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论

  • 中国传统译论现代转换的有益尝试 ——评《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
    诉求,更是为世界译论的繁荣添砖加瓦。中国传统译论扎根于国学思想,存在着独特价值,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正如王宏印[1]8所指出:“中国传统译论不可能自然而然地长入现代译论,而应当做一番人为的转换或转化工作。”探索中国传统译论的普遍规律性,挖掘其现实意义,结合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推陈出新,进行传统译论的现代阐释,是构建中国本土译论,实现翻译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的专著《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下称《文学翻译的境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3-05

  • 描绘构建“中国翻译学”的路线图∗ ——张柏然译学思想的话语镜像与价值重构
    我们比较一下中西译论的理论形态与思维方式,甚至术语的使用便能了然。“中国翻译学”,顾名思义,是指基于中国翻译实践的特殊性而产生的译学知识集合。回溯中国翻译实践史,历次翻译高潮期,中国翻译实践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其所涉及的“语言对”之间巨大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即所谓远距离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实践,籍此而产生的中国译学知识,自然与很多西方近距离“语言对”之间翻译实践的理论抽象呈现出不同的状貌。正是这种源自不同“语言对”实践特殊性的翻译理论研究构成“翻译学”的各类型

    外语学刊 2021年4期2022-01-26

  • 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阐释与启示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述评
    度迥异。要让传统译论走出历史的“故纸堆”,助力构建中国翻译的现代话语体系,增进中西译界交流与对话是必由之路。换言之,“当前国内翻译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实现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转向”。[2]只有洞悉传统译论的成因与概貌,找出其与西方理论建构过程和话语阐释机制的异同,并探索其现代阐释的合理路径,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指导现代翻译实践。朱志瑜、张旭和黄立波三位学者,以传统译论“自我言说”的方式,勾勒出跨越千年的中国翻译史,再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生的过程。同时

    民族翻译 2021年5期2021-12-23

  • 中国译学的传承与创新 ——张柏然译学思想研究
    支撑以及传承传统译论的具体方法;在创新方面,张柏然揭示了如何利用传统译论、西方译论以及中外最新翻译实践开展译论的现代化创新。如今,在中国译学界,建设翻译的中国学派、构建学术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译学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理论课题。重温张柏然的中国译学思想,回顾其学术成就,有助于审视中国翻译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当代翻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译学”思想的提出及发展20 世纪50 年代,学界发出“建设翻译学”的呼声;20 世纪80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中国译学建设的融通之道:张柏然翻译美学思想探析
    然流逝,现代中国译论体系仍不尽完善,甚至面临理论、技术、方法与价值层面的焦虑[3]。一方面,“规定性翻译研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本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等方面的冲突尚未化解,非此即彼的极端倾向凸显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翻译研究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在中西互鉴语境下,西学东渐逐步转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古今传承语境下,由与“旧世界”决裂转变为重识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价值观[4]。焦虑造成困惑,却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23

  • 解构中心,多元共生:张柏然教授后殖民主义译论观探究
    张柏然教授的西方译论观是其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西方翻译理论划分为语言学派、文化学派、翻译研究学派和文化翻译学派。在后殖民主义译论指导下,研究者对文本的解读由语言延伸到广泛的外部层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他们主要使用文本理论和文化政治批判策略,从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后殖民主义译论指出,在殖民结束后,前宗主国将其文化理念、价值观等灌输给原殖民地,妄图用文化渗透代替武力征服,使原殖民地仍臣服于他们。张柏然在其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中都对后殖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1-30

  • 从“译者的任务”到“译论家的任务”* ——论译论话语之“纯理论”问题
    的思路,针对当前译论界“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发展趋势,在翻译理论层面将纯粹性阐发为众多译论话语的终极本源,即圆融无碍的“纯理论”,以此作为译论话语的形而上导向,同时以“正念”作为相应的形而下元理论思维。 在这样的论证下,译论家的任务得到定位:译论家不应满足于当前译论界的碎片化发展格局,而是要秉承正念这一形而下之“器”,趋向纯理论这一形而上本源之“道”,在由器入道的道路上,实现译论界的整体格局从割裂到圆融、从支离到通达的嬗变。在“译者的任务”(The Tran

