻译学建设有着前瞻性的文化自信,早在1997年就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主张。为纪念张柏然在推动构建“中国翻译学”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探讨新时代翻译研究的趋势和方向,2017年12月2—3日,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与新时代翻译研究高端论坛组委会联合主办、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新时代翻译研究高端论坛暨张柏然教授翻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就张柏然翻译思想、翻译

    外语与翻译 2018年3期2018-03-07

  • 叩问中国当代译论研究之路 ——《译学研究叩问录——对当下译论研究的新观察与新思考》评述
    何处去?这一直是译学界孜孜以求的问题。“面壁十年图破壁”,一些前辈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努力叩问中国当代译论的构建之路,新近仙逝的南京大学张柏然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张柏然教授德高望重,是译学界很多中青年学者的精神导师。他不仅培育了满园桃李,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译学之思,在他辞世前的最后几年出版了《译学卮言》(2012)、《译学研究叩问录——对当下译论研究的新观察与新思考》(2016)(下称《译学研究叩问录》)、《字林微言——翻译学、词典学序跋暨学术演讲集》(20

    外文研究 2018年2期2018-03-06

  • 翻译书评的理论研究 ——访上海大学方梦之教授
    :翻译书评是指对译学图书(如译学专著、翻译教材、译学工具书、译学期刊、译学论文集等)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论的一种翻译批评和翻译研究活动(刘金龙,2014;刘金龙、高莉敏,2016),属于广义的翻译批评研究范畴。虽然有学者对翻译书评理论作过尝试性探索(耿强、梁真惠,2008;刘金龙,2013,2014,2015,2017a,2017b;刘金龙、高莉敏,2016;管机灵,2017),但翻译书评的定义、地位、作用、写作以及与翻译批评、翻译学研究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1期2018-01-23

  • 生态译学话语构建的术语批评路径及其反思* ——知识生产与话语传播
    )●翻译研究生态译学话语构建的术语批评路径及其反思* ——知识生产与话语传播刘润泽 魏向清(南京大学, 南京 210023)生态译学的理论构建实际上是中国译学话语实践中的一次创新尝试。对生态译学话语进行批评性研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生态译学知识体系现阶段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利于其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实践的深化,而且同时还能为中国当代译学话语乃至人文社科学术话语的整体构建提供方法上的思考。术语作为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单位,在知识生产和话语传播

    外语学刊 2017年3期2017-12-06

  • 张柏然教授逝世
    著名辞书学家、翻译学家、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柏然先生于2017年5月26日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74岁。张柏然1943年出生于江苏武进,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职于泰州红旗农场、连云港陇东中学、连云港市教育局,1976年调回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南京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张柏然著有《译学卮言》,主编《译学论集》《面向2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4期2017-05-30

  • 阐释学译学之阐释 ——读《阐释学译学研究:反思与建构》
    1002)阐释学译学之阐释 ——读《阐释学译学研究:反思与建构》张德让(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该书对西方五家阐释学译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熔铸梳理、探源、提炼、揭示之功力,深入反思国内外阐释学译学研究的偏颇和失误,进而提炼出西方阐释学译学的理论锋芒和学术旨趣。该书体现了作者“啃硬骨头”与“打攻坚战”的治学精神、“追根溯源”与“我注六经”的治学方法、哲理思辨与诗性语言合一的学术品味。该书是国内阐释学译学研究最有份量、最富洞见、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30

  • 中西翻译美学的异同以及影响
    美学;文艺美学;译学方梦之在《译学词典》中这样定义翻译美学:“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述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1]东西方译论和美学都有深厚的渊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2017-03-11

  • 新时期我国译学体系化的思考*
    44)新时期我国译学体系化的思考*傅敬民 袁丽梅(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我国的翻译研究在经历长期的探索及有识学者的努力之后,在上世纪末随着国际译学潮流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但学科体系化问题却一直未能有效解决。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简要回顾中西译学形成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我国译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译学体系化建设不能只关注翻译宏观理论的构建,而应该以翻译实践和教学为本体,切实加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构建整体性的宏、中、微

