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实际之需立特色译论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

2014-04-09 04:38侯影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译论学科理论

侯影

(黑龙江大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应实际之需立特色译论
——评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

侯影

(黑龙江大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黄忠廉等著《应用翻译学》是国内外关于应用翻译学的首部专著,全书中西视域融合,创立了特色译论;学科概念界定全面,理论结合方法,内容丰富,可为今后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提供范式、指导翻译实践和提高译者理论素养。但全书对应用翻译学的内涵界定不够清晰,“应用”二字不够凸显,且全书体系有待完善。

《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分类;应用翻译学体系;应用翻译学范畴

受传统因素影响,以前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多集于文学和翻译基本理论,而应用翻译只是作为翻译学理论专著中的部分内容被提及,虽然得到有些学者的重视,但还没有一部系统地论述应用翻译学的著作,其独立的分支学科地位也是有实无名,而由黄忠廉、方梦之和李亚舒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应用翻译学》的问世弥补了这一缺憾,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应用翻译学这门学科的创立,标志着应用翻译学这门学科之“实”有了“名”的归宿。

1.0 《应用翻译学》的建构

《应用翻译学》一书共分三大部分:立说、专论和交叉论。立说即“总论”,分为创建论、来源论、现状论和体系论,旨在为其立言,并主要通过从外部综观来宏观把握应用翻译学;专论即“分论”,包括全译方法论、变译方法论、术语全译论、翻译语境论、翻译思维论、翻译批评论、翻译教学论、翻译工具论和机器翻译论,旨在以本学科理论研究为基础,纵向深入研究翻译本体内的各具体领域,深化对应用翻译学的认识;交叉论即“关系论”,包括翻译哲学论、翻译美学论、翻译心理论、翻译认知论、文化翻译论、翻译地理论、宗教翻译论和语料库翻译论等,旨在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考察翻译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成的关系学科这个大系统,以便更全面地研究应用翻译学。

2.0 《应用翻译学》的特色

王东风(1999)曾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是在理论的建构中重经验、重规定、重静态微观对比,缺乏理论深度和广度,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不太突出。”《应用翻译学》一书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创造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作者据名考实,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论;多角度描写解释应用翻译学,还介绍了多种研究方法,各章后的思考题与各章内容相辅相成,多项并举,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教学意义。

2.1 立论特色

随着应用翻译实践的发展,系统深入地研究应用翻译学理论已是大势所趋,我国译界学者顺势而上,不断夯实理论根基,进而在黄忠廉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出版了《应用翻译学》,该书根据实际需要,创立了特色译论。其“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分层考察。《应用翻译学》从“外部综观——内部俯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三个层次考察了应用翻译学,构建了全面的学科理论体系。首先以宏观视角观察应用翻译学、确立其研究范围,而后深入内部,考察本体,最后从其外部相关学科进一步研究应用翻译学,深入内部后再加之“围城打援”,内外兼攻,相得益彰。

第二,据名考实。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用三分法把“应用翻译学”这一术语分为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应用/翻译/学,并作出解释。具体来说,“应用翻译学涉及五个方面:1)应用翻译领域自身的理论研究;2)基本译论在各翻译领域中的应用;3)基本译论在非翻译领域中的应用;4)其他理论在翻译和译论中的挪用;5)其他理论在译论中的类比应用。反言之,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应用翻译理论/学的五大来源”。(黄忠廉等,2013:16)应用翻译/学,即应用翻译领域自身的理论研究属于本体研究,其他四类属于关系论研究。此种分法不同于传统中只将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作为应用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拓展了应用翻译学的研究范围,较全面地划分了应用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应用翻译学学科体系因此得以完善,据之分出的应用翻译学的分类更加清晰,据名考实,进而实至名归。

第三,国内外成果并收。作者拥有国际视角,但不忘本土译论特色,中西视域融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译论。作者根据霍姆斯的研究路线图对翻译学进行了重新划分,如书中所述:“在霍姆斯看来,应用翻译学与纯翻译相对,与之不同,本书的应用翻译学既与理论翻译学相对,更与文学翻译学相对。”(黄忠廉等,2013:vii)并且在霍姆斯的译学范畴和体系基础上改进了应用翻译研究体系,吸收国际译论优长,但不盲从、不全盘照收;从本土译论出发,但不孤芳自赏。此外,全书涵盖了本土成果,如全译方法论、变译方法论、翻译思维论、翻译语境论和翻译美学论等。本土译论不断吸收西学养分,可成长得更加健全;对于国外译论进行合理改良,可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2 内容特色