    外语学刊 2021年6期2021-10-17

  • 译海觅珠 泽被译学
    渐汇聚成中国传统译论文献的海洋,展现着中国译论的发展轨迹,为翻译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进入20世纪后,国内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较系统地梳理、汇总和研究工作,成果纷呈。然而,这些译论文献所收相关文献存在数量有限,有些重要篇什缺漏严重;缺乏统一主题,所收文献内容杂乱、零散,缺乏系统性;文献出处信息有不实或讹误等现象。因此,目前的成果不足以反映中国传统译论的总体面貌,而文献盲点、讹误会直接导致传统译论研究在观点和结论上的偏颇,也影响到传统

    新阅读 2021年7期2021-08-05

  • 国内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述评
    低估之嫌,盖因其译论散落诸文,未见集中阐发所致。其实,钱氏在众多著述中对其翻译思想有过精妙的论述;但其文要言不烦,博大精深,故而留给学界不少解读空间。新千年以降,国内钱学研究似有向钱氏翻译理论建构转向的趋势,学者们纷纷聚焦锺书先生散落各地的译学思想,并形成题材各异、内容丰富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拟简要梳理2000-2019年国内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现状,以期对我国新形势下译学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管孔之见。一.国内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现状(一)年份分布笔者分别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期2021-02-04

  • 中国译论通史研究:重识与重写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发展史”一指中国译论自身客观的发展史,二指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史,即历时性地追寻、探索和描绘中国译论的起源、演进、变革、延续等环节。对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旨在构建中国译论话语体系,巩固翻译学科地位,为我国由翻译大国走向译论强国铺展道路。具言之,可按主体、客体、时空、来源、目标、归属等将课题名称拆解并逐一解读。首先,“中国”远指历代中国疆域,近指大陆和港澳台四地。其次,“理论”若被预设为西方译论话语体系中的系统性理论,则无法涵盖中国古往今来诸多的理论形态

    山东外语教学 2021年2期2021-01-28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翻译话语构建研究 ——以翻译美学为例
    变研究(一)古代译论中的美学延承古代译论是指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本土基于宗教、科技等翻译实践而产生的相关译论。其多立足本土文化,以经验总结为基础,论点主观性强,传统美学思想浓厚。受翻译客体变迁的影响,其又分为宋、元之前的佛经翻译和明、清时期的科技与典籍翻译两个阶段。1.宋、元之前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隋、唐,衰于宋、元。宋、元两朝虽有译事,但成就远不及隋、唐,译论更是乏善可陈。今天所说的佛经译论多指隋、唐以前。受孔子文质思想影响,“文质之争”始终是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17

  •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要议题如下:1.译论本质;2.译论体系;3.译论发展史;4.译论研究方法;5.译论话语国际化;6.译论发展元理论反思;7.译论构建与创新方法;8.译论与译思、学科的关系。会议时间:2021年5月7-9日,2021年5月7日报到,9日下午离会会议地点:河南师范大学(暂定线下)会议费用:会务费800元(研究生减半),交通及住宿费自理。联系方式:联系人:刘予辉 费周瑛cctcrc2021@163.com 15037301162

    外语与翻译 2020年4期2020-12-31

  • 全球本土语境下的中国译论史划分
    000)一、我国译论史主要分期研究述评近四十年来,国内翻译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其中,涉及我国译论史分期的为数不少。这些分期研究的学术基点多在“史”不在“论”,少数研究触及理论却未深入堂奥,因而没有完全展现我国翻译理论的演进实质。依据同翻译理论的关联度,有直接划界和间接划界两大类。前者开宗明义,对我国译论史直接进行划分,后者主要考察我国翻译理论著作、翻译史或翻译学史的发展进程,而间接完成了对译论史的阶段划分。在直接划界的研究中,陈福康以翻译史为参照,把我国译论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3-03

  • 国内近39年佛经翻译研究述评(1980-2018)
    :佛经翻译研究;译论;译家;影响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佛经翻译的规模、贡献和译论成就等方面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佛经翻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讨佛经汉译、梳理传统译论,对继承中国“自有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1] 的优秀译论、促进中国传统译论现代化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数据统计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对近39年(1980—2018)发表的关于佛经翻译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收集有关文章共88篇,涉及外语类期刊共2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2019-12-25