    外语学刊 2017年3期2017-02-26

  • Chines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Zhou Dynasty to Eastern Han Dynasty
    ]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ries and Application.M].Shanghai: Shang

    东方教育 2016年14期2017-01-16

  • 一本能让我国译学走得更远的书
    刘恋《中国译学史》原名为《中国译学理论史稿》,由陈福康教授于1992年编纂,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又修订出版,并在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获得语言学著作类三等奖。2010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以《中国译学史》为名将其收入学术界很有影响的《专题史系列丛书》中并出版发行。其结构上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内容上有所修订补充。该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译学理论专题史,不仅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了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和线索,而且为我国翻译理论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6期2016-05-14

  • 对“中西译学话语生态失衡”的反思
    周忠良对“中西译学话语生态失衡”的反思宁波大红鹰学院 周忠良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独立的翻译学理论体系,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须打破“中西译学话语生态失衡”的局面。本文分析了造成“话语生态失衡”的原因,反思了中国译学面临的“三重失语”困境,考察了近年来译学界反拨“话语生态失衡”的主要途径,指出译学界须以反省性的自觉,对当今中国译学话语体系进行批判性审视和建设性重构。唯有如此,才能面对强势的西方译学话语,建立学术自尊和自信,确立对中国译学学科话语

    外文研究 2016年3期2016-03-17

  • 基于语料统计的译学词典常见术语研究
    230009)“译学词典是译学知识的工具书,它汇集译学词语,按某种次序排列,构成体系,描写译学的历史和现状,解释各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和概念,为读者提供了解和研究译学的相关信息。”[1]其诞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翻译学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译学辞典的研究,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称得上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我国第一部译学词典诞生至今,我国译学词典编纂史仅仅走过了二十余年。国外译学词典的研究也基本与我国同步,甚至还稍稍落后一些。纵观现有的译学词典,无论是宏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2015-11-19

  • “一体三环”论对西方翻译理论的阐释
    代以来,中国国内译学研究热情高涨,大力引进西方各种译论,促进了翻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推动了国内译学研究的发展。然而,面对大量的新译论,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应当如何对各种译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何处着手对其深入分析?如何比较不同译论?如何通过这些对比分析建立并发展适合英汉互译的理论?如何看待译学本体在多学科译论中的地位?本文以美国和英国两种翻译理论为例,运用方梦之教授提出的“一体三环”视角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

    外国语文 2015年5期2015-11-14

  • 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
    庆斌】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经研究决定,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2015年11月21日-23日(21日报到)举办“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本次高层论坛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同时安排分组讨论。热忱欢迎全国广大师生和研究者参加本次会议。1本次论坛主题:(1)翻译学理论研究;(2)翻译教学研究;(3)译学词典的理论研究;(4)译学词典的应用研究;(5)译学词典的编纂与语料库。2会务费标准:本次会议的会务费800元,

    外语学刊 2015年5期2015-03-18

  • 重温译学研究“一体三环”论 ——祝贺方梦之先生八十诞辰
    一体三环”论起源译学研究“一体三环”论最早由方梦之先生2005年9月应邀到苏州大学作学术报告时首次提出。笔者亲耳聆听了他所做的题为“追溯译学发展轨迹”的精彩演讲,在此次演讲中,方先生详细阐述了“一体三环”论,其学术研究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严密论证给包括我在内的与会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05年10月和11月,方先生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翻译词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上海)和“第四届全国多语翻译理论研讨会”(广州)。他在大会发言时正式向译界同仁提出了译学研究“一体三环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2期2014-09-27

  • 论钱钟书的“化境”说
    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化境;传统美学;点评式;西方译学;借鉴吸收在中国传统译论中,“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似乎已为译界公认的一条贯穿近中国近千年有关译事讨论的主线。“案本”说始于东晋前秦时高僧,即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的道安(314—358)。他在《婆沙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6期2014-04-17