在当前关于应用翻译理论构建研究成果不多的情况下,《应用翻译学》多维度描写、分析、解释了应用翻译现象及其规律,构建了应用翻译的理论框架,开阔了应用翻译学的学科研究视野,使近年来对应用翻译理论的零散研究有了归宿。书中介绍的大量翻译研究方法可指导读者的研究,各章后的思考题也是作者精心策划,可拓宽读者的研究空间。

第一,《应用翻译学》从多学科角度描写、分析、解释了应用翻译学,提高了应用翻译学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对于进一步深化应用翻译研究大有裨益。从哲学高度研究翻译,可探究翻译的本质、翻译过程的哲学基础、翻译理论的哲学批判、翻译理论的逻辑分析等深层次问题。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可研究翻译中的审美主客体、审美活动、审美标准、审美再现诸手段等,有助于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和提高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两样关系。”(林语堂,1984:259)《应用翻译学》中的翻译心理论一章注重对译者记忆心理及其内在操作的“过程研究”,可以更好地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而翻译认知论结合了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方法,认知科学可为研究译者大脑的运作过程、建立翻译过程实证模式提供极有价值的方法和灵感。翻译地理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翻译,把翻译放置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中,研究这两种地理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的各种地理因子与翻译的相互关系。

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用翻译学》不惜笔墨介绍了多种翻译研究方法,可在宏观上为译论研究提供指导。书中介绍了翻译思维论的研究方法,如归纳法、描写法、演绎法和类比法;对翻译美学研究也提出了方法论上的建议:完善理论体系、拓展研究空间和更新研究手段,还对文化翻译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了介绍,如文本比读法、翻译文化史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翻译从业人员,需要与时俱进,了解翻译软件工具领域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生产工具变革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该书对翻译工具的介绍正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如译员所需要的通用软件与专用软件,前者包括文字处理软件、文件格式转换软件、桌面排版系统、搜索引擎、语料库软件等;后者则包括翻译记忆软件、术语管理软件、术语提取软件、双语语句对齐软件、字幕翻译软件、机器翻译软件、翻译质量管理工具等,并配以适当的计算机界面,提高翻译速度,降低翻译劳动强度。

第三,各章后所设思考题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有助于发散思维,深化对应用翻译学的思考,可为读者提供科研切入点。这些思考题中既有对前人译论的对比反思,如:“信达雅”翻译原则适合《圣经》的汉译吗?西方的圣经翻译传统和中国的圣经汉译传统有何异同?又有对当前译论的梳理和思考,如:翻译地理论与翻译生态论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看待当前翻译研究中的“泛文化”倾向;更有对未来译论的展望,如:翻译认知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翻译能改变人类活动的地理布局、某地区的人类活动的条件和特点吗?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翻译及翻译理论研究如何同国际接轨?有比较才会有新知,熟识译论现状,方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促进译论发展。此外,本书图文并茂,讲解清晰,尤其是翻译语境论一章寓理论于球体理论、太极理论,直观中充满动态感,立体感。

2.3 意义特色

应用翻译学的建立迈出了从应用研究到学术研究艰难的一步,完成了从实践到应用再到学术研究的科研过程。这门学科的建立会对整体译学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应用翻译学》一书也会指导日益繁盛的应用翻译实践,提高译者理论素养。

第一,理论意义。《应用翻译学》基本呈现了应用翻译学的理论体系,从理论上确立了应用翻译学的学科地位,这是应用翻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明确了研究对象才会使研究有其所,进而才会有所得。“描述翻译学、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者是一种辨证互动的关系,任何一个分支都为其他两个分支提供材料,并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要求翻译学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就必须关注所有这三个分支。”(Holmes,1988:79-80)所以,应用翻译学的建立可以加深对翻译学的整体认识、完善翻译学的整体建构,以便综合研究翻译学。

第二,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应用翻译学》融知识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应用翻译理论介于普通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上接理论,下通实践。当今科技发展交流日益频繁,文学翻译渐渐褪去其曾经的辉煌,而这时应用翻译实践(科技、经贸、旅游等)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数量不断增加,该书中的全译论、变译论、翻译语境论等可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指导。 “高层次的翻译人才若无一定的翻译理论修养,要真正持续胜任翻译工作是不太可能的。”(何刚强,2009:51)面对当前面广、量大的翻译实际情况,应用型翻译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翻译美学论、文化翻译论方面的知识不但可以提高译者翻译实践水平,还可提高其理论素养,铸就学与术兼备的高品质人才。

3.0 《应用翻译学》的“微瑕”