  •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化转向”
    ]而纵观中国传统译论,自佛经翻译中所讨论的“文”“质”之争、“五失本三不易”“五不翻”等语言转换问题之后,早在明末的科技翻译开始,中国传统译论就进入到文化转向的肇始阶段:跳出了源语译语对比的传统译学讨论范畴,更关注翻译的选材、翻译的社会功能等宏观文化层面的译学问题讨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翻译选材和译文在译入语社会中所起的社会功能,按照这一线索,本文梳理了中国传统译论中“文化转向”的脉络,提出中国传统译论历史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国传统译论文化转向的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12-09

  • 翻译研究之意义虚实观辩证∗
    :结构主义语言学译论通过对等观念强化意义的实有性,却形成僵化的理论话语,在实践语境中遭遇尴尬;后现代主义译论通过质疑与颠覆的手段凸显意义的虚无性,却陷入迷惘的理论指向。本文借用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术语,结合本雅明的翻译观,将意义本体定位为波函数式的纯语言之坍缩,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一种居中的辩证意义思维,这一思维能够超越虚实之分,趋向更高的学理维度。在过去几十年中,翻译研究从总体上经历过“实化—虚化”的意义观嬗变:研究者们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建构起形式逻辑的对

    外语学刊 2019年5期2019-11-27

  •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 ——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
    学院一、中国传统译论特点陈福康教授的《中国译学史稿》,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译论史,分四个时期,以下是对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概括:(1)中国古代译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经书翻译,内容零星,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文质之争”,“五种不翻”等);(2)晚清民初译学理论,则由信仰翻译向科技翻译转变,而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讨论,一次是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等,另一次则是关于译名问题。(3)民国时期译学理论,可以从社团与流派角度来区分。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论语派、

    长江丛刊 2019年7期2019-11-15

  • 《易经》意-象结构与文学艺术翻译表现手法
    一、引言中国传统译论的民族文化渊源是先秦诸子的话语乃至更古的《易经》等典籍。张佩瑶(2010)在编著《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一书时采用了不同于前人编著翻译论集时的一贯做法,不是直接进入佛典序言,而是以最早期典籍中涉及语言问题的话语开篇,包括《周易》中的两段文字,这体现了一种独到的文化洞见能力。两段文字见诸《易传·系辞》和《乾卦九三·文言》。《周易》的古经部分即《易经》问世于西周初,比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早六七百年,为中国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6期2019-06-10

  • 比较译学:构建中国译学新篇章
    示一派生机盎然的译论新图景。【关 键 词】张柏然;比较译学;翻译本体【作者单位】郑宇,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张晓春,乐山师范学院。【基金项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博士配套项目成果“基于客舱文化建设的中国元素应用和译介研究”(J2019-026)。【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2.029《译学研究叩问录》是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张柏然生前的重要论著。该书以叩问录模式展开,形式

    出版广角 2019年2期2019-03-19

  • 副文本生存状态下的林语堂译论话语
    存状态下的林语堂译论话语冯智强,庞秀成(天津外国语大学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译论话语是译者思考、解释和表述翻译活动的言语方式。而中国译论话语多以副文本的形式存在,有着自身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以何种方式接受、传播和消费副文本所强化的主文本。林语堂著译作品中的副文本包含着的丰富的译论话语,代表了中国译论话语生存状态的基本特色。从翻译本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到翻译原则、翻译心理和翻译伦理,林语堂都通过副文本表达了独到的见解。由于他的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3期2019-01-14

  • 接纳与诘难之后: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主义翻译
    )一、后殖民主义译论在中国“起航”民族解放战争使殖民地取得了独立,然而政权的移交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的结束,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前殖民地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依赖于先前的统治者,其非殖民化的成效并不明显。在此语境下,后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代思想史反思的切入点。赛义德1978年的《东方主义》标志着后殖民批评理论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理论开始与翻译研究进行“联姻”,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3-22

  • 狄考文西学译论研究
    ,因此,狄考文的译论建立在教育事业基础上,又服务于教学实践。狄考文的《圣经》翻译和西学翻译译论都植根于教育,受到了来华前辈传教士的影响,但作为晚清后来华传教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对中国社会西学接受程度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了解与日俱增,当此之时,旧有的传教经验已然不能适应变化日益剧烈的中国社会,因此,其译论又是对过往传教士译论的扬弃。一、狄考文的《圣经》译论作为《圣经》官话和合译本委员会的主席,狄考文因《官话课本》深受委员会代表们的信任,是为数不多坚持到《圣经·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3-18

