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峰
(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100)
以往人们常将翻译视为小道,认为翻译只不过是语言间的转换,没有什么学问可言。而且长期以来,受“学好外语就会翻译”这一错误观点的影响,翻译常被认为是外语教学的一种手段或是补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常常混为一谈,教学目的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翻译研究也只能托身于语言学的研究框架之下,因此面临着诸多的发展上的限制。翻译学“被普遍认为是文学研究以致整个人文研究大家族中的庶出,身份低微。”“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翻译学在整个人文研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一直不高(谭惠娟,2006)。回顾译学发展的历史,译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曾经历了几番波折。
恢复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外语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开始培养少量的翻译方向硕士生,1979年,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开始招收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杨自俭,2002)。在1986年以前,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专业中,曾经有二级学科“翻译理论与实践”;1986年7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首批以“翻译理论与实践”这一二级学科为专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的硕士点;1989年,国家开始为翻译研究设立基金项目;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学科分类与代码》,把“翻译学”正式定为语言学中应用语言学之下的三级学科;199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培养了第一名用翻译研究作学位论文的博士;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翻译理论与实践”不再列为二级学科,而是作为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同时进入各相关二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0502)作为一级学科,为文学门类(05)四个一级学科之一,其下列十一个二级学科:“语言学、文学、社会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谢军,2005)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高校对翻译师资的要求越来越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外国语言文学有关的二级学科,特别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开始翻译方向博士生的培养,探索翻译学博士的培养途径。在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专业的博士点中,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逐年增加,翻译学学位点的建设在我国释放出势不可挡的发展能量(孙艺风,2004),中国已建立起多个翻译学院,一些外语院校也在积极筹划建立专门的翻译学系。2004年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被批准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立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 (二级学科),从2005年起招收独立的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是我国内地高等院校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建立的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 (二级学科),标志着我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翻译》,2004)。2006年3月,教育部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翻译”专业获得批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可自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这是目前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翻译专业”(《中国翻译》,2006)。2007年,经过广泛的调查和严格的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翻译人才搭建了平台,首批15所院校获准设置学位点,当年开始招生,2009年又扩大至40所院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我国内地培养出以翻译研究做学位论文的博士约260名,还有30多名中国内地学者在港澳台和国外高校获得翻译学博士学位,他们现已成为国内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骨干力量,并在国际翻译教学和研究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翻译专业终于从外部体制上得到了更为健全和有利的发展保证,同时这也标志着翻译学学科建设将走向更加广阔,更加自由,更加独立的发展新阶段。更为重要的是,独立的专业设置有利于消除译界的分歧,把各种力量和生力军统一团结到译学建设当中来,共同为译学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而且由于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得到健全,翻译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和具体,“因此可望为我国翻译界,其中主要包括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界,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人才”(谭载喜,2004)。当然,对于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客观冷静的态度,只有不断深化翻译理论的研究,练好“内功”,打好基础,我们才有希望在译学建设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资料室统计,1978年至1990年的13年间,全国共出版翻译类作品2.85万种,1995年至2004年仅10年时间,翻译类新书(不包括重译和多版本译著) 的出版数量就达到了10.75万种,增长了近四倍(中国网)。随着翻译学科内涵的不断丰富,学术队伍的不断壮大,学术出版物在近几年也有显著的增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以及上海译文出版社“译学新论丛书”两套丛书的出版为我国翻译学界注入了新的理论血液,其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29本丛书还被推荐为高校翻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杨自俭先生曾说过,“译学学科的发展依赖于研究者在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结合。一是对本国译学的继承性研究;二是对外国译学的借鉴性研究;三是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中心问题的探索性研究。”(杨自俭,2001)湖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两套翻译研究丛书——“中华翻译研究丛书”和“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正是这方面的努力成果。这两套丛书不仅对近几十年来英美法苏的翻译理论进展作了相当详尽的评介,而且还进一步推出了国内学者自身对翻译理论的思考。此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等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译学理论著述推出。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译学研究队伍,译学研究也已初步形成气候(谢天振,2001)。