  • 译界楷模,大家风范 ——写在方梦之教授八十华诞之际
    年代初我开始涉足译学时,就很熟悉方教授大名了。但那时我在东北工作,且当时国内学术活动不多,故无缘谋面。但他的作品时见于各种刊物,每每拜读都启示良多。后来我调至南京工作,学术活动频繁起来,见面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对他的人品学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年迎来了方教授80华诞,《当代外语研究》杂志又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机会,让我们能表达一下对他的敬意和祝贺,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向他学习。一个人能穷其一生专心不二地从事译学事业,且年至八旬仍笔耕不辍,其精神让人感动。能在译学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2期2014-03-29

  • “一体三环”译学知性体系的哲学认识构式
    出的“一体三环”译学知性体系充分反映了现当代哲学的认识属性和构式,可以说是现当代哲学有关本体论(Ontology)、知识论(本体论的悬置,关注现象、过程、描述诸维度,由一元趋向多元、由结构趋向解构、由中心趋向边缘、由外物转向人文)的认识属性和知性构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创化。说它是现当代哲学认识论的创化,一是“一体三环”译学知性体系坚守翻译本体论,关注翻译认识义理的规约性知性构式建构;一是汲取了复杂性哲学有关复杂性是世界的本质结论的学养,呈现了知识论描述性属性与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2期2014-03-29

  • 试论译学词典的附录设置原则 ——兼评国内常见的几部译学辞典
    64005)试论译学词典的附录设置原则 ——兼评国内常见的几部译学辞典杜 晓(山东工商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005)附录是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辞书的实用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附录的主要作用有三个:补充和延伸作用,概括作用,检索作用。附录的设置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可循的。根据附录在辞书中所发挥的作用,译学词典附录的设置应遵循相关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适量性原则。译学词典;附录;设置原则据陈炳迢考证,“中国辞书设置附录,最早见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5期2011-11-07

  • 译学辞典的实用性 ——兼评《译学大辞典》和《中国翻译词典》
    264670)论译学辞典的实用性 ——兼评《译学大辞典》和《中国翻译词典》杜晓1,张君2(1.山东工商学院,山东 烟台264005;2.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264670)译学词典;实用性的体现;建议辞书的实用性是辞书编写者首要考虑的目标,译学词典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条目检索方便性,条目安排分类性,条目选择专业性和代表性,条目编写系统性和整体性,附录设置相关性、必要性和适量性等。辞书是一切工具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书,无论是谁,只要想钻研一门学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8-15

  • 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看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
    发展上的限制。翻译学“被普遍认为是文学研究以致整个人文研究大家族中的庶出,身份低微。”“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翻译学在整个人文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直不高(谭惠娟,2006)。回顾译学发展的历史,译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曾经历了几番波折。恢复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外语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开始培养少量的翻译方向硕士生,1979年,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杨自俭,2002)。在1986年以前,在授予博士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2011-04-11

  • 译学辞典》的六“性”
    200444)《译学辞典》的六“性”高媛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译学辞典》;六“性”立足于词典编纂方针的兼容性、目标的查检性、词条选择的通用性与权威性和术语释义的单义性与科学性这六“性”来论证《译学辞典》的使用价值。《译学辞典》A D 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2 IES(方梦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以下简称为《译典》)是二十世纪末以来继国内的《中国翻译词典》和《译学大词典》之后翻译学词典领域内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8-23

  •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回顾与展望
    54000)国内译学词典研究:回顾与展望蔺志渊(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译学词典研究作为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译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在回顾总结译学词典编纂历史的基础上,对国内译学词典的理论研究进行了集中梳理,概括为三个方面:1.译界学者的译学词典意识逐渐增强;2.从评价性的实用型研究过渡到兼顾宏观和微观结构的系统化研究;3.呈现跨学科性的多元化研究趋势。最后文章从研究的深度、范围和力度三个方面对未来译学词典的研究进行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期2010-02-09

  • 西方译学研究范式探究
    、“范式”的涵义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术思维的创新、翻译技巧的超越,更需要精神的营养和哲学的睿智。“范式”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 用来说明他从科学史的研究中获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某种规律性的模式。范式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

    职业·中旬 2009年10期2009-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