  • 叩问中国当代译论研究之路 ——《译学研究叩问录——对当下译论研究的新观察与新思考》评述
    支谦、道安的佛经译论开篇,到傅雷、钱锺书的“神似化境论”,中国传统译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动态对等、目的论,到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译论等,中国引介了大量的西方译论。但中国当下的译论研究该往何处去?这一直是译学界孜孜以求的问题。“面壁十年图破壁”,一些前辈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努力叩问中国当代译论的构建之路,新近仙逝的南京大学张柏然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张柏然教授德高望重,是译学界很多中青年学者的精神导师。他不仅培育了满园桃李,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译学之思,在他辞世

    外文研究 2018年2期2018-03-06

  • 从女性主义译论看译者主体性
    识和诉求,在众多译论当中显得十分醒目。它颠覆了建立在结构主义、纯粹语言学基础上的分析模式,以新视角来探讨翻译中诸如忠实、对等、直译、意译问题。本文从女性主义强调平等、强调叛逆的视角来探究译者主体性。一、女性主义译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好像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女性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或沦为男人的附属,翻译也一样,翻译常被认为不是真正的文学而是原文的附属,翻译和女人是何等相似。女性主义就是要发现、识别、批判和批评将翻译和女人置于社会和文化底层的翻译理论和

    山西青年 2018年22期2018-01-24

  • 中西翻译理论之比较
    传统的关系,中西译论是相对对立的体系,因此又具有差异性。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比较法对中西翻译理论进行概述和对比,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全照搬西方翻译理论、完全否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译论都是不明智的。中西译论;相似性;差异性;比较法前言翻译不仅大大加强了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沟通和传播,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大大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回顾了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翻译的发展都经历了许多曲折,在翻译理论上虽然存有不少相同或者相似之处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2017-04-06

  • 马建忠善译理论文献综述
    即已经概括了传统译论一直以来争论的“直译”与“意译”,“形”与“神”,“文”与“质”的矛盾。(二)善译理论和奈达的翻译理论。翻译研究的相关学者不仅将马建忠的善译理论和我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做了对比研究,还和西方译者的翻译理论做了对比研究,如奈达的翻译理论。邹红娟(2011)在《奈达与马建忠的翻译理论比较研究》中探讨了奈达和马建忠翻译理论的相似性与差异。她指出,奈达和马建忠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注意到了读者因素和等值观。首先,奈达对读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读者反应论”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2017-04-06

  • 面向中国的“灵芝”译论与面向世界的“海变”译论
    向中国的“灵芝”译论与面向世界的“海变”译论石小梅1, 成 蓉2(1.西安外国语大学 基础教学部, 西安 710128; 2.西藏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日本学者小畑薰良于1922年在美国英译并出版了《李白诗集》,影响巨大。闻一多与他就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讨论分别提出了“灵芝”译论和“海变”译论。两人的译论显示了中日学者不同的翻译观,即面向中国的翻译观与面向世界的翻译观。这两种翻译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价值认知不同,对中国古代诗歌向外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年8期2017-03-21

  • 翻译书评写作模式探索* ——基于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s三个版本9篇书评的研究
    关键词体现出来:译论、跨学科、教材。关键词作为文献的标签,高度凝练地反映文献的核心内容与主旨要义(梁林歆、许明武 2016:21),对文献资源利用有重要指引作用,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主题标引有重要参考价值。3篇文章中的关键词“书评、评介、评价”为同义词,在书评中使用频率高,既有代表性又有全面性,且点出文章的主题,读者立即明白正文是对某图书发表“评”述,从而激发读者一睹为快的热情。①文关键词“译论”,正是书评者侧重原著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的介绍,以帮助读者了解西方

    外语与翻译 2017年2期2017-03-10

  • 批评之批评:刘宓庆的当代西方译论观*
    刘宓庆的当代西方译论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就与西方翻译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译论界对西方翻译理论,有引进、有吸收、有批评。刘宓庆作为中国著名的当代翻译理论家,在其近四十年的翻译研究生涯中,对西方译论一直持着一种辩证的态度,既看到了西方译论对中国译学建设的积极作用,也保持了警惕和批判的态度。在其2005年出版的《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中,他指出了西方当代译论的一些局限性,并逐条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对这些批评进