笔者通过网上的调查发现以“翻译学”为名的著作近几年又有新作面世。近5年间(至2010年上半年),以“翻译学”为名的著作共有10本,分别是李延林等的《英语文化翻译学实践教程》 (2006),董明的《翻译:创造性叛逆》 (2006),吕俊等的《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 (2006),吕俊的《吕俊翻译学选论》 (2007),赵起的《英汉翻译学教程》 (2008),黄振定的《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2008),许钧等的《翻译学概论》(2009),林建华的《西方译学理论辑要》 (2009),张伟平的《图解翻译学》 (2010),朱小雪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译笔译教学论》 (2010)。这些年中杰里米.芒迪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直是很受欢迎的翻译学教材,不难想象,在西方翻译学术名著得到大量引进的今天,有关翻译的国际学术交流也正日益昌盛,译学研究的市场逐步扩大,国内翻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正一步一步得到加强。
然而,有些学者对引进西方译学理论也不无担心,张柏然和许钧在译学新论丛书·总序当中就曾经写到:“翻译研究在引进多种理论的同时,存在一种被其吞食、并吞的趋势。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不断扩大,但在翻译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途中,却潜伏着又一步步失去自己的危险(张柏然等,2005)。”因此,最近几年,翻译学研究逐渐从译学理论引介转向对自身内部理论的发掘,对传统译学理论的总结和梳理。王宏印教授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和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就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清理,阐释,转换”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历史隔离是不可能的,而当理论发展到一个理性的承受阶段时,到传统资源中去汲取养分又会成为一个不可舍弃的途径”(李林波,2006)。回顾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我国的传统译论由于偏重感悟、印象式的经验阐发,缺乏统一的范畴和属于体系,所以中国的传统译学研究长期以来踯躅不前,没有产生大的真正有影响力的突破。然而,中国传统译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传统译论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美学渊源”都是值得我们去继承、诠释和发展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在引介西方的理论模式和理论框架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跟在西方译论之后亦步亦趋;当然也更没有必要闭关自守,抱残守缺,关起门来做学问。翻译学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杨自俭,2002)。因此,我们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同样也需要交流、开拓和创新。在传统译论研究方面,张沛瑶教授正在进行一项研究项目,尝试把中国的传统译论译成英文以达到进入西方话语,宣传中国译论精华的目的,相信随着项目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会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进展,因为,在世界翻译学体系当中,若没有中国的参与,这个体系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朱纯深教授曾提出,任何学科的建立都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一、一定的历史积累和社会需要;二、一定的理论准备;三、一批学科带头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译界有识之士和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翻译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翻译学的研究队伍等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以及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正一步步走向成熟,翻译学独立的学科地位已经确立了下来。总体而言,翻译研究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也在不断增强,学界的每一次辩论,每一次论战,都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推向前进。在译学建设的道路上,只要译界同仁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翻译学在世界学科之林中占有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绝对不会只是一个梦。
[1]李林波.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后顾与前瞻 [J].上海翻译2006 (1) .
[2]孙艺风.开拓翻译学发展的空间 [J].中国翻译 2004(3) .
[3]谭惠娟.重新定位抑或三位一体——论比较文学、翻译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J]浙江大学学报,2006(1).
[4]谭载喜 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今天、昨天与明天 [J].中国翻译,2004(3) .
[5]谢军.中国翻译学的科学属性思考 [J]外国语,2005(3) .
[6]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J].中国翻译,2001(4) .
[7]杨自俭.借鉴和创造——《国外翻译研究丛书》序.2001.
[8]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J].中国翻译,2002.
[9]杨自俭.译学新探 [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0]张柏然,许钧.译学新论丛书·总序 [A].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1]朱纯深.走出误区 踏进世界—中国译学:反思与前瞻[J].中国翻译,2000 (1):2-9.
[12]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建立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 [J].中国翻译,2004(2) .
[13]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 [J].中国翻译,2006 (3) .
[14]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translation/1215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