《应用翻译学》结合其他学科理论把应用翻译学的概念从狭义拓宽至广义,肯定了翻译学的输出作用和对其他学科的反哺作用,但是还有一些可以完善之处。

3.1 内涵界定不清

《应用翻译学》缺少对应用翻译学概念内涵的界定,从而影响了其外延的分类。

第一,《应用翻译学》从“应用翻译学”术语本身入手,对其性质进行了界定:研究应用翻译、译论用于各种实践及其他学科理论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规律的学科。根据内涵和外延的定义,这一界定更接近于应用翻译学概念的外延,虽内涵和外延二者相互制约,但缺少对概念内涵的论述使得应用翻译学概念体系不够完整。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应包括其本质、类别、规律、原则、标准和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但书中只有对全译和变译方法的介绍,也没有和应用翻译实践结合,应用翻译学基础性的本体研究不足。

第二,作者在草创之言标题中用的是“专论”和“交叉论”,在目录中用的是“分论”和“关系论”,而在之后的分类中又引入“本体论-关系论”,术语的不统一导致了三对范畴的具体分类不够清晰。如根据作者的分类,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基本译论的应用属于专论或分论,而其他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属于交叉论或关系论,书中将心理学、思维科学和认知科学归到其他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而后却将思维科学归为分论,把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归为关系论,前后矛盾。

3.2 “应用”不凸显

术语“应用翻译学”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突出“应用”二字,应用翻译已经超越传统范围,增加了新的研究范畴,另外,与应用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翻译理论才是完整的应用翻译理论。

第一,应用翻译研究范畴不全。根据作者对应用翻译学的分类,第一类是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其研究范围除了传统的翻译批评、翻译辅助工具和翻译教学外,还应包括翻译服务、本地化服务、翻译技术、翻译咨询、翻译培训和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应用翻译学》偏重翻译理论和其他学科在翻译中的应用,缺少上述各方面的介绍,“应用”的基本义体现得不明显,而这些恰恰最能体现应用翻译学的“应用”性质。

第二,分论部分和应用翻译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对其内容、结构和语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文化的处理也有所差别,全书只有部分章节和应用翻译实践相结合,而有的章节只是在最后提及了应用翻译,抛出了一些问题,如翻译认知研究应如何促进译者培训、翻译工具设计和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但没有具体解释,与应用翻译研究结合得不够密切,需要拓展研究。

3.3 体系不完善

《应用翻译学》的编写体系对一门学科的创立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但还有可完善之处。

第一,《应用翻译学》一书关系论部分的编写思路是“基本问题——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其优点是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但也决定了全书偏重介绍性,对有些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令读者意犹未尽,并且各专家自行设计专论部分,章与章之间缺少联系,缺少连接各章的红线,难保各章一以贯之。

第二,全书涉及理论框架较多,全面地概括了近年来翻译研究的进展情况,但是无论何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基础都是语言文字,而《应用翻译学》对语言规律本身的研究较少,使得应用翻译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此外,作者在书中将应用翻译学译为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而在《应用翻译学》一书封面上译为AppliedTranslatology,作为同一本书中的术语,是否应保持其英译名的统一呢?或在书中有所说明呢?

4.0 结语

《应用翻译学》清晰地勾勒出近年来应用翻译学的学术研究轨迹,集中且具体地展示了应用翻译学领域的学术成就。作为应用翻译学学科创立的开山之作,可功垂后世,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可能成为批评的对象,批评也是一种完善的方式,但其立说之勇气,立论之方法,理论实践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从当前翻译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情况来看,应用翻译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在未来的研究中,只要其他学科的理论有利于翻译学的研究,研究者都应对其进行整合,利用多种研究手段达到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更新,以取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1] Holmes, J.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 In J. Holmes (ed.).PapersonLiteraryTranslationandTranslationStudies[C]. Amsterdam: Rodopi, 1988.79-80.

[2] 何刚强. 取精用弘,图远务实——简谈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笔译理论与策略精讲》编撰原则[J]. 中国翻译,2009,(1):51-53.

[3] 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等. 应用翻译学[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4] 林语堂. 论翻译[A]. 译学丛书编委会.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84)[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259-272.

[5] 王东风. 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1999,(1):7-11.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Translatio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Actual Needs— A Review of Applied Translatology

HOU Ying

(Centre of 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and Institute of Translatology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ppliedTranslatology, newly written by Huang Zhonglian and other authors, is the first book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applied translation. Based on studie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has constructed a particular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book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the research of applied translation, which could give some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re are also some limitations. The concept of “Applied Translatology” needs further clarification and the layout of the book needs to be improved.

AppliedTranslatology; classification of Applied Translation; system of Applied Translation; category of Applied Translation

2013-08-20

侯影(1987- ),女,汉族,吉林白城人,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H059

A

1002-2643(2014)01-0108-04

猜你喜欢
译论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国译论通史研究:重识与重写
——黄忠廉教授访谈录
第五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通知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叩问中国当代译论研究之路
——《译学研究叩问录——对当下译论研究的新观察与新思考》评述
“超学科”来啦