    外语与翻译 2017年2期2017-03-10

  • 中国翻译理论构建现状与趋势——基于《中国翻译》的一项统计研究
    文章主要分为外国译论研究、本土译论研究、传统译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四种类型。其中,研究外国译论的论文总量最多,但是按年度统计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研究本土译论的论文数量排名第二,但是按年度统计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实证研究论文数量排名第三,按年度统计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研究传统译论的论文总量最少,平均每年不到一篇。中国翻译理论;现状;趋势;汉学主一、引言中国译论构建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工作的有力保障;是中国及中国学者在国际翻译科学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7期2016-12-12

  •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应当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不可忽视中西译论自有的传统,同时要相互参照, 相互阐释, 以发扬传统译论的特色。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

    人间 2016年25期2016-09-15

  • 一本能让我国译学走得更远的书
    、“余话”、“翻译论文参考篇目”、“初稿绪”、“后记一”、“后记二”。主体部分为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的四个章节:“古代译论”、“晚清民初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涵盖翻译理论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以及翻译的社会功用等。这四个章节都主要以描述和谈论该时期内著名译论者的翻译思想和译学主张为线索,间或对一些有共性的译论综合谈论,譬如“少数民族零星译论”,但为数较少。每章最后附带“章末片谈”,是作者对该时期译论的总结。本书是一本挖掘的比较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6期2016-05-14

  • 严复翻译“三原则”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之维 ——兼驳“信、达、雅”抄袭说
    后者则产生于西方译论的前科学时代。严复;信达雅;泰特勒;三原则;相似性时下,比较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翻译理论界的关注。应该说,对中国译论和西方译论的很多方面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找出其中异同,得出有益的启示,以促进我们对翻译的认识,是一种非常有建设性的工作。然而,比较译学研究中也有些研究只是对中国译论和西方译论某一方面做简单的比附,由其中相同的部分而轻率地得出结论,实在令人遗憾。近年来有学者撰文称严复的“信达雅”系抄袭英国翻译家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即属此列。笔者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4-03

  • 中国现当代译论中的伦理探究
    0)中国现当代译论中的伦理探究蒋秀凤(兰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20)[摘要]对中国现当代译论中的伦理进行探究,需从译者的责任和义务,翻译批评中的伦理,翻译研究中的伦理以及翻译研究、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的综合伦理等几个方面入手。翻译理论研究本身需要伦理的规范,进而运用伦理去规范翻译理论研究者和翻译理论著作出版者的研究行为,最终在我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翻译理论。[关键词]中国现当代;译论;伦理中国是一个伦理思想流传甚广的国家,伦理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5期2016-03-16

  • 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 ——评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
    设以来,中国传统译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张佩瑶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精髓,采用“丰厚翻译”新策略系统地重溯了中国传统翻译话语的发展历程,并以新的“话语”视角重构传统译论,建构新的翻译话语体系,使之与西方译论进行对话,力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对话;翻译;丰厚翻译;话语较之于西方系统的翻译理论,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较为零散,以致许多国内学者更倾向于西方的翻译理论。在横向引进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这必将导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12-14

  • “一体三环”论对西方翻译理论的阐释
    大力引进西方各种译论,促进了翻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推动了国内译学研究的发展。然而,面对大量的新译论,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应当如何对各种译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从何处着手对其深入分析?如何比较不同译论?如何通过这些对比分析建立并发展适合英汉互译的理论?如何看待译学本体在多学科译论中的地位?本文以美国和英国两种翻译理论为例,运用方梦之教授提出的“一体三环”视角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曾担任美

    外国语文 2015年5期2015-11-14

  • 读者本位观照下的翻译研究
    务的,然而,当代译论对于读者修辞上的指涉掩盖了读者本位的阙如。本文通过界定译文读者的范围,廓清读者的视野版图,指出译(论)者中心主义对读者本位的盲视,从读者本位的视角考察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心理,并重新审视归化异化之争。关键词: 读者本位 翻译 接受 译论1. 当代译论中读者本位思考的阙如1.1当代译论对读者的指涉在当代译论中,读者日益成为重点,衡诸论者对“读者”的理解和切入点的不同,对读者的探讨可大致举三目以概括:一是将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

    考试周刊 2015年82期2015-09-10

  • 论中国现代译论中的译者素养
    42)在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对“翻译能力”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解读,但却经常提及作为译者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和能力条件,我们将其统称为“译者素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国外译论大量引入,中国译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翻译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局面。但在引介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或抛弃中国传统译论,而是要对其重新挖掘、审视,从新的角度发现其理论价值。正如白璧德警告说,如果中国不加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2015-03-28

  • 从类型学视角看中西译论的差异*1
    类型学视角看中西译论的差异*1陈大亮陈婉玉天津外国语大学类型学理论不仅为中西译论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而且对普遍性与差异性的争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从语言类型、文化类型及思维类型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差异。中西译论在比较时不能拿各自的特殊性与对方比高低优劣,而应选择一个第三者作为中介或桥梁,从类型学的视角既看到中西译论的普遍性,也看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从而避免中西译论比较过程中的片面性与武断性。类型学,语言类型,思维类型,文化类型,差异性1

    外语与翻译 2015年1期2015-03-20

  • 从翻译文化观角度探讨传统译论的意义
    化观角度探讨传统译论的意义盛莉敏(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面对异的考验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以尊重、开放的心态面对异质文化,进行平等、双向的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翻译方法问题。但是,近三十年来国内翻译研究中有重技轻道,重语言轻文化,重微观轻宏观的倾向。因此,确立翻译文化观很有必要,近些年,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样,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研究发展便应坚持如下原则,坚持翻译研究的历史发展观、文化观、动态观,坚持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0期2015-02-27

  • 应实际之需立特色译论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
    应实际之需立特色译论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侯影(黑龙江大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是国内外关于应用翻译学的首部专著,全书中西视域融合,创立了特色译论;学科概念界定全面,理论结合方法,内容丰富,可为今后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提供范式、指导翻译实践和提高译者理论素养。但全书对应用翻译学的内涵界定不够清晰,“应用”二字不够凸显,且全书体系有待完善。《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分类;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1期2014-04-09

  • 一场从古至今的中国译论旅行①——读《中国译学史》有感
    在引言中讲到:“译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受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辩证规律的支配”[1];翻译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译论的深浅兴衰,取决于翻译实践对它的需要程度”,先简述历史背景,后分析在该历史背景下翻译的特色、侧重领域,以及各名家提出的具有该历史时期特点的翻译理论,从而实现中国翻译学与中国历史的衔接。1 中国古代的译论先秦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翻译有了现实的需要,但“人们最初的翻译活动是口头进行”,也就鲜有记载成文的翻译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4期2014-03-30

  •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界定①
    下简称“中国传统译论”)的界定,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内容范围进行确定,以区别于其他翻译理论。“中国传统译论”这一提法在语法上属于偏正结构,“中国”和“传统”对中心词“译论”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先从“中国”说起。“中国”二字自古就有,历史上还有“华夏”、“中华”、“神州”、“中土”等别称,如唐朝经学家孔颖达上疏曰:“华夏为中国也。”据《辞海》(第六版),“中国”一词起源于周朝武王时期,最早出现在《尚书》、《诗经》等古籍中。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民亦劳止,汔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期2014-03-25

  • 关于实现翻译教学中“学”与“术”有机统一的思考
    跨中西、学贯古今译论,却难以担当翻译市场重任。如今,重“术”轻“学”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就一定能在天赋的支撑下,在勤学苦练中,培养出适应市场的高级翻译人才?这个问题不能留待后人评说,它迫在眉睫,急需回答。一、翻译教学应注重“学”与“术”的有机统一翻译教学有两个目标,培养翻译理论人才和翻译实践人才。这两类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1.翻译课堂教学环节应注重“学”、“术”的有机统一撇开翻译实践,翻译教学难以培养出真正关心和切实解决中国当下翻译实践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3-03

  • 应用翻译学理论的五大来源
    是研究应用翻译、译论和其他理论应用于翻译或译论以及译论应用于其他领域的规律的学科。这一性质反映了有别于理论翻译学的本质属性——应用。它决定了应用翻译学的来源、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等。(见表1、表2)顺此可知,应用翻译学涉及五个方面:1)应用翻译领域自身的理论研究;2)基本译论在各翻译领域中的应用;3)基本译论在非翻译领域中的应用;4)其他理论在翻译和译论中的挪用;5)其他理论在译论中的类比应用。反言之,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应用翻译理论/学的五大来源。3.0 应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2期2013-10-24

  • 译论的人文价值取向与科学价值取向思辩——兼论中国译论的价值观
    25014)一、译论的经验性与先验性之辨翻译实践,或者说从一个语种到另一个语种的话语转换,在人类历史早期就产生了。据圣经 (TEV和合本)记载:“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Now the whole earth had one language and the same words.)”;“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Then they said,‘come,let us build ourselves a city,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2013-08-15

  • 翻译理论新视野 ——2013年“中西译论的对话与发展”专题研讨会议通知
    研究,特别是中西译论的互动、对话与争鸣成为作者和读者关注的热点,基于此,《山东外语教学》、《当代外语研究》将联合举行“翻译理论新视野”专题研讨会。我们诚邀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撰文、参会。2013年“中西译论的对话与争鸣”专题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在河南省新乡市行。本次会议由河南科技学院承办、河南理工大学协办。一、会议议题:大会主题为“中西译论的对话与发展”,主要议题包括:(1) 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2) 中国译论的对外传播(3) 语料库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10期2012-04-02

  • 应用翻译学构想
    的应用,是由基本译论演绎出的应用翻译理论,又可分为基本译论用于翻译实践的学科内应用,基本译论用于译学之外其他领域的学科外应用;第三,应用/翻译/理论,即理论在翻译(学)中的应用,是其他学科理论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而嫁接出的应用翻译理论。应用翻译学的性质据之可界定为:研究应用翻译,译论用于各种实践,其他学科理论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规律的学科。2. 特定的构想背景对翻译学的建立海内外历来臧否不一。国人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上早于国外,“1927年,蒋翼振的《翻译学通论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1期2012-04-01

  • 重读中国传统译论:方法与尝试
    0)重读中国传统译论:方法与尝试万翠1,侯松2(1.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抚州 344000;2.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中国传统译论;重读方法;文化话语重读中国传统译论,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如何读?本文着重探讨重读传统译论的方法,主张从文化话语视角出发,将传统译论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话语,回到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之中,回到中国人传统的言说与理解方式进行解读。我们重读的尝试围绕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即,中国传统译论是潜科学的理论雏形,还是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8-15

  • 中国译论 ——与西方译论的融合并创新
    72000)中国译论 ——与西方译论的融合并创新孙帮根(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不断涌入我国,广泛地为我国译学界译介、移植和引用。广大国内翻译研究者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出或创建自己的翻译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翻译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其核心就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何与西学翻译理论在融合中不断创新以贡献于人类文明。中国传统译论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中西译论的差异性——兼论中西思维方式与文化的不同
    15011)中西译论的差异性 ——兼论中西思维方式与文化的不同汤定军1周福娟2(1.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21;2.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中西方翻译理论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译论历来强调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作用,强调译者对翻译之道的心灵感悟;西方译论传统则强调翻译理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于翻译过程的理性归纳、描述以及翻译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中西译论传统相异的重要原因。中西译论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5期2011-08-15

  • 对西方译论的客观解读
    0204)对西方译论的客观解读孟 欢(天津外国语学院 教育技术系,天津 300204)现代西方翻译理论对我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传播和解读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误读。本文通过分析韦努蒂和诺德的译论,探求这些误读的成因,进而提出了对待西方译论的恰当态度。西方译论;误读;态度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翻译研究从经验主义时期正式进入语言学时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众多的翻译理论家。与此同时,西方译论也对我国译界产生了极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9期2011-08-15

  • 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翻译研究;传统思路;规定性;中心性;封闭性一、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已故的季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小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2010-08-15

  • 女性主义翻译对传统译论的解构及其局限性
    性主义翻译对传统译论的解构及其局限性胡 婵(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二战后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女权运动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主义者率先将性别引入到翻译主体性研究领域,使翻译研究从文本内转向文本外,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女性主义视角,自此翻译研究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文章简要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及其对传统译论的解构,指出了女性主义译论的不足之处。女性主义;性别;翻译研究;传统译论;解构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简介西方女性主义译论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8-15

  • 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境地——不离不弃抑或分道扬镳?
    他还认为:“西方译论落后于中国至少二十年。”(同上)有巨大的实践成就作为证明,许先生字字掷地有声。其实,无论西方译论比中国先进至少 20年还是西方译论落后于中国至少 20年的命题科学与否本身就值得商榷。即使西方译论也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美英译学发展就不同步,英国要先进一些。中西译论比较似乎该拿中国传统译论、业已“洋为中用”的译论、中国某个翻译流派与西方某国的主流译论从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角度作比较。就目前整体状况看,美国的翻译研究并不比中国先进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2期201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